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可造成梗死部位相对一致的心肌梗死,其左室功能和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心肌梗死相似.作者的一系列研究均是以该模型为基础.目的:建立和完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并进行评估.设计、时间及地点:配对样本观察,于2007-01/08主要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完成.材料:8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体质量 (500±25)g,分为实验组10只,假手术组8只.方法:实验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假手术组动物只开胸,不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大鼠心电图.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评估结扎效果,右颈总动脉插管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处死后从左心室根部插管注射蓝色墨水,评价心肌梗死的范围,冰冻切片检查左心室壁的厚度.结果:大鼠术后出现明确的心肌梗死改变,包括心电图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测量射血分数下降、血流动力学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升高,dP/dt40 和-dP/dt下降、蓝色墨水提示的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冰冻切片证实左心室前壁厚度明显变薄. 结论: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后可较理想地得到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电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60 min,成功制作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家兔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1及2组各8只.另仅开胸未结扎冠状动脉的8只为假手术组作为正常对照.电针1、2组术后30 min分别采用电针针刺内关穴与列缺穴60 min,仅1次,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4组家兔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心肌凋亡细胞数量,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1组与电针2组、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P<0.01),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细胞凋亡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电针内关穴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数量,从而达到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及mRNA的表达及缬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6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进行。①在110只SD雄性大鼠中随机取10只为假手术组(只行开胸手术不结扎冠状动脉),剩余100只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缬沙坦组,缬沙坦组灌胃给予缬沙坦40mg/(kg·d),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②模型组和缬沙坦组分别于给药后7,14,28d取8或9只,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心功能变化和心室重塑的过程,然后处死取心脏,用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假手术组于术后28d处死,检测项目同上。结果:5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模型组7,14,28d时高于假手术组(P<0.05);缬沙坦组7,14,28d时低于模型组(P<0.05)。②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模型组7,14,28d时高于假手术组(P<0.05);缬沙坦组7,14d时低于模型组(P<0.05)。③超声心动图显示模型组大鼠在术后7,14,28d时心功能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缬沙坦组14,28d时心功能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心肌间质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心肌梗死后均增高,缬沙坦抑制其增高,并改善心室重塑,提示缬沙坦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可能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可能是基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合适目的基因之一。目的:观察直接心肌注射重组腺病毒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基因(Ad-hVEGF121)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功能及新生血管影响。方法:将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心肌梗死组(n=24)、Ad-hVEGF121组(n=19)和生理盐水组(n=17),后3组大鼠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Ad-hVEGF121组和生理盐水组结扎后10~15min分别在心肌三点注射Ad-hVEGF12和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果与结论:注射后2周治疗组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相比于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Ad-hVEGF121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心肌新生毛细血管数量、体质量和左心室质量/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转染rAd-VEGF基因后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心肌梗死组。但4组大鼠的梗死面积、心脏结构和功能接近。提示直接心肌注射Ad-VEGF121能明显促进心肌内新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及总结成功构建大鼠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方法.方法 优化建模操作,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应用利多卡因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予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手段评估模型.结果 模型组成功率达83%;术后20minⅡ导联心电图ST段明显上抬约0.2mV,提示结扎成功及心梗模型初步建立;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显示模型组大鼠心室短轴缩窄率显著下降(P<0.01),射血分数显著下降(P<0.05),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及舒张末期内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心肌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显示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甚至碎裂,左心室游离壁心肌组织大量坏死.结论 该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构建过程科学严谨,造模成功率高,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可能是基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合适目的基因之一。目的:观察直接心肌注射重组腺病毒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基因(Ad-hVEGF121)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功能及新生血管影响。方法:将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心肌梗死组(n=24)、Ad-hVEGF121组(n=19)和生理盐水组(n=17),后3组大鼠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Ad-hVEGF121组和生理盐水组结扎后10~15min分别在心肌三点注射Ad-hVEGF12和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果与结论:注射后2周治疗组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相比于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Ad-hVEGF121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心肌新生毛细血管数量、体质量和左心室质量/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转染rAd-VEGF基因后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心肌梗死组。但4组大鼠的梗死面积、心脏结构和功能接近。提示直接心肌注射Ad-VEGF121能明显促进心肌内新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可用于制备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异氟醚气体麻醉Sprague-Dawley大鼠后,钝性分离肋间肌,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大鼠模型。以仅穿刺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假手术大鼠模型。术后采用小动物心电图仪、血流动力学分析仪、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鉴定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结果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及假手术大鼠模型存活率均为80.0%。心肌梗死模型组大鼠术后第2、7天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明显抬高。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模型组大鼠颈总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以及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均较假手术模型组均明显降低,心率和左心室舒张末压则明显增加(P0.05)。TTC染色显示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色差明显,坏死心肌呈白色。HE染色显示梗死心肌细胞肿胀、排列紊乱,出现空泡,甚至断裂,部分断裂心肌细胞间隙见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建立的方法效果理想且操作简单,适用于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制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到梗死心肌后局部心肌运动特征和新生微血管的活体灌注状况。方法21只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和细胞移植组。结扎后2组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梗死组心内注射培养基,移植组进行骨髓细胞移植。移植后4周检测抗Brdu、抗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TroponinT)和抗因子染色结果,比较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于结扎前、心肌梗死后和移植后运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3组兔左室前壁心肌运动速度。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观察局部心肌血流灌注状况。结果移植组心肌内可检测到大量Brdu阳性标记的细胞,抗TroponinT染色和抗因子染色阳性,毛细血管密度较梗死组显著增高。移植组左室前壁心肌Vs和VE较心梗组显著增高(P<0.05)。心肌梗死后左室前间壁造影剂充盈缺损,移植后该处心肌内可见少量造影剂回声,造影剂声学强度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P<0.01)。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可增强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改善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9.
锌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实验通过复制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探讨体外补锌的预防和保护作用。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健康家兔2 2只 ,雌雄不拘 ,体质量 2 .2~ 2 .8kg。采用质量分数为 2 0 %的氨基甲酸乙脂5 ml/ kg耳缘静脉麻醉 ,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并插管。开胸暴露心脏 ,保持胸膜完好 ,动物行自主呼吸 ,找出左冠状动脉(冠脉 )前降支 ,用无损的 5 0丝线和硅胶管套线结扎左冠脉前降支 ,造成心肌缺血 ,心电图出现 ST段抬高 (标准 导联 ) ,缺血 4 0 min后去掉硅胶管 ,去除结扎线 ,恢复再通 ,制模成功。假手术组( 7只 ) ,仅手术但不结扎血管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心肌桥压缩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心肌桥压缩程度与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程度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组间基线资料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探讨心肌桥压缩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是否存在心肌桥、心肌桥压缩程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55例病例,其中140例发现有心肌桥。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有心肌桥者左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以及左回旋支近段、中段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显著低于无心肌桥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桥压缩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左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左回旋支近段、中段)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均1,均P0.05)。二元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桥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左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左回旋支近段)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415,0.643,0.423,0.417,均P0.05);心肌桥压缩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左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左回旋支近段、中段)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982,0.992,0.978,0.983,0.990,均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桥是左前降支近段粥样硬化(OR=0.443,P0.001)、左前降支中段粥样硬化(OR=0.656,P=0.045)、左回旋支近段粥样硬化(OR=0.431,P=0.001)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心肌桥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对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