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用于治疗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15例,根据NPWT原理,一期清创后囊袋内放置负压引流系统,封闭创面后持续负压(300~400mmHg)引流5~7d,二期将起搏器重置深埋于胸大肌后间隙并闭合创面,保留原心脏起搏器系统。结果术后随访5~3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2个月,其中14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治愈,伤口愈合良好,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复发。1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前后经过3个疗程的NPWT治疗,感染仍无法控制,最终移除感染侧整套起搏器装置,并在对侧植入新的起搏器系统后治愈。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NPWT是一种可行的治疗血培养阴性、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单纯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使用抗生素液冲洗起搏器囊袋对囊袋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122例患者分为抗生素囊袋预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手术操作相同,术后经静脉使用抗生素7d,第7天拆线。术后1、3、6、12月、3年常规随访,观察手术切口及囊袋情况。结果两组各有1例于术后第4天和第7天发生囊袋感染,两组囊袋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别。结论在老年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使用抗生素冲洗囊袋对囊袋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囊袋负压闭式引流用于治疗血培养阴性的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2009年8月至2012年1月连续收治的血培养阴性的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12例,参考外科负压创面治疗技术,采用了伤口清创、保留原起搏系统、囊袋负压闭式引流的治疗方法。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将起搏脉冲发生器消毒处理后深埋至胸大肌下方,原囊袋内放置负压引流管,封闭创面后持续负压(-125 mm Hg)引流3~7 d,延迟间断拆线。结果术后随访13~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超过2年,10例患者起搏器囊袋感染消失,伤口愈合良好,疗效满意。2例在术后因发生延迟感染而分别于清创引流术后8个月、14个月移除了全套起搏系统。结论对于血培养阴性、感染程度相对较轻、尤其是起搏依赖的起搏器囊袋局部感染患者,囊袋负压闭式引流是一种可以采取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液冲洗起搏器囊袋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观察以抗生素液冲洗起搏器囊袋的操作对囊袋和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118例病人分为抗生素液囊袋预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其它手术操作方法完全相同。起搏导线全部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起搏器囊袋位于左或右前上胸部皮下。术后第1、3、5d分别更换敷料1次,第10d拆线出院。术后3个月、1年、3年、5年、7年常规随访,观察手术切口和囊袋情况。结果 围手术期发生囊袋积血6例,其中预防组4例,对照组2例,年龄都在70岁以上,经抽吸和静脉滴注白蛋白后很快消失。对照组1例术后第5d发生囊袋内脂肪液化,经抽吸后10d痊愈。两组病人在围手术期和整个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囊袋或切口感染,亦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采用小切口血管穿刺技术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时,在关闭切口前常规采用抗生素液冲洗囊袋和切口对围手术期囊袋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严格的无菌环境和无菌操作是预防永久起搏器围手术期囊袋感染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3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囊袋血肿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01月份开始至2012年06月份期间32例行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囊袋血肿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疗,总结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血肿的治疗经验。结果32例患者中早期囊袋血肿(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内出现的囊袋内出血称为中早期囊袋血肿)22例,迟发性囊袋血肿10例,(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以上出现的囊袋内出血称为迟发性囊袋血肿),均取囊袋内液体行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所有患者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均未发生起搏器囊袋感染,32例患者术口均愈合出院。结论早期发现囊袋血肿,及时进行正确的治疗,有利于术口愈合。  相似文献   

6.
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囊袋反复感染处理成功一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 1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囊袋反复感染患者进行了成功处理。经验表明 ,对于显著感染的起搏器 ,可在彻底清创并利用原起搏器继续工作的基础上 ,待创口愈合后于远离感染灶的部位或对侧重新埋置起搏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时期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更换起搏器的方法和临床经验,从而提高起搏器更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0年间167例更换起搏器时局部囊袋处理方法的变化,即2008年以前原囊袋内周围形成的纤维网格不予以分开,仅在囊袋上部切口附近分离皮肤及组织,形成大小适中的囊袋;2008年以后尽量将原囊袋中形成的纤维网格分开,适当扩大原囊袋,并加强术后囊袋管理;同时观察起搏器更换术后囊袋感染和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 167例更换起搏器患者,均为起搏器电池耗竭;其中2008年1月以前更换者为77例,2008年1月以后更换者为90例。2个时间段,与起搏器囊袋并发症相关的患者和植入因素无显著不同,与2008年以前相比,2008年以后行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6.7%vs 27.3%,P0.01),其中局部囊袋血肿10例(5.9%),8例(80%)为2008年以前更换,局部囊袋感染17例(10.2%),13例(76.5%)为2008年以前更换。结论起搏器更换术中将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原囊袋周围钝性分开的处理方法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起搏器囊袋钙化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性、76岁。于1982年因高血压病,度房室阻滞(AVB)在我院安置美国Edward(52535)VVI起搏器(囊袋设在右胸大肌筋膜上)。术后病人情况良好。1988年11月因起搏器电池耗竭行起搏器更换术。术中囊袋未见异常,将CPIASTRAT2起搏器置入原囊袋,并与原电极连接。9年后于1988年初再次行起搏器更换术,术前检查血液钾、钠、钙、磷及血糖等生化指标均正常。从原囊袋处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打开囊袋,取出原起搏器,检测显示该起搏器电池已耗竭,检查起搏器无泄漏现象。与原电极连接处也无血液或组织液渗漏,但发现囊袋内壁有一层乳白色坚硬物质附…  相似文献   

9.
