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D138的表达及不同免疫分型方法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06例DLBCL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138、CD10、MUM1及bcl-6的表达.基于免疫标记结果,根据4种不同免疫分型方法对106例患者进行分型,比较各亚型患者的预后,分析不同免疫分型方法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06例组织标本中,CD20均为弥漫阳性,CD3均为阴性,CD10的阳性率为21.7%,bcl-6的阳性率为26.4%,MUM1的阳性率为56.6%,CD138的阳性率为15.1%.其中CD10和bcl-6阳性者总生存期长于阴性者(P=0.001,P=0.041),而CD138阳性者总生存期短于阴性者(P=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Hans分型、Colomo分型分别为DLBCL患者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两种免疫分型方法相对于OS的OR值(0.259和0.255)和PFS的OR值(0.248和0.244)接近.结论 Hans分型和Colomo分型均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且对预后的影响力相近,CD138的表达对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不大.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ssify th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into different prognostic subgroups according to four different detection methods of the expression of CD138,CD10,bcl-6,and MUM1.In particular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CD138 in immunohistochemical profile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rognosis in DLBCL.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EnVis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D138,CD10,bcl-6 and MUM1 in 106 cases of DLBCL and reconstructed into four different subtyping algorithms.Algorithm-1,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CD10,bcl-6 and MUM1,the cases were assigned to GCB and non-GCB groups.Algorithm-2,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CD138,CD10,bcl-6 and MUM1,the cases were assigned to A,B,C,D groups.Algorithm-3,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CD10 and MUM1,the cases were assigned to GCB and non-GCB groups.Algorithm-4,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CD138,CD10,bcl-6 and MUM1,the cases were assigned to GCB and non-GCB groups.Following up was included as well.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SPSS 13.0 and differences were considered significant at P <0.05. Results CD138,MUM1,CD10 and bcl-6 were positive in 15.1%(16/106),56.6%(60/106),21.7(23/106) and 26.4%(28/106),respectively.The expression of CD10 and bcl-6 was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OS(P =0.001 and 0.041,respectively),whereas the expression of CD138 was associated with unfavorable OS(P =0.003).Using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analysis,algorithm-1 and-4 were almost at the same level for prognosis of OS(OR = 0.259,0.255) and PFS(OR = 0.248,0.244). Conclusions Both Hans's algorithm and Colombo's algorithm including CD138 dete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nosis of DLBCL patients.The two algorithms have similar OR value according to Cox analysis.However,positive expression of CD138 is of minor significance in prediction of the prognosis in DLBCL patient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69例口腔颌面部DLBCL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包括形态学复习、免疫表型和EB病毒编码小RNA(EBV—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合临床随访结果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40例原发淋巴结DLBCL进行比较。结果69例口腔颌面部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4—91岁),男女比例为1.56:1。发病部位以舌根最为常见(19例,27.5%),其次为腮腺、齿龈、腭等。肿瘤细胞多起源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比例为64.2%(43/67),bcl-2、c—myc及EBV—EBER阳性率分别为66.7%(38/57)、23.4%(11/47)及5.3%(3/57),Ki-67高表达(t〉70%)者占71.0%(49/69)。4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生存时间1—85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年龄I〉65岁、Ki-67高表达者预后差,R-CHOP方案治疗组预后好于CHOP方案及放疗组。与同期诊断为原发淋巴结DLBCL相比,除了肿瘤细胞的起源分组有明显差异外,其余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DLBCL最常见于舌根,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与淋巴结DLBCL相似。年龄≥65岁和Ki.67高表达是独立的预后不良提示因素。R—CHOP方案治疗组预后好于CHOP方案治疗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FOXP1蛋白在不同亚型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明确、病例资料齐全的DLBCL患者的石蜡标本共8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FOXP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FOXP1不同表达组与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86例DLBCL标本中,生发中心型47例,其中FOXP1阳性者10例(21.28%);非生发中心型39例,其中FOXP1阳性者31例(79.49%);2组患者的FOXP1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1阳性的41例患者中化疗后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者10例(24.39%),FOXP1阴性的45例患者中化疗后CR者29例(64.44%),2者CR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1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PS评分、淋巴结外侵犯情况、B症状及有无巨大包块均无关.结论:FOXP1蛋白主要在非生发中心型DLBCL组织中表达,阳性表达的患者CR率低,可以利用FOXP1蛋白表达水平预测DLBCL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极高的临床和生物学异质性。免疫化学疗法作为现今的标准治疗方案,仅能保证60%的总生存率。