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膜片钳电生理技术的广泛应用,脑缺血早期钠离子(Na^+)通道的下调对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证明Na^+通道阻滞剂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现就Na^+通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抑制Na+内流与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脑外伤或脑缺血缺氧时,一系列继发性的病理生化机制将导致细胞内Na+急剧升高,而Na+的内流被认为是继发性脑损害的始动因素之一,可通过多种机制使细胞内Ca2+增加,继而促发了一系列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的级联反应.一些Na+通道阻滞剂已被初步证明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而一些具有抑制谷氨酸转运蛋白,或抑制Na+/H+交换的新型化合物也显示出较强的抑制Na+内流的作用,但抑制Na+内流与神经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仍有待于大量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3.
综述纳洛酮与缺血性脑损害之间的关系——包括纳洛酮对于缺血性脑损害的治疗问题、保护机制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梗死对侧皮层GABAA受体α1和γ2亚基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分为MCAO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7、30d和6月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中梗死对侧皮层GABAA受体α1和γ2亚基的表达水平。结果 MCAO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在缺血再灌注7d时GABAA受体α1和γ2亚基在梗死对侧皮层各个脑区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0d和6个月时α1、γ2亚基在梗死对侧皮层各个脑区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MCAO再灌注后梗死对侧皮层GABAA受体α1和γ2亚基发生了泛发而长效的变化,这种变化提示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远期GABAA受体可能出现了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从而为进一步阐释脑缺血和GABAA受体间的关系,理解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的相关病理生理学改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最近发现的新型免疫抑制/抗炎因子,是IL-12家族成员之一,它是由IL-12α、Ebi3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蛋白,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Treg)组成性分泌,它对于Treg细胞功效的发挥是必需的,IL-35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扩增、抑制效应细胞如Th17细胞增殖,明显抑制实验性结肠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症状.本文阐述了IL-35作用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调控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这一临床表现同质、遗传基础异质的癫痫综合征的发病更多地与脑内神经元乙酰胆碱受体α4及β2亚基编码基因-CHRNA4、CHRNB2的突变有关,导致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而参与神经元的点燃。对其遗传学及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必将开辟癫痫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ERαKO(ER-α受体缺乏)小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的研究,了解ER-α受体亚型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雌激素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生理盐水、25μg/ml、50μg/mlβ-雌二醇分别处理雄性野生型小鼠(WT)和α基因敲除型小鼠(ERαKO),3d后制成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分别于2h、24h进行行为学评分,缺血2h后再灌注22h后处死取脑测定脑梗死面积。结果WT组中雌激素处理后的小鼠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ERαKO小鼠中雌激素同样有效(P<0.05)。结论雌激素对缺血性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去除雌激素α受体基因后并不影响雌激素的脑保护作用,结果说明α受体在雌激素的作用机制中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8.
脑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缺血预处理(NIPC)可启动机体自身保护机制,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的缺血性损害,其保护作用是明确的。本文分析了脑缺血预处理现象,根据其形成、特点、时间过程和对重复缺血性损害的反应,结合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临床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响,对于IPC的机制和其他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一种安全有效、能够直接用于临床的预处理手段,通过“防病”的方式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硫氢化钠(sodium hydrosulfide,Na HS)后处理对短暂全脑缺血大鼠海马中钾通道Kv4.2和Kv1.4 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从而探讨Na HS对大鼠短暂全脑缺血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用4VO方法建立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transient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t GCI)模型,大鼠被随机分配到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t GCI组、Na HS后处理组。Na HS后处理组为t GCI之后1 d,给予大鼠腹腔注射Na HS 24μmmol/kg或者180μmmol/kg。通过尼氏染色与Neu N免疫染色确定海马神经元的死亡,通过RT-PCR方法检测海马组织Kv4.2和Kv1.4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1)与t GCI组比较,在t GCI之后1 d给予24μmol/kg Na HS后处理使海马CA1区存活细胞数目显著增加,而高剂量的Na HS(180μmol/kg)后处理对t GCI大鼠海马CA1区则无明显的保护作用。(2)在Re 26 h和Re 48 h,海马组织中Kv4.2、Kv1.4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在Re 26 h+Na HS组,kv4.2(1.24±0.08)和kv1.4(1.11±0.07)的mRNA表达水平均分别高于Re 26 h组的kv4.2(0.75±0.04)和kv1.4(0.79±0.06),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Na HS可能通过上调大鼠t GCI后海马区Kv4.2和Kv1.4 mRNA的表达,从而导致膜电位超极化,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和氧耗,继而保护神经元免受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0.
