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恶性淋巴瘤(ML)染色体异常与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及其与ML的发生的关系,采用改良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快速制备淋巴结标本,对42例ML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35例获得满意分裂相。结果显示:所获得的ML实体瘤染色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数目和/或结构克隆性异常,多涉及1,2,3,5,6,7,8,11,12,13,14,17,18号及Y等染色体改变。不同的染色体畸变与ML的组织学分型有关。多种染色体结构重排涉及14q11、14q32附近,提示14q11、14q32的断裂重排与ML的发生有关系。另外,HD中结构重排易涉及1p13、13q33,提示该部位的断裂重排与HD的发生有关。认为细胞遗传学与组织病理学结合起来,有助于ML的分类,并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颜明 Schle.  B 《癌症》1996,15(2):110-112
对8例分别位于胃、小肠等部位的低度恶性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B细胞性淋巴瘤进行了染色体分析。结果发现染色体以结构畸变为主,分别涉及到2p^11-13,7q^21,10p^13-15,11q^13,12p^11-12,14q32以及16q^24等部位。此结果表明,ALT淋巴瘤具有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瘤相似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可能反映了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共同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3.
周俊  翁立红  张颜明  顾文祥 《癌症》2000,19(6):538-540
目的 检测淋巴瘤患者的染色体畸变。方法 运用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15淋巴瘤初发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1例淋巴瘤患者的病变淋巴结7号三体(+7)和12号三体(+12)的发生率,其中12例与外周血染色体标本为同一患者。结果外周血染色体分析表明:自然状态下和丝裂霉素C诱导下,淋巴瘤组的染色体为断裂率和细胞畸变率均比正常对照组高。原位杂交检测发现21例中5例有+(7(23.8%)、3  相似文献   

4.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47岁 ,因反复发作胸闷、头晕 1月入院 ,查体 :t 36 .8℃ ,无出血倾向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干湿性口罗音。心前区无隆起 ,未见异常搏动 ,心前区未触及细震颤 ,心浊音界略向左侧扩大 ,心率 75次 / min,节律齐 ,P2 >A2 ,P2增强无分裂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5岁,未婚。无意中发现右乳肿块3个月,于1998年3月12日入院,自述1个月来经常感冒,低热。查体:双侧乳腺大小基本对称,无橘皮样改变。触诊于右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体积约6cm×4cm×3.5cm包块,边界清晰,推之可动。结节状,质软,触之有时疼痛。腋窝及其它部位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CT及B超示胸腹部未见异常。行钼靶X线摄片见肿物边界清晰,无毛刺,密度均匀,无钙化,与皮肤无粘连。临床诊断为纤维腺瘤,遂行肿物单纯切除术。 病理检查:类圆形肿物1个,体积约5cm×4cm×3cm,边界清楚,外…  相似文献   

6.
32例鼻咽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改良短期培养法,对32例鼻咽癌患者的鼻咽活检组织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其中20例获得良好的细胞中期分裂相。分析结果表明:在较多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中,经常出现的结构异常为2q-、3p-和1q,其中2q-为本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异常结构,其表现为2号染色体长臂的单体断裂、缺失。可能是鼻咽癌的特异性染色体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误诊率83.3%.1年生存率88.1%,包括ⅠE 20例,ⅡE 10例,ⅢE 5例,ⅣE 2例,第1年死亡5例,均为ⅣE,包括肿物活检术后化疗2例,未化疗3例,其中T细胞型3例,有B症状4例;3年生存率为76.2%,包括ⅠE 20例,ⅡE 10例,ⅢE 2例,均无B症状的病例;5年生存率为59.5%,包括ⅠE 19例,ⅡE 6例.存活5年以上的病例均为根治性切除术加足程化疗,均为B细胞肿瘤.结论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占恶性淋巴瘤的8.94%,占结外淋巴瘤的31.82%,临床极易误诊,根治性手术加足程化疗的病例预后好,分期越早,预后越好,有B症状者预后差,病理类型属T细胞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鼻咽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关淋巴瘤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简要介绍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有关致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情况及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恶性淋巴瘤(ML)染色体改变的规律及其与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改良短期培养法制备24例ML患者的外周血染色体标本。结果24例ML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23例获得满意分裂相。所获得的ML患者的外周血染色体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数目和(或)结构克隆异常,多涉及1,2,3,5,6,8,13,14,15,17,18,21号及X等染色体改变。不同的染色体畸变与ML的组织学分型有关。NHL的染色体众数以超二倍体、亚二倍体居多,HD以高异倍体、超二倍体、假二倍体居多。多种染色体结构改变涉及17p、1p、1q、2p、2q,提示这些部位的丢失或断裂重排与ML的发生有关。结论细胞遗传学与组织病理学结合起来,有助于ML的分类,并对探讨ML的发生机制、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30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下同)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提示,染色体数。目畸变主要表现为四倍体和核内复制增多,分别为1.30%和3.07%;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各种类型均出现,畸变率为2.60%,其中尤以染色单体断裂和三射体、四射体的检出最为显著;G带核型分析未见异常;SCE(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为10.12±2.44/细胞、0.22±0.05/染色体;MN(微核)率为2.80‰。以上各项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恶性淋巴瘤患者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在治疗后的变化。方法:运用MTT和APAAP法分别检测4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结果:恶性淋巴瘤患者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均显著降低,而且治疗后均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正常;而在治疗后2a未复发者,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与正常人接近。结论: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的测定对恶性淋巴瘤病情的监测、治疗的指导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的声像图表现及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恶性淋巴瘤进行彩超、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可发生于全身一个或多个部位,表现为单纯淋巴结肿大和多个脏器受累,前者声像图为界限清晰的堆积或排列状低回声结节,后者为该脏器肿大,内见无包膜的片状或境界清晰的结节状回声.结论超声检查对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病案摘要 患者,男,39岁。因左鼻塞1年伴双颈肿块1月入院。该患者于1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左侧鼻塞,未经处理。1月前双颈出现无痛性肿块而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8℃,脉搏76次/分,血压13/8KPa。双上颈分别可及大小约2cm×3cm肿大淋巴结多枚,无压痛,质韧、光滑、可推动,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腹部B超检查示: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回声,腹膜后无异常回声。  相似文献   