寻找新的临床参数和生物标志物,以更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分类和预后分层,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分析一系列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相关研究,对DLBCL的分型及其预后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免疫表型及临床参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DLBCL中CD10、bcl-6、MUMl和CD5的表达,根据Hans分型将其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结果 57例DLBCL中表达CD10、bcl-6、MUM1和CD5分别有9例(15.8%)、36例(63.2%)、34例(59.6%)、4例(7.0%);GCB型17例(29.8%)、non-GCB型40例(70.2%)。57例DLBCL中死亡19例,GCB型预后与non-GCB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CD5阳性患者死亡率高,但与CD5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Ⅲ~Ⅳ期和年龄>60岁DLBCL患者死亡率高(P=0.001、P=0.017)。结论应用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其预后与患者年龄和肿瘤临床分期有关,与Hans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KLF13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对56例行CHOP方案化疗的DLBCL患者随访4~6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中KLF13的表达水平,分析KLF13表达与DLBCL患者生存率、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LBCL细胞株Pfeiffer、LY8中KLF13表达水平.应用siRNA阻断DLBCL细胞内KLF13表达后,采用CCK-8方法检测DLBCL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 32例(57.1%) DLBCL患者KLF13高表达,24例(42.9%)低表达.KLF13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46.5%)低于低表达组(75.0%)(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KLF13蛋白表达水平、血清LDH水平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 0.05).KLF13表达高低与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直径相关;阻断DLBCL细胞KLF13表达后,细胞增殖水平降低.结论 KLF13可作为DLBCL的预后预测因子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和遗传学改变,患者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如何更早期的识别出高危患者并予以相关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尤为重要。近年来,DLBCL预后相关实验室标志物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更有效的预测患者的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将对实验室标志物在DLBCL预后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蛋白芯片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术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相关蛋白标志。方法 SELDI技术wcx2芯片检测62例DLBCL患者蛋白质谱,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G)和CA125。分析健康人、患者疾病缓解期与患者病情恶化、复发时的差异蛋白质谱,进行生存期分析,同时与国际预后指标(IPI)、LDH、CA125和β2-MG 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在病情恶化、复发和死亡前出现11.000×103~12.000×103蛋白质谱峰(LGT)高表达,阳性组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组的生存期(P = 0.0002)。IPI低中危组中LGT蛋白阳性者生存期比阴性者生存期明显短(P = 0.0034)。伴随的其他异常蛋白质谱:6.107×103、7.974×103及8.067×103与LGT蛋白呈正相关。LDH、CA125、β2-MG三者在LGT蛋白质谱表达组比阴性组显著增高(P<0.05),而且LGT与LDH、CA125及β2-MG呈正相关(P<0.01)。结论 LGT蛋白与6.107×103、7.974×103和8.067×103三组蛋白质联合检测,有望作为DLBCL预后不良的特异性血清学蛋白标志,可能补充IPI指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国际预后指数IPI,但它仅是一些临床指标的结合,对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的预后不能做出准确评估。一些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el-6、Bcl—2、survivin、p53等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对指导DLBCL的预后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对老年及非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方法 将50例DLBCL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26例)与非老年组(<60岁,24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对所有患者的石蜡组织进行p53、bcl-2、bcl-6及c-myc基因的检测,对其阳性率进行比较。以3例正常扁桃体组织的石蜡切片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非老年组p53阳性率(16.7 %)低于老年组(6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0, P=0.001),两组之间其他指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中位生存时间(>59.7个月)长于老年组(47.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检测为阳性者死亡风险高于p53蛋白检测为阴性者(P=0.024)。结论 p53蛋白可作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相对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具有更高的p53阳性率及更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收集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以同期EBV-非特指型DLBCL患者为对照,分析老年EBV+ 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细胞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有地图状坏死.细胞起源免疫分型主要为非生发中心亚型,分别占91.3%(Hans分型)和100.0%(Choi分型).CD30阳性率为55.0%,高于非特指型EBV-DLBCL(P< 0.001).在总体生存时间方面,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DLBCL患者和>50岁EBV-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2个月和29.2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 老年人EBV+DLBCL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性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不规则坏死.CD30阳性率较高,并且主要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 DLBCL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与同年龄段非特指型EBV-DLBCL患者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2例ALCL患者,均进行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Ki-67、Caspase-3、CD30、EMA、Granzyme B等,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形态学资料、免疫表型及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22例均为原发系统性ALCL,ALK+ 15例(68.2 %),ALK- 7例(31.8 %);ALK+患者发病年龄、Ki-67增殖指数较ALK-患者低,Caspase-3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8,P=0.032);15例ALK+ALCL均表达CD30和EMA。