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13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FIB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FIB水平与TNM分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相关(P〈0.05);FIB、TNM分期、淋巴结侵犯、远处转移、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是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FIB、淋巴结侵犯及远处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未转移的111例患者中,术后有47例出现转移,转移患者的FIB水平为(3.81±0.79)g/L,高于未转移者(P〈0.05);全组5年生存率为59.2%(126/213),213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551.72±153.48)d,与FIB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1,P〈0.05)。结论 FIB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及淋巴结侵犯相关,FIB水平、淋巴结侵犯及远处转移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超过50%的结直肠癌转移患者会发生肝转移,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欧洲肿瘤治疗研究协作组(EORTC)40983研究表明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行术前化疗对比单纯手术可以提高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9.2%;而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应首选有效的化疗及靶向治疗,部分患者经转化后可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如出现化疗后肝转移灶影像学上消失(CRR)(4%~38%),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患者小于60岁、低CEA水平的患者容易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而临床完全缓解(CCR)并非是病理完全缓解(CPR),CCR病灶留在原位未做处理有较高的复发率,但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40%~80%,因此不应作为手术的禁忌症。为获得R0切除,可以考虑联合应用门静脉栓塞/门静脉结扎(PVE/PVL)、射频消融(RFA)等治疗手段。为降低复发风险,可考虑辅助HAI及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7,(12):1689-169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对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BV感染对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HBV阳性患者和HBV阴性患者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7.9%(10/56)和25.6%(185/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在左半结直肠癌患者中,HBV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9.1%(4/44)和25.9%(136/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右半结直肠癌患者中,HBV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0.0%(6/12)和24.7%(49/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 HBV感染主要降低了左半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杨科 《中国卫生产业》2014,(24):105-106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外科手术疗效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行同时性手术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共37例的临床及预后资料,另选取同期内行异时性手术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效果和术后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肝转移瘤直径、转移瘤数目、转移瘤分布、原发肿瘤部位等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手术组1、3、5年累积生存率为78.4%、37.8%和10.8%;异时性手术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为76.0%、36.0%和1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术后生存率相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对于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尽量考虑同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淋巴结转移N分级方法对淋巴结转移结肠癌的预后预测.方法 收集78例淋巴结转移结肠癌手术患者,按淋巴结转移数量不同分为pN1组(1~3枚转移)54例和pN2组(≥4枚转移)24例,按站别不同分为Ⅰ站组(沿边缘动脉的结肠旁淋巴结转移)40例和Ⅱ站组(沿肠系膜动脉的结肠系膜及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38例,分别计算pN1组、pN2组及Ⅰ站组、Ⅱ站组的3、5年生存率.结果 78例淋巴结转移结肠癌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1%(57/78)、65.4%(51/78),其中pN1组和pN2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2/54)、62.5%(15/24)和72.2%(39/54)、50.0%(1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Ⅰ站组与Ⅱ站组3、5年生存率[77.5%(31/40)、68.0%(26/38)和67.5%(27/40)、63.2%(24/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结论 在淋巴结转移结肠癌中,淋巴结转移数量分级比淋巴结转移站别分级能更好地预测结肠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联合糖类抗原50(CA50)、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等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测在监测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5—11月,选取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125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结直肠癌肝转移者70例,结直肠癌无肝转移者55例,并随机抽取同期健康检查者7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者、结直肠癌无肝转移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PIVKA-Ⅱ、CA50、AFP、CA19-9和CEA浓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价值。结果健康组、无肝转移组和肝转移组PIVKA-Ⅱ、CA50、CA19-9和CEA的浓度均依次上升,其中肝转移组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和对照组(P0.0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肝转移组AFP浓度与无肝转移组、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IVKA-Ⅱ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95%CI:0.649~0.825),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界值为38.5 mAU/mL,敏感度为61.4%,特异度为85.5%,相比于CA50、CA19-9和CEA的检测,特异度有显著提高,敏感度稍低。PIVKA-Ⅱ、CA50、CA19-9和CEA联合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诊断价值显著高于PIVKAⅡ、CA50、CA19-9单独检测,灵敏度为81.4%,高于PIVKA-Ⅱ、CA19-9单独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为80.0%,较CA50、CA19-9、CEA单独检测有显著提高。而AFP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95,诊断价值较低,故未纳入联合诊断。