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69.1岁.并发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7例、心脏病4例.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19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9例,多点开窗减压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均安全完成.平均随访2年1个月,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9.1%.结论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内科并存症多,多节段退变和椎管狭窄者多.正确处理内科并存症,结合症状、体征、影像学及术中探查情况恰当减压,能获得较好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使用改良PLIF术62例患者,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使用传统PLIF术30例患者,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6.45±1.25),(6.50±1.26);术后3个月分别为(12.55±2.33),(12.55±2.30);末次随访分别为(13.03±1.90),(13.87±1.56).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90±1.62),(7.87±1.62);术后3个月分别为(2.54±1.32),(2.53±1.28);末次随访分别为(1.09±0.27),(1.11±0.18);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内固定无松动和折断,椎间融合良好.改良组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1例双下肢肌力下降患者,术后下肢肌力改善不明显,行理疗处理.传统组2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有差异性,改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而住院时间无差异性.结论 改良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具有手术损伤小、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微创TLIF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伴有节段不稳定6例,超外侧间盘突出9例;腰3/4节段2例,腰4/5节段10例,腰5骶1节段3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创面大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中的X线透视时间及并发症等.采用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15例微创TLIF的手术时间平均3.4h,出血量100ml,切口长3cm,无伤口引流管,术后1d下地活动,术中X线透视时间27-38s.随访6-30个月,患者术后症状缓解,VAS评分从术前8.3分恢复到术后第3天4.7分、1周时3.8分、1个月时2.6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出现椎弓根钉进入椎管内,出现下肢无力,再次手术重置椎弓根钉同定,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微创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脊柱结构破坏少,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文探讨及评价直视下微创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进行直视下微创减压手术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35~67岁,平均45岁.根据MRI影像学结果L3~4节段12例,L4~5节段29例,L5~S1节段22例,多节段1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的MSU分型分析,2-B型21例(37.5%),2-AB型20例(35.71%),2-C型8例(14.29%),其他类型:7例(12.5%).术后随访10-16个月,平均12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60min,平均40±10min;术中出血量15~80ml,平均35±5ml,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术后不同评价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视下微创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保守与手术两种治疗方式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1945年至今的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杂志,语种不限。搜集国内外关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前瞻性对照试验(随机或非随机)。制定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相关数据利用RevMan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6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274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156例,手术治疗1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保守治疗总体优良率不及手术治疗[OR=0.47,95%CI (0.24,0.91)],随访1年及5年以上结果均显示手术治疗优良率优于保守治疗(P=0.003,P=0.04),而随访时间1年的结果显示保守与手术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再手术率与保守治疗中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中长期疗效优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再手术率与保守治疗中转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有适应证的青少年患者,经适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尽早行手术治疗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颈椎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共治疗56例合并颈椎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岁。A组24例仅行腰椎手术;B组32例在一次麻醉下对颈椎和腰椎进行一期手术,观察所有病例手术前、后及最后随访时的颈、腰椎JOA评分,分析手术并发症,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平均随访38个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2.1h,出血量350ml,术后有4例需行颈椎二期手术。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腰椎JOA评分分别为6.3±2.2,11.8±1.4和11.3±1.8,优良率为79.2%,而颈椎JOA评分较术前下降。B组平均手术时间5.2h,出血量1100ml,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颈椎JOA评分分别为7.5±2.1,12.9±1.6和12.1±1.4,腰椎JOA评分分别为6.7±2.5,12.8±1.3和12.1±1.6,优良率为87.5%。结论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合并颈椎病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临床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放或微创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9例病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3.5年,平均为19个月,术后均进行腰、腿痛VAS评分,JOA、ODI评分,结果较术前改善明显,影像学结果复查满意.术后症状减轻,体征大部分消失.结论 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成年患者相似.