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增加微种植体稳定性,减少其失败率,正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定位方法对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06/2010-06 解放军101 医院口腔科收治的38 例需在双侧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的正畸患者,每例患者随机挑选一侧采用口内装置放置金属丝,结合X 射线平片辅助定位指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传统定位组;另一侧,采用三维导板定位,引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三维模板定位组,观察两组微种植体脱落情况.结果与结论:经5~7 个月的临床使用观察,传统定位组29 颗微种植体稳定,9 颗发生松动,成功率76.3%;三维模板定位组36 颗微种植体稳定,2 颗发生松动,成功率达94.7%.三维模板定位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P < 0.05).提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三维导向植入可以使正畸微种植体达到最佳植入部位,从而有效降低种植体支抗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正畸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的医护配合对于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的植入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手术过程中,医、护、患三方配合的重要方面,从而从护理角度保证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的顺利完成,进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选取至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口腔科治疗的52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共植入101颗自攻式正畸支抗微种植体,在术中根据不同种植体的植入部位进行相应的医护配合。结果在正畸微种植体的植入手术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医护配合可减少术中伤及相邻牙齿及术后感染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微种植支抗手术的成功的可靠保证。结论正畸微种植体植入的成功得益于有效的医护患沟通和默契的医护配合。  相似文献   

3.
背景:微种植体支抗因其体积小,植入、使用和去除简单,疗效可靠且成本低廉在正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的:观察分析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8例微种植体患者的投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和前牙内收程度等。结果与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总数106枚,除3例患者因5枚种植体松动再次手术植入,1例患者因2枚种植体脱落拒绝再次植入而改用传统支抗外,其他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患者面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微种植体矫治过程相对简单,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孟智坚  陈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660-2660
目的探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配合。方法选择18例使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患者,植入38枚种植钉。采用自攻种植法或改良自攻种植法植入,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 18例患者38枚微种植体全部成功植入,并且能承受即刻负载。34枚种植保持稳定,4枚1个月复诊时发现有Ⅱ度松动。结论自攻型正畸微种植体可以用于正畸临床并且可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可以即刻负载。  相似文献   

5.
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过程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背景:微型种植体作为绝对支抗应用于正畸治疗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稳定性。目的: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观察上颌前牙及第一磨牙位置的变化,评价微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10/2007-12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患者。对象:选取门诊就诊的双颌前突或上颌前突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15-27岁,平均20.7岁。矫治设计拔除4颗第1双尖牙或上颌第1及下颌第2双尖牙。方法:随机选择10例应用上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微型钛钉直径为1.5mm,长度为8mm,由西安中邦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所有种植体由同一术者采取相同的手术方式植入。另10例采用腭杆加口外弓的支抗方法。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及关闭拔牙间隙后拍摄X射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软组织变化及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①微型钛钉种植体在拔牙间隙关闭的过程中保持了稳定,成功率89%。②种植体支抗治疗后上中切牙倾角及凸距的减少量明显多于非种植体强支抗治疗后的减少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种植体支抗组磨牙位移明显少于非种植体强支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微型钛钉种植体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解放军第305医院收治的152例行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个月内,152例患者植入的152颗自攻型微种植钉中,有12颗种植钉松动脱落,成功率为97.22%;1个月后有13颗种植钉松动脱落,成功率为94.21%。结论良好的医护配合、术前准备及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微种植支抗植入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王照林 《临床医学》2012,32(2):86-87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要点和效果。方法 37例患者在相应部位植入种植体,治疗前后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对比,观察切牙与磨牙的变化。结果本组37例患者总疗程为16~30个月,平均(24±4)个月。32例顺利完成正畸治疗,其余5例因微型螺钉种植体松动而改为头帽口外弓治疗。临床成功率86.5%(32/37)。结论微型螺钉种植体是一种稳固、舒适的支抗系统,可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达到支抗磨牙的稳定,有效治疗拥挤、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8.