<正>起搏器囊袋感染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不及时处理可能引起心内膜炎、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常用的处理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方法是拆除起搏系统,换对侧植入。本文介绍2例原囊袋下方重做囊袋处理起搏器囊袋感染的病例。1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7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5个月囊袋红肿,脓液渗出再次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6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30年,发现皮肤破溃入院”。患者2010年7月17日发现左前胸局部起搏器植入处表面皮肤破溃,起搏器显露,于我院就诊。体检发现左前胸起搏器植入处皮肤约3cm×2cm红肿,伴lcm×1cm皮肤破溃,起搏器显露,胸、腹壁静脉较为明显。诊断为:起搏器囊袋感染、三度房室阻滞,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1.
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自体阔筋膜组织填补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5例,年龄均<35岁,在腮腺全切后采用自体阔筋膜填补术。术后随访0.5~2年,无1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 手术方法:①行腮腺手术前,先于一侧大腿外下方做一5cm长纵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取约5cm×7cm阔筋膜,保存于生理盐水中备用。缝合创口,加压包扎。②常规行腮腺切除术。切除腮腺组织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将备用阔筋膜覆盖于创面,注意将耳颞神经及耳大神经覆盖于阔筋膜深面,筋膜周缘用肠线与皮下组织、颈阔肌及嚼肌后缘做间断缝合,针距约0.6cm。皮瓣复位缝合后,行负压引流,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完全移除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患者的电子系统存在种种困难,探讨保守处理此类感染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我科2015-01至2016-02共4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对感染囊袋及装置进行彻底清创、消毒,并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处理囊袋。4例患者均未拔除电极导线,术后予静脉用抗生素治疗7~10天。结果:4例患者术后发生囊袋感染时间平均14.75个月,均为单纯囊袋感染。经囊袋清创及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处置后,随访5~10个月(平均7.25个月),起搏器囊袋感染消失,伤口愈合良好,疗效满意。结论:通过对感染囊袋的彻底清创、对残留电子系统的合理处理并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痊愈,并避免电极导线拔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起搏器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并发心内膜炎而危及生命。本研究针对囊袋感染的治疗及效果进行了总结。方法纳入2002年至2008年院内顺序收治的52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分析影响首次手术即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囊袋感染首次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52例,平均年龄60.6±17.2岁,男性31例。53.9%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30.8%合并2型糖尿病;末次手术距首次诊断囊袋感染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71.9±790.8天,其中42.3%的患者首次囊袋感染发生于末次手术1年以上。50%的患者为首次置入起搏系统后出现囊袋感染,这些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比例有高于二次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组的趋势(p=0.06),包括年龄在内的其他临床特征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诊断感染患者进行清创术后复发的危险性仅与是否移除整套起搏系统这一治疗措施呈负相关(RR0.11,95%CI,0.02-0.51,p〈0.01)。结论针对起搏器术后囊袋感染的处理只有完全移除整套起搏系统才是真正有效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同措施预防华法林抗凝患者起搏器术后囊袋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华法林抗凝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不同预防囊袋出血措施分为两组。A组患者术前调整INR至1.5~2.0,围手术期不停用华法林,术中局部应用凝血酶原涂抹囊袋;B组患者术前3天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治疗,术后恢复使用华法林。比较两种方法预防起搏器术后囊袋出血的效果。结果共840例行起搏器手术患者中,有78例为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A组患者42例,术后发生轻度囊袋出血4例,中度囊袋出血1例。B组患者36例,术后发生轻度囊袋出血7例,中度囊袋出血3例,重度囊袋出血1例。