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辛伐他汀对正常大鼠骨代谢及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报道目前不多.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对大鼠骨量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在此过程中Smad1,2,7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16只6周龄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均分成2组,对照组每天灌胃蒸馏水,实验组灌胃辛伐他汀20 mg/(kg·d),持续9周.于最后一次灌胃的第2天取左侧股骨行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取右侧股骨和胫骨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培养,并采用CCK-8法检测定向成骨分化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培养第16,28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比;细胞培养第21天,提取总RNA,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Smad1,2,7的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干预9周后,大鼠骨量和骨密度无显著变化,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所有检测基因mRNA水平、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外基质矿化能力、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比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果显示20 mg/(kg·d)辛伐他汀体内给药9周对大鼠骨量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Smad1,2,7的表达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均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成骨潜能,但未能完全证实他汀类药物促骨形成的作用。目的:观察洛伐他汀体内给药对尾悬吊大鼠骨量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探讨洛伐他汀防治失重型骨质疏松的作用潜能。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尾悬吊组和悬吊给药组。对照组和尾悬吊组每天蒸馏水灌胃;悬吊给药组每天20mg/kg洛伐他汀灌胃;两悬吊组大鼠后肢离地进行尾部悬吊,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两悬吊组股骨各段骨密度、小梁相对体积、骨形态发生蛋白2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骨小梁分离度、骨吸收周长百分数、破骨细胞数、类骨质周长百分数、碱性磷酸酶活性比及碱性磷酸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细胞增殖能力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尾悬吊4周可导致大鼠骨量丢失;洛伐他汀体内给药不能阻止尾悬吊大鼠股骨骨量丢失,给药早期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
背景: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均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成骨潜能,但未能完全证实他汀类药物促骨形成的作用。目的:观察洛伐他汀体内给药对尾悬吊大鼠骨量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探讨洛伐他汀防治失重型骨质疏松的作用潜能。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尾悬吊组和悬吊给药组。对照组和尾悬吊组每天蒸馏水灌胃;悬吊给药组每天20mg/kg洛伐他汀灌胃;两悬吊组大鼠后肢离地进行尾部悬吊,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两悬吊组股骨各段骨密度、小梁相对体积、骨形态发生蛋白2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骨小梁分离度、骨吸收周长百分数、破骨细胞数、类骨质周长百分数、碱性磷酸酶活性比及碱性磷酸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细胞增殖能力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尾悬吊4周可导致大鼠骨量丢失;洛伐他汀体内给药不能阻止尾悬吊大鼠股骨骨量丢失,给药早期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4.
背景:辛伐他汀作为常用降脂类药物,表现出一定的促成骨分化和骨形成作用,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尚有争论,尤其对幼鼠骨发育的影响并无报道.目的:课题创新性设计观察辛伐他汀对幼鼠骨小梁骨形成相关因子表达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皮下注射辛伐他汀[5 mg/(kg·d)]2周,对照组给与安慰剂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胫骨上端骨小梁成骨相关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因子的表达情况;取双侧股骨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培养.培养14 d分别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21 d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RUNX2、Osterix、MSX2、DLX3、DLX5等成骨过程中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28 d进行von Kossa染色.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和对照组胫骨上端骨小梁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因子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两组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胞浆蓝黑色)比例均在30%左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相关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RUNX2、Osterix、DLX3、DLX5、MSX2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von Kossa染色可见大小不等染为棕黑色的钙化点,其大小和密度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皮下注射辛伐他汀[5 mg/(kg·d)]2周不能显著影响幼鼠骨小梁骨形成相关因子表达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辛伐他汀作为降脂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潜在促骨形成作用,并因此成为骨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体内试验中对其促进成骨的作用尚存争议.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对大鼠骨量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在此过程中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6周龄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每天蒸馏水灌胃;实验组辛伐他汀灌胃20 mg/(kg·d).