背景:微种植体支抗因其体积小,植入、使用和去除简单,疗效可靠且成本低廉在正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的:观察分析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8例微种植体患者的投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和前牙内收程度等.结果与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总数106枚,除3例患者因5枚种植体松动再次手术植入,1例患者因2枚种植体脱落拒绝再次植入而改用传统支抗外,其他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患者面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微种植体矫治过程相对简单,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的105例(微型种植体312枚)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微型种植体植入后是否出现松动、移位、脱落等情况将其分为不稳定组(38枚)、稳定组(274枚)。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并分析影响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微种植体长度、种植角度、种植部位、加力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口腔卫生状况、加载时机、周围组织肿胀、受力持续时间、左右侧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口腔卫生状况、加载时机、周围组织肿胀、受力持续时间、左右侧为影响微型种植体稳定性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口腔卫生状况、加载时机、周围组织肿胀、受力持续时间、左右侧为影响微型种植体支抗成功率的危险因素,故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实施相应处理方法给予规避,有利于提升微型种植体支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许多临床病例表明微型种植体在内收前牙的牙齿力学正畸过程中是强有效的支抗。 目的:比较微型种植体和头帽口外力装置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正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内收前牙的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X射线头影片测量分析的观察验证性实验,于2003—06/2007—10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 对象:选择双颌前突和上颌前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需要拔牙矫正患者32例。其中使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16例,使用口外J钩作支抗16例。方法:种植体支抗组在上颌双侧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槽间隔内植入微型自攻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初期使用种植体做尖牙向后结扎,整平牙弓后在上颌侧切牙远中装置牵引钩,种植体与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口外J钩支抗组使用Ⅱ类牵引加头帽口外J钩滑动法加强后牙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采用传统加强支抗的方法,上下颌第一、二恒磨牙均上带环同时配合上颌口外弓及下颌唇档加强支抗。矫正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矫正前后X射线头影测量的线距,观察第一磨牙的位置改变。结束后观察患者前牙覆耠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的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 结果: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有2例微型种植体发生松动,经取出重新植入后保持了稳定。两组正畸治疗后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耠覆盖关系,Ⅱ类磨牙关系得到纠正,第一磨牙的位置稳定,上前牙均得到较多的内收,面部突度也明显减小。X射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种植体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为近中整体前移,其冠部平均前移0.86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17mm;而口外J钩支抗组支抗磨牙近中平均前移2.36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4.51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微种植体可以达到与口外J钩一样对前牙生物力学的矫治效果,且支抗作用更强。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猞畸形矫治时可以完全替代口外J钩。  相似文献   

11.
微种植支抗螺钉不同植入部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合理地使用微型种植支抗螺钉作为正畸治疗中的绝对支抗,代替需要患者高度配合且影响美观的传统支抗,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对比观察在3个不同部位植入微型种植支抗螺钉(简称微螺钉)后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分组对照实验,病例来自于2004-01/2007-1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对象:筛选出上颌需要最大支抗的固定矫正患者45例,分为3组:游离龈区域植入组,膜龈联合处植入组,黏膜区域植入组.方法:采用不完全翻瓣微螺钉植入方法,分别在膜龈联合靠近附着龈区域、游离龈处及黏膜区域植入微螺钉,每组30枚.主要观察指标:①微螺钉松动脱落情况.②术后7 d微螺钉植入患者进行疼痛时间和疼痛程度检测.③术后56d微螺钉周围软组织指数和探诊出血阳性率.结果:①游离龈区域组微螺钉松脱数最高(9枚).膜龈联合处组松脱数最少(2枚).②微螺钉植入术后黏膜区红肿疼痛及患者不舒适感较强烈;游离龈区域反应轻微;膜龈联合处反应不十分明显,但术后疼痛程度较游离龈区域重.③黏膜区域组探诊出血阳性率和微螺钉周围软组织指数岛于游离龈区域组和膜龈联合处组(P<0.05).结论:在膜龈联合近附着龈区域采用不完全翻瓣微螺钊植入法,有利于其提高植入成功率、降低炎症程度及防止潜在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正畸治疗中,移动下颌磨牙需要强大的支抗控制,这也成为临床正畸所遇到的一个难题.目的: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观察近移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下颌磨牙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5例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成人患者,将24枚微型种植体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颊侧牙槽骨内,Ni-Ti螺旋弹簧拉长后置于下颌第二磨牙与微型种植体之间,拉磨牙近中移动.通过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在近远中方向、垂直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并通过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支抗强弱.结果与结论:疗程10.4个月,下颌第二磨牙平均移动速度为0.8 mm/月;平均近中移动8.5 mm,垂直向没有变化;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5°,下颌中切牙位置无改变.提示所有下颌第二磨牙均被近移到了恰当的位置,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种植体作为支抗在拉下颌磨牙近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微种植钉支抗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见,而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与否是决定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目的:建立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不同角度生物力作用于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移动特点。