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时对因处理,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病案3210例,对其中产后出血患者112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3.4%,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及软产道裂伤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剖宫产较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准确测量产后出血亦可影响产后出血发生率。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及时对因处理是控制出血,抢救产妇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预防、监测、抢救和护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91例产后出血达500ml以上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治疗和护理体会。结果:产后出血产妇91例,治愈90例,死亡1例。结论:对产后出血产妇,要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监测,提高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科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9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96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8例产妇。在两组产妇生产后,我们给对照组产妇使用宫缩素来预防产后出血,给观察组产妇在使用相同剂量的宫缩素预防产后出血的同时,加用米索前列醇。然后对比两组产妇产后的出血量及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结果:在对照组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有4例,在观察组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有1例。对照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为8.33%,观察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为2.08%,对照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高于观察组产妇,二者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能有效地减少产妇产后的出血量,降低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安全性高。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地威胁着产妇生命。探讨产后出血原因,降低产后出血率,仍是产科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们发现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与产妇的情绪状态有很大关系,即产妇产时精神紧张或受到刺激,产后情绪不佳,均可造成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现将...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我院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探讨最佳的护理方法与健康教育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护理及其健康教育。结果:我院产后出产妇通过临床亲身护理与健康教育,产后出血产妇均缓解后出院。结论:精心的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在产后出血产妇中至关重要,对预防产后出血缓解出血起到良好作用,可提高产妇的产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产后出血是产妇的严重并发症,直接威胁产妇生命。我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产妇2859例,产后出血12例,占0.46%;产后出血与产妇年龄及产次有关,经产妇高于初产妇。现将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危妊娠致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高危妊娠致产后大出血的产妇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高危妊娠致产后出血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对我院22例产后出血产妇进行的观察和护理。结果产妇都不同程度的产后出血,但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产后出血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较以前降低,产妇全部治愈。结论重视产后出血的护理,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和精心护理对降低产后出血、减低对产妇的危害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丁念 《大家健康》2016,(4):175-175
目的:分析高危妊娠产妇产后出血原因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高危妊娠且产后出血产妇的病历资料,总结高危妊娠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方法。结果:高位妊娠产妇产后出血因素分别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受损、胎盘问题、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31例,软产道受损致产后出血25例,胎盘问题致产后出血17例,凝血功能障碍致产后出血7例。结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受损、胎盘问题、凝血功能障碍是高危妊娠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应做好产前、产时、产后护理和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降低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提高产后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9.
产后出血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而产后出血又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最为常见。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助产技术,对预防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产后出血的诊断、产后大出血的急救,以及产后24h内出血的观察、休克的抢救、生命体征的监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做了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垂体后叶素在产后出血症状治疗中的药效。方法研究206例存在产后出血高危诱因的产妇,治疗组103例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催产素治疗,用药方式均为静脉滴注,对产后两组产妇出血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103例产妇中7例发生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80%,对照组103例产妇中24例出血,发生率为23.30%,P<0.05。在产后的2h及24h两个时间对产后出血量的计量发现,治疗组出血更少,P<0.05,且本次治疗中治疗组产妇未发生显著不良反应。结论以垂体后叶素为产妇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率,减少出血量,保证产妇分娩安全。  相似文献   

11.
保障母婴的安全,提高产科工作质量,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妇死亡率,加强各级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产房内产妇产后2小时内引起产后出血的各种原因,使产妇产房内产后出血率和并发症尽可能的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2.
保障母婴的安全,提高产科工作质量,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妇死亡率,加强各级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产房内产妇产后2小时内引起产后出血的各种原因,使产妇产房内产后出血率和并发症尽可能的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3.
产后出血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产后出血又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最为常见,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助产技术,对预防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现将21例确诊为乏力性产后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或达到500ml。多发生在产后2h内,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产妇贫血、休克、产后感染,重者可并发席汉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DIC等,甚至危及生命,是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因此,应特别重视产后出血的防治与护理工作,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7,26(3):226-228
在创建爱婴医院过程中,观察了母婴皮肤接触,早吸吮对产妇产后失血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h失血量,产后出血,影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认为,产后母婴皮肤接触,婴儿早吸吮,主要是增加产妇体内催产素产生,引起子宫收缩,促进胎盘剥离,缩短第三产程,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产后出血的抢救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的28例产后出血达600ml以上的产妇进行临床护理分析。结果 28例产后出血的产妇中,宫缩乏力者18例,占64.2%;软产道损伤者3例,占10.7%;DIC1例,占3.6%;子宫胎盘卒中者2例,占7.1%;其它因素4例,占14.2%。结论 宫缩乏力性出血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做好护理抢救工作,才能够降低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危及产妇的生命。现对我院2005~2006年度,产后出血的25例产妇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以便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降低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张世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807-3807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经阴道流出的血量超过500ml。多发生在产后2h内,发生率占产妇总数的2%~5%,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位。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防治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关键。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7月,收住56例产后出血的产妇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与急救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而产后出血又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最为常见,而且大多发生于产后2h内,因此,提高助产人员的助产技术和高质量的观察和护理,对于防治产后出血,降低产妇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38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玉兰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112-113,115
目的分析目测估计产后出血与实际测量产后出血的差异,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认识,提出规范产后出血计算方法的对策。方法对2007—2009年在我院分娩的2657例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2007—2008年的产妇根据经验目测估计结合传统容器收集进行目测估计出血量,对2008~2009年采用科学可靠的方法实际测定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妇一般资料、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结果目测估计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实际测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科学可靠的测量方法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产后出血,及早采取措施防止产妇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