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体位对腰椎间盘手术中失血量与手术时间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体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65例采用标准外科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俯卧(185例)与改良Hasting's支架跪位(180例)。结果手术中,患者平均失血量,俯卧位为376ml,跪位150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4min和52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腰椎间盘手术中,跪位比俯卧位出血少,显露良好,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患者记忆障碍的患病情况及术中失血量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外科手术患者282例,于术前24 h、术后24 h采用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BMT-Ⅱ)进行记忆功能的测评,并采用称重法、计量法、目测法统计术中出血量.结果 282例患者中术后记忆障碍发生率为68.8%,其中轻度记忆障碍占34.8%,中度记忆障碍占33.0%,重度记忆障碍占1.1%;术中失血量越多的患者术后记忆障碍发生率高,且程度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结论 术中失血量对术后患者的记忆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采取术中干预措施,减少术中失血量,对降低术后患者记忆障碍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产妇产后2h内出血预防与治疗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方法 通过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生的产后2h出血210例的临床特点.结果 发现210例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以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4类常见,子宫内翻的稍微少些.其中剖腹产的产后出血量要高于阴道分娩者,有过人工流产史的产后出血量高于无人工流产史的分娩者.另外产妇的心理因素对产后出血也有影响.结论 产后出血的发生,应该综合考虑问题原因,多方面入手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量研究女大学生月经失血量,并对其铁营养状况进行评价。方法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名在校女大学生,用调查表收集一般信息。通过称量卫生巾在使用前后的重量,计算收集到卫生巾上的失血量,估计未收集到卫生巾上的失血量,两者相加得月经周期失血量。常规方法测量血中血红蛋白浓度、血清游离原卟啉与血清铁蛋白含量。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分析月经失血量和铁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女大学生平均月经周期持续天数为(4.5±1.4)天,平均失血量为(59.3±25.1)g,范围为24~110g。血清铁蛋白、游离原卟啉、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13±14.33)ng/ml、(0.06±0.01)μg/ml和(131.61±9.76)g/L,22.58%的女大学生处于铁减少期,无临床贫血者。月经失血量与血清铁蛋白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女大学生月经失血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临床上无贫血并不意味着铁营养状况良好,血清铁蛋白是反映机体铁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邹勇根  冯宗权  邢基斯  彭智浩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8):1179-1180,1183
目的分析止血带对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17例在我院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12例,在安装假体、骨水泥固化后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缝合切口;对照组105例,在缝合切口,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比较两组患者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和术后失血、总失血量以及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止血带时间为(78.7±11.3)分钟,术中失血(110.5±51.6)ml,术后失血(220.6±135.0)ml,总失血量(329.8±180.2)ml,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18例;对照组患者止血带时间为(85.6±10.5)分钟,术中失血(90.2±58.6)ml,术后失血(382.7±156.3)ml,总失血量(480.3±191.5)ml,术后并发深静脉栓塞32例。两组比较实验组总失血量和DVT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结论 TKA术中在安装假体、骨水泥固化后再释放止血带,创面止血能够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DVT的发生率却未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误诊原因。方法分析26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误诊情况。结果误诊为血友病8例,过敏性紫癜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流行性出血热3例,膀胱肿瘤2例,宫外孕(黄体破裂?)1例,腹膜后肿瘤1例。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和输新鲜(冰冻)血浆治疗,除1例在确诊前死于脑出血外,余25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的中毒时间与出血时间间隔较长,病史隐匿,大多为误服或食物污染致二次中毒,故极易误诊。应用维生素K1和输新鲜(冰冻)血浆为特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飞群 《工企医刊》2009,22(2):38-39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具有科学性、人性化的产品逐渐被人们接受使用。在产科,分娩时及产后对阴道流血量的测定和收集根据传统的失血量测定及估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估计失血量往往比实际出血量偏少,延误产后出血的诊断及病情。我院产科自2006年1月使用一次性记血量产妇检查垫,其数据准确、方便卫生受到了医务人员及产妇的一致好评。现将一次性记血量产妇检查垫与传统失血量测定的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分析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149例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设为A组,按照再选取258例普通发生失血的患者设为B组,并分别按照输血量细分为A1、A2、A3和B1、B2、B3组,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A1与B1组术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除PLT外改变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A1组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普通失血的患者输血量≥6U时和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3U时,可结合其临床表现,合理补充机采的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  相似文献   

9.
