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近8年14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的疗效、并发症及其发展现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方法 对1400例冠心病患者2844处靶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3143枚。其中单支血管病变400例(28.57%);多支病变1000例(71.43%);左主干病变39例;慢性闭塞病变301例。结果从2002年至2010年年例数平均增长率56.66%。总的病例成功率(97.75%),术中病死率(0.071%),重要并发症发生率(1.57%)。结论我院冠心病介入治疗虽然起步晚,但通过介入治疗学习曲线,技术日臻成熟,手术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 2 0例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 ,年龄 61-78岁 ,平均年龄 (71.4± 6.2 )岁。心绞痛 12例 ,急性心肌梗塞 4例 ,陈旧心肌梗塞 4例。共对 2 1支血管的 2 6处靶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 18枚 ,另外 8处病变仅行单纯PTCA术。术后随访半年。结果 成功率为 95 .0 % ,并发症 6例 ,无一例死亡 ,术后随访半年 ,无心绞痛发作。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安全可靠 ,成功率高 ,并发症低 ,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成功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共观察复杂病变介入治疗 2 2 7例 ,处理靶血管 2 97支 ,靶病变 36 3处 ,对其临床资料、病变分布、病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 2 7例共置入支架 34 9个 ,病例成功率为 97.4%,病变成功率为 96 .1%,残余狭窄率为 1.7%± 7.5 %;82处长弥漫性病变置入支架长度为 34 .8± 11.95mm ,其中两个以上支架相连接 46处 ;76例完全闭塞性病变中 ,71例顺利通过导丝和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 ,病例成功率为 93.4%;6例左主干病变均成功置入支架 ,病例成功率为 10 0 %;5例左室射血分数 (EF) <30 %者在IABP辅助支持下完成手术。结论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PCI,在严格手术策略、选择适当手术器械、提高手术技巧和方法、充分估计利弊得失等诸因素前提下 ,完全可以提高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302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情况以及并发症、心绞痛缓解情况。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占20.53%;2支病变占41.06%;3支病变占38.41%。拟处理的396条血管431处病变A型病变占13.46%,成功率100%;B型病变占37.59%,成功率99.38%;C型病变占48.96%,成功率99.05%。总成功率99.30%。支架置入时间(15.3±7.8)m in;X线照射时间(4.8±3.9)m in;造影剂用量(105.6±51.3)mL。并发症发生率3.31%。术后心绞痛缓解率98.66%。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安全有效,是冠心病患者理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总结冠状动脉气囊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的临床应用经验,提高对手术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回顾性分析我院88例冠心病患者108支血管PICA和CASI术的结果,88例患者108支血管,PTCA成功85例(105支血管),病例成功率96.6%,病变成功率97.2%,PTCA不成功的3例病变血管均为前降支完全慢性闭塞性病变,导丝不能通过。血管发生严重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25支,均经植入支架后消失。共植入支架92个,其中PTCA效果不满意30个;疗效满意的62例中,首次介入治疗时植入35个,PTCA并发严重夹层或急性闭塞或频临闭塞时植入支架25个,直接植入2个。植入单个73例、2个8例、3个1例。同一支血管最多植入2个支架共5例。10个支架植入后出现近端或远端血管痉挛,2例并发新的夹层,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等并发症发生。经1~20月随访,2例单纯PTCA和3例植入支架者心绞痛复发。提示PTCA是一有效而安全的冠心病治疗方法,CASI术可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 2年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94例资料。结果 :94例患者 131支冠状动脉的 15 1处病变共置入支架 112枚 ,手术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 99.1%和 97.8%。术前病变平均狭窄为 (92 .8± 4.9) % ,术后残余狭窄为 (5 .4± 8.1) %。因球囊扩张后不理想占 43.7% (4 9枚 ) ,PTCA并发夹层、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占 2 5 .9% (2 9枚 ) ,选择性置入支架占 30 .4% (34枚 )。严重并发症 2例 (2 .1% )。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 ,疗效好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国产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以确定该组患者的疗效.方法 入选36例高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成功植入药物支架,长期随访.结果 36例冠心病患者共118支病变血管,处理相关血管71支(60%),植入药物支架共51枚(Firebird支架43枚,Cypher支架8枚),非药物支架50枚,手术即刻成功率97%.随访3月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Ⅱ级改善29例(81%),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31例(86%),运动耐量提高Ⅰ~Ⅱ级28例(77.8%);6~12个月内6例(16.7%)发生主要心脏事件.药物支架组的主要心脏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药物支架组(11.8%、29.0%,P≤0.05;6.1%、17.7%,P≤0.01).结论 高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使用国产药物支架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 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 2 3例 70岁以上(高龄组 )和 31例 5 0~ 6 0岁 (对照组 )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者多存在多支弥漫性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复杂 ,手术难度大 ,置入术成功率为 95 .7%。