分别于给药后3,6,9周处死两组大鼠各6只,取左侧股骨行骨密度测定;取右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培养,于细胞培养第16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培养第21天提取总RNA,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LRP-5、Axin2、β-catenin的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干扰3,6,9周后大鼠骨密度均无显著变化,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所有检测基因mRNA水平、成骨分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辛伐他汀体内给药3,6,9周对大鼠骨量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及LRP-5、Axin2、β-catenin mRNA表达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双侧卵巢切除可造成大鼠骨量丢失,仙灵骨葆作为传统中药具有一定的促进骨形成作用。目的:观察仙灵骨葆体内给药对骨质疏松火鼠骨量及骨髓摧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以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卵巢切除组和仙灵骨葆组行卵巢切除,造模6周后仙灵骨葆组给予仙灵骨葆250mg/(kg·d),干预8剧:正常对照组不予干预。结果与结论:卵巢切除组L2-L4椎体骨密度妊著低于其他两组,仙灵骨葆组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卵巢切除组血清骨钙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素mRNA水平均低于其他两组(Pc0.05)。细胞外基质矿化能力亦明履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仙灵骨葆组。提示大鼠去势14周后骨量丢失显著,仙灵骨葆可部分阻止其骨量丢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大鼠骨髓綦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新型骨修复材料—明胶-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Gel-HA-M)纳米复合物骨修复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时,分别加入含不同浓度(0mg,5 mg)米诺环素的Gel-HA-M纳米复合物。采用CCK-8法检测BMSCs的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法检测BMSCs的分化情况。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BMSCs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活性逐渐升高,M-000和M-050组的OD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000组和M-050组的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l-HA-M这种新型米诺环素修饰的骨修复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影响其增殖和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模拟失重条件下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并且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减弱,造成骨量减少与骨微结构的破坏,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腔注射对模拟失重大鼠胫骨骨密度和骨组织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自由活动对照组、尾吊模拟失重组、细胞治疗组(尾吊模拟失重同时给予双侧胫骨骨髓腔注射成骨诱导的同种异体BMSCs细胞)。结果与结论:与自由活动对照组相比,尾吊模拟失重组胫骨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数量和厚度均显著降低(P<0.01),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增加(P<0.01)。与尾吊模拟失重组相比,细胞治疗组中胫骨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数量和厚度均显著增加(P<0.01),骨小梁分离度显著降低(P<0.01)。说明骨髓腔注射能够增加模拟失重大鼠骨密度,改善骨超微结构,减缓骨量丢失,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上的生长、分化特点以及成骨细胞形态.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7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新生牛血清的低糖DMEM完全培养基中作原代培养,细胞长至90%汇合时传代,取培养第3代细胞接种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卫生部肝胆肠研究中心纳米课题组提供)表面,并加入含1 mmol/L地塞米松、50 mg/L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的培养基中诱导分化、培养.②观察指标:复合培养第2,4,6,8天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复合培养7 d后行钙-钴法成骨细胞染色观察细胞分化情况;培养8 d后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MTT法检测出的吸光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P<0.05);经加入特定的成骨诱导体系培养7 d后,附着于材料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经钙-钴法染色后细胞胞浆中可见灰黑色颗粒或块状沉淀的阳性反应,细胞形态也多呈多角形或短矩形;培养8 d后扫描电镜可观察到材料孔隙内有细胞长入. 结论: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上生长良好,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适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细胞外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背景:辛伐他汀可促进体外培养的人或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Wnt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信号途径中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周龄雌性SD大鼠双侧股骨、胫骨全骨髓进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及SIM组。SIM组加入浓度为10-7mol/L辛伐他汀,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和PBS。培养14d,行碱性磷酸酶染色,28d时,行vonKossa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矿化情况;培养14,21d,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成骨细胞中β-catenin,Smad1/5,Cbfa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后可分化为具有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矿化细胞外基质能力的成熟成骨细胞。辛伐他汀可显著上调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同时,与对照组比较,SIM组β-catenin,Smad1/5,Cbfa1表达明显增多(P<0.05),且呈现明显的核内聚集趋势。