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宇  徐琦  毕朝燕 《贵州医药》2006,30(2):122-122
患儿男性,8天,生后喷射性呕吐8天入院,体查:T 36.8 ℃、R38次/分、P135次/分。呕吐物为黄色,腹部膨隆。腹部立位片示胃扩张,中腹部肠管淤张,肠腔见可疑液平。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不同程度扩张,造影剂通过缓慢,十二指肠远段狭窄并扭曲呈“螺旋状”。十二指肠、空肠位于右上腹。下消化道造影显示回盲部位置提高左  相似文献   

2.
女,68岁。左上腹肿块8年,伴疼痛,4年前曾呕血2次。近3个月来肿块增大较快,吐血一次约200ml。查体:贫血貌。上腹部偏左可触及巨大肿块,右缘超过腹中线4.5cm,下缘平脐上1.5cm,质硬,位置较固定,触痛。B超:左上腹见17×10cm密集回声块影,边界清,块影中心为条状气体强回声带。饮水后可见液体进入强回声带中,而呈狭长的液性暗区。胃镜检查报告胃体小弯侧溃疡型癌。X线钡餐检查:左上腹为软组织密度影所占据,未见钙化。胃小弯呈外压性改变,胃体小弯侧可见-11×4cm大小的盲袋样结构钡剂充填影,突出于胃轮廓外,内有不规则充盈缺损,胃体窦部粘膜皱襞尚…  相似文献   

3.
急性胃穿孔术后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急性穿孔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远较胃溃疡穿孔多见,穿孔的部位常在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偏小弯侧和近幽门的胃前壁,多数穿孔直径<0.5cm,胃溃疡穿孔一般较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1岁。巩膜黄染、乏力、腹泻2个月,体重减轻10kg。体检: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心肺阴性,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不肿大。实验室检查:ESR67mm/小时,AKP93.1u,γ-GT1064u,黄疸指数50u,总胆红素19.0mg%,直接胆红素12.0mg%,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弱阳性。B 超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胰管扩张,壶腹部占位待排。CT 扫描示壶腹区梗阻病变可能,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不能排除。胃镜示乏特氏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刷片找到腺癌细胞。1988年7月5日行胰腺,十二指肠及胃次全切除吻合术。病理检查:大体见肿块呈乳头状突入胆总管及壶腹开口处,并累及十二指肠,大小为3.5×1.2×1.2cm,灰红色,质地较硬。切除的部分胃见胃窦粘膜水肿,表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6 4岁。上腹部饱胀 ,吞咽有阻塞感 ,有时吃干食时打嗝 2月余。查体 :T:36 .4℃ ,心肺 (- ) ,腹软 ,有轻微压痛。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正常 ,血沉稍加快。B超检查 :左上腹有包块 ,肝脾 (- )。 X线钡餐检查 :食道吞钡检查时在左支气管分叉处 ,见有 1.5 cm× 1cm和 2 .5 cm× 3cm大小、两个向右突出的椭圆形袋状突出物。食道贲门部示有明显狭窄 ,粘膜中断 ,管壁僵硬且边缘不规则 ,范围约长 4 .5 cm。其狭窄上方食道明显扩张 ,胃底似有软组织肿块影 ,胃泡变形 ,并且有分流征。十二指肠降部内侧亦见有一 1.2 cm× 1.3cm大小、椭圆形囊状…  相似文献   

