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中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应用,并探讨其优越性。方法 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ASV组和PSIMV组进行机械通气,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以及1 w内镇静剂用量、撤机时间、入住ICU时间、死亡率。结果通气24 h后,ASV组较PSIMV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均降低(p<0.05);两组间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24 h后PaO2、氧合指数、静态肺顺应性均较前改善(p<0.05),ASV组1 w内使用镇静剂用量、撤机时间,住ICU时间均小于PSIMV组(p<0.05),但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和PSIM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ASV模式更有效减低PIP、Pplat,能减少镇静剂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具备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呼吸末正压通气 (SIMV +PEEP)模式救治危重哮喘。方法 将 2 3例危重哮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12例 ,通气模式SIMV +PEEP。对照组 11例 ,通气模式为SIMV ,同时监测两组上机前与上机后 2h、12h、2 4h动脉血气、气道峰值压 (PIP)、内源性呼吸末正压 (PEEPi)。结果 应用SIMV +PEEP比SIMV通气模式的患者酸中毒、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明显改善 (P <0 .0 1) ,PIP和PEEPi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对危重哮喘患者早期使用SIMV +PEEP通气模式是安全、有效的 ,急诊科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治疗危重哮喘的效果.方法 将49例危重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SV组(25例)和对照组(传统机械通气,24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胸部气压伤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机械通气后动脉血气分析和呼吸力学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但ASV组机械通气后2、12、24h气道峰压、肺动态顺应性、平台压均较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机械通气后2 h:(33±12) cm H2O(1 cm H2O =0.098 kPa)比(37±11) cm H2O、(16±9)ml/ cm H2O 比(17±10) ml/cm H2O、(27±6)cm H2O比(30±12) cm H2O;机械通气后12 h:(23±12) cmH2O比(25±11) cmH2O、(28±6)ml/cm H2O比(23±10) ml/cm H2O、(20±6)cm H2O比(25±4)cm H2O;机械通气后24 h:(18±12) cm H2O比(20±11)cm H2O、(32±9)ml/cm H2O比(28±10) ml/cm H2O、(12±7)cm H2O比(16±7)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ASV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6±8)h比(56±6)h、(7±2)d比(1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V组无胸部气压伤发生,对照组发生3例皮下气肿、2例气胸.结论 ASV在治疗危重哮喘患者时,能够保持较低的气道峰压和平台压,改善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动态顺应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机械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呼吸末正压通气(SIMV+PEEP)模式救治危重哮喘.方法将23例危重哮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通气模式SIMV+PEEP.对照组11例,通气模式为SIMV,同时监测两组上机前与上机后2 h、12 h、24h动脉血气、气道峰值压(PIP)、内源性呼吸末正压(PEEPi).结果应用SIMV+PEEP 比SIMV通气模式的患者酸中毒、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明显改善(P<0.01),PIP和PEEPi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危重哮喘患者早期使用SIMV+PEEP通气模式是安全、有效的,急诊科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早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在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是否早期应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将112例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分为早期机械通气组(36例)和常规机械通气组(76例),比较2组患者血脑钠尿肽值、症状缓解对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痛死率.结果 与常规机械通气组比较,早期机械通气组症状缓解时间快[(4.3±1.1 )h vs(7.3±2.1)b,P<0.01)],机械通气时间短[(66.4±12.4)h vs (78.3±15.6)h,P<0.01)],入院7d血脑钠尿肽浓度低[(452±112) ng/Lvs (634±232)ng/L,P<0.01)],住院时间短[(15.3±5.1)d vs (21.1±7.1)d,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低(8.3% vs 27.6%,P<0.05).结论 早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能较快缓解急性重疰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治疗45例重症支气管哮喘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重症哮喘患者,将入选患者根据机械通气情况分为两组,晚期机械通气组(出现危重型哮喘>12h,25例)和早期机械通气组(出现危重型哮喘≤12h,20例).观察患者的机械通气上机时机和治疗转归,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晚期机械通气组存活率84%(21/25),早期机械通气组为100%(20/20),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P<0.05).晚期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时间(6.35±3.52)d,早期机械通气组为(3.48±1.78)d,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5).晚期机械通气组住院时间(12.35±4.74)d,早期机械通气组为(6.85±1.25)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3,P<0.05).结论 对于危重型哮喘患者,早期机械通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80例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4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营养组给予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差值(△值)、2周内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值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2.65±0.51) g/L比(1.41 ±0.57) g/L,(4.82±1.82)g/L比(2.75±0.6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少于肠外营养组[(7.6±0.7)d比(10.8±0.9)d,(11.6±2.4)d比(16.8±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2周内撤机成功率为92.5%(37/40),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的7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腹胀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30.0%(12/40)比0],而肠外营养组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及中心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肠内营养组[ 15.0%(6/40)比0,15.0%( 6/40)比0](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同时可缩短患者住ICU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措施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 将预期接受机械通气>48 h者分为综合护理预防组(A组)、常规气管导管组(B组),A组采用半卧位+口腔护理+置予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导管且每隔2h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胸部护理+使用超过幽门的鼻十二指肠管作鼻饲,B组采用半卧位+口腔护理+常规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及相对危险度.