说明辛伐他汀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可能与调控Wnt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表达及细胞内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显示芍药苷具有补血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功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机体的造血及免疫功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芍药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表达有何影响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芍药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和成脂及成骨诱导法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芍药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EL ISA 法测定芍药苷干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水平,RT-PCR 检测芍药苷干预后白细胞介素6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与对照组相比,芍药苷浓度为2μmol/L和10μmo l/L可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10μmol/L 芍药苷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 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S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10μmol/L 芍药苷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细胞介素6 的分泌和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由此得出,一定浓度的芍药苷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水平和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造血微环境尤其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白血病细胞恶性克隆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联合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K562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对化疗敏感性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6/2008-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需手术的患儿.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单独培养组培养皿中只接种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1×106个;共培养组培养肌中按2×108 L-1接种第3代人骨髓间危质干细胞,3 d后伞量换液,再加入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1×106个,共培养24 h.消化收集两组K562细胞,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0.1,0.2,0.4,0.8 mg/L的阿糖胞苷,再次培养24 h.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的影响.不同质量浓度阿糖胞苷干预后K562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与单独培养组比较,共培养组K562细胞数明显降低,至第7天仅为单独培养组的57.7%:Go/G1期、G2期共培养组K562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均<0.05),S期、S+G2期共培养组K562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1,P<0.05).阿糖胞苷质量浓度为0.1~0.8 mg/L时,对K562细胞诱发凋亡作用逐渐增强;在相同质量浓度的阿糖胞苷干预下,共培养组K562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组(P<0.05).结论: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K562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且处于增殖期的细胞比例F降,主要阻滞于Go/G1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阿糖胞苷诱导K562细胞的凋亡率,产生化疗耐药.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细胞分化程度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缺血环境的转归对疗效有很大影响。目的:探讨氧体积分数改变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归巢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低氧(体积分数1%O2)和常氧(体积分数20%O2)条件下培养0~7d。细胞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分组为4组:体积分数1%O2培养1%O2迁移组、体积分数20%O2培养1%O2迁移组、体积分数1%O2培养20%O2迁移组和体积分数20%O2培养20%O2迁移组,比较不同氧体积分数变化条件下迁移细胞数。观察不同氧体积分数变化对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整合素β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实验分为4组:恒定体积分数20%O2培养;恒定体积分数1%O2培养;体积分数20%O2培养后1%O2继续培养6h;体积分数1%O2培养后20%O2继续培养6h。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积分数1%O2环境下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均增强,在体积分数20%O2环境下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减弱(P<0.05);整合素β1表达水平在体积分数1%O2环境下增强(P<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低氧(体积分数1%O2)下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脉冲电磁场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疗法治疗骨不连及其他的骨科疾病已被证实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脉冲电磁场治疗骨折中的作用未被充分重视。目的:观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50Hz、正弦波形、不同强度、不同作用时间脉冲电磁场干预下的增殖情况,以及其细胞周期变化,以寻求最佳干预窗口。设计:单一样本、区组设计,观察对比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材料:选用BALB/C小鼠20只,鼠龄4~5周,体质量18~22g,雌雄不拘,由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此动物实验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脉冲电磁场发生器(海军工程大学电机系设计与制造)。方法:实验于2005-02/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完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用贴壁筛选法筛选,对生长良好的第3代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给予50Hz、强度分别为4,3,2,1mT的正弦波形脉冲电磁场,2次/d,每次30min,间隔12h,以不加电磁场干预的干细胞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在照射第24,48,72h后采用MTT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以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index,PI)表示脉冲电磁场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裂增殖的影响。结果:脉冲电磁场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脉冲电磁场照射24,48h后各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脉冲电磁场照射72h后各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其中以1mT强度照射最为明显(P<0.01)。脉冲电磁场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在检测的所有细胞样本中均未发现有DNA倍体异常的细胞(diploid:10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72h的强度为1,2,3,4mT的脉冲电磁场干预后PI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其中以1mT最为明显(P<0.01)。结论:50Hz、正弦波形、强度为1mT的脉冲电磁场照射72h能明显促进体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是最佳干预窗口。  相似文献   

15.
