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内旁路保护低位直肠癌吻合口的手术技巧并评估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140例拟行结肠内旁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结肠内旁路组)以及同期收治的30例拟行回肠袢式造口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回肠造口组)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Dukes分期比较、吻合口漏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结肠内旁路组手术时间较回肠造口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高度和术后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内旁路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较回肠造口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较回肠造口组降低(P<0.05)。术后,结肠内旁路组明显低于回肠造口组(2.9% vs. 16.7%, χ2=5.522, P<0.05)。结肠内旁路组吻合口漏后引流时间和术后2个月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较回肠造口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结肠内旁路保护低位直肠癌吻合口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新型肠内引流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肠内引流技术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19例获得经腹切除、低位直肠吻合的直肠癌病例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55例)术中附加由生物可降解吻合环、避孕套复合而成的新型肠内引流装置;对照组(64例)术中附加回肠末端保护性造瘘: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形、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分化、吻合位置、营养状态及伴随疾病等生理病理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者。全组病例3个月随访率100%。研究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7.3%(4/55),内引流装置排出时间平均18.3d,无引流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仅见5.5%(3/55)无需松解治疗的吻合口轻度狭窄;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4.8d,前3日引流量平均12.8ml/d,无严重感染及保肛失败病例。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10.9%(7/64);45.3%(29/64)的病例伴有肠造瘘相关并发症,3个月后有28.1%(18/64)的病例吻合口轻度狭窄,6.3%(4/64)的病例吻合口严重狭窄需进行松解治疗: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17.1d,前3日引流量平均35.4ml/d;2例并发严重感染,1例吻合口毁损而致保肛失败。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漏后腹腔引流量、引流时间、感染及3个月后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肠内引流技术简便、安全.能有效避免低位直肠吻合口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与预防性肠造瘘相比.保护吻合口的作用更为优越,同时也显著减少了因废用而导致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方法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对距肛缘5~8cm的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根治术(LP术组)53例及传统开腹根治术135例,比较两组和两组内患者造口与未造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差异。结果LP术组造口与未造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4.6%(1/22)与6.5%(2/31),χ~2=0.08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术组造口与未造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3% (1/43)与8.7%(8/92),χ~2=1.02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术组与OP术组行造口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P=0.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术组与OP术组未行造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P=0.288,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相比,不会增加吻合口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有关低位直肠癌术中实施预防性造口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将预防性造口组与未造口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和与吻合口瘘相关的再手术率进行比较.结果:5项最近的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878例.Meta分析表明预防性造口能明显降低吻合口瘘及再手术的发生率,合并风险率分别为0.34(95% Cl:0.22 ~ 0.53,P<0.00001)和0.27 (95%Cl:0.16~0.4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造口可有效的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和与吻合口瘘相关的再手术率,且不影响术后直肠肠管功能;但是否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和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有效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4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除外手术时即行预防性造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334例术中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同时经肛门放置多侧孔粗胶管于吻合口上方作为肛门减压管用,设为双套管肛管组;另430例仅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设为常规引流组。对比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引流管放置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后需二次手术率,以及术后半年复查出现吻合口狭窄情况。 结果764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吻合口瘘36例(4.7%),其中双套管肛管组13例(3.9%),常规引流组23例(5.3%),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8,P=0.336)。在引流管放置时间上,双套管肛管组平均为(9.6±3.2)d,常规引流组平均为(15.2±4.8)d;双套管肛管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5.4±5.2)d,常规引流组为(20.3±6.6)d;双套管肛管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为(43 572±3 234)元,常规引流组为(53 387±4 792)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382、13.494、32.170,均P<0.01)。双套管肛管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再次手术者2例(2/13,15.4%),常规引流组为12例(12/23,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30)。术后半年复查双套管肛管组无吻合口狭窄,常规引流组出现5例。 