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尼龙搭扣肝止血捆扎带,比原有的止血带在技术上有创新,解决了临床使用中容易滑脱的问题,且使用更加简便。目的:观察新型肝脏止血捆扎带与全肝和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肝切除中的效果比较。方法:健康家兔分别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法切肝、半肝血流阻断法切肝及用新型肝脏止血捆扎带捆扎后切肝。比较术中肝脏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新型肝脏止血捆扎带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上明显减少,且在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升高幅度较其他两组低,但1周后均可恢复正常水平。结果提示该新型肝脏止血捆扎带术中操作简便,捆扎止血效果更为可靠,对肝功能损害较轻,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新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肠钳夹压法区域性肝血流阻断行肝切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6例肠钳夹压法区域性肝血流阻断行肝切除的临床疗效。包括:外侧左肝外侧叶切除15例、肝段或不规则肝段切除11例。记录肝血流阻断时间及出血量。结果本组病例无死亡。所有病例均一次性阻断肝脏血流,左肝外侧叶切除(即肝血流阻断时间)平均手术时间(16.37±2.0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0.40±20.04)ml;肝段或部分肝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8.20±8.0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90.30±40.02)ml。术中输血3例。术后并发胆瘘1例、切口感染2例。结论肠钳夹压法区域性肝血流阻断下进行肝切除能完全阻断病灶肝的全部入肝出肝血流,术中出血量较少.是一种简便、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制自制铐式可调型肝钳以半肝血流阻断及肝局部血流阻断法行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可减少肝功能损伤及胆瘘的发生。目的:探讨自制铐式可调型肝钳以半肝血流阻断及肝局部血流阻断法行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对血流变、肝肾功能的影响,评价其手术安全性。方法:对85例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的患者,应用自制铐式可调型肝钳以半肝血流阻断及肝局部血流阻断法行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患者31例设为实验组,同期54例行不阻断肝门血流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胆瘘例数以及血流变学、肝肾功能的改变。结果与结论:实验组31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少、肝切除后无胆瘘、对血流变学、肝肾功能影响小。说明应用自制铐式可调型肝钳以半肝血流阻断及肝局部血流阻断法行半肝、肝段及肝部分切除,术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法行肝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术患者60例,其中行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法肝切除术28例(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组),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肝切除术32例(全肝血流阻断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全肝血流阻断组比较,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谷丙转氨酶较低,术后前白蛋白及胆碱酯酶水平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在院观察时间较短,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胆红素及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组并发症发生率(7.1%)低于全肝血流阻断组(28.1%)(P〈0.05)。结论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法行肝切除术可有效控制出血,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囊性包虫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手术中使用了入肝血流阻断的42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的资料,依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分成2组: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组24例和半肝血流阻断法组18例,比较其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出血量、术后5 d内血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峰值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半肝血流阻断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方面优于Pringle法组(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合适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囊性包虫病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采用Pringle法或半肝血流阻断法应根据患者病情、术中探查及医疗水平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阻断人肝血流肝切术手术的安全性及技巧。方法:分析不阻断人肝血流的肝切除术39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8例。术前肝功按Child分级:A级34例,B级5例。肿瘤直径3~15cm。手术方式:半肝切除术5例,中央型肝切除术9例,周边型肝切除术25例。主要用钳夹法和指折法相结合的方式断肝,必要时利用术中B超判断切除范围和肿瘤与肝内血管的关系一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结果:手术时间80~480分钟,术中输血量0~7600ml,术中平均输血量1120 980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9%(7/39),术后无肝衰发生。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应用不阻断人肝血流切肝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62例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进行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术中均采用动脉阻断钳阻断肿瘤侧半肝入肝血流,门脉钳阻断出肝血流的半肝血流阻断方法.