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Studer回肠膀胱术后早期贮尿囊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Studer回肠膀胱术后早期贮尿囊功能状态。方法膀胱癌患者16例。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59岁。病程2~6年,平均3年。其中原位癌1例、T1 1例、T2 12例、T3 2例。均施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及Studer回肠膀胱术。采用影像学、尿动力学检查和控尿状态评估,评价新膀胱的功能。结果12例获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术后1个月因肿瘤肺转移死亡1例,术后13个月因肿瘤脑转移死亡1例,其余10例无瘤生存。8例术后3~6个月行尿路影像学检查,上尿路形态、功能正常。5例剩余尿60~100ml,3例剩余尿<20ml。6例行尿动力学检查,自由尿流率17~25ml/s,平均21ml/s;最大膀胱容量300~450ml,平均350ml;贮尿时(平均350m1)膀胱最大压力18~28cmH20(1cmH2O=0.098kPa),平均24cmH2O。11例(92%)能够白天控尿,其中10例(83%)夜间也能够很好控尿。结论Studer回肠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较理想,多数患者术后控尿能力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术后阑尾输出道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选择与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阑尾输出道可控性 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8~36个月,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储尿囊平均容量380mL,平均压力 3.10kPa,排尿控制良好,插管简单,并发症少。结论 阑尾输出道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肠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阑尾与尿道吻合的回盲肠代膀胱手术远期疗效。 方法 应用回盲肠作贮尿囊 ,阑尾代后尿道原位排尿的方法治疗膀胱肿瘤病人 5 6例。 结果  11例病人术后获 10年以上随访。其中白天完全自控排尿 10例 ,夜间完全自控排尿 8例。伴后尿道假性瓣膜 2例 ,贮尿囊内继发结石 1例 ,后尿道狭窄 1例 ,无输尿管返流 ,无高氯性酸中毒。贮尿囊容量 2 90~ 5 2 0ml,平均 388ml,压力 2 3~ 36cmH2 O(1cmH2 O =0 .0 98kPa) ,平均 2 8cmH2 O。平均尿流率 9.6ml/s。 结论 阑尾与尿道吻合的回盲肠代膀胱术式具有贮尿囊内压低 ,容量大 ,可控性和原位排尿的优点 ,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女性尿道癌患者采用膀胱颈关闭、阑尾尿道替代术治疗。结果:术后均未见阑尾根部坏死,无膀胱颈关闭处渗尿,无膀胱阴道漏及腹壁尿漏。术后3个月及半年复查,均自行导尿顺利,未见替代尿道的阑尾腔闭锁,其中1例出现反流而至上尿路扩张,经二期行肠道膀胱扩大术后的治愈。结论:采用阑尾替代尿道,使患者排尿成为人工可控,避免了携带造瘘管及储尿器的不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原位阑尾作输出道的可控回结肠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膀胱癌患者30例,行回结肠可控膀胱阑尾原位腹壁造口术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随访时间108~126个月,平均118个月。结果 本组远期并发症包括:贮尿囊容量过大5例,贮尿囊内结石形成6例,插管导尿困难4例,输尿管梗阻3例,贮尿囊内出血1例,高氯性酸中毒1例。针对发生的并发症作出相应处理,症状均得到控制。结论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阑尾原位腹壁造口术远期疗效可靠,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阑尾作可控膀胱输出道的疗效。方法 :采用 Riedmiller方法并加以改进共施行阑尾输出道可控膀胱术 12例。结果 :随访 8~ 5 3个月 ,术后控尿、导尿效果理想。结论 :阑尾输出道可控膀胱术方法简单 ,使用肠管少 ,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膀胱根治术后行尿流改道的方法。方法:对17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采用改良的手术方法。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30min;输血量平均480ml;全部病例可完全控尿,需夜间定时排尿;膀胱最大贮尿量平均330ml,剩余尿均小于80ml。17例全部随访,时间7~48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仅发生单侧输尿管反流1例,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肿瘤转移死亡1例。无电解质紊乱发生,未发现尿道肿瘤复发。结论: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膀胱根治术后尿流改道的较为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回结肠代膀胱术后新膀胱并发尿瘘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手术210例,行膀胱全切原位U形乙状结肠代膀胱术26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1年),观察新膀胱功能及有无尿瘘并发症并分析其病因和进行相应处理。结果:11例男性,3例女性术后出现新膀胱皮肤瘘;1例女性出现新膀胱阴道瘘。其中>70岁新膀胱瘘发病率为55.6%,≤60岁发病率为1.1%;Ⅱ型糖尿病的患者新膀胱瘘发病率为11.8%,非糖尿病患者为5.9%。经5%碳酸氢钠冲洗新膀胱,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并进行二期手术修补,除1例男性患者术后半年新膀胱皮肤瘘迁延未愈,其余均治愈。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结肠代膀胱术后新膀胱并发尿瘘的原因众多,结合其发病原因加强预防和治疗,是可以大幅减少甚至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9.