人工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计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2008年7-11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38例,年龄(65.11±13.51)岁,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5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3例.根据身高、体质指数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率,并分析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手术部位对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 人工关节置换术实际总失血量为(1563.52±693.10)ml,隐性失血量为(538.70±529.77)ml,隐性失血率均值为33%.年龄与隐性失血量有明显相关性(P<0.05).体质指数与隐性失血量以及隐性失血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隐性失血量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患者隐性失血率要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考虑到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年龄和性别配对后比较,其隐性失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女性都是人工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隐性失血率高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calculate the volume and to study the correlated risk factors of hidden blood loss after artificial hip or knee joint replacement. Methods From July to November in 2008, 38patients with age of (65.11±13.51) years old were treated with artificial hip or knee joint replacement, and were divided by age into four groups. Using Gross formula, total blood loss was calculated depending on height, weight and pre- and post-operation hematocrit, and the hidden blood loss was acquired by subtracting the visible blood loss from the total blood lo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ge,body mass index( BMI),gender and hidden blood blood loss was observed. Differences of hidden blood loss of artificial hip or knee joint replace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blood loss of all arthroplasties was ( 1563.52 ± 693.10) ml,and the hidden blood loss was (538.70 ± 529.77) ml,the percentage of hidden blood loss was 33%. The hidden blood loss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age (P< 0.05 ).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BMI and hidden blood loss (P>0.05). The percentage of hidden blood loss in total blood loss in woma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an. With age and gender paired, the percentage of hidden blood loss in total blood loss in 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rtificial knee joint replacement (P<0.05 ). Conclusions Both of age and gender are risk factors influencing hidden blood loss after artificial hip or knee joint replacement. And compared with artificial knee joint replacement, the percentage of hidden blood loss in 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 is highe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隐性失血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0例(女性30例,男性30例,平均年龄54.33岁)采用经腰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6钉2棒)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显性出血量954.20ml,平均实际总失血量(平均围手术期失血量)为1350.92ml.结论 手术记录出血量并不反应围手术期失血量(术中,术后的失血),以此作为围手术期患者的补液治疗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血糖和血白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血糖(BS)和血白细胞(WBC)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5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28例,检测每例患者治疗前后BS和WBC,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2组病例伤后早期BS和WBC均升高,但低温组更早趋向正常,对照组下降较缓慢。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亚低温治疗能促进伤后升高的BS和WBC更快下降并趋于恢复正常,提示亚低温治疗能减轻患者过于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有助于保护脑组织,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不同介入时机和疗程对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伤后高压氧治疗介入时机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分别于伤后7~14d,15~28 d,>28 d开始高压氧治疗,每天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各组在高压氧治疗前和治疗1,2,3个疗程后采用美国RLA认知功能水平分级标准评定表,评定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三组治疗1个疗程后与治疗前RL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2,3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RL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3个疗程后与治疗2个疗程后RL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2,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73.33%(22/30)和66.67%(20/30)比46.67%(14/30),93.33%(28/30)和86.67%(26/30)比60.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综合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在伤后越早开始高压氧治疗效果越好,并且疗程越长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亚低温处理以及常规处理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亚低温处理对sTBI合并AT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sTBI合并AT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亚低温处理,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处理。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阶段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水平,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血气、颅内压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检测记录。结果:经亚低温处理后实验组患者的FIB、TT、APTT、PT、D-D水平以及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及血气指标等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患者的颅内压治疗1d、3d和5d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t=9.87,t=8.92;P<0.01)。结论:sTBI合并ATC患者采用亚低温处理与常规处理相比不会带来风险,而且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对患者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血浆中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动态变化与继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以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制作轻度和重度大鼠脑损伤模型,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脑伤后24h、48h、72h和5d血浆中AVP的含量,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颅脑损伤早期血浆AVP含量与脑水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颅脑损伤越严重,AVP升高越明显,脑水肿程度越重(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中AVP的含量与继发性脑水肿密切相关,AVP是参与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接受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入院后在不同时间内接受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继续颅内压监测;对照组33例采用保守治疗降低颅内压,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出院后6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定疗效并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5.9±6.9) mmHg(1 mmHg =0.133 kPa),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为2~16(10.5±4.2)h,术后颅内压为(17.5±5.2) mmHg,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4.2±8.6) mmHg,入院后10.5 h时为(32.0±4.8)mmHg,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2例,脑积水1例.术后6个月观察组预后较好率为45.7%(16/35),而对照组为18.2%(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是一种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方法,可改善患者预后,手术时机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的表达变化,寻找药物治疗的时间窗。方法选择自由落体法建立脑损伤模型,6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损伤组,损伤组于损伤后分别于2、8、24、48和72h取脑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DAPK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脑损伤8h后DAPKmRNA的表达开始增高并出现明显的神经元凋亡;伤后24hDAPK的表达神经元凋亡二者都达到高峰,随后二者逐渐降低。结论创伤性脑损伤诱导DAPK表达和神经元凋亡,二者在伤后24h达到高峰,药物治疗时间窗为伤后24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氧代谢相关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例,按预后分良好组和不良组,通过颈内静脉置管和股动脉穿刺同时采样,观察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O2)、脑氧摄取(CEO2)、脑动静脉氧差(AJDO2)、标化的CEO2(40CEO2)和标化的AJDO2(34AJDO2)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后早期SjO2下降,40CEO23、4AJDO2上升,之后呈反方向变化趋势;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间,脑缺血(SjO2<55%、40CEO2>40%、AJDO2/34AJDO2>7.5 m l/d l)的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脑充血(SjO2>75%、40CEO2<24%、AJDO2/34AJDO2<1.3 m l/d l)的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损伤后早期存在缺血而后充血的过程,反映脑缺血倾向的脑氧代谢参数与预后相关,反映脑充血倾向的参数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脑梗死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与凝血功能指标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伴肝损害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脑梗死不伴肝损害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标本,分别对两组的肝功能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并对脑梗死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配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8月,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在手术前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手术前后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4.52±1.13)d,骨折和外伤痊愈时间(33.14±3.16)d,功能恢复时间(53.17±2.52)d,并发症3例,患者满意度8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9.42±2.63)d,骨折和外伤痊愈时间(44.25±4.61)d,功能恢复时间(72.06±3.16)d,并发症7例,患者满意度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创伤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配合整体护理对尽快痊愈,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损伤标志物S100B蛋白评价重型脑损伤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损伤标志物S100B蛋白在评价重型脑损伤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重型脑损伤患者86例(观察组),选取同期89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伤后24h血清S100B蛋白浓度.观察其临床表现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其预后.结果 观察组86例患者中恢复良好33例,中残25例,重残14例,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13例.其中预后恶劣率32.6%( 28/86),预后良好率67.4%( 58/86).观察组伤后24h血清S100B蛋白浓度(1.42±0.4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6±0.05)μ g/L(P<0.01).观察组中预后恶劣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2.15±0.51) μ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的(0.92±0.49)μg/L(P< 0.05).结论 S100B蛋白对脑损伤有高度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脑损伤标志物,在重型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