6.
葛××,男,45岁。1981年3月1日起感阵发性上腹部疼痛,呕出棕褐色胃内容物,每日2~3次。3月10日因呕吐频繁,腹痛加剧入院。住院期间,患者呕吐、腹痛不能缓解,腹胀逐渐加重。腹痛时隐约见肠型并闻及亢进的肠鸣音,于3月29日疑“肠梗阻”转外科治疗。术中见胃、十二指肠、空肠腔均扩张,直径达10cm,肠壁水肿肥厚。距屈氏韧带80cm处的空肠腔内可触及3×4cm的肿物,质中等,距屈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结石较为常见,但合并奥狄氏括约肌松弛十分罕见,我们遇到一例,经胃镜证实并在胃镜监视下把结石取出。患者,女性,56岁。上腹部间断性疼痛2年,近2个月来病情加重。X线检查:胃呈钩型,胃窦部小区不规则增大模糊,十二指肠降部近端增粗,胆总管充气钡扩张,胆囊管及左右肝管扭曲充气钡显影,十二指肠乳头旁可见约3.0cm×1.0cm充盈缺损,周围亦见多个绿豆样充盈缺损。X线诊断:①奥狄氏括约肌松弛;②十二指肠乳头旁结石,③十二指肠良性肿瘤。B超诊断:胆囊结石。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类圆形结石,乳头附近有数枚大小不等约0.1cm×0.2cm钟乳状息肉,乳头部呈开放状态,周围粘膜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8.
高磊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8):1152-1153
目的:探讨髓质海绵肾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分析2例髓质海绵肾的临床表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IVP)、B超及CT表现。结果:X线平片见肾乳头、髓质区成簇排列的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IVP显示收集管呈线状、刷子状、囊状扩张。B超见肾髓质内有散在密丛状排列的强回声光点,后方伴有声影,肾集合管呈囊样扩张。CT有沿肾髓质分布的海绵肾结石,肾增强CT扫描后见结石被造影剂覆盖,同时有增强的条纹状高密度影从乳头伸向髓质。结论:平片、IVP、B超、CT均可用于诊断髓质海绵肾,X线平片I、VP仍是首选检查方法,IVP对集合管的扩张显示较为特异、直观,B超特别是CT对海绵肾结石显示率高,对集合管的扩张也能做出一定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影像诊断特点及消化道造影检盎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1例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腹部X线,上消化道造影及钡剂灌肠检查和临床资料.结果 51例全部摄仰卧位或立位腹部平片,主要表现单泡征(扩张的胃囊)12例,双泡征(胃窦或胃底气泡及十二指肠气泡)19例,三泡征(胃泡、扩张的十二指肠降段及水平段气泡)8例,腹部肠气少或无,另12例无典型泡征表现.采用奶瓶口服稀钡剂上消化道造影31例,经鼻胃管注入碘油或欧乃派克卜消化道造影19例.采用稀硫酸钡灌肠18例.经外科手术证实肠旋转不良27例,合并中肠扭转5例;十二指肠闭锁和狭窄19例,合并巨十二指肠2例;环状胰腺5例.结论 腹部X线平片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辅助钡剂灌肠检崔足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不可替代的影像诊断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和估计预后的重要依据,正确的选择X线检查方法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X线辐射,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0.
病例:男性,36岁,间断性黑便十余年,加重一个月,下腹部坠痛一天伴大便时带鲜血,出血量约100ml。在外院对症治疗大便颜色正常,但有时似有腹坠痛入院诊治。体检:贫血貌,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腹部平软,肠鸣音正常存在。肛门镜检查:位于3点处可见2cm×1cm×1.5cm混合痔,无出血点。心电图正常。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正常。肝功能正常。便潜血试验(±)。 消化道钡餐造影:食管、胃未见异常。十二指肠球部呈分叶状变形,未见龛影。服钡后追踪透视检查,距回盲部40cm处见有约20cm长的肠管呈不规则狭窄,并存有多个小充盈缺损,环状粘膜皱壁紊乱,近端小肠明显扩张与病变近端形成了一个扭节  相似文献   

11.
付强 《天津医药》2003,31(6):404-405,T002
一点癌非常罕见 ,系指活检病理诊断为癌而手术切除标本经系列切片组织学检查未见癌残留者。现将我院自1995年—1999年所遇2例上消化道一点癌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男 ,56岁。因间断发热27d ,腹痛黄疸7d于1996年10月30日入院。腹部B超示胆总管扩张。CT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十二指肠镜见十二指肠乳头明显增大 ,黏膜光滑 ,开口部未见胆汁流出。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 :肝光滑 ,边缘钝 ,胆囊10cm×6cm×5cm ,无结石 ,胆总管直径2cm ,文氏孔通畅 ,胰头不大。行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 ,其下端狭窄 ,故切开十二指肠第2段见十二指肠乳头处狭窄 ,…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24岁,因上腹部偏右疼痛逐渐加重4天于1990—02—17收治我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8次/分,腹部轻度膨隆,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大的胆囊约12cm×6cm,压痛(++),墨菲氏征(+),剑突下偏右深压痛(+),疼痛呈持续性,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B超检查声像图所见:肝肋下2.5cm,肝内回声欠均匀,左右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树杈状,胆囊增大(12.5cm×6.5cm×5.9cm),壁厚约0.3cm,胆囊暗区内可见多枚大小不等的结石光团,后方伴声影;胆总管扩张,直径为3.9cm,胆总管暗区内可见多枚大小不等的结石光团、后方伴声影,最大  相似文献   