排尿期尿道压力测定在膀胱出口梗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排尿期尿道压力测定 (MUPP)在膀胱出口梗阻 (BOO)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下尿路梗阻患者 4 5例 ,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 38例 ,前尿道狭窄 3例 ,女性尿道狭窄 4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 4例。按常规方法行压力 流率测定 ,静态尿道压力测定 (UPP)及MUPP。以压力下降梯度计算梗阻程度。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研究不同疾病梗阻患者尿道压力下降点及下降梯度 ,MUPP对梗阻部位的诊断价值 ,MUPP与压力 流率研究对可疑梗阻诊断的比较 ,MUPP与压力 流率研究判断梗阻程度的比较。 结果 对照组 2例男性 ,外括约肌以上尿道内压与膀胱内压力相等 ,尿道压在外括约肌处快速下降 ;2例女性 ,膀胱压与全部尿道压几乎相等 ,尿道末端 1cm处尿道压下降。 38例BPH患者最大排尿压增高 ,平均为 (99.33± 4 1.0 9)cmH2 O(1cmH2 O =0 .0 98kPa) ,尿道压力在膀胱颈或前列腺尖部下降。 3例前尿道狭窄患者后尿道近端压力与膀胱压相等 ,球部及远端尿道压力下降。 4例女性远端尿道狭窄患者尿道压力在狭窄远端区域下降。BPH、前尿道狭窄、女性远端尿道狭窄平均MUPP压力下降梯度分别为 (71.6 3± 37.4 1)cmH2 O、(43.5 1± 15 .71)cmH2 O、(41.4 8± 17.34)cmH2 O ,与正常对照组的 (2 4 .2 5± 2 .99)cmH2 O相比 ,差别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联合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诊断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者,年龄(59.2±8.2)岁,每例均行尿动力学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评估膀胱顺应性、逼尿肌稳定性、尿道压、膀胱及尿道的形态。鳍杲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最大尿流率(33.6±7.7)mL/s,残余尿(17.8±14.7)mL,膀胱顺应性正常,膀胱容量(356.3±99.3)mL,33例测得腹压漏尿点压(49.8±17.6)cmH2O,最大尿道闭合压(47.4±10.5)cmH2O,功能性尿道长度(2.6±0.6)cm。相关性分析显示病程与腹压漏尿点压高度负相关(r=-0.816,P〈0.01)。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见膀胱颈及近端尿道下移34例,膀胱尿道后角变钝或消失44例,静息期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呈漏斗形7例,咳嗽时47例见造影剂从尿道溢出。结论在无影像尿动力学设备的单位,尿动力学检查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联合应用对SUI的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单用一种方法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阑尾为流出道的可控性回盲肠膀胱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以阑尾为流出道的可控性回盲肠膀胱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回盲肠及部分升结肠作储尿囊,以阑尾为流出道腹壁造口术治疗膀胱肿瘤患者46例,采用尿动力学方法随访5年以上21例。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57岁。G212例,G39例。T3aN0M011例,T3bN0M0 5例,T3bN1M03例,T3bN0M02例。结果 21例患者中能控尿者19例(95%)。白天导尿4~5次,夜间1~2次,每次量250~400ml。膀胱初始感觉压力平均28cmH2O,最大充盈压36cmH2O,储尿囊容量分别为265ml、450ml。阑尾流出道闭合压力45cmH2O。1例患者出现肺转移行手术切除,1例出现肝转移死亡。无输尿管返流,无高氯血性酸中毒。结论 以阑尾为流出道的回盲肠膀胱术储尿囊内压低、容量大、可控性好,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可控膀胱增强缩窄回肠控制机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u Y  Qiao Y  Sa Y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45-847
目的设计一种控尿可靠,导尿容易和手术方法简单的可控膀胱输出道. 方法对20例尿流改道的患者,采用缩窄的回肠作为输出道,并将部分输出道固定在回肠储尿囊与腹壁之间,输出道的内口与回肠储尿囊作端侧吻合,其外口与脐孔作端端防狭窄吻合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1.5~3个月和6~ 17个月分别对输出道和储尿囊行尿动力学检查. 结果 1例术后55 d死于心脏疾病,其余19例中,18例术后昼夜能控制尿.术后1.5~3个月尿动力学显示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最大闭合压为46~124(92±17)cmH2O(1 cmH2O=0.0 98 kPa),空虚时34~84(67±12)cmH2O,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0.5 9, P<0.01);6~17个月12例行尿动力学检查,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最大闭合压为7 7~154(101±21)cm H2O,空虚时为56~115(74±15) cm H2O,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54, P<0.01);储尿囊容量为360~750 (455±111)ml,充盈时内压为16~35(23±6)cmH2O,充盈过程中没有收缩波出现. 结论储尿囊与腹壁的壁外支持可明显增强缩窄回肠的控尿能力,这种术式还具有导尿容易和手术方法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控尿机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患者12例,采用改良的回肠乳头瓣作为输出道,外口与脐孔作皮瓣嵌入防狭窄吻合,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结果12例随访14~50个月,昼夜控尿满意,尿动力学显示:储尿囊容量350~720(435±88)m l,充盈时内压15~32(20±5)cm H2O,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最大闭合压力74~142(98±23)cm H2O,空虚时为49~105(68±20)cm H2O,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P<0.01);充盈过程中无收缩波出现。结论改良回肠乳头瓣输出道及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是比较理想的可控技术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球形可控回肠原位膀胱术的尿动力学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行球形可控回肠原位新膀胱术48例,对其中26例男性患者(膀胱移行细胞癌20例,移行细胞癌部分鳞化4例,移行细胞癌伴腺癌及鳞癌1例,移行细胞癌伴隐匿前列腺腺癌1例)进行尿动力学随访.统计学比较患者术后3~12个月新膀胱压力、容积、尿道压和尿流率等指标.结果 术后6个月26例患者新膀胱容量400 ml时基本压力<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膀胱完全充盈时平均压力为18.2 cm H2O.新膀胱平均收缩压<40 cm H2O.术后膀胱充盈期压力比较:3个月与6个月t=3.03,P<0.05;6个月与9个月t=0.54,P>0.05;9个月与12个月t=1.27,P>0.05;平均残余尿42 ml.Valsalva动作排尿,排尿峰值平均19.6 ml/s.术后平均4.5个月患者昼夜控尿率分别为92%(24/26)和65%(17/26).结果 球形可控回肠膀胱术所需肠管短、容量大、压力低、可控性好,是原位膀胱重建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5.