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使用双套管肛管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有利于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并有利于出现吻合口瘘后的非手术治疗,降低吻合口瘘再手术干预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瞻性评价保护性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开腹根治性低位前切除术,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33例在完成结直肠吻合后行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术;B组35例行横结肠或末段回肠袢式造口术;C组32例不行保护性造口术。观察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以及造口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100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5例,总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0%。A、B、C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6.1%(2/33)、5.7%(2/35)和3.1%(1/3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8,P〉0.05)。68例行保护性造口患者(A+B组)和32例不行保护性造口患者(C组)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9%(4/68)和3.1%(1/32),无统计学差异(P=0.922,P〉0.05)。4例(A、B组)有保护性造口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症状较轻,而1例(C组)无保护性造口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症状较重。A组中仅2例在拔除回肠置管后发生腹壁瘘口短暂的溢肠内容物现象,经换药后很快愈合。而B组中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7%(9/35),后期造口还纳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9%(8/35)。结论保护性造口不能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但能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症状。传统的保护性横结肠或末段回肠袢式造口术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具有吻合口漏高危因素患者,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术是一种理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施行直肠癌前切除手术的738例连续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7cm)、非结直肠专科术者和放置肛管与吻合口漏发生率相关.低位直肠癌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高于高位直肠癌(5.9%vs.0.9%.P=0.003).结直肠专科术者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专科术者(3.9%vs.11.3%.P=0.031).结直肠专科术者手术的患者中低位直肠癌比例也明显高于非专科术者(72.1%vs.52.8%,P=0.003).放置肛管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反而明显高于未放置组(14.5%vs.3.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除低位直肠癌、非结直肠专科术者和放置肛管外,糖尿病(P=0.027)、远端切缘肿瘤距离<1 cm(P=0.009)和预防性造口(P=0.031)也与吻合口漏的发生相关.在522例低位直肠癌中进一步分析发现,预防性造口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造口组(2.9%vs.8.5%,P=0.007);而由于保护作用较差及选择偏倚存在,肛管放置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仍显著高于未放置组(15.1%vs.4.9%,P=0.008).结论 低位直肠癌、非结直肠专科术者以及糖尿病是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造口能有效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位三管引流预防低位直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将1985年1月至2007年12月130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术后引流方式分为两组。低位三管引流组(822例)术中经肛门吻合口上放置肠腔内双管引流,经肛管旁放置一盆腔引流管。对照组(480例)仅经肛管旁放置一骶前腔引流管。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引流组分别为8.9%、2.2%;对照组分别为9.4%、8.1%。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位三管引流可显著降低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用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切除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比较单用吻合器中低位直肠癌切除吻合162例和吻合器、闭合器双器具中低位直肠癌切除吻合158例的临床效果。结果单用吻合器吻合组发生吻合口漏3例(1.9%),吻合器、闭合器双器具吻合组发生吻合口漏4例(2.5%);吻合时间分别为(20±3)min和(20±4)min;吻合器平均费用分别为2500元和5000元;均无吻合口出血和狭窄。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平均吻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器平均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用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切除直结肠吻合的吻合口质量与吻合器、闭合器双器具吻合无显著差异,且更经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诊疗方法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37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低位保肛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吻合口漏21例(4.9%),12例经保守治疗获愈,9例先后行横结肠造瘘二期手术还纳造口获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吻合口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术前肠道准备、肥胖、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无关,且多数可通过充分引流及营养支持治愈,因而术中常规附加近端结肠造瘘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直肠癌生物节律基因Timeless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为患者个性化治疗及预后监测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收治的384例直肠癌患者作为样本来源,根据肿瘤位置不同分为高位组(n=64)、中位组(n=122)和低位组(n=198)。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Timeles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的关系。 结果高、中和低位癌三组直肠癌组织Timeles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癌组织Timeles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表现为:低位组>中位组>高位组(P<0.05)。Timeless mRNA及蛋白在肿瘤大小、分化情况、TNM分期及生存情况上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位置、TNM分期及Timeless表达是影响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Timeless在直肠癌中高表达,尤其以低位直肠癌最明显,其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分化情况、TNM分期及生存情况密切相关,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局部放射治疗与术中灌注化学治疗对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将96例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n=48,采用术前局部放射治疗与术中灌注化学治疗)和传统治疗组(n=48,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9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因行姑息性手术而被排除。