结果:62例大肝癌切除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0~750 mL,平均360 mL,未输血40例;术后恢复良好并痊愈出院,无肝功能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采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进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不但获得了良好血流阻断效果,使出血更加容易控制,而且最大限度保护了患者的肝功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肝脏血流阻断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种不同肝血流阻断方式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将74例肝肿瘤患者根据肝血流阻断方式分为3组:A组(n=40)行pringle法,B组(n=23)行全肝血流阻断(THVE),C组(n=11)行解剖性肝血流(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阻断。并观察3组肝血流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A组和B组手术时间均较C组显著缩短(均P〈0.01),B组肝门阻断前1min和肝门开放后1min中心静脉压均显著高于肝门阻断后(均P〈0.01),B组和C组出血量均较A组显著减少(均P〈0.01),A组和B组术后3dALT、AST水平均较c组显著升高(均P〈0.01),3组肝血流阻断后均未发生肾脏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结论肝肿瘤行肝切除术时行pringle法血流阻断是一种简便方法,但出血量多;全肝血流阻断是一种减少出血的有效方法;解剖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要求高,但术中肝损伤小,可避免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肝切除过程中实施肝门血流阻断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方法通过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全文数据库、MEDLINE相关文献对肝门血流阻断的方法进行分类,并客观评估每种方法的利弊。结果 Pringle法是最早应用于肝切术手术时控制肝断面失血量的方法,此法简单、易行,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但是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对肝脏产生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尤其对肝脏本身存在基础病变的患者;全肝血流阻断有很好的手术中控制失血量的效果,但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应引起重视;半肝血流阻断和保留肝动脉的半肝血流阻断方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是只能应用于手术操作位于一侧半肝的患者,应用范围受到一定局限;肝段血流阻断法对肿瘤较小且局限于一个肝段或相邻几个肝段的手术操作是一种理想的阻断方法,但是由于操作复杂,定位困难,只能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好,且具备熟练解剖知识的高年资外科医生中开展。结论实施肝门血流阻断,控制肝断面失血量是肝脏手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目前临床应用的肝门控制方法各有利弊,探索一种既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又最大限度的减少因阻断对肝脏产生损伤和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仍然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肝移植手术中,肝脏外科血流阻断技术很重要,它可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肝功能恢复等优点。在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中,出现了各种优良的肝脏血流阻断技术,该技术领域至今仍是外科界的研究热点。目的:介绍了肝脏外科血流阻断技术种类,最新研究热点及进展。方法:以“Hepatectomy;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Advancement”及“肝切除术;血流阻断”为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1999年1月至2014年1月相关文献。选择与入肝血流阻断、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全肝血流阻断及肝切除断面血流阻断技术相关的文献50篇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与结论:肝脏血流阻断方法种类较多,最常用的是间歇入肝血流阻断法和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建议的适用原则是:①对于在肝脏边缘的病灶小于5 cm的患者,可考虑在不阻断肝脏血流的情况下进行手术。②局限于半肝内的病灶适合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尤其适合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保留半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和绕肝提拉肝血流阻断法的也有相关的研究,认为在临床应用具有一定价值,但从目前来看二者的临床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③超过半肝或跨越两半肝(巨大病灶)的病灶适合用间歇入肝血流阻断法。④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或与第二、三肝门关系紧密的病灶适合用肝血流隔离法及其改良术式。⑤病灶体积较小局限于肝段内条件允许可考虑肝段血流阻断技术,还可用常规的半肝血流阻断法和入肝血流阻断法。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是减少出血、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半肝血流阻断法与Pringle法在肝切除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8期)、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查找所有比较半肝血流阻断术与Pringle法应用于肝切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8月。同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RCT,包括624例患者。结果显示:①手术安全性方面:Pringle法的手术时间少于半肝血流阻断法[SMD=0.34,95%CI(0.02,0.66),P=0.04],但两者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需求比、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指标无明显差异。②有效性方面:半肝血流阻断法的术后第3天ALT水平[SMD=–0.71,95%CI(–1.28,–0.14),P=0.02]、第7天ALT水平[SMD=–1.73,95%CI(–2.85,–0.62),P=0.002]、第1天AST水平[SMD=–0.74,95%CI(–1.38,–0.09),P=0.03]、第7天AST水平[SMD=–0.99,95%CI(–1.26,–0.71),P<0.000 01]、第3天TBIL水平[SMD=–0.34,95%CI(–0.57,–0.10),P=0.005]及第7天TBIL水平[SMD=–0.52,95%CI(–1.02,–0.01),P=0.04]均低于Pringle法。结论与Pringle法相比,半肝血流阻断法在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促进肝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方面更好。