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部队在高原地区执行地震灾害救援时的卫生防疫工作具有自身特点。我们结合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经验,对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探讨如下。1行动准备阶段卫生防疫1.1加强信息搜集判断。制定卫生防疫保障计划受领抗震救灾任务后,部队卫勤领导应迅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卫生防疫保障相关信息:(1)部队的抗震救灾任务;(2)地震灾区地方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等流行病学信息;(3)灾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文化等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抗震救灾中卫生防疫工作措施,为应对特大自然灾害防疫工作环节总结经验,提供借鉴。方法根据汶川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实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总结出几条防疫措施。结论对于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疫工作采取各项预防措施都是有效和必要的,对今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疫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院迅速抽组了28名身体健康、技术精、作风硬的医务人员,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先后奔赴都江堰和青川灾区执行一线救治任务.医疗队在有效完成灾区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的基础上,预先思考灾区灾后重建帮扶工作,在医疗队驻地广元市青川县乐安寺乡通坝村,与安徽省医疗队和乐安寺乡卫生院共同挂牌组建"乐安寺乡军民共建帐篷卫生院",展开床位20张、野战手术床2张,是青川灾区重建最早、人数最多、力量最强、规模最大、技术最精、设备最全的灾后重建乡卫生院[1].此所军民共建卫生院,由我院医疗队牵头筹划、组织、协调,驻地军民共同参与,体现着救灾部队和灾区人民众志成城、共抗震灾、重建家园的坚强决心.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我公司紧急调机飞往成都、绵阳灾区执行救援运输飞行任务.为预防地震次生灾害,国家卫生部门紧急部署卫生防疫力量对灾区实施严密的消毒防疫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灾区疫情发生,同时为防止传染病通过飞机运输传播和流行,我们对执行灾区救援运输飞机的客、货舱进行了航后和过站消毒、灭虫工作,具体做法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院组成80多人医疗队,在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参加伤病员救治和卫生防疫等工作。这次任务紧急,准备时间短,灾区条件艰苦,对每位医疗队员都是一次近似“实战”的锻炼,尤其是女队员更是经历一次心理、生理等方面的严峻考验。为了解医疗队女队员在抗震救灾中心理、生理、工作等状况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总参抗震救灾应急防疫处置分队,紧急赶赴四川彭州,配属某救灾部队执行卫生防疫任务。根据灾区部队任务特点,主要开展了消杀灭、饮食饮水卫生监督、个人卫生防护指导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参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根据上级指示,我们作为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在第一时间紧急赶赴地震灾区,参加了伤病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疏导等工作。经过“实战”的锻炼,对进一步搞好军队医院卫勤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我院抗震救灾医疗队迅速成立并以成建制野战医院的形式进驻汶川县开展医疗救援工作。为灾区伤病员提供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在内的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同时还开展了流动巡诊、卫生防疫、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赢得灾区人民的广泛好评。针对首次执行山地医疗救援任务,我总结了一些护理体会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行动及战略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的做法与经验,提高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综合能力.方法 对汶川特大地震伤亡及医学救援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描述性分析,结合作者的抗震救灾实践,形成重大灾害医学救援的战略思考.结果 汶川特大地震伤亡时间分布以2周为界,分为增长期和稳定期;遇难者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北川、绵竹、什邡、都江堰、青川、汶川、彭州7个重灾区,占全部地震灾区遇难人数的72.62%.本次抗震救灾医学救援,从全国32个省(区、市)调派10 630名医疗、防疫等专业人员赶赴灾区.累计救治伤病员200余万名.全国20个省(区、市)的367所军地医院共收治灾区后送伤员10 048名,在地震重灾区开展了分区域或分专项的防疫工作,实现了卫生防疫工作的全覆盖,保证了伤病群众得到及时救治以及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结论 应完善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反应体系,建设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专业力量,注重医学救援功能模块建设,加强灾害医学学科及人才建设,加速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化建设,优化国家应急医学救援指挥机制,不断提升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武警医学》2008,(7):I0004-I0004
5月13日,武警疾控中心奉命抽组由流行病、传染病、卫生监督、卫生检验等专业骨干组成的应急防疫队,携带防疫药品200箱,喷雾器15台和防护物资等应急装备,奔赴四川执行救灾任务。到达灾区后,他们立即深入北川、汶川、映秀、都江堰、茂县、水磨等8个重灾区一线,对救灾部队进行卫生防疫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武警医学》2008,19(7)
5月13日,武警疾控中心奉命抽组由流行病、传染病、卫生监督、卫生检验等专业骨干组成的应急防疫队,携带防疫药品200箱,喷雾器15台和防护物资等应急装备,奔赴四川执行救灾任务。到达灾区后,他们立即深入北川、汶川、映秀、都江堰、茂县、水磨等8个重灾区一线,对救灾部队进行卫生防疫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军队参加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卫勤保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仅20世纪就发生了3起重大地震灾害。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军队卫生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全力开展医学救援,及时救治了大量伤病员,并有效实施了卫生防疫,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胜利。然而,通过文献报道和相关调研发现,由于此次地震灾害参与医学救援的军队单位及人员超过以往历次救灾行动,且隶属关系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3.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中国人的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号召下,全国上下紧急动员开展了汶川地震灾害救援工作。十万解放军指战员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灾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临床检验中心在医院党委部署下,积极做好赴灾区前线和接收伤病员的检验准备工作。6月1日根据汶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准备在汶川重灾区组建野战医院,  相似文献   

14.
卫生短信     
《解放军健康》2008,(4):18-21
全军医院全力救治震区伤员;总政总后派医学专家指导团指导灾区伤员救治工作;全军126支防疫队在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救灾遇难伤残的军队独生子女家庭可获救助;解放军人兽共患病防疫队战斗在四川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空军迅速投入大量兵力全面展开救援工作,震后灾区道路阻隔,桥梁坍塌,空投和空降成为连接"生命孤岛"的唯一"通道".灾区地形条件极为复杂,加之高原气候变幻无常,执行空投任务异常艰巨.5月17日,空军首次在海拔5400 m高空实施空投作业时,空投员高空缺氧严重,导致执行任务中断,后经采取一系列措施,顺利完成空投任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曹力  樊毫军  杨轶  韩玮  侯世科 《武警医学》2010,21(4):364-365
2010-01—13北京时间凌晨5:56,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快速反应,迅速集结,奔赴地震灾区。海地属热带地区,气温高,登革热、疟疾、流行性脑炎高发。笔者对地震灾区实施卫生防疫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灾之后,生活设施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粪便、垃圾不能外运,蚊蝇、鼠及其它有害昆虫大量繁殖;灾区军民劳动强度大,与疫病、疫水接触,极易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因此,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是确保抗震救灾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奔赴绵阳灾区进行卫生防疫,第一个提供400个项目的水质检测报告,第一个进村入户消毒灭菌,第一个深入城镇乡村灾民之中进行卫生防病宣教。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北纬31°,东经103.4°)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本次地震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灾区最大,距离震中最近的大型民用运输机场,抗震救灾期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承担着大量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抢险人员、救灾物资以及灾区伤员的运输任务.机场医疗救护中心(简称医救中心)作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重要的应急保障部门之一,做到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全体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做好应急救护保障和场区的卫生防疫工作,为运送救灾物资、转运伤员赢得了宝贵时问.为确保机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图1~12,见第243页).现对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抗震救灾急救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四川汶川地震给震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我国卫生医疗部门及爱心企业、人士等向灾区紧急捐助药品、医疗物资,以及时抢救幸免伤员。除重症病人急救需诸多急救药品外,以下是灾区救援中用得较多的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