Caffeinol是由咖啡因与乙醇组成的一种混合物,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药物。多数研究结果表明,Caffeinol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脑保护作用,Caffeinol可减轻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缩小脑组织损害范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Caffeinol可与依达拉奉、t-PA溶栓及亚低温等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且联合治疗比单独应用Caffeinol时神经保护作用更明显。但是,目前关于Caffeinol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资料较少,众多相关的问题尚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相关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已知原发性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aemic periodic paralysis,HypoPP)与遗传有关,约69.0%与电压门控钙通道α1亚单位基因CACNA1S(1q31-32)突变相关(Ⅰ型),约8.6%与电压门控钠通道α亚单位基因SCN4A(17q23.1-25.3)突变相关(Ⅱ型),22.4%未知。所有的错义突变均位于离子通道电压感受器上带正电荷的精氨酸(Arg),大部分被组氨酸(His)替代,有时被甘氨酸(Gly)、丝氨酸(Ser)替代。从CACNA1S基因编码的钙通道α1亚单位的第Ⅱ和第Ⅳ结构域S4跨膜区发现了Arg528His/Gly、Arg1239His/Gly突变,从SCN4A基因编码的钠通道α亚单位第Ⅱ结构域S4跨膜区发现Arg669His,Arg672His/Gly/Ser突变。突变通道的功能研究发现,突变钙通道出现钙电流密度下降,钙通道激活减慢;突变钠通道失活明显增强,动作电位达到峰值的速率和传导速率减低。该文对HypoPP相关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及其突变基因的功能进行综述,以利对HypoPP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致脑缺血过程中血浆GMP-140、tNF-α的含量与脑细胞损伤的关系以及脑蛋白水解物(元活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元活苏+常规药物)72例,对照组(常规药物)7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GMP-140、TNF-α含量及缺损神经功能评分(ESS)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GMP-140、TNF-α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浆GMP-140、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缺损神经功能评分(ESS)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而治疗后观察组ESS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元活苏可降低血浆GMP-140、TNF-α含量,对高血压所致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G蛋白激活的内向整流型钾通道(GIRK)在调节心肌房室细胞和神经元的兴奋性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深入阐明G蛋白βγ亚基激活钾通道的分子机制,运用系统缺失突变和重组蛋白体外结合方法,研究GIRK4分子中能够与G蛋白βγ亚基结合的区域。结果表明,GIRK4N端膜内域的41-92区和C端膜内域中的253-348区分别是G蛋白βγ亚基的最小结合区域。这一研究为进一步确定Gβγ激活GIRK通道的调节位点,明确其中关键氨基酸残基组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mild hypothermia.MHT)特别是长程MHT(持续低温24h以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本文通过观察MH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的影响.探讨MHT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可减少雄性及卵巢切除(OVX)鼠脑缺血后的梗死面积,据推测其保护作用与局部脑血流量、脑内抗氧化系统、兴奋性氨基酸及钙离子、营养机制等有关,并涉及受体的激活、基因的参与等,临床尚未证实雌激素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探究脑功能成像的脑网络模块化分析在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DLB),帕金森病性痴呆(PDD)脑网络模块参数特点和异同点,寻找疾病相关特异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块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AD、DLB、PD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静息状态18F-FDG PET显像,采用网络模块化分析分别获得4组受试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块化参数,并应用种子点相关分析得到葡萄糖代谢网络连接改变的脑区,比较4组受试者脑代谢网络连接的异同点。结果在稀疏阈值15%时,正常对照组和AD组的网络由4个模块组成,PDD组由6个模块组成,DLB组由10个模块组成。以右侧丘脑为种子点,AD组的颞叶和皮质下脑区连接增强,枕叶和左侧额叶连接减弱。PDD组的额叶、皮质下脑区连接增强,枕叶、颞叶、左侧顶叶的连接减弱。DLB组的左侧额叶和皮质下脑区连接增强,右侧枕叶和顶叶连接减弱。结论 3种不同类型痴呆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网络具有不同的模块化特性,提示发病机制的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其神经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哺乳动物脑内含有大量锌离子,主要储存于突触小泡内,神经细胞兴奋时从神经末梢释放至突触间隙,随后转运进入突触后神经元。胞内低浓度的锌离子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而较高浓度的锌离子则作为内源性神经毒物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其损伤机制有: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诱导脑缺血后的出血症状;导致线粒体去极化和细胞死亡等。本文综述了锌离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18.
丁苯酞(NBP)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药物,具有多靶点的神经保护作用,如线粒体保护、抗氧化应激、抗凋亡、抗炎、调控自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本文重点论述丁苯酞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创伤及神经免疫疾病等领域的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9.
卢祖能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18(1):64-64,F0003
在考虑卒中预防时,我们必须了解构成临床卒中综合征的疾病机制多种多样,因此预防措施必须针对疾病机制。在所有卒中,87%为缺血性,9%为脑内出血(ICH),4%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缺血性卒中,心源性大约占19%、腔隙性  相似文献   

20.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是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的特异性受体,属配体电压双重门控的离子通道,由3种不同的亚基组成的功能复合体,目前已发现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至少存在7个亚单位,参与学习、记忆形成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等生理功能,病理情况下,NMDAR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神经毒性损害密切相关,本篇将对NMDAR的结构、功能及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毒性损害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