ALCL中ALK的表达与Ki-67、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1,P=0.006;r=0.458,P=0.032)。ALK+病例较ALK-病例Granzyme B(χ2=0.11,P=0.74)、 TIA-1(χ2=0.01,P=0.92)的表达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为 54.5 %(12/22),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8.2 %(4/22);全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1年生存率为59.1 %(13/22),2年生存率为50.0 %(11/22)。Ann Arbor分期、LDH及IPI与疾病预后相关。结论 ALK+较ALK-ALCL患者核增殖低,恶性程度低,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具有一定的特征性;ALK、Ki-67、Caspase-3、分期、血清LDH及IPI对预测ALCL患者的生存和指导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王芳 《白血病.淋巴瘤》2014,23(5):314-317,32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遗传学特征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从形态学角度,2008年WHO分类将DLBCL定义为弥漫生长的大B细胞淋巴瘤,其细胞核等大或大于正常巨噬细胞核。近几年,研究着重于将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甚至基因表达谱融合到DLBCL的分类中,通过基因表达谱来对DLBCL进行分类。文章从DLBCL基因表达谱分类、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其对预后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PMLB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临床分期79.4%为Ⅰ~Ⅱ期,50.0%患者起病时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47.1%有邻近器官侵犯.采用化、放疗联合治疗29例(85.3%)、单纯化疗5例(14.7%)、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26.4%).根据寿命表法分析,全组5和10年无瘤生存率(DFS)为47.8%和41.0%,5和10年总生存率(OS)为54.4%和54.4%.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较常规化、放疗组5年DFS和OS均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具有巨大肿块及治疗后未能获得完全缓解者预后差(P<0.05).结论: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治疗以化、放疗为主.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可考虑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但最佳的治疗方案尚需进一步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根据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类GC型、类ABC型和“其他”型;利用广泛聚类方法将其分为氧化磷酸型、B细胞受体(BCR)-增生型和宿主应答型;通过基因与染色体改变也可以建立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异质性的模型。对异质性的研究可深化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进一步判断预后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韦氏环与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分析病理确诊的韦氏环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81例资料,其中韦氏环80例,结内101例.Ann Arbor分期1期57例,Ⅱ期83期,Ⅲ期26例,Ⅳ期15例.Ⅰ-Ⅱ期接受化疗加受累野照射,Ⅲ-Ⅳ期以化疗为主.结果 与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表现为临床Ⅱ期和邻近器官受侵,少见全身症状、脾受侵、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升高.韦氏环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和56%(x2=2.43,P=0.119),Ⅰ~Ⅱ期韦氏环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和58%(x2=76,P=0.097).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升高、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β2微球蛋白升高是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而β2微球蛋白升高、大肿块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与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差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乳酸脱氧酶升高、β2微球蛋白值升高与伞组患者预后差有关.结论 与结内病变相比,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某些不同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BEO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5例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BEOP方案2周期化疗,平阳霉素6 mg/m2肌注,d1、d4、d8、d11,依托泊苷60 mg/m2/d,静滴,d1~5,VCR 1.4 mg/m2静注,d1,PDN 20 mg每日2次,d1~14。每4个星期为1个周期并重复,2个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5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CR+PR)为64.0%,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低热等,3级以上白细胞减少16.0%,血小板减少4.0%,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白细胞介素-11支持治疗后恢复正常,发热经对症处理好转,胃肠道及神经炎症状亦较轻。结论 BEO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骨髓抑制不严重,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及临床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X-Tile软件和限制立方样条(RCS)确定PNI、年龄、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情况,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236例患者中共115例(48.7%)死亡,中位OS时间32个月。患者3年OS率46%,5年OS率36%。PNI的最佳截断值为49,PNI和DLBCL预后不良风险之间表现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χ2=34.64, P<0.01);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表明,随着PNI的变化,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下降。年龄的最佳截断值为63岁,年龄与DLBCL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上升趋势( χ2=14.86, P=0.022)。使用X-Tile软件计算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为93 g/L和129 g/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受累、肝脏是否受累、年龄、血红蛋白、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否有大包块是DLBCL患者OS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bcl-2阳性、bcl-6阳性患者中,PNI<49和PNI≥49患者3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NI在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PNI≥49提示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