结论血清PIVKA-Ⅱ可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辅助诊断,与CA50、CA19-9、CEA联合检测,可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类型及根治性手术中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探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即第三站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至2002年12月共496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患者按是否清扫第三站淋巴结分为两组,其中清扫组317例,未清扫组179例,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清扫组第三站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3.9%(44,317),肿瘤分化程度低,浸润深度达浆膜层(pT3)、浆膜外层(pT4)的直肠癌患者,其第三站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清扫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271/296)、69.9%(207/296),明显高于未清扫组的87.3%(144/165)、56.4%(931165)(P=0.026、0.013).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低,浸润深度达pT3、pT4的直肠癌患者,在行直肠癌根治术时应行第三站淋巴结清扫以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Ⅳ期直肠癌患者原发病灶切除的价值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外科治疗的118例Ⅳ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18例分为二组,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105例)和仅行造瘘术组(13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18例中105例行直肠原发病灶切除,同期行转移瘤切除16例;13例行造瘘术.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8.5%.其中同期行转移瘤切除者5年生存率31.2%,行辅助化疗者5年生存率20%.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与造瘘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13个月(x2=0.736.P=0.778).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组中转移灶切除和转移灶未切除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个月、14个月(x2=5.382,P=0.020).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加术后全身化疗为主者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瘤最大径和全身化疗是影响直肠原发肿瘤切除预后的最主要因素,结论:对于Ⅳ期直肠癌能同时切除原发及转移病灶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Ⅱ期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42例Ⅱ期直肠癌标本的484枚淋巴结行间断病理切片结合细胞角蛋白20(CK20)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根据随访资料结合文献分析Ⅱ期直肠癌患者系膜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结果 42例患者中淋巴结微转移发生总例数为15例,发生率为35.7%(15/42),淋巴结微转移检出总数为33枚,检出率为6.8%(33/484).随访12~80个月,以60个月为界,31例存活,11例死亡.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40.0%,淋巴结微转移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92.6%.经Log-rank检验两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示淋巴结微转移的RR值为11.435,是惟一引入的危险因素.结论 淋巴结微转移是Ⅱ期直肠癌患者重要的预后指标,淋巴结微转移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预后指标,有淋巴结微转移的直肠癌术后患者可能从化疗中受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用CD34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对癌组织中MVD进行计数.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49.2%,MVD为28.7±12.9.在肿瘤坏死区周围或肿瘤浸润边缘VEGF表达较强,MVD较密集.VEGF表达及MV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P>0.05).高血管密度组(MVD>29)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浆膜和肝转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血管密度组(MVD≤29).VEGF阳性表达组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 VEGF表达和MVD与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有关,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临床病理因素及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pT1-3NoMo期胃癌患者120例,应用癌胚抗原(CEA)对所有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临床病理因素和淋巴结的CEA表达对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在临床病理因素中,淋巴结CEA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P=0.011)、浸润胃壁深度(P=0.027)和淋巴管浸润(P=0.001)明显相关.术后随访(53.14±16.75)个月,胃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与肿瘤直径(P=0.018)和浸润胃壁深度(P=0.015)明显相关.淋巴结CEA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ITCs)和微转移患者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91%(80/88)、86.36%(19/22)和40.00%(4/10),微转移患者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ITCs(P=0.009)和淋巴结CEA表达阴性患者(P=0.000),而ITCs与淋巴结CEA表达阴性患者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10例胃癌患者被检测出微转移,应划分为pN1期,重新分期率为8.33%(10/120).结论 对于pT1-3N0M0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72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住院资料、术后切除标本的淋巴结解剖数目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解剖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 372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解剖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86.19%,156/181)和转移度(28.24%,936/3315)高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率(58.12%,111/191)和转移度(19.19%,357/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率(79.49%,186/234)及转移度(30.84%,1002/3249)显著高于浸润深度T1~T2淋巴结转移率(58.70%,81/138)和转移度(15.11%,291/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92.68%,114/123)和转移度(33.47%,753/2250)高于中、高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76.09%,105/138和43.24%,48/111)和转移度(20.98%,411/1959和13.35%,129/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直径不是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 肿瘤浸润肠壁深度、分化程度及解剖部位是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选择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联合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方法90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联合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完全开放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及术后指标、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手术指标、治疗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联合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TN分期和神经脉管侵犯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间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入选患者进行T分期和N分期,收集患者肿瘤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侵犯神经鞘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记录生存时间。结果随访3年期间,60例患者死亡10例(16.67%),存活50例(83.33%),平均生存时间(34.18±3.50)个月。不同T分期、N分期、神经脉管侵犯情况的患者随访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ox模型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神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TN分期、神经脉管侵犯情况与生存时间明显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杨艳芳  胡晓琴  梁小波  李佩珍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911-5912,5917
