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检测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中A20基因及TNF基因数目的变化,为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原发性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41例, 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使用商品化6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自制位点特异性探针A20和TNF,检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病例中6号染色体、A20以及TNF基因数目的异常。结果 41例样本中,A20杂合性缺失2例(4.88 %);TNF基因多拷贝5例(12.20 %),其中3例与6号染色体多体同时存在;无A20缺失与TNF多拷贝同时存在的病例。结论 中国少部分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存在A20基因杂合性缺失及TNF位点多拷贝的遗传学改变, A20的缺失与TNF位点多拷贝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1例伴RARα 3'-末端(3'RARα)亚显微缺失的M3r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例及其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方法 骨髓细胞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应用反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分别用CEP X/Y α-卫星DNA探针、LSI PML-RARα 双色双融合探针和LSI RARα 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ML-RARα 融合基因转录本;多重巢式RT-PCR技术检测急性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所形成的融合基因,包括PML-RARα,PLZF-RARα和NPM-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 反带分析显示核型为45,X,-Y[6]/46,XY[8],CEP X/Y探针FISH进一步证实了Y染色体丢失;RARα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FISH分析显示1个RARα等位基因的整个3'-末端缺失;通过细胞遗传学、FISH以及RT-PCR等方法检测,排除PML-RARα、PLZF-RARα、NPM-RARα、NuMA-RARα和STAT5b-RARα重排。结论 识别APL中一种新的RARα 基因重排类型(3'RARα 亚显微缺失而无X-RARα 融合),RARα 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FISH分析是明确该异常的有效手段,其分子学结果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3.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一种用荧光素标记的核酸探针和特定片段杂交,通过荧光信号变化对染色体或基因异常进行定性、定位及相对定量分析的方法。淋巴瘤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分类复杂,不同种类的淋巴瘤常涉及某些特定基因和染色体的改变,并且不同分子特征的淋巴瘤其预后差异也较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滤泡淋巴瘤(F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等均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和基因异常,且不同分子亚型的淋巴瘤也涉及不同的染色体异常。目前FISH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并为临床诊断和预后监测提供了较为客观科学的依据。本文对FISH技术在不同类型淋巴瘤分子特征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检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MLL双色FISH基因探针,应用间期FISH和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189例AL患者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染色体R或G显带。结果 179例AL患者行FISH检测,其中9例(5.03 %)MLL基因重排阳性[无MLL-部分串联重复(PTD)],而经多重巢式RT-PCR检测的189例中16例(8.47 %)MLL基因重排阳性,包括MLL/AF9、MLL/AF10、MLL/AF6、MLL/AF17、MLL/ELL、MLL-PTD,189例患者同时进行染色体R或G显带,其中仅5例(2.65 %)涉及11q23的相互易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3例)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16例)中6种常见MLL基因重排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多重巢式RT-PCR技术是对初诊AL患者进行MLL基因重排筛检的有效方法,不仅能证实常规细胞遗传学易位,还能检测出染色体核型分析和FISH技术均不能检出的 MLL-PTD,为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的分子遗传学改变特征,从而为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1Mb Array-CGH检测37例PTCL-NOS染色体改变, 并经Tile path Array-CGH 验证其结果。根据克隆性分析结果、形态学特征和提取DNA质量,最终确定31例为研究对象。结果 31例中的17例(55 %)存在染色体异常改变,包含重现性染色体片段的异常(≥4例)。其中最频发性染色体获得区域是1p36.13-1p36.32,7q22.1,7q36.1-7q36.3,7q32.1-7q32.3,7q22.1-7q34,9p11.2-9q12和9q33.3-9q34.3;最为频发性染色体缺失区域是1p12-1p21.1和13q14.11-13q14.3;另外,还发现多倍体和单倍体。结论 PTCL-NOS存在多发性重现性染色体畸变,其中携有染色体畸变频发(≥6个区域)的病例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肿瘤抑制基因PTEN、混合系白血病(MLL)基因等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用76例T-LBL/ALL患者淋巴结存档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进行PTEN标记,用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标本作正常对照。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LL基因所在11q23染色体的断裂和扩增情况。结果 76例T-LBL/ALL中,PTEN的表达率为64.47 %(49/76),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100 %(20/20)(χ2=19.220,P<0.05)。