保守治疗无效后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改良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的临床疗效及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RLDH患者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观察组采用改良PLIF,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分析每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相关危险因素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随访结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47%,高于对照组的78.94%(P0.05);试验组的手术时间(183.13±30.72) min、卧床时间(5.73±1.72)天短于对照组[(221.21±35.63) min、(7.32±2.01)天],术中出血量(205.73±99.36) ml、术后引流量(229.03±92.12) ml少于对照组[(283.23±115.02) ml、(371.23±131.82) ml](t=3.528、2.620、2.223、3.854,P=0.001、0.013、0.033、0.001)。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VAS、ODI指数均逐渐降低,但试验组每个时间点的VAS评分[(4.03±0.89)分、(2.02±0.74)分、(0.92±0.55)分]、ODI [(20.44±5.13)分、(11.21±3.36)分、(7.25±2.23)分]低于对照组的[(4.84±0.97)分、(2.71±0.83)分、(1.54±0.68)分;(26.35±5.37)分、(15.43±3.76)分、(10.57±2.56)分](t=2.682、2.705、3.090、3.469、3.648、4.263,P=0.011、0.010、0.004、0.001、0.001、0.000);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可能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采用改良PLIF治疗RLDH的临床疗效良好,腰腿疼痛及脊柱功能明显改善,而BMI与临床手术指标可能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
目的观察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4个椎间隙,均行MED下髓核摘除术,其中男46例,女2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5.8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Mac Nab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60个月,平均49.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腰腿痛VAS评分(6.93±0.86)分,术后3个月(1.56±0.83)分,术后1年(1.36±0.74)分,末次随访(1.26±0.74)分,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期随访疗效:Mac Nab标准,优55例、良11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90.4%。术后复发3例,1例保守治疗,2例再次手术,复发率为4.1%。1例术前有足下垂、术后恢复不满意。结论 MED下髓核摘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是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有效方法,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我院应用FE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9~58岁,平均38.3岁。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进行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escale,VAS)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2.4min;平均住院时间5.2天;2例术中出现硬膜小裂口,未予处理;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8~66个月。腿痛VAS评分从术前(7.6±1.6)分降至术后3个月(1.2±0.8)分、术后1年(1.1±0.9)分、末次随访(1.6±1.2)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VAS评分从术前(3.1±2.2)分降至术后3个月(1.8±1.5)分、术后1年(1.6±1.4)分、末次随访(1.7±0.9)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ODI指数从术前(69.5±10.5)降至术后3个月(19.3±6.5)、术后1年(15.6±5.9)、末次随访(21.8±7.0)(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93.3%的患者获得良好的主观满意度,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8.9%。性别、年龄、突出类型及术前腰痛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Pfirrmann分级、感觉缺陷及手术节段与改良MacNab结果具相关性(P<0.05)。1例L4~5节段患者术后1周发生下肢麻木加重,予以脱水、激素治疗等保守治疗后2周症状缓解;1例L5~S1节段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再次突出,行小切口开放手术翻修。末次随访时,2例轻度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106例,其中接受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患者48例,接受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SLD)患者58例.比较两种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花费、恢复工作时间及返岗率、并发症、二次手术情况.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末次随访时通过测量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腰椎曲度(Cobb角)、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评估腰椎稳定性变化.结果 PTED组及MSLD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天数及花费、恢复工作时间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及返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和MSLD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3/48)和20.7%(12/58),PTED组少于MSLD组(P<0.01).3例患者行PTED失败或术后复发,择期行MSLD后症状缓解.PTED组和MSLD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6.7个月和17.3个月,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但MSLD组术后3个月内腰痛VAS评分均高于PTED组.PTED组和MSLD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1.4%和9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患者术前、术后腰椎曲度无明显变化(P>0.05);MSLD组患者术后腰椎曲度较术前减小(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腰椎失稳.结论 PTED与MS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但PT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等特点,对患者腰椎稳定性影响较小,是更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与显微镜辅助下治疗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近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用TESSYS下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神经根松解和减压术(TESSYS组)和显微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及间盘内减压术(显微镜组)治疗1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03例,女86例,年龄26~82岁,平均52.1岁;中央型42例,旁正中型85例,外侧型14例,极外侧型5例,椎间孔型43例;TESSYS组120例,显微镜组69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周、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TESSYS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85±15)min,平均卧床时间(8±2)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9±1.2)天;显微镜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123±14)min,平均卧床时间(2.3±0.5)天,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1.5)天。