结果 A组患者住院时间、ICU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组B组,A组与B组VAP发生率为34.1%和66.7%,早发性VAP发生率为7.3%和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可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朱锋 《中国卫生产业》2014,(17):127-128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疗效。方法按照患者发病原因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6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分为肺内源性组35例和肺外源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及感染预防,比较两组患者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1周内死亡率和住ICU期间总死亡率。结果肺内源性组患者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高于肺外源性组患者,(14.11±3.19) vs (10.89±2.81)、(12.81±2.88) vs(6.92±1.9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肺内源性组患者1周内死亡率明显高于肺外源性组患者,(25.71%vs 20.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住ICU期间两组患者总死亡率比较,34.29%vs 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死亡率较高,需针对患者不同发病原因采取对症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早期监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50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入ICU后2h同时测定Sc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动脉血乳酸(Lac),并计算氧利用率(O2ER).按ScvO2水平分为A组(ScvO2< 0.65,23例)、B组(ScvO2 0.65~0.75,18例)、C组(ScvO2> 0.75,9例).分析三组ScvO2与S(v)O2、O2ER的相关性,ScvO2与Lac的相关性以及各组间Lac的差异.比较各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结果 50例患者ScvO2、S(v)O2、O2ER、Lac水平分别为0.656±0.086、0.639±0.081、0.356±0.084、(2.6±1.3) mmol/L.50例患者ScvO2与S(v)O2呈明显正相关(r=0.688,P<0.01),与O2ER呈明显负相关(r=-0.640,P< 0.01).A组Lac与ScvO2呈明显负相关(r=-0.772,P<0.01),C组Lac与ScvO2呈明显正相关(r=0.717,P< 0.05),B组Lac与ScvO2无明显相关性(r=-0.358,P>0.05).A组及C组Lac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2.0±0.9)、(4.8±2.1)mmol/L比(1.6±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A组低氧血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也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和C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均较B组延长(P<0.05).结论 ScvO2是衡量心脏术后早期患者组织氧供需平衡和预后的良好指标.ScvO2过高或过低均提示组织缺氧,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和治疗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注意事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于我院住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重症哮喘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6h及24h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以及气道峰压值均较治疗前后显著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3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2-10d,平均(6.18±3.2)d。48例患者成功脱机痊愈出院,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死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冠心病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期间,2例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2例发生气压肺部损伤,但均未发生气道损伤、出血、梗阻等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结论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的应用上是安全有效的,正确的通气方法,辅助基础治疗,把握脱机拔管的时机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在胸腔镜肺大疱手术中使用的差别.方法 连续20例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进入研究.诱导后置人支气管阻塞导管,定位成功后进行单肺通气.患者首先分别选用VCV或PRVCV中的一种模式通气20 min,然后改用另一种模式通气20 min.两种模式中潮气量均设定6 ml/kg,呼吸频率为15次/min,吸呼比为1:2.比较两种通气模式下气道峰压、血流动力学(心率、血压)、血气分析指标.结果VCV时气道峰压显著高于PRVCV时[分别为(18.2±4.3)cmH_2O(1 cmH_2O=0.098 kPa)和(12.7±3.6)cmH_2O,P<0.01].两种通气模式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潮气量、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VCV相比,PRVCV运用于单肺通气可以在不影响氧合的情况下,提供较低的气道峰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早期介入联合镇静镇痛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吸痰治疗在地震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在玉树地震中救治的ARDS无创通气患者(A组)和汶川地震中的ARDS无创通气患者(B组)临床资料进行双向性队列研究。A组患者采用无创通气早期介入联合镇静镇痛和纤支镜吸痰治疗,B组患者采用传统无创通气治疗方法。观察A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1 h、24 h、48 h,氧合指数(OI)、呼吸频率和心率的变化情况,最终比较A、B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ICU死亡率。[结果]共收治地震伤ARDS无创通气患者19例,A组6例,B组13例。A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1 h、24 h、48 h,氧合指数(OI)、呼吸频率和心率均明显改善,气管插管率和肺部感染率均为0,明显较B组低,其住ICU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均好转。[结论无创通气早期介入联合镇静镇痛和纤支镜吸痰治疗ARDS患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无创通气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肺功能正常的肥胖患者全身麻醉时应用校正体质量设置机械通气潮气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肥胖患者96例,拟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三组:实际体质量设置潮气量组(A组)、理想体质量设置潮气量组(B组)和校正体质量设置潮气量组(C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根据相应体质量水平,按8 ml/kg设置机械通气初始潮气量,呼吸频率15次/min.