PTEN表达与临床分期、Ki-67、乳酸脱氢酶(LDH)呈负相关(P<0.05)。76例T-LBL/ALL中,MLL基因发生11q23染色体断裂13例(17.11 %),扩增18例(23.68 %)。MLL基因断裂组总体生存率(25.0 %)低于非断裂组(43.6 %)(χ2=11.357,P<0.05)。MLL基因扩增组总体生存率(17.1 %)低于非扩增组(42.7 %)(χ2=4.533,P<0.05)。结论 抑癌基因PTEN表达降低在T-LBL/AL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MLL基因发生染色体11q23断裂和扩增有助于对T-LBL/ALL预后的判断,发生MLL基因断裂或扩增的T-LBL/ALL预后较差,提示MLL基因断裂或扩增可能为T-LBL/ALL的一种分子亚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与c-myc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 收集原发系统性AL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72例,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ALCL肿瘤组织中ALK和c-myc基因结构与数目的变化。结果 72例ALCL中,ALK阳性者42例,40例存在涉及ALK基因的染色体易位,其中17例同时伴有ALK基因的多拷贝;ALK阴性的30例均未发现ALK基因的易位,但其中14例存在ALK基因的多拷贝。ALK基因多拷贝的发生率在ALK阳性与 阴性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病例中,均未发现涉及c-myc基因的染色体易位,但其中24例存在c-myc基因的多拷贝。结论 大部分ALCL伴有ALK基因的异常(75.0 %)。以涉及ALK基因的染色体易位最为多见(55.6 %),ALK基因多拷贝也是ALCL较为常见的遗传学改变(43.1 %)。前者只出现于ALK阳性ALCL中,后者既可出现在ALK阳性也可出现在ALK阴性的ALCL中。ALCL中不见或罕见涉及c-myc基因的染色体易位,但c-myc基因多拷贝的现象较为常见(33.3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乳腺癌组织中HER2基因扩增状态,评价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FISH、IHC方法分析55例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蛋白表达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对IHC法与FISH检测的一致性程度。结果 55例乳腺癌FISH检测有32例(58.2%)HER2基因扩增。IHC法HER2(+++)22例中21例(95.5%)HER2基因扩增;HER2(++)12例中10例(83.3%)HER2基因扩增;HER2(+/-)21例中1例(4.7%)HER2基因扩增。39例浸润性导管癌中30例(76.9%)有HER2基因扩增,12例浸润性小叶癌中仅1例(8.3%)HER2基因扩增。HER2基因扩增在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织学Ⅲ级的浸润性导管癌较Ⅰ、Ⅱ级有较高的HER2基因扩增率。HER2基因扩增与ER、PR阴性状态及腋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患者是否绝经无相关性(P>0.05)。结论 浸润性小叶癌,ER、PR阳性以及组织学Ⅰ级的浸润性导管癌常少有HER2基因扩增;对于组织学Ⅲ的浸润性导管癌,同时ER、PR阴性者尽管IHC检测结果为阴性,仍需做FISH检测以明确是否有HER2基因扩增。  相似文献   

9.
三体22在预测inv(1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体22在诊断inv(1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Spectrum Green标记的22号染色体着丝粒DNA探针(CEP22)1和以红、绿荧光素直接标记的MYHll基因断裂点分开的两侧序列作为探针。对1例伴inv(16)/ 22克隆异常的AML及1例单纯 22克隆异常的AML进行单色间期FISH和D—FISH检测.并与细胞形态学及常规细胞遗传学(CC)相比较。结果:2例经采用CEP22探针的FISH技术证明确实存在三体22克隆性异常,而D-FISH均证实inv(16)阳性。其中1例的少数间期核(1.6%)同时伴有16p13的微小缺失。结论:由于 22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相对来说易于辨认,可以看做是预报inv(16)AML的重要信号,具有潜在的诊断inv(16)AML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套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应用,并初步分析染色体异常与其他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初诊CLL患者同时应用序列特异性探针D13S25(13q14.3)、RB1(13q14)、ATM(11q22.3)、p53(17p13.1)及着丝粒探针CSP12(12p11.1-12q11.1)进行间期FISH检测,分析患者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同时分析染色体异常与CLL患者年龄、性别、Binet分期、CD38表达及乳酸脱氢酶(LDH)间的相关性,并对生存情况进行初步观察.结果 21例CLL患者中,13例发现有染色体异常(61.90%),其中11例为单条染色体异常,1例为2条染色体异常,1例为3条染色体的复杂异常.按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13q14-9例(42.86%)(其中D13S25单独缺失7例,D13S25和RB1同时缺失2例),+123例(14.29%),11q22-(ATM缺失)2例(9.52%),17p13-(p53缺失)2例(9.52%).染色体异常与患者年龄、性别、Binet分期、CD38表达以及LDH水平未发现相关性.结论 成套探针FISH技术能够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CLL患者的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及紫杉醇联合顺铂(TP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GP组(42例)与TP组(46例),分别接受吉西他滨及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化疗2个周期后评估客观有效率(ORR)、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GP组和TP组患者的ORR分别为3s.1%和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7个月,1年生存率为33.3%,与T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个月和32.6%,P〉0.05)。与TP组相比,GP组患者的Ⅲ~Ⅳ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降低,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吉西他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临床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2.
