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包括心脑在内的多种组织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后处理对家兔后肢腓肠肌缺血/再灌注前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后2组建立兔左后肢腓肠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其中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在兔左后肢缺血2 h后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结果与结论:再灌注后4,12 h,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水平及一氧化氮浓度增高幅度较模型组低(P < 0.05).电镜下腓肠肌细胞超微结构显示,模型组内皮细胞膜溶解,肿胀明显,肌纤维内线粒体水肿.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肌纤维损伤较轻,肌节内Z线及肌节内各带结构基本正常,大部分线粒体结构正常,显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超微结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结果证实,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后处理可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减少再灌注后过量一氧化氮生成,改善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脑组织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四动脉血流阻断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开始时经腹腔注射EPO(3000U/kg);48h灌注取脑。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TUNEL法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短暂性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后48h,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正常组(211.28&;#177;7.95)个/视野,假手术组为(209.28&;#177;11.34)个/视野,EPO治疗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为(170.28&;#177;8.12)个/视野,缺血组为(146.84&;#177;8.35)个/视野。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TUNEL法凋亡细胞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阳性细胞(152.48&;#177;18.52)个/视野,EPO治疗组有(1797.51&;#177;151.35)个/视野,缺血组有(2250.41&;#177;180.06)个/视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iNOS蛋白的表达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海马CA1区阳性细胞区灰度值为5.36&;#177;1.54,EPO治疗组为31.80&;#177;6.42,缺血组为49.46&;#177;8.96。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EPO可减少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死亡和凋亡,抑制iNOS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脑组织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四动脉血流阻断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开始时经腹腔注射EPO(3000U/kg);48h灌注取脑。苏木精—伊红染色和TUNEL法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短暂性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后48h,苏木精—伊红染色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正常组(211.28±7.95)个/视野,假手术组为(209.28±11.34)个/视野,EPO治疗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为(170.28±8.12)个/视野,缺血组为(146.84±8.35)个/视野。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TUNEL法凋亡细胞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阳性细胞(152.48±18.52)个/视野,EPO治疗组有(1797.51±151.35)个/视野,缺血组有(2250.41±180.06)个/视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NOS蛋白的表达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海马CA1区阳性细胞区灰度值为5.36±1.54,EPO治疗组为31.80±6.42,缺血组为49.46±8.96。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PO可减少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死亡和凋亡,抑制iNO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兔脊髓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方法 44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4只),对照组(20只),rHuEPO处理组(20只),对照组与rHuEPO处理组分别于再灌注6 h,12 h,24 h、48 h、7 d后时间点随机处死4只动物,取L3~L5节段脊髓组织用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及兔抗人IL-8 ELISA试剂盒检测脊髓组织内IL-8的表达。结果 IL-8在无损伤脊髓中即见有表达。随着缺血及再灌注进程的加重,组织中IL-8阳性表达强度逐渐增加。脊髓损伤后24 h表达明显上调并达高峰;高表达持续至损伤后7 d;两组间IL-8水平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在各时间点rHuEPO处理组兔脊髓组织IL-8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uEPO具有抑制脊髓组织炎症反应的作用,能明显抑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IL-8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建立右肾切除,左肾肾动脉夹闭45min后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将54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肾未缺血再灌注组18只,切除右肾,不夹闭左肾动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再灌注达1,6,24h时间点检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并观察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纳入动物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0.93&;#177;0.09),(1.19&;#177;0.08)μmol/g,(1919.55&;#177;126.52),(1338.10&;#177;5.50)μkat以,P〈0.05]。②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血肌酐、尿素氮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降低[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87.53&;#177;1.22),(121.63&;#177;21.17)μmol/L,(252.06&;#177;4.59),(369.14&;#177;18.38)mg/L,P〈0.05]。③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脏病变与肾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明显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基底膜多完整,肾小管腔内见少量管型。