因纳入研究的数量及样本量较少,且受质量限制,一些主要的测量指标报道过少,缺乏足够的信息进行分析,所以上述结论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分支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患者术中肝门阻断对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HCC患者39例,其中合并及不合并PVTT的患者分别为18例和21例,在肝门阻断下行肝段以上的肝脏切除术,比较其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肝硬化分级、肝门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3、5天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C合并PVTT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前白蛋白及第1天的白蛋白分别为(0.14±0.04)、(0.09±0.14)和(37.17±3.19)g/L,与HCC不合并PVTT组患者[(0.19±0.05)、(0.11±0.04)、(39.48±3.16)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2及0.03).结论:HCC合并PVTT患者术中行肝门阻断安全有效,术后患者肝脏合成前白蛋白的能力较不合并PVTT患者短期下降更明显,在术后第5天均未恢复正常,需加强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在肝切除术中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hemihepatic inl ow occlusion,HHO)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 inl ow occlusion,THO)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2013年第1期)、PubMed、EMbase、CBM、CNKI和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系统,查找比较在肝切除术中应用HHO与THO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5月,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同时,手工检索已发表的资料和会议论文。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RCT,包括7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HO在降低术后第1天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WMD=–235.84,95%CI(–411.28,–60.40),P=0.008]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WMD=–195.52,95%CI(–351.87,–39.16),P=0.01]水平,缩短AST[WMD=–3.83,95%CI(–4.52,–3.15),P<0.000?01]、ALT[WMD=–4.29,95%CI(–5.75,–2.84),P<0.000?01]和胃肠道的恢复时间[WMD=–1.52,95%CI(–2.75,–0.29),P=0.02]方面优于THO。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及手术经验的不断丰富,THO在缩短手术时间方面可能优于HHO。但两者在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是否输血和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肝切除术中应用HHO能减轻肝功能损害,缩短术后肝功能和胃肠道的恢复时间,但两者在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是否输血和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今后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腹腔镜肝切除术下展开肝主流阻断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且未中转开腹患者162例,其中采用全入肝血流阻断技术52例为A组,半肝血流阻断技术54例为B组,半肝血流阻断加肝静脉控制技术56例为C组。比较3组疗效指标[术后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治愈率]和安全性指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C组术中出血量[(148.77±31.33)mL]、术中输血率(3.57%)低于A、B组[(198.02±40.14)mL、9.26%;(229.63±48.36)mL、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B、C组ALT、AST、TBIL水平[(90.35±38.87)U/L、(85.56±20.11)U/L、(22.12±3.96)μmol/L;(88.98±35.46)U/L、(87.74±20.13)U/L、(21.37±4.01)μmol/L]均低于A组[(201.03±58.62)U/L、(129.99±34.58)U/L、(36.63±4.5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2.41±3.54)h、(9.03±1.06)d、(10.11±2.06)d;(20.55±3.48)h、(8.77±0.98)d、(10.02±2.03)d]低于A组[(30.22±4.65)h、(9.96±1.22)d、(11.54±2.3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愈率(81.48%、87.50%)高于A组(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死率分别为1.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57%)低于A组(2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肝血流阻断加肝静脉控制法可有效保护残肝肝功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治愈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肝血流阻断方式对肝叶切除术后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ringle阻断和半肝阻断对肝叶切除术后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94例因各种原因接受肝叶切除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47例,分别接受Pringle肝血流阻断(A组)和半肝血流阻断下肝叶切除术(B组)。在进腹后和关腹前分别进行门静脉血、腹腔积液和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取材,均进行需氧和厌氧细菌培养,判断肠道细菌易位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进腹后门静脉血、腹腔积液及回盲部淋巴结均未有阳性细菌培养。而关腹前A组肠道细菌易位发生率为25.5%;B组发生率为6.4%(χ2=6.425,P=0.011),OR值为5.209,95%CI为1.207~29.428。两组共培养出大肠埃希菌10株、肠球菌6株、产气肠杆菌2株。主要为肠道兼性厌氧的G-杆菌(61.1%),其次为G+兼性厌氧球菌(22.2%)。细菌易位的部位以肠系膜淋巴结最多见(60.0%)。经多因素调整后,A组较B组细菌易位发生的OR值为5.106,95%CI为3.228-6.984。【结论】肝叶切除术中采用半肝血流阻断较Pringle阻断肠道细菌易位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刀(CUSA)结合单极电凝在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1例需行肝脏切除术的患者中运用CUSA结合电凝(CUSA组)95例,运用钳夹法(CC组)15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C组相比,CUSA组肝门阻断率低、手术时间较长、住院时间短(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CUSA组患者术后ALT、总胆红素水平较CC组低(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CUSA结合单极电凝行肝脏切除术对肝组织损害轻,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不增加,不足之处是手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