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端粒酶作为脑膜瘤标志物 ,在肿瘤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评估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意义。【方法】利用TRAP ELISA方法定量检测 6 1例 (份 )肿瘤标本端粒酶的活性 (以ΔA =A4 50 -A690 表示 ) ,结合肿瘤的分类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端粒酶活性作为肿瘤良恶性及判断预后的标记物的可行性。另取正常脑组织标本 2 0例作为对照。【结果】 30例脑膜瘤中 ,2 9例脑膜瘤均未测到端粒酶活性 ;1例端粒酶阳性 (阳性率 3 3%) ,ΔA =0 2 37;全组ΔA平均值 =0 0 49。 15例恶性脑膜瘤中 14例呈端粒酶阳性 (93%) ,ΔA =1 2 37~ 2 5 16 ;1例端粒酶阴性 ,ΔA =0 0 76 ,全组ΔA平均值 =1 6 30。 16例复发性脑膜瘤端粒酶均阳性 (10 0 %) ,ΔA =1 0 34~ 1 4 78,平均 1 2 5 5。脑膜瘤和复发性脑膜瘤、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端粒酶的阳性率和酶活性表达强度方面差异明显 (P分别为 <0 0 0 1、<0 0 1和 <0 0 0 0 5、<0 0 1)。 2 0例正常脑组织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激活在恶性脑膜瘤和复发性脑膜瘤中是较常见的现象。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 ,在脑膜瘤的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评估、预后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正> 目前,脑膜瘤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影响预后。本文对5年来124例术后脑膜瘤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一、临床资料 124例术后脑膜瘤病人,年龄8~75岁,男性35例,女性89例,术后复发共18例。初次手术至复发时间为5~84个月,平均为29.9月。初次手术切除程度,接Simpson分级标准分级。详细资料及统计学处理见附表。 相似文献
4.
肿瘤血管生成与脑膜瘤瘤周水肿及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生成与脑膜瘤瘤周水肿、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 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免疫组化染色 ,对 5 7例脑膜瘤进行微血管定量研究 ,分析微血管密度(MVD)与脑膜瘤病理类型、瘤周水肿及患者术后复发率、生存期之间关系 .结果 脑膜瘤 5 7例平均 MVD为 34.5 .其中良性、不典型性和恶性脑膜瘤微血管密度分别为 (2 6 .8±9.3) ,(4 1.2± 12 .9)和 (5 2 .7± 14.6 ) ,3种病理类型 MVD均有显著差异 (P<0 .0 1) .中度和重度脑水肿组其瘤组织 MVD(39.4± 11.3和 47.9± 12 .6 )明显高于轻度和无脑水肿组MVD(30 .1± 9.7和 2 5 .2± 8.5 ,P<0 .0 5 ) . MVD≥ 34.5组的 5 a复发率高于 MVD<34.5组 ,且前者 5 a生存率明显差于后者 .结论 微血管计数可作为判断脑膜瘤侵袭力及评价患者复发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端粒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目前认为其可作肿瘤标志物,我们检测了60例恶变大肠肿瘤的癌变腺瘤组织和腺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恶变大肠腺瘤癌旁腺瘤组织,端粒酶括性明显高于腺瘤,有显著性差异,故我们认为端粒酶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恶变的大肠腺瘤和恶变趋势的腺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良性脑膜瘤手术切除术后仍有较高复发率,国内尚未引起重视。本文收集了我院16例脑膜瘤术后复发,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985年6月至1991年6月我科共收治脑膜瘤242例,其中术后复发16例均经CT或手术证实。①临床特征:16例复发中,男、女性各8例。平均年龄44.3岁(34~63岁)。②肿瘤部位:大脑半球7例,蝶骨嵴4例,大脑镰2例,鞍结节、斜坡、桥小脑角各1 相似文献
7.
8.
脑膜瘤的PCNA在术后复发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脑膜瘤术后复发组与术后未复发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检测,探讨其在脑膜瘤术后复发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1998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膜瘤的210例患者的电话复访、信件回访及门诊复诊的回访,以复查过头颅CT或头颅MRI为标准,择出未见复发组42例,复发组19例,对其病理组织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即S-P法)进行PCNA的测定,观察PCNA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差异。数据处理在SPSS 11.0软件包上分别进行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复发组PCNA阳性率高于未复发组。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结论:PCNA可作为预测是否复发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指数(CPI)、血管密度(VD)、激素受体和细胞周期蛋白E(CE)在预测术后脑膜瘤复发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42例脑膜瘤患者,收集肿瘤组织并进行研究.术后随访10年,通过影像检查确定是否复发,其中17例复发,25例未复发.比较两组患者CPI、VD值、激素受体和CE.结果 41%的患者行肿瘤完全切除术.17例(40%)术后复发,复发时间为(32.12±5.34)个月.复发组VD值和CPI分别为(11.65±6.23)和(747.18±108.45);脑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2%和91%.手术切除范围和VD值与术后脑膜瘤复发密切相关(P =0.003和0.004),而ER、PR和CE表达与术后脑膜瘤复发无相关性.结论 VD是独立于激素状态和手术切除范围以外,有效的脑膜瘤复发预测因子.脑膜瘤术后复发高危人群能够从抗血管生成因子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Galectin-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脑膜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行SimpsonI级切除治疗并经至少5年随访的60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理标本中Ga-lectin-3蛋白表达水平;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膜瘤病理标本的Galectin-3蛋白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alectin-3在不同级别的脑膜瘤中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lectin-3在恶性脑膜瘤及非典型性脑膜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Galectin-3的表达在良性复发组明显高于良性未复发组(P〈0.05)。结论Galectin-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脑膜瘤病理分型有一定关系,其表达水平随着脑膜瘤WHO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高;Galectin-3表达情况可作为判断良性脑膜瘤有无复发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脑膜瘤复发的相关临床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诸多临床因素对脑膜瘤复发的影响。以便能有效地早期预防和控制脑膜瘤复发,改善其预后。