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抗氧自由基损伤.提高内源性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外研所三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鼠龄4~6个月)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10只。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来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总RNA的提取:在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可见28s和18s两个清晰条带,28s与18s比值约为2:1,未见明显降解。②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在正常脊髓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有少量表达,目的基因与内参的吸光度比值为0.107&;#177;0.017,0.289&;#177;0.023;缺血再灌注损伤48h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分别为0.173&;#177;0.032,0.725&;#177;0.109,比正常对照组增加61.7%和150.9%,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③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水平的表达:阳性反应显色位于细胞膜及胞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反应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存在,但主要集中于神经元。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细胞有少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15;200)为13.10&;#177;2.68;而脊髓损伤组表达明显增加,荧光亮度增强,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15;200)为36.00&;#177;5.9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结论:脊髓组织中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不仅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而且还是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探讨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在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1/2006-10有关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在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Kidney,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nitric oxide synthase,nitric oxide";中文检索词"肾脏,缺血再灌注,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对资料进行初审,排除重复性研究及综述文献。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48篇,选择14篇进行分析。结果: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比例失衡,表现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相对降低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相对增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来源的一氧化氮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来源的一氧化氮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损伤因子。结论: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比例失衡,其变化规律为药物干预一氧化氮合酶从而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合酶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缺血-再灌注组(IR)和血预处理后血-再灌注组(IPC)。光镜下观察并行肾小管评分,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中不同灌注时间的3种NOS的变化。结果: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点病理组织学肾小管评分IPC组均低于IR组,而IPC组和CON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诱导型NOS在IR组中的表达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建立右肾切除,左肾肾动脉夹闭45min后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将54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肾未缺血再灌注组18只,切除右肾,不夹闭左肾动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再灌注达1,6,24h时间点检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并观察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纳入动物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0.93±0.09),(1.19±0.08)μmol/g,(1919.55±126.52),(1338.10±5.50)μkat/g,P<0.05]。②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血肌酐、尿素氮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降低[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87.53±1.22),(121.63±21.17)μmol/L,(252.06±4.59),(369.14±18.38)mg/L,P<0.05]。③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脏病变与肾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明显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基底膜多完整,肾小管腔内见少量管型。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抗氧自由基损伤,提高内源性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途径。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外研所三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鼠龄4~6个月)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10只。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来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总RNA的提取:在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可见28s和18s两个清晰条带,28s与18s比值约为2∶1,未见明显降解。②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在正常脊髓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有少量表达,目的基因与内参的吸光度比值为0.107±0.017,0.289±0.023;缺血再灌注损伤48h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mRNA分别为0.173±0.032熏0.725±0.109,比正常对照组增加61.7%和150.9%,二者相比差异显著穴P<0.01雪。③脊髓损伤前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水平的表达:阳性反应显色位于细胞膜及胞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反应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存在,但主要集中于神经元。