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陵、太溪穴临床配伍应用举隅马仁智,孟云凤(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合肥230038)关键词大陵;太溪;配伍应用;针刺疗法大陵,心包原穴,《内经》称心之原;太溪,肾经原穴。《灵抠·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云:“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  相似文献   

2.
经穴脏腑相关,为针灸的重要理论之一,我国古代对此即有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宋·马丹阳撰《十二原主治杂病歌》谓是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同时古人亦认识到脏腑经气可输注于背部俞穴,汇聚于胸腹部募穴。现代医学亦有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但对其作用环节尚不清楚。我们于工作中发现一例针刺诱发心律失常者,从另一角度证实了此种论断。现报道如下,并对经穴脏腑相关备加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旭光  陈媛  王琼芬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8):276-276,279
1四关及四关穴的历史源流“四关”一词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云:“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明·徐凤在《针灸大全》中对《标幽赋》注云:“四关者,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曰:“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脏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可见,徐、杨均认为四关即太冲、合谷。杨氏《针灸大成》的《经外奇穴》进一步明确:“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此后,开四关成为固定配伍,四关…  相似文献   

4.
太溪穴又名吕细,位于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和“原”穴。本穴始见于《灵枢》,以后历代针灸医藉中均有记载,尤其对本穴主治记述颇多,涉及范围较广,加之取穴方便,疗效显著,所以是临床常用穴之一。实践说明,临床用之得当,每获捷效。现将本穴临床应  相似文献   

5.
“独取一穴”(即每次只取一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古已有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已有“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的记载;仲景《伤寒论·142条》中也有“太阳与少阳并病,……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的记载;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标幽赋》中亦有“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支沟)”的记载。这些都是“独取一穴”针刺治病之古鉴。针灸传至今日, 能以“独取一穴”两见  相似文献   

6.
《针灸大成》是集明以前的针灸文献之巨著,记载了阴陵泉穴的经脉归属、穴位定位及取穴方法、特定穴类属、操作方法以及临床功用和主治,相关内容有56处条文,其中临床功用主治相关条文较多,包括津液代谢异常病证,脾胃、心胸、肝胆等脏腑病证,前阴病证及肢体病证等。结合现代临床,创新性地从多方面具体解析《针灸大成》中有关阴陵泉穴的条文,为临床提供文献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关于“气至病所”,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较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内经》九针十二原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在《标幽赋》中:“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在《针灸大成》中对气至病所也有明确的记载,并且对气至病所的具体操作方法也作了详细的描述。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古代医家对“气至病所”是非常重视的,并说明“气至”与疗效是有密切关系的。近代对“气至病所”也作  相似文献   

8.
临床应用太溪穴治疗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又是原穴,为回阳九针之一。此穴主治与肾有关的脏腑器官病。笔者以该穴为主穴,配佐它穴,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导如下: 顽固性呃逆 王某,男,58岁。于1996—01—08来诊。自诉半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整理《针灸大成》中关于曲池穴的记载,总结其穴意及相关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针灸大成》中有关曲池穴的记载进行整理,从曲池穴的定位、穴性、刺灸法、临床应用四个方面分别探讨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曲池穴位于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穴性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主逆气而泻;可针可灸,也可针、灸配合;临床应用广泛,可疏通经络治疗局部肢体经络病及循经所过之头面五官病,清热解表治疗内外热病,调和气血治疗皮肤病、妇科病、浮肿、癫狂等多种疾病。[结论]《针灸大成》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曲池穴所处的位置、归经、穴性等,这些特点与其临床应用关系密切,有助于对曲池穴的穴位本意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临床应用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腧穴,也是肾经之“经”穴。该穴位于足内踝与跟腱连线之中点上二寸处。在针灸界,一般认为该穴有补肾益阴,通调水道之功效,主治水肿、腹胀、腿肿、盗汗、泄泻、肠鸣、脉细无力、腰脊强痛、发热无汗、舌干口燥。纵观《内经》、《甲乙经》、《针灸大成》以及现代针灸专著与教科书,无一提及“复溜”穴可治失音。但笔者认为“复溜”可治失音,且疗效应佳。一、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灵枢·经脉》篇对肾经的循行是这样描述的:“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少指(指应作趾)之下,邪(邪与斜字通)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踹应作腨)内,出腘内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既然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而喉与舌乃发音之主器官,那么,属于肾经的“复溜”穴肯定能治失音。  相似文献   