背景:各种外界应力对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但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压力及加载时间的力学研究尚少。目的:探讨周期性压力培养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实验,于2008-01/08在南昌大学重点分子生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6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只,由南昌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行改制的细胞压力加载装置专利号ZL2006-2-0097266.3。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按4×104个/孔接种于6孔板,设立5组:5.32,10.64,21.28,29.26kPa压力组分别给予对应的压力,每日加压6h×3d;正常培养组细胞只接受正常大气压力学刺激,不予额外加压。主要观察指标:力学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变化。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质量浓度。结果:6h/d压力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d后细胞形态无异常变化,呈集落样生长。随着周期性压力的增加,细胞吸光度值逐渐升高,以21.28kPa压力组为佳,但升高至29.26kPa压力时吸光度值明显降低(F=3.731,P=0.008)。与正常培养组比较,5.32,10.64,21.28kPa压力组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增殖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29.26kPa压力组增殖指数则明显下降。细胞培养上清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质量浓度21.28kPa压力组最低,29.26kPa压力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3.214,P〈0.001)。结论:5.32~21.28kPa周期性压力可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特别是21.28kPa压力刺激促增殖作用尤为明显,但压力过强则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小板裂解液是将浓缩血小板进一步裂解后所获得的液体成分,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有研究认为血小板裂解液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而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还不太了解.目的:探讨血小板裂解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独立样本观察,于2007-09/2008-01在山西省医用组织库完成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健康Wistar大鼠8只.方法:取2只大鼠股骨,全骨髓培养法传代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6只大鼠心内采血,采用3次离心结合反复冻融法制备血小板裂解液.取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F12作为基础培养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血小板裂解液至终浓度为1%和5%作为条件培养基组.主要观察指标:ELISA法测定血小板裂解液中生长因子含量.CASY细胞分析仪计数活细胞.双缩脲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细胞总蛋白含量.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与生长状况.结果:[1]血小板裂解液中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300±30), (140±25), (80±35), (70±20)ng/L.[2]自培养第3天开始,条件培养基组活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基础培养基组(p<0.05),且含5%血小板裂解液的条件培养基组升高幅度尤为显著,于第3天达到对数生长期,比基础培养基组提前约1d,细胞总数在第4,9天时达基础培养基组的近3倍.[3]培养1周后条件培养基组每106个细胞中的总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基础培养基组(P<0.05).[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浓度血小板裂解液培养条件下,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多为长梭形,类似于成纤维细胞.结论:血小板裂解液是多种生长因子的承载体系,具有丝裂原功效,可在体外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殖,且该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指出氯吡格雷、噻氯匹定可引起粒细胞减少,阿司匹林可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目前缺乏这些抗血小板药物会对移植入心肌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何种作用的报道。目的:探讨氯毗格雷、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和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3/12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第2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提供。氯吡格雷、噻氯匹定为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分别为国药准字J20040006和国药准字H19980186。阿司匹林由拜耳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国药准字20050059。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解冻后,加入含100U/m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体外扩增培养,传至第6代,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氯吡格雷、噻氯匹定、阿司匹林进行干预处理,并设立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EH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结果:反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变化的A570值在0.02,0.1,0.4,2,10,40μmol/L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作用后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P〈0.01);经60,600,2000μmol/L阿司匹林处理后则低于空白对照(P〈0.05)。细胞表面抗原CD34、CD105、CD106阳性细胞百分率经3种抗血小板药物作用后与空白对照基本相似。与空白对照比较,经0.02μmol/L氯毗格雷及5,2000μmol/L阿司匹林处理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40μmol/L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作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均显著降低:0.02μmol/L噻氯匹定作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其增殖。高浓度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能够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低浓度噻氯匹定可促进其分泌。此3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进一步分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腺嘌呤所致慢性肾衰竭(CRF)大鼠的修复作用。方法经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于体外分离培养并纯化BM-MSCs。36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RF组、BM-MSCs移植组,每组12只。采用腺嘌呤200 mg·kg-1·d-1灌胃法制作大鼠CRF模型。造模成功24 h,正常对照组和CRF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磷酸盐缓冲液(PBS),BM-MSCs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1×106个BM-MSCs。8周后采血检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收集肾组织称重,计算大鼠的肾脏系数,并用JG12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并比较三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移植BM-MSCs 8周后,BM-MSCs移植组的肾脏系数较CRF组明显降低(0.99±0.10 vs.1.32±0.20,P=0.019)。BM-MSCs移植组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均较CRF组降低[BUN:(11.23±1.45)mmol/L vs.(14.25±1.23)mmol/L,P=0.033;SCr:(122.45±15.37)μmol/L vs.(183.33±41.66)μmol/L,P=0.028]。CRF组肾小球中JG1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33.85±2.28 vs.66.93±3.98,P<0.001),移植BM-MSCs后肾小球中JG12表达有所增加(50.84±1.29vs.33.85±2.28,P<0.001),血清VEGF的含量升高[(86.55±5.18)pg/ml vs.(55.74±2.74)pg/ml,P<0.001]。结论腺嘌呤所致CRF大鼠移植BM-MSCs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肾功能改善;其作用可能与其旁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影响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肝脏血管报道目前不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摸球法均分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造模组和空白对照组,前2组以二乙基亚硝胺为诱癌剂制备肝癌模型,空白对照组仅给予正常食水作对照。结果与结论:单纯造模组8只大鼠形成肝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9只大鼠形成肝癌,肝脏携带SrY的阳性细胞,MRI影像中可见较多占位性病变,而单纯造模组占位病变数量明显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P=0.02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平均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单纯造模组(P〈0.05)。说明在二乙基亚硝胺制备的大鼠肝癌模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促进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