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等感觉。后循环缺血是临床的常见病症,而眩晕是其常见症状。眩晕症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本研究采用疏血通联合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排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前庭康复训练在中枢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0年10月1日收治的95例中枢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门诊及电话随访指导前庭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微信平台的前庭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眩晕残障程度[采用眩晕残障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孤立性眩晕患者不同类型的眩晕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孤立性眩晕患者1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19例患者中,中枢性眩晕12例,偏头痛性眩晕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99例,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与前庭周围性眩晕比较,年龄、吸烟、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史、高尿酸血症、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3分等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偏头痛性眩晕比较,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ESRS3分等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孤立性眩晕大部分为非中枢性眩晕,后循环缺血也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将眩晕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前者又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耳蜗听觉传导通路直接或间接受损,是前庭系统性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可由于听神经通路受炎症、缺血、肿瘤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以及一些原因不明因素引起[1].诊断前庭系统中枢性眩晕主要检查手段为脑MRI+MRA检查,但由于价格昂贵及不能明确功能状态,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主要用来检查听通路的完整性,它反应脑干不同水平的功能状况,且很少受麻醉剂、镇静剂的影响,是评估听觉传导通路损伤的一种重要指标[2].作者对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175例前庭系统中枢性眩晕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天眩清联合法舒地尔治疗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天眩清联合法舒地尔、单纯法舒地尔治疗中枢性眩晕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0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中枢性眩晕患者96例,随机分为天眩清联合法舒地尔组(治疗组)及法舒地尔组(对照组),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对中枢性眩晕都有明显疗效,但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完全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治疗组伴有神经功能症状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不伴有神经功能症状的患者(P<0.05),而对照组无差别.结论:天眩清联合法舒地尔能明显改善中枢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尤其是对于伴有神经症的中枢性眩晕患者,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眩晕属于症状学诊断,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的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从而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眩晕按照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前者常见于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MD)、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前庭神经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VN)、迷路卒中等病[1]。BPPV在周围性眩晕疾病中的发病率最高,VN发病率仅次于BPPV,约3.2%~15.3%[2]。  相似文献   

7.
段伟民 《临床医学》2012,32(4):62-63
目的探讨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形式疾病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钢职工总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收治的84例眩晕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 84例中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45例,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32例,其他原因眩晕7例。结论周围性眩晕较常见,发生率高,愈后佳;中枢性眩晕病情凶险,若诊断治疗不及时易发生猝死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及预后。方法收集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11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因以及预后。结果 11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核磁共振成像(MRI)形态学均表现为"脑桥半切征"。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平均年龄(72.64±8.26)岁,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为主。1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和构音障碍,伴有对侧偏身感觉减退5例,中枢性面瘫8例,中枢性舌瘫7例,眩晕或头晕5例,眼震4例以及共济失调3例。11例患者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91±2.54)分。所有患者MRI检查均显示病灶累及脑桥腹前内侧区,其中3例合并累及前外侧区。3例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发现存在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 "脑桥半切征"是急性脑桥梗死的一种特殊影像学征象,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起病的对侧肢体瘫痪、构音障碍及中枢性面瘫,可伴有眩晕和眼震等症状,其主要病因机制为基底动脉分支病变和大动脉闭塞性疾病,多数患者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误诊为眩晕症的小脑出血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眩晕(vertigo)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多个系统病变导致的机体对空间定位和重力关系体查能力的障碍。患者感受外周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在眩晕症状出现的同时,常伴有平衡失调、摇摆不稳、晃动、头重脚轻感[1]、眼球震颤、指物偏向、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心率和血压的改变。广义概念的眩晕可分为前庭系统性和非前庭系统性。按照病变所在的位置又可将前者分为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前者由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后者定位为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和大小脑。眩晕病因复杂,…  相似文献   

10.
赵文莉  邵义泽  朱长杰 《临床荟萃》2012,27(17):1523-1524
眩晕是一种因空间定向紊乱所引起的运动错觉。眩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中中枢性眩晕,又以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缺血性眩晕最为常见。我院采用前列地尔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中枢性缺血性眩晕6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在前庭系统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前庭系统眩晕患者根据中枢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区分为中枢性眩晕(中枢组)共72例及周围性眩晕(周围组)共28例,并选取同期3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BAEP检测。结果:中枢组BAEP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周围组(P〉0.05)。中枢组表现为Ⅲ、Ⅳ、Ⅴ波波峰潜伏期延长为主;周围组表现为Ⅰ、Ⅱ波延长为主。结论:BAEP检查对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均有诊断价值,对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更大。BAEP检测对鉴别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9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增加对内科疾病导致眩晕的认识,提高其诊断率并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内科门诊2000年~2004年诊治的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94例内科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引起眩晕的病变部位或病因不同,中枢性眩晕占64%,周围性眩晕占25%,功能性眩晕占11%,最常见病因为原发性高血压(31%)。结论: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病因复杂,特征不典型,应重视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刘松鹤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895-3895
<正>中枢性眩晕是内科常见的急症,发作时间较持续,可达数周、数月甚至与原发病同始终。我们采用葛根素联合小剂量纳洛酮治疗34例中枢性眩晕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96例,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周围性眩晕组62例与中枢性眩晕组34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颈椎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观察患者自发性发作、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和听力减退等临床症状,采用眩晕评估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眩晕程度;观察中枢性眩晕组患者血管有无发生狭窄、发育不良、非自然扭曲以及闭塞,并统计血管狭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结果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既往病史中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 0. 05),但2组间糖尿病、颈椎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枢性眩晕组自发性发作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 0. 05); 2组间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的发生率以及眩晕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63处,其中1例患者未发现血管病变,对重度狭窄患者置入支架后,眩晕症均未复发;各主要血管均存在血管病变,其中椎动脉(44. 44%)占比最高,其次为颈颈内动脉(36. 51%),基底动脉(1. 59%)和大脑前动脉(1. 59%)均较低;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程度不同,其中狭窄50%(31. 75%)和非自然扭曲(31. 75%)占比最高,其次为狭窄≥50%或闭塞(22. 22%),发育不良(14. 29%)最低。结论仅通过临床症状很难准确判断孤立性眩晕的发生原因,医师应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分析,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术(DSA)影像学诊断,以明确患者发生眩晕的原因,从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5.
纳洛酮加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眩晕5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用纳洛酮加金纳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93.5%vs 81%,P<0.01),纳洛酮加金纳多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眩晕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第六讲症状学眩晕眩晕也叫“迷糊”,自觉自身或外物旋转、摇晃。多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小脑病变引起。一般可分为周围性(指迷路病变,又叫耳原性)和中枢性(指前庭神经、脑干、小脑病变、又叫神经原性)两种。此外,亦可见于全身性疾病。对眩晕病人,应问清发作情况,是突然发作还是逐渐加重,发病前有无耳内疾患或头部病变以及其他  相似文献   

17.
我院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8月收治酷似脑梗塞的多发性硬化 (MS) 1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2 7~ 5 7岁。1 2 临床表现 突发肢体无力 ,中枢性面瘫及中枢性偏瘫 8例 ,眩晕、视物双影及走路不稳、眼球外展受限、共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不同病因所致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评定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分为中枢性眩晕组70例和周围性眩晕组50例,分别行SSR检测评定,并与6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在急性发作期SSR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SR总异常率为87.1%(61/70),与周围性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性眩晕组SSR总异常率为18.0%(9/50),潜伏期和波幅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SSR检测评定可作为临床鉴别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