随访 3~ 38( 2 2± 13)个月 ,心绞痛再发率为 17.4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 5 )。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 4 .3%。结论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近期与远期效果满意 ,是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优于单纯内科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应用长支架及多个支架序贯置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4例冠心病患者的284支靶病变血管进行了PCI,其中194支(68.3%)为弥漫性长病变,平均靶病变狭窄93.8%±8.7%。A组59例:1支靶病变血管置入单个长支架20~36mm;B组105例:至少1支靶病变血管为多个支架相连接(2~5个)。结果:A、B二组长病变置入支架的平均总长度分别为23.1±10.1mm,28.8±10.5mm(P<0.05);A、B组的PCI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恢复TIMI 3级血流分别为93.6%、96.1%,手术即刻残余狭窄率分别为1.7%、2.1%,住院期间心血管病事件(MACE)发生率分别为3.4%、2.9%,二组间上述各项数值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随访11.8个月,A组随访58例,MACE发生率为8.6%,无事件生存率为93.1%(54/58);B组随访101例,MACE发生率为11.9%,无事件生存率为83.8%(88/105),二组间比较,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弥漫性长病变,应用长支架或多个支架序贯置入进行PC I,临床疗效均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 1 996年 1 1月至 2 0 0 1年 3月行 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 1 0 3例。结果 :1 0 3例冠心病患者 1 5 0支冠状动脉血管PTCA并支架置入 1 35枚 ,置入成功率 1 0 0 %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其中不稳定心绞痛者占 5 2 .4 3% ,既往有心肌梗死史者占 4 7.5 7%。单支病变者占 5 5 .34 % ,双支病变者占 32 .0 4 % ,3支病变者占 1 2 .6 3% ;A型病变者占 33.98% ,B型病变者占 2 6 .2 1 % ,C型病变者占 39.81 %。 PTCA所用的球囊直径平均为 ( 2 .4 8± 0 .4 3)mm,平均长度 ( 2 0 .4 0± 2 .84 ) mm,球囊所加压力平均为 ( 6 .2 3± 1 .81 ) atm。共置入支架 1 35枚 ,其直径平均为 ( 30 .96± 0 .38) mm,平均长度为 ( 2 1 .2 9± 6 .30 ) mm,释放支架时球囊所加压力平均为 ( 9.6 5± 3.0 8) atm。所用支架主要是 BX 4 5枚 ,占 33.33% ,NIR 30枚 ,占 2 2 .2 2 % ,AVE 2 7枚 ,占 2 0 .0 0 % ,MAC 1 6枚 ,占1 1 .85 % ,Jomed和其他共 1 7枚 ,占 1 2 .5 9%。支架置入 LAD内 71枚 ,占 5 2 .5 9% ,RCA内 4 8枚 ,占35 .5 5 % ,LCX和对角支 1 6枚 ,占 1 1 .85 %。结论 :PTCA和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 ,其成功率高 ,并发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 1 35例ACS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对其病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ACS患者病变血管数量为无显著病变为 4例 ,单支病变 5 7例 ,双支病变 4 4例 ,三支病变 30例 ;所累及的血管分别为 :左主干 (LM) 3例 ,左前降支 (LAD) 1 0 1例 ,回旋支 (LCX) 5 4例 ,右冠状动脉 (RA) 74例 ;病变形态特征为 :A型病变 5 3例 ,B型病变 1 0 1例 ,C型病变 32例 ,完全闭塞型病变为 4 9例 ;病变狭窄程度为 :轻度狭窄 4 4例 ,中度狭窄 72例 ,重度狭窄 81例 ,完全闭塞型病变为 4 9例。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目前是评价冠脉病变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成人冠状动脉造影中先天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的检出频度。方法:回顾性总结2795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并准确判断出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结果: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及分布异常39例,检出率1.40%,其中各种右冠状动脉起源及分布异常占79.5%(31/39),左冠状动脉起源及分布异常占15.4%(6/39),单一冠状动脉占0.51%(2/39);检出各种冠状动脉瘘21例,检出率0.75%,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6例;检出先天性冠状动脉扩张2例。结论:成年人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的检出率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但具体类型有所不同。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5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平均年龄(72.5±7.5)岁的老年ACS患者,男58例,女24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证实病变,根据造影结果对“病变血管”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82例中,79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6.3%;138处靶病变,133处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6.4%。支架完全覆盖靶病变,扩张满意,血管腔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达到率96%。病变直径狭窄由89.5%±8.6%减轻至3.2%±8.6%(P<001)。