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细胞有少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00)为13.10±2.68;而脊髓损伤组表达明显增加,荧光亮度增强,阳性细胞数/高倍视野(×200)为36.00±5.9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穴P<0.01雪。结论:脊髓组织中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后脑组织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组织病理学及轻度低温对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缺血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和组织病理的关系及轻度低温的影响。方法沙鼠30只分假手术组、缺血组及轻度低温组(颞肌温度 33℃,12h),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0 min,再灌注24、48 h检测脑组织iNOS基因表达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原位杂交显示缺血组胶质细胞等呈现iNOS基因表达,海马区CA1神经细胞部分皱缩及缺失,轻度低温组与缺血组相比iNOS阳性细胞明显减小,灰阶值也有明显下降(P<0.01),神经元结构基本正常。结论轻度低温抑制脑缺血后脑组织iNOS 基因表达及减轻海马区组织损害程度可能是其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发育期髋关节股骨头骺关节软骨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进行检测,了解其在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5在温州医学院完成。取4周龄雄性SD大鼠80只,体质量(75±10)g,将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每组40只。缺血-再灌注组以无损伤血管夹夹闭分叉处或稍上方夹闭腹主动脉3h,以50g/L水合氯醛6mL/kg腹腔内注射麻醉,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1~2mL。假手术组开腹暴露腹主动脉5min常规关腹。两组分别于术后3,6,12,24,48h,5d,2,4周不同时间点对股骨头骺关节软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切片观察股骨头骺关节软骨各层的着色情况,肉眼判断强弱情况及对着色强度进行灰度分析。结果:纳入大鼠8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着色信号。在缺血-再灌注后3h也未见明显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6h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24,48h,5d,2周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着色增强。②在股骨头骺关节软骨浅、中、深各层6,12,24,48h,5d均有着色,着色分布不尽一致。③在缺血-再灌注组的24,48h,5d浅层及中层的表达灰度增强,经比较,在上述时间点缺血-再灌注组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增强表达(P<0.05)。结论:发育期髋关节缺血再灌注损害后关节软骨因素中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机制参与,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抗发育期关节软骨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兔膝关节软骨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白细胞介素1的表达规律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5-01/06在泰山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健康新西兰兔35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2h,4h,8h,24h,3d,7d,14d组,每组5只。②实验方法:手术显露右后肢股动静脉,用血管夹完全阻断血运4h后恢复血运,建立兔右后肢原位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h、4h、8h、24h、3d、7d、14d空气栓塞处死动物,切取免股骨髁软骨1.0cm×0.5cm大小制备切片。③实验评估: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观察关节软骨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白细胞介素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肢体缺血再灌注2h后白细胞介素1在兔膝关节软骨内即有明显增高,8h达高峰,24h开始减少,3d后明显下降。②肢体缺血再灌注2h后开始出现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酶阳性细胞,其荧光强度在8h达高峰,在24h开始减少,3d后明显下降。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颗粒分布区与白细胞介素1阳性细胞分布区域一致,主要集中在同源细胞族和增殖区。④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关节软骨内白细胞介素1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高度正相关(r=0.867,P=0.011)。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关节软骨内大量表达,呈时间依从性变化;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白细胞介素1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纳米粒对脓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平衡的调节以及对脓毒症小鼠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90只C57 / 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灌胃组、静脉制剂组及纳米粒组,每组各18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灌胃组小鼠通过灌胃针,给予辛伐他汀口服制剂灌胃治疗后进行CLP术;静脉制剂组及纳米粒制剂组小鼠CLP术后,立即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预配置好的辛伐他汀静脉制剂和辛伐他汀纳米粒制剂。其中每组12只小鼠用于7 d生存评估,另外6只用于24 h时间点标本采集。每24小时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然后记算各组小鼠每日生存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5组小鼠病理变化并计算肺损伤病理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组小鼠肺组织iNOS、eNOS表达水平。
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5组小鼠7 d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780,P < 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脓毒症组及灌胃组小鼠的7 d生存情况均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均< 0.001),而纳米粒组小鼠的7 d生存情况显著优于脓毒症组(P = 0.001)。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征象;脓毒症组小鼠肺组织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腔变小、肺泡间中隔增厚、肺间质弥漫性水肿、细胞排列紊乱、部分肺组织完整性遭破坏;灌胃组小鼠病理所示与脓毒症组相似;静脉制剂组及纳米粒组小鼠中性粒细胞渗出均较脓毒症组损伤减少、肺泡完整性较好、损伤程度较轻。5组小鼠肺损伤病理评分、iNOS及eNOS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889.200、9.633、6.918,P均<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脓毒症组小鼠的肺损伤病理评分、iNOS及eNOS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静脉制剂组及纳米粒组小鼠病理评分、iNOS及eNOS表达水平与脓毒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且纳米粒组小鼠的肺损伤病理评分较静脉制剂组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不同的辛伐他汀制剂具有不同的效应,其中纳米粒制剂对于脓毒症相关的肺损伤最具保护价值,建立eNOS与iNOS之间的平衡,可以成为具有保护效应的重要处理位点。 相似文献
15.