方法:回顾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膜瘤患者145例,对其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资料齐全的有83例,分析其临床因素如性别、年龄、术前KPS(KarnofskyPerformanceScale)评分、术后KPS评分、手术切除程度、组织学类型、肿瘤形状、肿瘤大小、骨质改变,应用SPSS11.07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值多元Logic回归模型,以诸多临床因素作为自变量,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形状、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手术切除程度与脑膜瘤复发有明显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形状、组织学类型、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脑膜瘤复发的主要因素。其它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中均显示对脑膜瘤复发无明显影响。结论: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组织学类型、肿瘤形状对脑膜瘤复发有明显影响,可作为预测脑膜瘤复发的显著危险因子和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膜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血管生成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脑膜瘤(良性31例,恶性7例)组织中的VEGF蛋白表达情况与微血管数量(MVQ),显微镜下观察其阳性细胞数和阳性血管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良、恶性脑膜瘤VEGF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0.6%(25/31)和1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阳性的MVQ平均值(46.3±8.6)高于阴性组(23.9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的表达与MVQ值相关(r=0.75,P<0.01).结论 VEGF在脑膜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能促进脑膜瘤血管的形成.脑膜瘤VEGF表达、肿瘤血管生成可能对术后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检测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HCC)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术后复发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酶TRAP-ELISA法,检测63例手术切除的肝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复发。结果 肝癌组织端粒酶阳性53例中,术后1年有28例复发,阴性10例中,术后4例复发,二组相差不显;而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22例中,有20例术后1年复发,端粒酶阴性41例中,有12例复发,两组相差显。结论 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术后1年复发无关,而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与术后1年内复发密切相关,可望作为术后近期复发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端粒酶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癌变与衰老主要受细胞染色体两端的重复序列—端粒 (telomere ,TLM )长度的控制。端粒起着分子钟或分子融丝的作用 ,是由端粒末端转移酶—端粒酶 (telomerase ,TLMA)特异合成。近来有研究证明 ,端粒酶与细胞增生、分化和不死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端粒长度的缩短和端粒酶活化是细胞获得永生和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据文献[1] 报道 ,>90 .0 %的恶性肿瘤细胞中有端粒酶表达 ,而在正常人体细胞中除生殖细胞、一些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外 ,均无端粒酶表达。自1989年Morin首次在人的癌细胞中发现端粒酶以来 ,…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肝炎后肝硬化向肝细胞性肝癌转化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 2 7例肝炎后肝硬化 (A组 )、9例肝细胞性肝癌 [癌组织 (B组 )、癌旁肝硬化组织 (C组 )和非癌旁肝硬化组织 (D组 ) ]、5例肝良性肿瘤 (E组 )和 12例正常人 (F组 )的肝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再用半定量法对其活性强度进行评价。结果 B组端粒酶活性高于A组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A、B、C、和D组的端粒酶活性均高于E组和F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B组和C组间、A组和D组间端粒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肝炎后肝硬化向肝细胞性肝癌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 ,并在肝细胞性肝癌形成后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探讨葡萄胎DNA和RNA含量与恶变的关系 ,寻求一种预测葡萄胎恶变的方法。②方法采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 10 0例葡萄胎标本的DNA ,RNA含量 ,同时选择恶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标本 2 0例作对照。③结果 恶性对照组DNA ,RNA含量明显高于葡萄胎组 (t’ =4.6 8,t=8.39,P <0 .0 1) ,完全性与部分性葡萄胎之间DNA ,RNA含量差异有极显著性 (t’ =3.0 8,4.48,P <0 .0 1) ,完全性葡萄胎中恶变组DNA ,RNA含量明显高于非恶变组 (t’ =4.77,5 .0 6 ,P <0 .0 1)。④结论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葡萄胎组织的DNA ,RNA含量 ,可以预测葡萄胎是否发生恶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相关因素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对94例经病理证实为脑膜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性别?年龄?术前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术后KPS评分?手术切除程度?肿瘤形状?大小?部位?瘤周边界?瘤周水肿?骨质改变?钙化?脑膜尾征?CT增强扫描?病理类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级别?肿瘤形状?部位?大小?边界?瘤周水肿程度?CT增强扫描?肿瘤病理类型?有无钙化与脑膜瘤术后复发有明显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级别?肿瘤形状?部位?边界?瘤周水肿程度?CT增强扫描和肿瘤病理类型是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手术切除级别?肿瘤形状?部位?边界?瘤周水肿程度?CT增强扫描和肿瘤病理类型可作为预测脑膜瘤术后复发的显著危险因素?尽可能彻底的手术方式有助于减少脑膜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杨善民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8,32(3):303-306
现代肿瘤学研究认为肿瘤是多种癌基因突变、扩增或抑癌基因突变或失活累积的结果;按实验肿瘤发生的性质可分为启动、促进和演进3个不同而又相关的过程。不同组织类型肿瘤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变化尚无统一的变化规律。端粒酶(telomerase)在绝大多数恶性肿瘤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