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分析了2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的质和量,其中13例患者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并有形态的异常改变,占5.14%。其中M2,M3,M4,M5和M6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当这一类有嗜酸性粒细胞异常的患者病情缓解时,其异常消失,复发时则又出现,作者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学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观察到的临床特点,作者认为将伴有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改变的急性白血病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亚型,对  相似文献   

2.
肖志坚  郝玉书 《白血病》2000,9(2):73-7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结果:Eol是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随访2例治疗后死亡,1例CR,1例出出院不详。结论:建议分型诊断标准为:(1)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并出现不成熟嗜酸粒细胞和/或不成熟粒细胞,有进行性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2)骨髓原始粒细胞≥5%,各阶段嗜酸粒细胞增多,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AB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72岁确诊为ABL的1q染色体异常的老年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经骨髓象、甲苯胺蓝染色、免疫分型、染色体等检查诊断为ABL,经化疗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结论诊断ABL主要依据于骨髓及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无Ph染色体异常、骨髓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等特点;ABL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化疗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4.
1003例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嗜酸粒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刘澜  崔月娥 《白血病》1995,4(2):94-96
报告了一例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及其超微结构,观察了嗜碱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及成熟嗜碱粒细胞。超微结构结果:骨髓嗜碱粒细胞的颗粒基质易水解,固定困难,它可能是嗜碱颗粒的特点,其他细胞的颗粒未见抽提现象。  相似文献   

6.
1003例急白骨髓中E数量、阶段及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各类急白均有E的异常改变,以M4EO尤为显著,M2a、M2b及M5b的部分病例亦有较明显的数量及形态异常,M3和ALL的变化较轻微。检出的E以幼稚阶段为主,成熟阶段较少,且幼稚E的形态改变比成熟E明显,呈核左移及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M4EO均有明显的E形态异常改变,E及幼稚E均>0.05;认为M4EO的诊断标准以骨髓非红系中E>0.05为宜,同时必须强调形态的异常改变,尤其是幼稚E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7.
报告了一例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及其超微结构,观察了嗜碱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及成熟嗜碱粒细胞。超微结构结果:骨髓嗜碱粒细胞的颗粒基质易水解,固定困难,它可能是嗜碱颗粒的特点,其他细胞的颗粒未见抽提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做了介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至少有5种情况:①非肿瘤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②淋巴细胞肿瘤伴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③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④骨髓增生疾病所具有的肿瘤(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肿瘤;⑤表型异常并产生异常细胞因子的T细胞群体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ABL)诊断、治疗和预后,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2例经地西他滨(20 mg/m2,第1天至第5天)治疗的A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经骨髓象及甲苯胺蓝染色、免疫分型及染色体等检查诊断为ABL,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但未达完全缓解。结论 ABL为罕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骨髓甲苯胺蓝染色、免疫分型及电镜对其诊断具有特异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差,预后不良。地西他滨及其他药物对ABL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1月我院门诊确诊一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LLEo)的患者,因病例罕见和细胞形态特殊,故报告如下: 患者,男,12。以心悸、呼吸困难半月余为主诉就诊。重度贫血外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阳性,心率快,心律不齐,左房室增大,肝、脾肋缘下可触及。胸部正位片见斑片状阴影,心电图示T波倒置。Hb:60g/L,WBC:14.3×10~9/L,BPC:108×10~9/L,原幼淋巴0.11,淋巴0.63,嗜酸0.09,分叶0.17。骨髓增生Ⅱ级,原淋0.22,幼淋0.195。原始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主,多为高核浆比,染色质较粗、排列紧密,核仁隐显不一,多为2~4个,胞浆蓝色。该类细胞POX(-)、PAS(±)、NSE(-),涂抹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1例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浸润性巨脾,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1例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浸润性巨脾进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手术切除巨脾一个,体积35cm×20cm×8cm,切面呈红褐色,有多发性梗死灶.镜下可见脾正常组织结构破坏,脾小结消失,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浸润,以成熟型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并可见较多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D15(+),不表达CD5(-)、CD20(-)、CD30(-)、CD34(-)、CD45RO(-).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十分少见,临床病理检查遇到巨脾时,应进行详细的组织病理学观察,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青黄胶囊治疗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1岁,汉族.主因乏力、消瘦4年,间断咳嗽、气促2年,浮肿6个月,面瘫7天于2002年1月10日入我院.缘于1998年10月因头晕、乏力,进行性消瘦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查血常规WBC15.2×109/L HGB 103 g/LPlt189×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为64%;B超示:肝脾肿大;骨穿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嗜酸性粒细胞各阶段比值均明显增高,占59%.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1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9岁.2002年9月因四肢酸痛,下肢皮疹伴发热20余天入院,既往体健.无嗜生肉、生鱼史及疫水接触史.体检:四肢散在瘀斑,右下肢可见2 cm×2 cm红色斑块,伴瘙痒,无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Eo L)的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同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结果 :Eol是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随访 2例治疗后死亡 ,1例 CR,1例出院不详。结论 :建议分型诊断标准为 :(1)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 (>1.5× 10 9/ L ) ,并出现不成熟嗜酸粒细胞和 /或不成熟粒细胞 ,有进行性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 ;2骨髓原始粒细胞≥ 5 % ,各阶段嗜酸粒细胞增多 ,≥ 30 % ;3有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的证据。 (2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1外周血成熟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1.5× 10 9/ L) ;2骨髓嗜酸粒细胞≥ 30 % ;3能除外其它已知原因所致的嗜酸粒细胞增多 ;4肝、脾肿大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或有嗜酸粒细胞恶性增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17.