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8,P=0.592;χ2=0.189,P=0.664),综合治疗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25%(2/47),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率19.6%(9/46)(χ2=5.225,P=0.022)。结论:术前局部放射治疗与术中灌注化学治疗可明显降低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两家医院102例中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并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其分为阳性组(n=21例)和阴性组(n=81例)。临床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侧方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0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侧方淋巴结清扫总数为1347枚,其中阳性淋巴结占比为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肿瘤类型、T分期及浸润肠壁程度与侧方淋巴结阳性的发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浸润型、T3-4期及浸润肠壁浆膜外肿瘤是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低分化、浸润型癌、肿瘤分期T3-4及浸润肠壁浆膜外可作为判断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直肠上动脉灌注亚甲蓝对低位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标本系膜完整性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按照TME原则进行根治性手术的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切除标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甲蓝组和常规检测组.每组10例。常规检测组术后肉眼观察直肠系膜完整性情况.亚甲蓝组经直肠上动脉灌注肝素和亚甲蓝.观察有无亚甲蓝从系膜表面溢出.并进一步对亚甲蓝溢出处系膜及系膜淋巴结情况进行镜检。结果所有病例标本肉眼下观察直肠系膜均完整.亚甲蓝组经直肠上动脉灌注亚甲蓝后,直肠系膜染色明显.8例直肠系膜面无亚甲蓝溢出.提示直肠系膜完整.2例出现亚甲蓝溢出,提示系膜存在肉眼观察无法辨别的缺损,并在镜下得到证实。此外,亚甲蓝组淋巴结平均检出数目(17.3±2.4)枚,而常规检测组为(12.4±5.4)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结直肠外科医生应在TME术后常规对直肠系膜完整性进行细致评价,亚甲蓝灌注染色是判断系膜微小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并能提高淋巴结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手术治疗的83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腹腔镜辅助Ta-TME组(Ta-TME组,n=40)与传统腹腔镜组(传统组,n=43)。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TME组下床时间[(36.8±7.0)h vs.(43.0±9.6)h,t=1.110,P=0.002]早于传统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17.5%vs.37.2%,χ~2=4.019,P=0.045]低于传统组,住院总费用[(49256.0±1343.8)元vs.(52056.8±1685.9)元,t=1866.626,P<0.001]少于传统组。两组吻合口漏、术后出血、肠梗阻、切口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直肠远端切缘阳性病例,淋巴结检出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0~36个月,复发转移2例(Ta-TME组1例,传统组1例),死亡1例(Ta-TME组)。结论: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频率、类型,确定合适的远端切除长度.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医院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中下段直肠癌标本34例和山东省立医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中下段直肠癌标本28例做病理学检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中下段直肠癌发生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形式为:黏膜下或肌肉间浸润,发生率为16%(10/62),浸润距离为0.5~1.0 cm.直肠癌远端系膜转移形式为:淋巴结转移、脉管转移、围神经转移、孤立癌灶,转移率为19%(12/62),浸润距离为0.5-4.0cm.Logistic单因素分析: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淋巴结转移、环周切缘癌浸润和Dukes分期与中下段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和系膜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Dukes分期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ukes分期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独立因素(Wald=8.386,P=0.004).直肠癌手术切除远端肠管的长度最少为1.5 cm,但必须保证切除远端系膜的长度>5.0 c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治疗中低位T3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近期疗效及中远期生存率。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中低位T3直肠癌患者187例,按纳入与剔除标准非随机分为腹腔镜组(n=85)与开腹组(n=102),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开腹组均行传统开腹直肠癌TME。两组手术切除范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中位随访23(6~52)个月,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腹腔镜组21个月、开腹组24.5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TME对于中低位T3直肠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术式,较开腹手术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可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性。其长期生存率的评估尚需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成形术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中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3例中下段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8 cm)的患者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行乙状结肠成形术(观察组),同期收治的43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结肠J型贮袋重建(对照组).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种术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全部完成壶腹重建,对照组4例患者贮袋重建失败.两组各有3例患者行临时性横结肠造口术.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3/43),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4/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2,P0.05).术后4个月时,24 h排便次数观察组为(2.0±1.5)次,对照组为(2.5±1.0)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2,P0.05).大便失禁评分观察组为(1.7±0.7)分,对照组为(1.6±0.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5,P0.05).结论 乙状结肠成形术与结肠J型贮袋重建在改善患者排便功能方面作用相似.乙状结肠成形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