14.
15.
16.
简要介绍与恶性淋巴瘤相关的细胞凋亡的基因。在大多数类型淋巴瘤中凋亡指数 (AI)显著减少 ,增生指数 (PI)显著增多 ,而AI PI在各型淋巴瘤中均显著减少 ,提示细胞凋亡减少是恶性淋巴瘤发生的重要原因。淋巴瘤中EB病毒感染与bcl 2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关系。EB病毒潜在膜蛋白 1阳性能够上调bcl 2癌基因的表达 ,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与恶性淋巴瘤相关的细胞凋亡的基因.在大多数类型淋巴瘤中凋亡指数(AI)显著减少,增生指数(PI)显著增多,而AI/PI在各型淋巴瘤中均显著减少,提示细胞凋亡减少是恶性淋巴瘤发生的重要原因.淋巴瘤中EB病毒感染与bcl-2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关系.EB病毒潜在膜蛋白1阳性能够上调bcl-2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贺白 《白血病.淋巴瘤》2014,23(12):760-764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是一群体外诱导的以CD3+ CD56+T细胞为主的异质细胞群,具有效应CD8+T细胞的T细胞受体特异性和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抗肿瘤活性的特点.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CIK细胞对恶性淋巴瘤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且有很好的耐受性.提示CIK细胞治疗对于恶性淋巴瘤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淋巴瘤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133例恶性淋巴瘤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了我所一年外检中133例恶性淋巴瘤,用免疫功能分类。进行了病理分析。本组材料有二多二少特点:①淋巴结外淋巴瘤多,高达55%,以口咽环淋巴瘤最多见,其中鼻咽部淋巴瘤居首位。②T系淋巴瘤多,高达49%,其中最多的是多形细胞型,而淋巴母细胞型较少。③结节型淋巴瘤少,仅占1.57%。④何杰金氏病少,只上4.51%。  相似文献   

20.
 患者 张某,男性,78岁,离休干部。以左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变硬1个多月于2005年9月15日入院,1个多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睾丸肿大,质地坚硬,但无疼痛、无发热、未介意,近二周来左侧睾丸急剧肿大,并感发胀;发病以来无尿急、尿频、尿痛、无睾丸外伤史。 体检:外观病肤黏膜,眼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心肺(-),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腹腔未触及包块,双肾区无叩痛,外阴外观正常,左阴囊肿大,表皮无红肿,未见静脉曲张,左睾丸肿大约8.5 cm×4 cm×4 cm,表面不平、质坚硬,与皮肤无粘连,右侧睾丸付睾丸较小约2.5 cm×1.5 cm×2 cm质软。 实验室及有关辅助检查:Hb 120 g/L,WBC 8.6×109/L,分类:大致正常,BPC 120×109/L,尿常规、肝、肾功能、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HCG)均正常。胸片后前位:双侧肺部纹理增粗,常规心电图:部分导联T波低平、ST段压低,呈缺血性改变,ESR 34 mm/h。B超检查,右睾丸、附睾正常,左睾丸明显肿大约8 cm×3.5 cm×4 cm,其回声增强呈不均质状,内有数个不规则无回声暗区,提示左睾丸肿瘤,2005年9月22日进行睾丸切除术,术中见左睾丸、附睾质硬,分界不清,表面不平,有粗大血管,鞘膜腔内有少量积液,切开肿瘤,肿物呈鱼肉样改变。送检病理报告左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提示弥漫性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治疗经过:10月8日后以CHOP方案联合化疗二个疗程,患者顺利通过二个疗程,要求出院定期随访。 讨论 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属于结外淋巴瘤中一种,好发于年老患者,80 %以上属于弥漫性大细胞型,为中高度恶性,20 %病例可同时伴有相继出现对侧睾丸受侵,腹膜后淋巴结、肝、脾亦是易累及部位。本病位置表浅,容易早期被发现,临床分期较早,一般能得到及时治疗,其预后相对较好,目前主张应用手术切除、局部放疗,全身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措施,本例其预后如何,有待于今后随访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