Šárka Matějková Angelika Scheuerle Florian Wagner Oscar McCook José Matallo Michael Gröger Andrea Seifritz Bettina Stahl Brigitta Vcelar Enrico Calzia Michael Georgieff Peter Möller Hubert Schelzig Peter Radermacher Florian Simon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13,39(3):497-510
Purpose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a carbamylated EPO-FC fusion protein (cEPO-FC) or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EPO) would protect against kidney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in pigs with atherosclerosis.Methods
Anesthetized and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animals received cEPO-FC (50 μg kg?1), rhEPO (5,000 IU kg?1), or vehicle (n = 9 per group) prior to 120 min of aortic occlusion and over 4 h of reperfusion. During aortic occlusion,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was maintained at 80–120 % of baseline values by esmolol, nitroglycerin, and ATP. During reperfusion, noradrenaline was titrated to keep MAP at pre-ischemic levels. Blood creatinine and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 levels, creatinine clearance, fractional Na+ excretion, and HE and PAS staining were used to assess kidney function and histological damage. Plasma interleukin-6,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nitrate + nitrite and 8-isoprostane levels were measured to assess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nitrosative and oxidative stress.Results
I/R caused acute kidney injury with reduced creatinine clearance, increased fractional Na+ excretion and NGAL levels, moderate to severe glomerular and tubular damage and apoptosis,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and nitrosative stress, bu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s. Pre-ischemia nitrate + nitrite and 8-isoprostanes levels were lower and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in healthy animals of a previous study, and immune histochemistry showed higher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lower EPO receptor expression in pre-ischemia kidney biopsies than in biopsies from healthy animals.Conclusions
In swine with atherosclerosis, rhEPO and cEPO-FC failed to attenuate prolonged ischemia-induced kidney injury within an 8-h reperfusion period, possibly due to reduced EPO receptor expression resulting from pre-existing oxidative stress and/or reduced NO release. 相似文献16.
背景: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一氧化氮,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病理生理学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肝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情况.方法:受体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移植组、精氨酸组及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均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后2组大鼠在开放血流前5 min于股静脉注射可升高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精氨酸或一氧化氮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移植造模后剩余的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结果与结论:血清谷草转氨酶活件比较,精氨酸组<移植组移植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早期凋亡的高峰期为再灌注后3h,肝细胞的活细胞数比例及肝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精氨酸组<移植组相似文献
17.
背景: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一氧化氮,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病理生理学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肝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情况。方法:受体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移植组、精氨酸组及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均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后2组大鼠在开放血流前5min于股静脉注射可升高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精氨酸或一氧化氮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移植造模后剩余的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结果与结论: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比较,精氨酸组〈移植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精氨酸组〉移植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早期凋亡的高峰期为再灌注后3h,肝细胞的活细胞数比例及肝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精氨酸组〈移植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说明,一氧化氮对大鼠对肝移植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早期凋亡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主要通过下调caspase-3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米帕明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含一氧化氮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生化药理实验室进行。①选用健康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米帕明组4组,每组24只。②米帕明组腹腔注射米帕明10mg/kg,尼莫地平组腹腔注射尼莫地平2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60min后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尼龙线的头端不插入颈内动脉。③于缺血2h再灌注2,12和24h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断头,测定脑组织中一氧化氮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每组剩余6只再灌注2h处死取脑,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9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一氧化氮浓度: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米帕明组再灌注2,12和24h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尼莫地平组再灌注2,12和24h均低于模型组[(45.99±8.13),(40.63±3.13),(36.72±4.38)μmol/L;(65.54±6.01),(57.08±4.79),(48.13±5.12)μmol/L;P均<0.05];米帕明组再灌注2h和24h也低于同期模型组[(55.98±6.89),(39.42±4.28)μmol/L;P均<0.05]。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米帕明组再灌注2,12和24h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尼莫地平组和米帕明组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P<0.05)。③脑组织病理变化:尼莫地平组和米帕明组神经元损伤较模型组轻。结论:米帕明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从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其效果与尼莫地平相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