结论老年ACS患者及早、充分、持续地开通“病变血管”,恢复前向血流,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挽救生命,防止左心室重构,明显改善老年ACS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术在冠状血管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病例报告 ]给 60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 ,结果示 2 0例的冠状动脉造影术无明显异常改变 ,4 0例病人有严重或非常严重病变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最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的220例冠脉严重狭窄(95.0%)的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124)和非高血压组(n=96),通过冠脉造影评价两组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在高血压组的冠心病患者中,97例(78.2%)形成侧支循环,在非高血压组患者中,61例(63.5%)形成侧支循环(P<0.02);高血压组患者的左室壁厚度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1.28±0.11)cmvs(1.20±0.09)cmP<0.01)。结论在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KG*2〗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对于不同心功能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强化程度的影响水平,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增强扫描时血管对比剂的应用体会。 〖HTH〗方法〖KG*2〗入选256层螺旋CT冠动脉血管成像的疑似冠心病患者98例。首先根据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A组(射血分数≥50%,n=58)、B组(射血分数<50%,n=40),每组又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1组、A2组各29例,B1组、B2组各20例。增强扫描时,A1组、B1组对比剂用量(按体重)为0.7 mL/kg;A2组、B2组对比剂用量(按体重)为0.8 mL/kg。测定注入对比剂后患者升主动脉、左前降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远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冠状静脉窦CT最大值,对造影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各组上述指标数值进行比较。 〖HTH〗结果〖KG*2〗4组前降支近段和右冠状动脉远段CT最大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两两比较发现,A1组与A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组冠状静脉窦CT最大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两两比较发现,各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图像质量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两两比较发现,A1组与A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TH〗结论〖KG*2〗对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使用低剂量对比剂(0.7 mL/kg)并不减弱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对于心功能降低的患者,低剂量对比剂会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减少对比剂用量会降低冠状静脉窦的CT最大值;在应用相同剂量对比剂的情况下,心功能正常组的冠状静脉窦CT最大值低于心功能不全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初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决定是否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重要性。方法 对临床初诊为CHD患者的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表现有CHD临床症状的66名患者中,心电图检查无心梗及ST—T特征性改变者12人,冠状动脉造影后无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者12人,符合率为100%,心电图检查有心梗及ST—T改变者54人,冠状动脉造影后确定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者41人,符合率为76%。结论 对心电图表现无特征性改变、具有CHD临床症状的患者,行CAG检查可有效排除CHD;对心电图表现有特征性改变的CHD患者,及早行CAG检查。可为CHD患者尽早做出正确诊断,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为及早行介入疗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 方法选择确诊冠心病的住院病人272例,按有无合并高血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及冠脉造影情况.结果①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年龄偏大、女性所占比率较高、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发生率较高;②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的冠脉病变与不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病人相比,多支病变发生率高;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冠脉病变支数与脉压、糖尿病病程相关. 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病人冠脉病变较重,多支病变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状动脉粥栏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PTCA治疗的223例冠心病患者,并记录住院和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结果:共扩张267支血管,左前降支126支,左回顾支47支,右冠状动脉94支。非完全闭塞性病变222坂,成功率98.20%(218/222);完全闭塞性病变45支,成功率77.78%(33/45),明显低于非完全闭塞组(P〈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08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选取病人进行术后6个月随访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依据患者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08例,其中观察组78例,对照组40例。对两组受试对象的支架直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受试对象血清 TC、TG、HDL-C、HDL-C、LP (α)、CR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支架直径、TC、TG、HDL-C、CRP 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 CRP 与 TG 呈现正相关,与 HDL-C 呈现负相关。结论:支架直径、TC、TG、HDL-C、CRP 水平升高是引起冠心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