方法:利用牙科CT扫描上颌第一前磨牙获得数据,通过Mimics软件实现CT图像与三维模型的转换,根据DICOM数据建模法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不同角度微种植钉支抗施力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分析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应用此方法获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简便、精确,能最大程度的真实模拟生物力学实验,上颌第一前磨牙在微种植钉支抗作用下,产生远中倾斜移动、远中舌向旋转和压低运动的复合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微螺钉种植体虽然能提供强支抗,但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存在不足。Tomas微种植钉的顶部设计成十字形,可固定方形弓丝,从而利用方丝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目前对于研究Tomas微种植钉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Tomas微种植体复合矫治力系统对竖直倾斜磨牙的影响。方法:对上颌第二恒磨牙向近中、颊侧倾斜的干燥头颅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上颌第二恒磨牙及其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计算机模拟微种植体位于不同位置、施加不同的远中向力值和根颊向力偶矩值作用下磨牙牙周膜VonMises应力。结果与结论:牙周膜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上颌第二恒磨牙颈部,沿着根尖的方向应力逐渐减小,在2个牙根的根尖处未出现应力集中。提示实验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达到了几何相似性和生物力学相似性,可用于精确的生物力学分析;Tomas微种植体可控制牙齿的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支抗,种植体"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支抗与种植体相关研究文献;排除重复研究。以1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并选择3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临床验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排齐和整平牙列之后采用0.046cm×0.064cm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内收前牙。同时在上颌两侧第1恒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龈缘下5~8mm处植入微型纯钛种植体,在种植体与上颌侧切牙远中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每侧以150~200g力滑动内收6个前牙。结束后拍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与矫治前进行对比。结果:目前在口腔正畸中,增强支抗的常用方法有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种植体等。研究表明,传统方法难以获得完全的绝对支抗,临床上很难实现支抗磨牙不移动的治疗效果。经临床验证,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SNA、SNB、ANB的改变均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上、下切牙牙轴、凸度均有明显改变,U1-NA距离减少了4.5mm,L1-NB距离减少了2.6m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上颌第1磨牙牙冠向近中仅移动了0.4mm,其变化无显著性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虽不是绝对支抗,但是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磨牙支抗,控制磨牙前移,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限元分析能够模拟正畸治疗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此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新的正畸生物力学分析方法。目的:以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下颌骨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在颌间Ⅱ类、Ⅲ类牵引状况下的应力分布。方法:选择一个牙列完整(无第三磨牙),咬合关系正常,后牙中性颌,无任何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体征及病变的成年女性志愿者,24岁。采用螺旋CT对志愿者行闭口位头颅CT断层扫描,应用Ansys多种软件结合的方法,建立颞下颌关节、下颌骨及下颌牙列、微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颌间II类、III类牵引对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应力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分析。根据方向分别加载,力值为1N。结果与结论:①所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相似性。②颌间Ⅱ类牵引:种植钉在上颌在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下颌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第一磨牙应力分布大于第二前磨牙,但第二前磨牙牙周膜应力分布大于第一磨牙牙周膜。③颌间Ⅲ类牵引:种植钉在上颌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下颌在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下颌尖牙及其牙周膜应力分布大于下颌第一前磨牙。④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在进行颌间牵引时应力分布变化微小。  相似文献   

17.
背景:微螺钉种植支抗是近几年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的一种新技术,拓宽了口腔正畸的矫治范围,但准确植入是目前临床面对的难点.目的:介绍一种三维种植钉辅助植入装置,评价其对种植钉植入位置准确性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于2005-04/10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土府井部完成.对象:临床筛选20例(40枚)上颌需要强支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以15例(30枚)未使用定位辅助装置植入上颌种植钉的患者作对照.方法:实验组应用自制夹板作为定位导航装置辅助微螺钉种植支抗的植入,在上颌第2前磨牙与第1磨牙之间植入种植钉,植入后进行微螺钉种植支抗的定位测量.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局部根尖片测量临近牙根定点甭微螺钉长轴的垂直距离.结果:实验组40枚种植钉在口内植入时间平均10.3个月,其中有2枚脱落,成功率为95%.对照组30枚种植钉在口内植入时间平均9个月,其中9枚脱落,成功率为70%.微螺钉种植支抗的定位测量结果表明,实验组种植钉距中轴角分线没有出现显著性偏差;对照组未应用定位辅助装置种植钉植入方向明显出现偏差.结论:三维种植钉辅助植入装置可以帮助初次使用种植支抗的正畸医师将助攻种植钉准确地植入日标区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20例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正畸方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PLI、BI、GI、口腔致病菌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LI-MP、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咬合力大于对照组,UI-SN、磨牙位移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整体疗效,促进患者的咬合力、咀嚼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常规矫正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20,常规矫正治疗)和研究组(n=20,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的牙齿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牙周健康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语言、咀嚼、固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牙周健康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治疗中,采取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矫正效果优于常规矫正治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