11.
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四十四穴之一,也是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它的主治根据针灸大成的记载是: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妇入难产、墜胎后手足厥逆、头项痛、五劳七伤、臂痛、两手不得向头。在近代针灸文献上也末发现用本穴治疗眼疾患的记载。我们过去在临床曾遇到1例眼肌麻痺患者,经试用肩井穴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但由于病例过少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十二原”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是《内经》中一个重要名词术语。然考其历史沿革,变义甚多,其名称、数目、含义均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演变,故时至今日,仍有诸多学者对“十二原”本义的理解有较多含混不清、未尽经旨之处。如《内经》中“十二原”为7个穴,而目前公认的“十二原穴”却是12个穴;再如五脏之原如太冲,毫无疑义即可称为肝之原;又可称为肝经之原,而对于六阳经之原穴如合谷,究竟称大肠原穴还是大肠经原穴则产生分歧。鉴于此种疑惑在现今诸多针灸著作及教学临床中存在的现象,笔者试从文献角度对《内经》“十二原”之本义进行分析探讨,为针灸术语的规范化奠定基础,并为针灸教学、临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报》2013,(11):1772-1774
目的:考证十三鬼穴所指穴位。方法:通过查阅、对比记录十三鬼穴的几个著名版本,利用训诂学方法,对有异议的腧穴一一考证。结果:各版本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第四、九、十二穴,经考证笔者认为第四穴为鬼心(大陵),第九穴改名为鬼窟(间使),第十二穴为鬼臣(曲池)。结论:《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十三鬼穴"为后世版本之宗,《针灸大成》所载"十三鬼穴"多为后世使用的标准,《中医大辞典》完全采用《针灸大成》版本,当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古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把其列为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四大要穴之一,历代医家在有关针灸典著歌赋中均有载录,近代临床已用于内、外、妇、儿诸种疾患,其主治作用被人们广泛重视。关于委中穴主治作用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现就其有关论述,谈一点个人学习的粗浅体会。 1.解表清热委中穴为太阳膀胱经之合,从《内经》看,其具有解除表邪、清泄邪热的功能。《灵枢·寿天刚柔》:“病在阳之阳者,刺阳  相似文献   

15.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2分)l、恢刺:古刺法名,十二节刺之一,恢指复廓通畅,《灵枢·官针》: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在疼痛拘急的筋肉附近斜刺针刺入,提插针以缓解拘急挛痹痛。2、巨刺:古刺法九刺之一,《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主。”以刺经为主。3、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叫原穴。4、四关穴:指双侧的合谷、太冲穴位。5、寒则留之:指阴气偏虚,寒邪较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其证多见  相似文献   

16.
七、膀胱经穴名解 1.晴明:穴在目内眦,主治两目红肿,怕日羞明,一切目疾,有明目之效,因名晴明。 2.攒竹:攒指聚,人之眉毛聚结直立似竹。因穴当眉头陷中,因名攒竹。 3.眉冲:冲指动的意思。《针灸大成》记载:“直眉头上神庭及曲差之间。”考当人的眼眉运动时,额部肌肉可以冲到该穴处,故为眉冲。 4.曲差:曲指拐弯,错出为差。考该穴从眉  相似文献   

17.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别名下陵、鬼邪、下三里,古代并田制九百方亩为一方里,三里比喻宽广也,又穴在足膝下三寸,因治疗疾病广泛故称足三里。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把足三里与委中、列缺、合谷称为人体的“四总穴”。宋代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将足三里列为首要之穴,《回阳九针歌》、《行针指要歌》等也将足三里列为要穴之一。从这些文献记载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该穴在针灸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上确有它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仅就管见,将其主要作用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18.
马丹阳,金代著名道家、针灸家,山东宁海(今牟平)人,为"全真七子"之一。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载"天星十一穴歌",且首创担截法,历代医家对此有针刺补泻手法、行气手法和配穴方法三种认识。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首载《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之后的《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书加以转载。天星十二穴之足三里和内庭、曲池和合谷、委中和承山、太冲和昆仑、环跳和阳陵、通里和列缺除环跳位于臀部,其余均在肘膝关节以下,易于取穴,易于操作,成对配伍,对急危、重症和常见病、疑难杂病有较好的疗效。天星十二穴配伍机制严谨、少而精,为腧穴配伍之典范,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灵枢经·热病篇》曾云:“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剌之”,《甲乙经》云:“咳引尻……鱼际主之”,东垣有“五脏气乱,皆生子肺者,取之手太阴鱼际”之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记载本穴有清肺热、利咽喉之效能,主治咳嗽、哮喘等,属手太阴肺经之荥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冯建国等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针本穴能即刻改善肺功能及生化物质基础的变化,发现针刺该穴不仅具有改善肺通气功能,还能明显影响血浆环磷酸腺甙和皮质醇的水平。针刺豚鼠鱼际穴,肺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均较针刺非穴点和对照组显著升高,表明针刺本穴与不针刺和针刺非…  相似文献   

20.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 ,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维脉。位于前臂掌侧 ,腕横纹上 2寸 ,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据文献记载 ,其主治胸痹、不寐、心悸、胃脘痛、呕吐、呃逆、郁证等疾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此穴 ,疗效满意 ,现举例如下。1 穴性探讨内关穴在《灵枢·经脉》中又称为“两筋间”。如“手心主之别 ,名曰内关” ,“心系实则心痛 ;虚则为烦心 ,取之两筋间也”。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家窦汉卿首先将“交经八穴”即八脉交会穴记载于《针经指南》 ,明确将内关穴与阴维脉联系起来。内关属手厥阴经络穴 ,经脉从胸走手 ,在胸中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