13.
[病例]男,73岁.因上腹部间断性隐痛10余年,加重伴呕隔夜食2天就诊.内镜检查示:食道下段及贲门条索状充血伴糜烂,胃底见片状糜烂,胃液呈咖啡样并可见少量食物残渣,胃体大弯侧粘膜排列正常,广泛充血、水肿.胃窦部呈盲腔,粘膜花斑状改变,血管网显露,常规方法寻找胃窦腔内无幽门开口,将胃镜前身行"U"型翻转后观察,于胃体上部小弯侧近贲门4 cm处见长约1.5 cm×0.5 cm半月型幽门口,内镜插入幽门口,即可见十二指肠降部"环"形粘膜皱襞,色泽正常,观察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缺如.胃窦及幽门处取材送检,HP(-),病理报告:(胃窦部)慢性萎缩性炎症.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提示:慢性胃炎;幽门畸形;十二指肠球部缺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摄有腹部平片和钡餐造影片,12例行CT扫描。结果腹部平片有12例显示胃及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小肠充气明显减少,5例未见明显异常;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外压性狭窄、狭窄以上肠管及胃扩张9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11例。十二指肠及上段空肠呈螺旋型下降8例。空肠位于右侧腹,回肠、回盲部位于左侧腹4例;CT扫描12例,可见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呈典型"漩涡征"。结论屈氏韧带位置异常、空回肠及盲肠位置异常、螺旋征、漩涡征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改变;钡餐造影及CT扫描是确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1临床病例女性患儿,7个月龄,因常哭闹,颜面部及全身皮肤黄染并于腹部触及一巨大包块来本院检查。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腹部一巨大囊性包块,边界清晰,有包膜,壁较薄,囊腔呈液性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上界平剑突,下界达脐下一指,两侧近腋前线。胃受压向左上移位,其隐约可见与近端胆管相连。囊壁经彩色多普勒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经能量多普勒可见点状能量信号。门静脉内径0.5cm,胆总管内径:0.6cm,显示长1.3cm,胆囊、胰腺未探及,双肾、肝、脾可见,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腹腔巨大囊性包块:①胆管囊状扩张;②网膜囊肿。建议进一步检查。患儿行囊肿完全切除术。经病理检查提示胆管先天性薄弱所致胆管囊状扩张,内含胆汁,囊壁为结缔组织。2讨论胆管先天性囊状扩张症并非罕见,而本例巨大囊状扩张却非常罕见。胆管囊状扩张系胆管壁行天性发育不良及胆管末端狭窄闭锁所致,该病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于10岁以下儿童多见并可早期得到诊治。患者一般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和黄疸症状,呈间歇性发作。80%以上患者于右上腹可触及表面光滑的囊性肿块。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黄疸持续加深,腹痛加重,肿块有触痛并有畏寒、发热等表现。对于有典型的“三联症”及反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部X线平片对婴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部平片表现如下:腹部肠腔气影明显减少,出现大片状无肠气区域,出现率为168/210,未见肠腔扩张积液等肠梗阻征象。表现为腹部致密呈极少气状态或腹部大部分区域较致密,而网格状的肠腔气影范围缩小,局限于腹部某一区域,上述征象立卧位腹部平片显示无明显差别,出现率为131/210;也可表现为腹部密实呈少气状态,出现连续性充气的肠管,出现率为32/210;肠腔出现明显扩张及积液,扩张肠腔呈"同心圆"状或"香蕉"状,卧位腹部平片显示较佳,为41/210;肠腔内软组织肿块。在肠腔气影的衬托下显示肠腔内软组织肿块,为51/210。此征可以在腹部密实呈少气状态出现,也可以在出现肠梗阻病例见到。结论婴儿肠套叠发生后较早的X线征象是腹部肠腔气影明显减少,出现大片状无肠气区域。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4 岁,因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腹痛、腹胀、呕吐,伴肛门排气、排便停止半个月入院.平素体健.查体:腹部略膨隆,左下腹、脐下缘及右下腹分别见长约1.2cm、1.0cm 及0.5cm 横形手术瘢痕,左下腹切口下可触及一肿物约3.0cm × 2.0cm,质稍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轻压痛,脐周轻压痛,肠鸣音弱.腹部立位X 线平片示:上腹部可见多个大液平面影,肠管亦见扩张.入院诊断:肠梗阻.  相似文献   

18.
[病例]男,73岁。因上腹部间断性隐痛10余年,加重伴呕隔夜食2天就诊。内镜检查示:食道下段及贲门条索状充血伴糜烂,胃底见片状糜烂,胃液呈咖啡样并可见少量食物残渣,胃体大弯侧粘膜排列正常,广泛充血、水肿。胃窦部呈盲腔,粘膜花斑状改变,血管网显露,常规方法寻找胃窦腔内无幽门开口,将胃镜前身行“U”型翻转后观察,于胃体上部小弯侧近贲门4 cm处见长约1.5 cm × 0.5 cm半月型幽门口,内镜插入幽门口,即可见十二指肠降部“环”形粘膜皱襞,色泽正常,观察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缺如。胃窦及幽门处取材送检,HP(-),病理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处理十二指肠残端三种改良的Bancroft手术,现摘二种如下: 一、适用于一般当时没有并发出血的难处理的十二指肠残端。步骤:1.在幽门近侧3~4厘米处断胃,在幽门远侧上一肠钳暂时阻断血流,在无血情况下剥离窦部粘膜。2.在幽门粘膜根部之远侧,以粗线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90年12月至1994年10月,施行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8~62岁,平均43岁。有突然性剧烈胸疼史3例、心悸、气短3例,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舒张期杂音3例,背部腹部收缩期血管杂音2例,X 线平片升主动脉呈瘤样扩张影3例,左胸背侧巨大阻影1例,中下腹部梭形1例,B 超:升主动脉增宽内径分别6cm、7cm、8cm 各1例,降主动脉不清左后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