结论华法林抗凝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风险增高,而术前调整INR值并在术中局部应用凝血酶原较围术期低分子肝素替代对预防囊袋出血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46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分析 4 6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发生的并发症原因 ,以利减少其发生率。选择 1995年 3月~ 2 0 0 3年 12月因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置入起搏器或自动复律器 (ICD)的患者 4 6 2例。其中男 2 2 4例 ,女 2 38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4 4 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 14例 ;4 6 2例起搏器中单腔起搏器 2 4 1例、双腔起搏器 2 0 7例(包括部分双室起搏 )、三腔起搏器及ICD 14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别是囊袋内积血及血肿 (6 .1% )、电极导线脱位 (1.5 % )、囊袋破溃及感染 (1.1% ) ,积血的发生与年龄偏大和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有关 ,电极导线的脱位主要是固定的、结扎线松开 ,电极导线固定不良所致 ;感染的发生主要在慢性期 ,尤其是更换起搏器的患者 ,考虑囊袋制作偏小、或与原起搏器形状不相称引起皮肤受压缺血 ,激发无菌性炎症 ,破溃后发生细菌性感染是其主要原因。结论 :采取相应措施 ,可以减少此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常见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男188例,女122例,年龄22~85岁。310例起搏器中单腔起搏器94例,双腔起搏器216例,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共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25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别是囊袋血肿7例、电极导线脱位4例、囊袋破溃及感染9例,起搏器综合征5例。囊袋血肿的发生与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有关,电极导线脱位、囊袋破溃及感染等大部分与手术有关,起搏器综合征与VVI起搏模式有关。结论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提高鉴别能力、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和加强术后随访,可将起搏器并发症降低到低限。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26岁。因间断性乏力4年,起搏器囊袋皮肤破溃3d入院。曾因“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阻滞”于2004年6月在当地医院经右锁骨下静脉途经植入VVI永久性起搏器(SORIN BIOMEDICA),术后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囊袋愈合良好。2005年9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乏力疲倦不适,经查起搏导线断裂(X线示右侧第一肋骨与锁骨交叉处),于当地医院重新植入同型号起搏导线,植入顺利,恢复良好出院。2006年5月患者发现起搏器囊袋皮肤逐渐变薄,同年6月发现皮肤破溃,淡黄色液体渗出,于当地医院检查可见约1cm×1cm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8.
肌下囊袋植入脉冲发生器的临床观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的话 起搏脉冲发生器常规置于锁骨下方的皮下组织与胸大肌浅筋膜之间。此处组织疏松 ,容易分离 ,手术出血少 ,是选择植入囊袋的理想部位。对于消瘦患者 ,其皮下组织少 ,起搏器植入该处可出现移位、囊袋坏死及皮肤磨破等并发症。受植入 ICD启发 ,将脉冲发生器置于胸大肌下 ,这对有些患者来说是一种选择。但值得提出的是肌间囊袋出血多 ,易并发感染 ,术后可能要植入引流条 (或管 ) ,并需要加强抗感染治疗。再者 ,肌间囊袋对下次起搏器更换增加了难度。对于消瘦者 ,除了本文报道所采用的部位外 ,也可选择颈部和腋窝部等。必须提出的是 ,随着技术的发展 ,起搏器会越来越小 ,因此本文报道的方法只适于极少数病例。  相似文献   

19.
<正> 1 临床资料病例1 女性69岁,2006年5月因"阵发性心悸半年余,加重1d"入院。多次检查动态心电图符合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改变,最长RR间期为2.26s。入院完善检查后植入法国ELA公司生产的Symphony DR2550型起搏器。术程顺利,术后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3d后患者出现消化道不适,改用阿奇霉素。术后7d局部伤口愈合良好,无渗出及异常分泌物,起搏器感知及起搏功能正常,停用抗生素、拆线。术后12d患者出现起搏器囊袋处疼痛,查体见局部皮肤红、皮温升高、有液波感。抽取囊袋中约5ml淡红色积液,涂片可见大量白细胞、少量阳性球菌。当天行起搏器囊  相似文献   

20.
起搏器囊袋破溃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起搏器囊袋破溃的常见原因及合理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90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包括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及三腔起搏器患者的资料,其中9例患者术后发生起搏器囊袋破溃。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处理过程,寻找引起起搏器囊袋破溃的常见原因及合理处理方法。结果:9例患者均为亚急性或慢性囊袋破溃,其中6例患者囊袋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大部分为表皮葡萄球菌。经在将起搏器移至对侧及抗感染治疗后破溃囊袋良好愈合。结论:永久起搏器术后囊袋破溃患者的常见原因是囊袋感染。合理的处理方法是抗感染及将原起搏器及电极取出,并植入对侧相应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