自1978年元月至1993年4月经血液学确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简称慢位急变)患者36例,其中急粒变者33例占91.66%,急淋变2例,嗜碱性粒细胞变1例。从慢粒转为急变的病程为3个月~14年,平均46个月。从急变到死亡者平均6个月,最长者2年。对慢粒的预后因素、急变的前兆监测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2008年WHO将有PDGFRA、PDGFRB或PGFR1重排的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分类为髓系/淋系肿瘤伴嗜酸粒细胞增多,而将无这些异常但有其他克隆性异常的CEL分类为CEL不另分类(CEL-NOS)。文章阐述了作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肠癌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0岁,1997年1月12日,因左下腹阵发性隐痛,伴不成形带鲜血大便3月余而入院.入院后经钡灌肠、结肠镜、病理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腺癌(Ⅱ级).干2月23日作乙状结肠切除(姑息性)直肠、降结肠端端吻合术.术后作化学治疗2年.方案:THP、E-ADM、MMC、5-Fu联合化疗,整个治疗期间外周血细胞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20.
 患者 张某,男性,78岁,离休干部。以左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变硬1个多月于2005年9月15日入院,1个多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睾丸肿大,质地坚硬,但无疼痛、无发热、未介意,近二周来左侧睾丸急剧肿大,并感发胀;发病以来无尿急、尿频、尿痛、无睾丸外伤史。 体检:外观病肤黏膜,眼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心肺(-),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腹腔未触及包块,双肾区无叩痛,外阴外观正常,左阴囊肿大,表皮无红肿,未见静脉曲张,左睾丸肿大约8.5 cm×4 cm×4 cm,表面不平、质坚硬,与皮肤无粘连,右侧睾丸付睾丸较小约2.5 cm×1.5 cm×2 cm质软。 实验室及有关辅助检查:Hb 120 g/L,WBC 8.6×109/L,分类:大致正常,BPC 120×109/L,尿常规、肝、肾功能、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HCG)均正常。胸片后前位:双侧肺部纹理增粗,常规心电图:部分导联T波低平、ST段压低,呈缺血性改变,ESR 34 mm/h。B超检查,右睾丸、附睾正常,左睾丸明显肿大约8 cm×3.5 cm×4 cm,其回声增强呈不均质状,内有数个不规则无回声暗区,提示左睾丸肿瘤,2005年9月22日进行睾丸切除术,术中见左睾丸、附睾质硬,分界不清,表面不平,有粗大血管,鞘膜腔内有少量积液,切开肿瘤,肿物呈鱼肉样改变。送检病理报告左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提示弥漫性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治疗经过:10月8日后以CHOP方案联合化疗二个疗程,患者顺利通过二个疗程,要求出院定期随访。 讨论 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属于结外淋巴瘤中一种,好发于年老患者,80 %以上属于弥漫性大细胞型,为中高度恶性,20 %病例可同时伴有相继出现对侧睾丸受侵,腹膜后淋巴结、肝、脾亦是易累及部位。本病位置表浅,容易早期被发现,临床分期较早,一般能得到及时治疗,其预后相对较好,目前主张应用手术切除、局部放疗,全身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措施,本例其预后如何,有待于今后随访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