TP53突变与胶质瘤恶性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背景与目的:WHOⅡ级的星形细胞瘤手术后在部分患者可能复发,而且,复发时多出现恶性程度增加。本研究探讨TP53蛋白质分子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第一次手术时为星形细胞瘤(WHOⅡ级)的石蜡包埋标本53例份,其中10例复发时第二次手术肿瘤仍然为Ⅱ级(复发无进展组);10例复发时肿瘤级别升高(Ⅲ级或Ⅳ级)(复发进展组);另外13例在5年内没有复发(无复发组)。免疫组化检测TP53在肿瘤中的表达,并采用DNA测序法分析TP53蛋白阳性标本TP53外显子5、7、8的突变情况。结果:LTP 53阳性率为45.5%(15/33)。复发恶性进展组TP53高于无复发组和无进展组(P〈0.05);TP53无进展组与无复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测序共在6例组织中发现7个(共4类)突变,其中1例同时存在2个突变。所有突变者都是恶性进展组病例。结论:TP53突变/蛋白质分子过表达可能是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复发恶性进展的预示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4g讨MCM7基因在黄曲霉毒素B1(AFB1)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70只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50只)和对照组(20只),AFB1组腹腔注射AFB1,对照纽则给予溶媒二甲基亚砜。在诱发肝癌过程中,分别于第13、33和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大鼠取肝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MCM7rn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44.1%(15/a4),对照组为0(0/16),AFB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093,P〈0.001。随着大鼠肝癌的形成,MCM7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步升高,AFB1组第53和73周显著高于第13和33周,F值分别为55.632和207.253,P值均〈0.001;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表达较低且变化不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FB1组第53周McM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6.7%且以弱阳性为主,第73周MCM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且多为强阳性,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比其他时间点的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MCM7表达水平随着肝癌的形成逐渐上升,且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最高,MCM7有可能是参与肝癌形成的关键基因,但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并评价伊立替康及紫杉醇分别与顺铂合用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ACT)中的实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间接受NACT的宫颈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IP组和TP组各42例。IP组行伊立替康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TP组行紫杉醇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两组均在化疗结束后23周行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两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IP组缓解率为47.6%(20/42),TP组缓解率为81.0%(34/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组腹泻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76.2%(32/42)和57.1%(24/42),TP组腹泻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28.6%(12/42)和83.3%(3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检查显示,IP组宫旁累积率和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33.3%(14/42)和30.9%(13/42),TP组分别为19.0%(8/42)和14.3%(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在宫颈癌NACT中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新辅助化疗TAC与TP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2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分为TAC组(52例)和TP组(50例)。TAC组:多西他赛75mg/m2或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135mg/m2 iv,d1;吡柔比星40mg/m2或表柔比星75mg/m2 iv,d2;环磷酰胺600mg/m2 iv,d1。TP组:多西他赛75mg/m2或紫杉醇(紫杉醇脂质体)135mg/m2 iv,d1;顺铂30mg/m2 iv,d2~d4。21天为1周期,化疗2~4个周期后行手术治疗。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TAC组获pCR 5例(9.6%),PR 35例(67.3%),SD 9例(17.3%),RR为76.9%;TP组获pCR 4例(8.0%),PR 32例(640%),SD 5例(100%),RR为72.0%,两组pCR率和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2例患者中12例经2个周期化疗后肿瘤进展,其中TAC组3例,TP组9例。TAC组有2例发生房性前期收缩,TP组3例发生2级肾功能损伤。TAC组3~4级血液学毒性和脱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P组,但TP组的3~4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TAC组。结论 TAC方案与TP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均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尚可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疗效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男性46例(79.3%);中位年龄42岁;Ⅲ/Ⅳ期27例(46.6%);IPI评分低危37例(63.8%)、低中危7例(12.1%)、高中危12例(20.7%)、高危2例(3.4%);单纯化疗15例(25.9%),化放疗联合治疗43例(74.1%)。化疗有效率76.5%,其中初始化疗CR率29.4%;加入放疗后CR率提高至47.1%。全组患者1,3,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41.4%、37.9%、22.4%和69.0%、46.6%、31.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期疗效(P=0.000)和骨髓受侵(P=0.012)是本组病例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化疗加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CR率,改善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BL)临床病理学特征、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确诊的LBL病例105例,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观察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105例LBL患者,男女比例67∶38。发病年龄0~73岁,中位年龄13岁。以淋巴结发病常见(53/105,50.48 %),其中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34/53,64.15 %);结外以纵隔最为多见(12/52,23.08 %);69例(69/105,65.71 %)出现骨髓累及,15例表现为首发症状。肿瘤细胞表达Ki-67(阳性率5 %~90 %);TdT、CD99、CD3ε、CD20、CD79a、PAX5、MPO、CD34及CD117的阳性率分别为84.76 %(89/105)、85.00 %(68/80)、54.37 %(56/103)、16.67 %(16/96)、40.00 %(8/20)、46.67 %(28/60)、14.29 %(8/56)、25.00 %(4/16)及0。根据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标记结果将所有病例分为T细胞型62例(59.05 %,62/105),B细胞型33例(31.43 %,33/105),非T非B 9例(8.57 %,9/105),1例(0.95 %,1/105)同时表达T、B淋巴细胞标志物。61例检测髓系标志物,8例(13.11 %,8/61)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T细胞型4例、B细胞型4例。105例获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期36个月,1、2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 %(70/105)、48.81 %(41/84)及20.69 %(12/58)。免疫表型、骨髓侵犯以及骨髓移植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年龄与预后明显相关,儿童和青少年预后明显好于成年人(P=0.032)。结论 中国人LBL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骨髓累及常见。临床生物学行为为侵袭性,年龄与临床预后相关,儿童和青少年预后明显好于成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