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低温保存角膜穿透性移植术后角膜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低温保存角膜穿透性移植术后角膜神经再生的研究鲍连云王传富杨湘娟深低温保存角膜穿透性移植术后角膜神经再生的研究@鲍连云@王传富@杨湘娟...  相似文献   

2.
干眼症是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诸多,主要与术中做角膜瓣时切断了除角膜瓣蒂部以外的所有神经,从而导致角膜感觉降低,影响泪液分泌。因此,促进角膜知觉的恢复,即促进LASIK术后角膜神经纤维的再生与修复是治疗LASIK术后干眼的有效方法。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是参与损伤神经再生和功能修复的重要因素。NGF是通过受体介导而发挥作用,在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基质细胞都存在NGF受体。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性NGF对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神经再生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不同位置,不同深度角膜损伤后,角膜神经恢复的特点和过程。方法:以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和显微板层角膜层间置换术为模型,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射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术后3周 ̄8个月角膜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2个月创缘神经以再生成环或以芽生的方式进入植片,术后3个月可见粗大神经从周边长入植片,术后6个月上皮下丛形成,术后8个月上基本恢复。显微板层角膜层间置换术术后3周切  相似文献   

4.
吴捷  张林 《国际眼科纵览》2004,28(3):154-157
后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技术,用于FuchS角膜营养不良及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并发的大泡性角膜病变。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风险小、术后较少出现高度散光、视力恢复快、宿主对植片的排斥反应少、切口裂开的可能性小等优点。此技术可使来源紧张的角膜组织得到充分利用,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取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神经再生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实验性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角膜AchE阳性神经的再生,证实术后一周,神经断端已有再生轴突形成;术后4周,可见单根纤维穿八植片,同时植床内神经呈明显增生反应;新生与再生纤维均向植片方向生长,使植床内及植床与植片交界区神经密度明显增大;术后6~10周,植片周边再生纤维数量逐渐增多,但植片中央至术后3月仍仅有少数细纤维形成。本文讨论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与角膜知觉恢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滴眼液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20例因圆锥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患者分成两组,除常规术后用药治疗外,实验组给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00 μg/ml)滴眼液点眼,对照组给予平衡盐液点眼,均为1滴肷,4次/d,维持治疗1个月.对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知觉、泪液分泌试验、以及中央植片上皮下神经密度(共聚焦显微镜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术后3个月的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均较对照组的角膜知觉更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角膜神经密度更大(P<0.05),而泪液分泌试验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1个月的观察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滴眼液对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神经修复方面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向征  石赟懿  谭钢 《眼科新进展》2022,(10):769-774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对角膜神经再生的影响作用。方法 本研究以亚硝酸钠(NaNO2)作为外源性NO供体,在细胞实验中以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euro-2a)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NaNO2处理Neuro-2a细胞并筛选出NO的最佳神经营养浓度。在动物实验中,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组,10只作为NC组,其余20只大鼠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再随机分为PBS组和NO组,每组10只。从碱烧伤当天开始,PBS组给予PBS治疗,NO组给予10.00μmol·L-1 NaNO2与PBS混合治疗。用荧光素钠染色后观察并记录大鼠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计算角膜上皮愈合率。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神经元标记物的表达。于大鼠角膜碱烧伤处理后7 d取大鼠角膜上皮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每组角膜上皮中神经元标志物βⅢ-微管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水平。