于机械通气开始后10 min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和气道阻力(Raw),机械通气30 min时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患者需调整潮气量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Ppeak、Pplat、Raw降低[(15.3±1.8),(18.5±2.6) cmH2O(1 cmH2O=0.098 kPa)比(23.2±3.3) cmH2O,(11.5±1.6),(14.3±1.4) cmH2O比(17.6±2.7) cmH2O,(10.8±1.7),(12.5±2.6)cmH2O/ (L·s)比(16.8±3.0) cmH2O/ (L·s)],PaCO2升高[(48.8±3.1),(40.2±2.3) mmHg(1 mmHg=0.133 kPa)比(28.6±3.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Ppeak、Pplat、Raw升高,PaC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PaO2和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需调整潮气量的发生率,C组未发生,A组(93.8%,30/32)和B组(81.2%,26/3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功能正常的肥胖患者全身麻醉机械通气时,根据校正体质量8 ml/kg设置潮气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将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7例急性口服有机磷农药重度中毒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11例、血液灌流组(B组)14例和杂合式血液净化组(C组)12例,比较各组机械通气时间、ICU留住时间和死亡率,以及治疗前后胆碱酯酶(ChE)、炎症介质、肝肾功能和心肌酶谱等数值。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患者ChE上升快、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留住时间缩短、死亡率下降,炎症介质下降快,器官功能损伤恢复快,且C组优于B组(P0.05)。提示杂合式血液净化技术治疗急性口服有机磷农药重度中毒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周血清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PMN)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4,MCP-4)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血清水平,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组)和30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血清MPO、PMN及MCP-4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1)MPO的血清水平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为[(878.43±18.77)U/L] 高于哮喘缓解组[(678.62±33.36)U/L]及健康对照组[(703.17±18.26)U/L](P均<0.05);2)MCP-4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水平[(117.34±18.77)pg/mL]高于哮喘缓解组[(55.67±6.13)pg/mL]及健康对照组[(33.74±2.98)pg/mL](P均<0.05)。3)PMN绝对值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10.31±1.98)×109/L]高于哮喘缓解组[(4.63±1.51)×109/L]及健康对照组[(4.82±1.51)×109/L](P均<0.05)。MPO、PMN及MCP-4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976,0.989;P均<0.01)。结论 MPO、PMN及MCP-4在支气管哮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气道炎症反应有关,血清MPO、PMN及MCP-4可做为支气管哮喘的生化检测指标。哮喘缓解期仍存在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COPD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9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加用氨溴索治疗,监测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静态顺应性(Cs)、动态顺应性(Cd)和呼气阻力(Ri)变化及血气分析。结果氨溴索能显著降低患者Ri、PIP、Pplat、Pm、PEEPi水平,显著增高Cs、Cd水平,显著提高动脉氧气分压和氧合指数。结论氨溴索能明显改善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力学状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危重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COPD危重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当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继续行有创机械通气,以压力支持通气(PSV)方式逐渐至脱机;序贯组16例,改为面罩Bi-PAP无创正压通气后逐渐至脱机.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记录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死亡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序贯组VAP发生率较对照组低(6.25%比56.2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短[(137±38)h比(362±16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死率与总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PD危重呼吸衰竭患者,当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实施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以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对肺癌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VAP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试验组患者予对照组常规灌洗吸痰的同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行肺泡灌洗。统计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ICU入住时间和住院费用。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呼吸做功(WOB)、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峰压(PIP)和气道阻力(Raw)。观察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ICU入住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WOB、PIP和Raw均降低,Cdyn均上升,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TNF-α、IL-6、IL-8和hs-CRP均降低,试验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VAP可降低其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改善呼吸功能,减轻炎症介质对肺组织的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肺保护策略在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需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机械通气,观察组使用肺保护策略性机械通气,对两组患儿呼吸机各项参数、血气分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潮气量[(6.03±1.30) ml/kg]、吸气峰压[(17.95±2.13) cm H2O(l cm H2O=0.098 kPa)]、pH值(7.24±0.20)、呼吸机相关损伤发生率(2.94%,1/3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5±8)mm Hg(l mm Hg=0.133 k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呼气末正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保护策略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