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肾脏毒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环维黄杨星D连续注射给药对大鼠的肾脏毒性作用。方法环维黄杨星D不同剂量组连续给大鼠腹腔注射3个月,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血液生化和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8mgk/g剂量组有3只动物给药期间出现精神萎糜、反应迟钝、活动呆板、呼吸急促、行走不稳等毒性反应。8mgk/g剂量组大鼠血清的BUN明显升高,4,8mg/kg剂量组部分动物出现肾脏的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蛋白管型等病理改变,以8mg/kg剂量组较为严重。结论一定剂量的环维黄杨星D连续注射给药可致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分别测定手术后各组大鼠的心电图S-T段,心肌损伤范围(坏死及缺血范围),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结果:环维黄杨星D(1.1,2.2 mg/kg)能明显减轻结扎冠状动脉致心肌损伤,减小模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显著抑制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升高,显著抑制模型大鼠心肌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显著抑制模型大鼠心肌中CPK活性降低。结论:环维黄杨星D对结扎大鼠冠状动脉所致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环维黄杨星D分离方法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新的分离方法.方法:黄杨木总生物碱通过酰化、酸溶分离得到环维黄杨星D三乙酰化物,经水解得目标物。结果:用化学分离方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环维黄杨星D。结论:改进后的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及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长期静脉给药肝、肾毒性的影响,探讨聚乙二醇修饰小分子技术的减毒作用。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环维黄杨星D组及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各药物组大鼠尾静脉注射5mL/kg,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8d。测定大鼠体重,眼眶取血测定血液生化学指标,并取大鼠肝脏和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环维黄杨星D组尿酸含量较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见差异。提示环维黄杨星D组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环维黄杨星D组及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组对肝脏有病理学改变,同等剂量下环维黄杨星D组肝毒性作用大于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组。结论聚乙二醇修饰环维黄杨星D后可降低环维黄杨星D在体内的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环维黄杨星D(CVB—D)连续灌胃给药对大鼠肝脏的毒性作用。方法整体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VB-D(3,6,12mg/kg),灌胃给药4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整体实验表明环维黄杨星D长期给药可引起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以大剂量较为严重。结论整体试验证明一定剂蘑的CVB—D连续灌胃给药可致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6.
环维黄杨星D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环维黄杨星D(Cvb-D)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给大鼠灌服Cvb-D0.55,1.1和2.2mg/kg,连续21d,以Iso复制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的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Cvb-D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凋亡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平均百分比表示。结果Cvb-D可显著减轻Iso诱发的心肌缺血致心肌肌纤维排列紊乱,坏死细胞胞浆溶解,坏死间质区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Cvb-D可显著抑制Iso诱发的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结论Cvb-D具有抗Iso致心肌缺血,改善心肌缺血致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
环维黄杨星D对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通过在体微循环实验研究环维黄杨星Dig对小鼠耳廓微循环和家兔球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维黄杨星D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明显扩张小鼠耳细动脉和细静脉,拮抗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家兔球结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和最佳吸收部位.方法 采用改良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考察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和药物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环维黄杨星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较小,在回肠和结肠段较大,且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17.05 ~ 178.90 mg·L-1的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 05).结论 环维黄杨星D在肠道中下部吸收较好: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器官发生期对怀孕大鼠连续给予环维黄杨星D,观察是否有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方法:环维黄杨星D2、1、0.1mg/kg于妊娠第7~17d连续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孕鼠饮水、摄食、生长等一般状况。每周称重2次,妊娠第20d处死孕鼠,记录黄体数、胎盘重、着床数、死胎数、活胎数、胎仔性别及体重等,观察活仔外观异常。各窝1/2胎仔作骨骼畸形检查,另1/2胎仔作内脏检查。结果:环维黄杨星D2mg/kg组,母体出现中毒症状,对胎鼠身长、体重均有影响,肾脏畸形发生率高,但对胎儿骨骼发育影响较小.环维黄杨星D1mg/kg组的着床总数、活胎数、子宫总重、胎盘重量均有明显改变。结论:环维黄杨星D对母体一般状况和子代发育均安全的剂量为0.1mg/kg。  相似文献   

10.