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肠膀胱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效果。 方法  17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均为多发、浸润肿瘤。男 14例 ,女 3例。年龄 43~ 6 6岁 ,平均 5 4岁。初发 6例 ,复发 11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 ,采用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 ,行可控回肠、回结肠及乙状结肠膀胱术。 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顺利。 13例随访 6~ 38个月 ,效果满意 ,脐部造口隐蔽 ,14~ 16F导管插管排尿顺畅 ,无尿外溢 ,2例有轻度肾积水 ,血Cr、BUN均正常。 结论 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肠膀胱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附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5月-1992年6月对1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膀胱全切除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15例中除1例术后5年2个月因肺炎及肿瘤复发死亡外,14例随访1年6个月-6年6个月,经血生化、IVU、可控膀胱造影、测压等检查。结果表明该术式具有可靠的抗返流,抗失禁作用,以及有低张力和足够容量,插管导尿顺利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Zhou X  Mei H  Gao X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42-843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较理想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方法对26例膀胱癌等肿瘤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游离截取15~20 cm盲升结肠,间隔0.5~1.0 cm切断结肠带,建成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并开口于脐部. 结果随访2~51个月,可控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6个月3~6 h放尿1次,每次尿量为350~600 ml.尿动力学显示最大充盈压为(59±24) cmH2O,输出道最大闭合压为(104±34) cmH2O. 结论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控膀胱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颈抬高程度与膀胱出口梗阻相关性尿动力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实验组64例,筛选条件为主诉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时间延长、下腹部胀痛不适等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对照组34例,为无LUTS症状的正常女性.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疾病史,无糖尿病...  相似文献   

19.
原位回肠代膀胱的尿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特点及形成机理。 方法 对20例膀胱全切、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行尿动力学评估,包括填写排尿情况问卷、尿流率、剩余尿测定、代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和静态尿道压力描记,同时行膀胱造影、泌尿系B超、肾功能检查和IVU。 结果 20例患者中,白天尿失禁2例,夜间尿失禁6例。代膀胱最大容量(492. 9±177. 8)ml,充盈期最大压力(32. 1±8. 6)cmH2O。尿流曲线呈持续型12例,呈间歇型8例。持续型最大尿流率为(14. 9±2. 5 )ml/s,间歇型为( 7. 7±2. 8 )ml/s,代膀胱容量分别为( 409. 0±96. 1 )ml和( 622. 1±197. 7)ml,剩余尿量分别为(9. 2±11. 8)ml和(69. 0±38. 4 )ml;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膀胱尿道造影提示:持续尿流型代膀胱颈口呈漏斗型,排尿时开放良好;而间歇尿流型代膀胱颈口不呈漏斗型或排尿时颈口开放欠佳。 结论 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并发症低;排尿时存在持续型尿流和间歇型尿流两种形式,具有各自的尿动力学特点;其形成机理主要与代膀胱颈口形状和开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残余尿在前列腺增生症所致膀胱出口梗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应用压力-流率测定法确定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有无膀胱出口梗阻(BOO),并经导管法测定其残余尿,分析51例有或无膀胱出口梗阻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残余尿状况。BOO组和无BOO组分别为31例和20例;残余尿分别为32.8±35.9ml和25.2±22.7ml,范围分别为6~210ml和3~88ml。两组间残余尿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作者认为以残余尿作为选择BPH患者手术的重要指标并不可靠,BOO不是产生残余尿的唯一原因。BOO患者可无明显残余尿,无明显残余尿的BPH患者不能除外BO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