目的探讨p16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12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0.8%(49/120)。p16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关,随着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也随之下降(趋势χ2=5.463,P=0.021);p16蛋白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大体分型、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中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p16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5年预后有关,p16蛋白阳性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χ2=4.524,P=0.033)。结论 p16基因可能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生存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63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转移组(淋巴结转移)17例和未转移组(未发生淋巴结转移)46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侵犯情况、脉管侵犯情况。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不同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结转移组肿瘤直径、神经侵犯比例、脉管侵犯比例明显高于未转移组,随着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增加,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是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肿瘤直径大、低分化、浸润程度深以及存在神经、脉管侵犯会明显增加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缩短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GOLPH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45例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另选取3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OLPH2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程度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GOLPH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3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中低分化组织、临床分期3期~4期组织和淋巴结转移中GOLPH2均为高表达,其高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1期~2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5年,GOLPH2阳性表达组术后1年的累积生存率为41.82%,明显低于GOLPH2阴性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复发率和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OLPH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其表达程度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术后短期生存率密切相关,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94例,行VEGFR2、IGF-1R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分析VEGFR2、IGF-1R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VEGFR2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VEGFR2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学分级(72.09%VS 50.98%)、浸润深度、有无脉管癌栓形成、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GF-1R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有无脉管癌栓形成、肿瘤部位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IGF-1R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GF-1R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R2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有无脉管癌栓形成、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二者联合检测能为中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400000人死于结直肠癌[1]。早期结直肠癌是指无论有否淋巴结转移,其局部病变仅侵及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结直肠癌[2]。临床上绝大多数为进展期结直肠癌(advancedcolorectal carcinoma,ACRC),手术切除仍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淋巴结阳性和肿瘤侵犯浆膜者很容易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使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模式向着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向发展。现就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现状做一综述。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是指在恶性肿瘤局部手术切除前给予的局部放疗和局部或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全面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以及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fen,PTEN)蛋白的具体表达与结直肠癌分期、浸润及转移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关系,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的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80例结直肠癌和2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EGFR、HER-2和PTEN蛋白表达,得出实验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 EGFR、HER-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61.3%(49/80)、53.8%(43/80)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23.8%(5/21)、9.5%(2/21)(均P0.05)。而PTE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48.8%(39/80)显著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100%(21/21)(P0.05)。EGFR、HER-2和PTEN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直肠癌中EGFR表达及HER-2表达呈正相关关系,EGFR及HER-2表达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EGFR、HER-2与PTEN三者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可能起到互相协同的作用,与结直肠癌的分期、浸润与转移密切相关。通过对它们三者的检测,在判断结直肠癌的发展和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