结果 1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15只(30眼)薄瓣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NGF组(NGF治疗)、阳性对照组(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与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滴眼),每组各5只(10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上皮下神经数量及浅基质神经密度、浅基质神经数量,并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及3组之间各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NGF治疗组SND分别为(10 801±3 331)µm/mm2、(11 619±3 932)µm/mm2、(12 299±2 622)µm/mm2,上皮下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2.2±3.4、11.6±2.7、13.1±2.7,浅基质神经密度分别为(7 258±1 242)µm/mm2、(8 148±2 462)µm/mm2、(8 984±1 526)µm/mm2,浅基质神经数量分别为8.5±1.4、8.9±2.6、10.1±2.1。与术前相比,3组所有的神经参数在术后1周均明显减少(P<0.01)。与术后1周相比,NGF治疗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1个月均上升,而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3个月才开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上皮下神经数量在术后3个月开始上升(P<0.05);NGF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上升(NGF组P<0.01,阳性对照组P<0.05),并且NGF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NGF滴眼液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再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全厚板层和前板层角膜移植后不同的角膜缝线拆除时间对植片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8只:A组、B组(A、B2组又合为M组)为猫→兔异种全厚板层移植组.C组、D组(C、D2组又合为N组)为猫→兔并种前板层移植组.术眼为右眼,植片直径为9.0 mm,植床直径为8.0 mm.A、C2组拆线时间为10 d(A、C2组又合为G组),B、D2组拆线时间为1个月(B、D2组又合为H组).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3个月时的炎性反应指数:(1)角膜植片M组(2.560±2.065)与N组(5.250±2.887)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5.427,P=0.001<0.05),即M组炎性反应较轻;(2)拆线时间G组(2.560±2.128)与H组(5.250±2.840)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5.427,P=0.001<0.05),即G组炎性反应较轻;(3)角膜植片差异联合拆线时间差异:F=7.017,P=0.01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角膜植片差异和拆线时间之间存在交互影响角膜移植炎性反应作用.结论角膜植片差异和拆线时间差异均存在影响并种角膜移植炎性反应的作用,并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兔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 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39只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划为5组:0.9% 氯化钠溶液组[7只(14眼)]、玻璃酸钠组[0.1%玻璃酸钠滴眼液,8只(16眼)]、NGF50组[50 µg/mL, 8只(16眼)]、NGF100组[100 µg/mL,8只(16眼)]与NGF200组[200 µg/ml,8只(16眼)]。利用海德堡Ⅲ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查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这5个时间点的中央角膜 上皮下神经密度(SNDs)及浅基质神经密度(SSNDs)并进行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单因素 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及5组之间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0.9%氯化钠溶液组、玻璃酸钠组、 NGF50组、NGF100组与NGF200组的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71, P=0.252;F=0.372,P=0.828)。术后1周各组神经密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间中央角 膜SNDs和SS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5,P=0.119;F=0.923,P=0.455)。中央角膜SNDs,在术 后1个月NGF100组与NGF200组均大于其他3组(均P<0.05);在术后2个月和3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 他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角膜SSNDs在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NGF200组均大 于其他4组(均P<0.05);在术后3个月NGF200组大于NGF50组与2个非NGF组,NGF100组和NGF50组均 大于2个非NGF组(均P<0.05)。结论:mNGF滴眼液对兔眼LASIK术后角膜神经有促进修复作用,且 NGF浓度越高,促进修复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1.