环维黄杨星D抗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缺血药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玖瑶  廖惠芳  黄桂英 《中药材》2006,29(11):1218-1220
目的:探讨环维黄杨星(Cvb-D)抗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缺血的药理作用和可能机理。方法:给大鼠灌服0.55、1.1和2.2 mg/kg Cvb-D,连续21 d,通过制备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心肌缺血性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ECG、血清CPK、LDH活性、FFA含量及心肌组织中SOD的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结果:Cvb-D可显著减少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J,缩短ECG恢复时间;显著降低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血清中FFA含量;显著降低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血清中CPK、LDH活性;降低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心肌组织的MDA含量,升高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心肌组织SOD活性。结论:Cvb-D具有抗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缺血药理作用,其降低血清FFA、CPK、LDH水平、改善心肌MDA及SOD活性是Cvb-D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研究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相关的离子通道基因,进行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和正常大鼠心肌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Stc-GO分析。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行左冠状动脉结扎术造成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每组6只。分别于心力衰竭形成期(术后10天)和稳定期(8周)取材,每组3只。取大鼠左心室非梗塞区和假手术组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总RNA抽提,逆转录制备探针,与双通道cDNA大鼠离子通道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杂交后信号经扫描仪检测,计算机分析筛选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对所得结果进行Stc-GO功能集群分析,研究该类表达趋势中具有显著性意义的Gene Ontology(GO)分类。结果按差异显著性标准,从746条基因中筛选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10天大鼠的左心室非梗塞区中共同差异表达基因319条,均为上调表达。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8周大鼠的左心室非梗塞区中共同差异表达基因276条,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274条,下调表达的基因有2条。对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初步分类,表达上调的基因包括各类激素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神经激素受体、生长因子受体、核受体、蛋白磷酸化酶、G蛋白、配体或电压介导的各种离子通道、转运蛋白、受体干扰蛋白等,表达下调的基因包括钾通道、转运蛋白等。进一步的Stc-GO分析发现,肾上腺能受体激酶β1(βARK1)、盐酸阿米洛利敏感阳离子通道-2(Accn2)、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γ亚基-1(Cacng1)、环核苷酸门控通道-α1(Cnga1)、谷氨酸盐受体海人藻酸2(Grik2),神经酪氨酸激酶受体-2(Ntrk2)等6条基因不但在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时是显著性的上调差异基因,而且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调趋势。经RT-PCR实验,有4条基因获得验证。结论Accn2、Grik2、Ntrk2、Cacng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中表达上调,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对MRL/1pr狼疮小鼠肾脏基因表达及Th1/Th2细胞因子比例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狼疮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每天组饲料喂服中药复方。对照组进食正常鼠饲料。两组均自由饮水。观察小鼠存活率,蛋白尿阳性率及肾脏病理改变。将小鼠肾组织mRNA与点有8192条小鼠基因的芯片进行杂交,RT-PCR法检测肾组织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结果:存活率治疗组为81.3%,对照组为51.2%;蛋白尿阳性率治疗组为40%,对照组为80%;治疗组肾小球与肾小血管病变较轻,芯片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表达(2倍以上0的基因共279条,RT-PCR结果显示治疗组肾组织中Th1/Th2细胞因子(IFN-γ/IL-4)比例增加(与对照组比较)。结论:中药复方能改善狼疮小鼠肾脏病变,调节肾组织多个系统的基因表达,纠正Th1/Th2细胞因子的比例失衡。  相似文献   

13.
左归丸对MSG-肝再生-大鼠再生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MSG-肝再生-大鼠再生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复制MSG-肝再生-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左归丸5g/kg灌胃,于术后5天处死动物,取再生肝组织液氮冻存。选用1176条与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基因表达谱芯片,观察再生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相对于模型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有292条(上调表达20条,下调表达272条)。结论:左归丸对MSG-肝再生-大鼠再生肝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影响,以基因表达下调为主,提示左归丸通过调控MSG-肝再生-大鼠基因表达而影响其肝再生,下调MSG-肝再生-大鼠再生肝组织基因表达可能是左归丸滋养肝肾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马齿苋多糖(PPS)对糖尿病小鼠预防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PPS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糖尿病小鼠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PPS组上调基因1条,下调基因1条,上调基因和糖尿病的发生有关,下调基因和氧化还原法应相关.结论 马齿苋多糖能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小鼠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虚寒证大鼠肝全基因表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虚寒证大鼠肝全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方法:使用中药复方生石膏、龙胆草、黄柏和知母建立虚寒证大鼠模型,应用基因芯片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基因表达,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分类注释。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结果:虚寒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99条基因差异表达,主要涉及刺激应答功能。结论:虚寒证可能通过多种刺激应答相关基因的下调,导致免疫应答功能、防御应答功能及对其他生物体刺激应答功能的降低。虚寒证的物质基础可能与此类基因的异常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领域中应用概况。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鉴定、新药开发、中药复方、中药药理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肾虚证在一个糖尿病家系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基因表达谱。方法:对一个2型糖尿病(T2DM)家系的12个成员进行辨证分析和理化检测,选择不同代的典型糖尿病肾虚证3例分别与家系中的正常人1例作基因芯片杂交测试;采用SAM基因芯片数据分析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作进一步的基因功能分析。结果:肾虚证患者占总家系中追踪到成员的66.7%;通过SAM软件筛选到81个显著表达基因,基因功能注释结果提示免疫反应、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类基因显著表达。结论:肾虚证在此T2DM家系中呈聚集分布;糖尿病肾虚证与免疫反应及代谢功能类基因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基因芯片是一种生物芯片,在中药复方、中药鉴定、新药开发、中药药理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中药复方抗癌机制,中药复方抗衰老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因芯片为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利于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益气化瘀方调控颈椎间盘细胞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正常、退变SD大鼠颈椎间盘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益气化瘀方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基因表达谱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从正常、退变和益气化瘀方组大鼠颈椎间盘中抽提mRNA,经反转录后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动物椎间盘cDNA的探针,再与512点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激光扫描仪扫描并进行图像分析、标准化处理、ratio值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共筛选出18条表达有差异的基因,11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ratio<0.4),7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ratio>2.5)。益气化瘀方与模型组比较,共筛选出22条表达有差异的基因,益气化瘀方上调18条基因(ratio>2.5),下调4条基因(ratio<0.4)。其中在上述检测中表达最明显的是信号传导类基因,益气化瘀方能够上调多数细胞信号传导类基因(如PTK等)。结论:初步筛选出大鼠迟变椎间盘中相关基因,与已报道基因在颈椎间盘退变的表达模式类似,说明大鼠椎间盘退变受到各种基因的调控,初步阐明了颈椎病在基因水平上的发病机理。益气化瘀方参与了椎间盘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调控,参与椎间盘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过程,从基因表达角度解释了中药治疗颈椎病的药效机理,丰富了中医气血理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研究的各个领域,其高通量、并行、多内涵的优势为抗肿瘤中药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基因芯片的技术,通过基因层面的变化来阐释中药或中药复方抗肿瘤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