172例(91.0%)获得随访,TESSYS组109例(90.8%),显微镜手术组63例(91.3%)。随访6~10个月,平均7.5个月。TESSYS组术前VAS评分(8.9±1.8)分,术后3周(1.8±0.5)分,术后3个月(1.0±0.3)分,术后6个月(0.8±0.2)分;显微镜组术前VAS评分(8.5±2.2)分,术后3周(1.4±0.3)分,术后3个月(1.1±0.4)分,术后6个月(0.6±0.2)分。两组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术后3周、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 Nab标准,术后6个月时随访TESSYS组优良率84.4%,显微镜手术组88.9%。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论与显微镜手术相比,经TESSYS技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孔狭窄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在外侧及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伴椎间孔狭窄患者有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在病变明显压痛点的上或下一个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注入15~20ml复合镇痛液,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液体自身的物理作用,减轻椎间盘神经压迫及组织黏连,缓解水肿,从而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的不良症状。结果治疗76例,治愈28例,好转48例。每人治疗1疗程(3~4次,1周1次),平均随访14个月。结论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缓解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7,(1)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手术治疗,按入院顺序编号利用SPSS软件随机采用Wiltse入路和后正中手术入路两种方法进行。90例获随访,其中Wiltse入路46例,后正中入路44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天肌酸激酶值(creatine kinase,CK),术前、术后3个月及终末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前、终末随访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和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MRI指数。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定位错误、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11~23个月,平均(15.8±3.7)个月,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1天CK分别为(83.84±24.79)U/L,(164.26±23.74)U/L;后正中手术入路组术前、术后1天CK分别为(79.93±23.50)U/L,(419.27±40.94)U/L。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终末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00±1.23)分,(1.52±0.67)分,(1.48±0.51)分;后正中手术入路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终末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27±1.24)分,(2.09±0.61)分,(2.18±0.66)分。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终末随访ODI评分分别为68.26±8.97,22.78±4.30,22.96±3.95;后正中手术入路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终末随访ODI评分分别为69.18±9.83,27.55±2.82,27.82±3.54。Wiltse入路组术前、终末随访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分别为(1.26±0.45)分,(1.35±0.57)分;后正中手术入路术前、终末随访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分别为(1.36±0.49)分,(2.05±0.58)分;Wiltse入路组术前、终末随访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MRI指数分别为69.98±16.68,68.85±12.38;后正中手术入路术前、终末随访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MRI指数分别为67.98±14.84,55.19±11.99。两组术前CK、VAS、ODI、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MRI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天CK、术后3个月VAS、终末随访VAS、术后3个月ODI、终末随访ODI、终末随访多裂肌脂肪浸润评分、终末访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修正MR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tse手入路组在术后疼痛、疗效、多裂肌损伤和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退变情况比后正中入路组具有优势。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TLIF手术的治疗过程中,Wiltse手术入路比后正中入路具有优势,延缓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化疗已经成为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不同化疗方案临床疗效有差异.本研究旨在比较XT方案(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和传统CEF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两种不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收集采用xT或CEF方案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Ⅲ期乳腺癌患者48例,根据化疗方案分组,其中XT组26例,CEF组22例,化疗周期为2~4个,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XT组的临床有效率(cRR)为88.46%,CEF组的临床有效率为63.6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XT组患者获病理完全缓解(pCR)1例(3.85%),CEF组pCR 1例(4.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脱发、乏力和手足综合征等,但均可耐受.CEF方案的毒性较明显,出现Ⅲ/Ⅳ度的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均明显高于XT方案.结论: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临床Ⅲ期乳腺癌均有良好的效果,xT组临床有效率优于CEF组,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CEF组轻.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95%酒精与50%的氧化锌灭活治疗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对两组Jaffe病理分级Ⅰ级的骨巨细胞瘤59例,瘤灶搔刮后分别采用95%酒精与50%的氧化锌灭活植骨治疗并作随访。结果根据Mankin疗效评定标准,酒精灭活组31例中,优9例,良12例,中4例,差(复发)6例(19.4%)。氧化锌灭活组28例中,优10例,良11例,中4例,差(复发)3例(10.7%)。两组中复发率分别达19.4%和10.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骨巨细胞瘤搔刮植骨术中,50%的氧化锌灭活优于95%酒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微小型腰椎间盘突出症(minim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M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PELD治疗的42例MLDH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