神经生长因子对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寻找促进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有效方法。方法 在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的培养液中加浓度为5u/ml、50u/ml和500u/ml的NGF,加药后的第3、7天,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于酶标仪上测定57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来观测细胞增殖情况。结论 浓度为50u/ml和500u/ml的NGF对兔角膜上皮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两组间有差异,呈剂量依赖性(P<0.05),而浓度为5u/ml的NGF促细胞增殖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 外源性NGF对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NGF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患者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知觉、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泪液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变化,评估角膜神经损伤恢复情况及泪液中NGF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LASIK手术患者102例(204眼),测定术前及术后1d、1个月、3个月时角膜泪液分泌量、BUT和泪液中NGF含量;测定术前及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对上述5个观测指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角膜泪液中NGF含量为(51.97±3.66)pg/ml,术后1 d为(225.29±33.64)pg/ml,1个月为(104.77±+2.19)pg/ml,均高于术前(t1 d=11.39,t1个月=5.79,P均<0.05);术后3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3 个月=0.47,P>0.05).术前角膜泪液分泌量为(26.59±0.10)mm,术后1d为(12.12±1.03)mm,1个月为(17.24±0.77)mm,均低于术前(t1d=9.63,t1个月=8.52,P均<0.05);术后3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3个月=2.09,P>0.05).术前BUT为(10.06±0.45)s,术后1d为(1.47±0.21)s,1个月为(4.71±0.23)s,均低于术前(t1 d=19.25,t1个月=10.00,P均<0.05);术后3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3个月=1.11,P>0.05).术前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为(1582±175)μm,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为(208±32)μm、(254±31)μm、(588±65)μm、(634±79)μm、(938±119)μm,均低于术前(t1 d=7.71,t1个月=7.35,t3个月=5.48,t6个月=4.72,t1年=2.73,P均<0.05);术后2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2年=0.15,P>0.05).术前角膜知觉为(58.82±0.53)mm,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0.59±0.40)mm、(15.59±2.67)mm、(41.18±1.44)mm、(51.36±0.83)mm,均低于术前(t1 d=79.20,t1个月=15.04,t3个月=7.44,t6个月=5.40,P均<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年=1.14,P>0.05).结论 LASIK术后泪液中NGF含量先增高后恢复到正常,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泪液分泌量和BUT先降低后恢复到正常;泪液中NGF含量、泪液分泌量和BUT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而角膜知觉术后1年时恢复正常,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术后2年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Hu JZ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111-115
目的 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术后真菌复发的特点、诊疗方法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非随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经LKP治疗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8例(218只眼),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术中选用大于病灶0.5mm的环钻,采用深板层剖切,个别病例加以术中镜检,术后观察真菌的复发特点,对复发者进行药物与手术治疗,并比较在不同菌属和术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有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等危险因素存在下行LKP术后的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2周有17例(7.80%)真菌复发,其中15例在术后第1周;复发主要表现为局部刺激症状加重、植床中央或边缘出现菌丝浸润灶.17例复发病例均成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治愈.危险因素分析:曲霉菌属LKP术后复发率(19.23%)高于镰刀菌属(5.63%)(P=0.0323),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例行LKP术后复发率(21.70%)较高(P=0.0219),术前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的病例LKP术后复发率(17.02%)较高(P=0.0134).结论 LKP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术后复发主要在术后1周内;曲霉菌属、术前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等是其危险因素;术中灵活应用手术技巧等可能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部分环状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早期药物治疗无效的进展性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0例(11眼)常规给予局部及全身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1周及以上、病灶不断扩散的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行部分环状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供体选自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残留的环形供体角膜.手术方法:采用7.75~8.00 mm的环钻在角膜中央压痕,在彻底切除病灶后,覆盖与病灶范围相同的供体角膜.随访6~36个月,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植片愈合时间及是否复发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结果 患者裸眼视力术后1个月平均提高(1.36±1.21)行,术后3个月平均提高(1.72±1.47)行,术后6个月平均提高(1.86±2.04)行;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平均提高(0.46±0.93)行,术后3个月平均提高(0.73±1.10)行,术后6个月平均提高(1.55±1.75)行.手术前后裸眼视力(F=5.630,P<0.05)与最佳矫正视力(F=5.9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角膜植片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7.00±5.31)d;1例患者术后角膜植片上皮愈合不良,行羊膜移植术后20 d愈合;1例患者术后19个月复发,行二次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结论 使用环形供体角膜的部分板层角膜移植能有效控制早期药物治疗无效的蚕蚀性角膜溃疡的发展,保存视轴区透明角膜,术后视觉效果良好,同时节约角膜供体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差异。方法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实验组白兔一眼行LASIK手术,另一眼行LASEK手术。术后1、7d,1、3、6个月取兔角膜做半定量RT-PCR检测兔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结果 LASIK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兔角膜中NGF mRNA总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02),其中LASIK术后1、3、6个月组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7d组表达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EK术后早期(1、7d)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多;术后1、3个月兔角膜中NGFmRNA表达持续稳定增多,术后6个月时表达到最高峰;LASIK与LASEK两组比较:LASEK组在术后早期1、7d角膜中NGF mRNA表达增高,而LASIK组术后1个月才开始增高,随着手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角膜中NGF mRNA表达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 LASIK与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神经损伤修复存在差异,角膜中NGF mRNA表达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recombinant human nerve growth factor-loaded amniotic membrane (rhNGF-AM) on corneal epithelial and nerve regeneration in rabbit model. METHODS: Freshly prepared human amniotic membrane (AM) were immersed into PBS buffer containing 100 or 500 μg/mL rhNGF for 15, 30, and 60min at 4℃. The in vitro release kinetics of rhNGF was measured with ELISA. For in vivo evaluation, the AM were immersed with 500 μg/mL rhNGF for 30min. Fifty-seven rabbits we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corneal epithelial defect model. In addition to the 19 rabbits in control group, 38 rabbits received AM transplantation with or without rhNGF after the removal of central epithelium. Corneal epithelial defect area, sub-epithelial nerve fiber density, corneal sensitivity, rhNGF contents in resident AM and corneas were measured after the surgery. RESULTS: rhNGF was sustained release from the AM within 14d in vitro, with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itial immersion concentration. The immersion of AM in 500 μg/mL rhNGF for 30min achieved the most stable release within 14d.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rabbit cornea,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rhNGF in resident rhNGF-AM and cornea was maintained within 8d. Corneal epithelial healing, nerve fiber regeneration and the recovery of corneal sensi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after the rhNGF-AM transplantation when compared to simple AM transplantation (all P<0.05). CONCLUSION: Simple immersion of AM achieves the sustained release of rhNGF, and promotes corneal epithelial wound healing and nerve regeneration, as well as the recovery of corneal sensitivity in rabbit.  相似文献   

17.
加强我国板层角膜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角膜移植是更换混浊角膜,恢复视力的有效治疗手段.由于板层角膜移植的光学效果不如穿透性角膜移植,所以其应用范围受到了限制.近年来,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等新的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方式的出现,使得临床眼科医师需重新审视板层角膜移植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板层角膜移植的发展和存在问题,对新的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方式的设计理念、术式特点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板层角膜移植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后角膜伤口愈合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45只豚鼠分为受体组30只(30只眼)和供体组15只(30只眼),进行同种异体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受体组豚鼠右眼为术眼,左眼的正常角膜作为组织病理学对照。于术后1、2周、1、2、3、4个月分别处死受体组2只角膜恢复透明的豚鼠,取左、右眼角膜组织经内皮细胞茜素红染色、苏木素-伊红和(或)高碘酸希夫染色后行光镜检查,计数角膜基质内细胞。结果 受体组有22只眼术后角膜透明,角膜内皮细胞经茜素红染色后显示植片上内皮细胞形态和排列正常,在植床与植片间存在环形的内皮细胞异型区域。光镜检查显示,术后早期在角膜板层分离的径路上,基质内细胞明显增多;植床与植片的交接处,后板层胶原纤维和后弹力层中断,后者的残端卷起;交接处的空隙由结构紊乱、细胞成分较多的组织填充;而板层界面上胶原排列整齐。术后1个月时,出现新生的后弹力层。术后3~4个月时,后弹力层和后板层连续性恢复。结论 小切口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基质创口愈合特点与损伤形式有关,板层界面上胶原排列整齐,纤维化的愈合方式见于植床与植片的连接处。(中华眼科杂志,2006,42:694-698)  相似文献   

19.
PRK术后兔角膜表达bFGF mRNA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研究baze形成的发生机制,检测PRK后角膜表达bFGF的变化。方法 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成4组,其中15只施行PRK。手术后1、2、3月观察haze形成的情况,并检测角膜bFGF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角膜上皮和基因均有bFGF mRNA轻微表达;PRK后角膜组织bFGF mRNA持续高水平表达,且以术后1、2月最明显。bFGF mRNA表达水平与形成baze的轻重有一定关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