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背景: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来提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方法。目的:探讨无创伤双后肢缺血后处理对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8只糖尿病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行开腹术;缺血再灌注组仅行胰腺移植;缺血后处理组,移植前行非创伤性双后肢缺血后处理。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血糖和胰腺组织中丙二醛水平均高于缺血后处理组(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低于缺血后处理组(P<0.01);与缺血后处理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胰腺组织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1)。结果提示,无创伤双后肢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可通过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失活,从而清除氧自由基以及减少胰腺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法对大鼠胰腺移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胰腺移植后血栓形成和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冈之一,又是胰腺移植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会严重影响移植胰腺的功能.如何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观察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法对大鼠移植胰腺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糖尿病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为4组,对照组,缺血后处理1组(再灌注30 s缺血30 s1次),缺血后处理2组(再灌注30 s/缺血30 s3次)和缺血后处理3组(再灌注30 s/缺血30 S6次),各组均行胰腺移植;48只建康SD人鼠为供体;检测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再灌注后2 h移植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髓过氧化物酶变化,TUNEL法检测移植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再灌注后缺血后处理组较对照组血糖降低(P<0.01):缺血后处理2组较缺血后处理1组和缺血后处理3组血糖低(P<0.05h再灌注后缺血后处理组较对照组移植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P<0.01),丙二醛及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低(P<0.01),缺血后处理2组较缺血后处理1组和缺血后处理3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P<0.05)、丙二醛及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低(P<0.05).再灌注后缺血后处理组较对照组移植胰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值低(P<0.01),缺血后处理2组较缺血后处理1组和缺血后处理3组细胞凋亡指数值低(P<0.05),提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胰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可以减少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再灌注30 s/缺血30 s循环3次是最佳的大鼠移植胰缺血后处理诱导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成功建立肾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研究缺血后处理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夹闭大鼠左肾动静脉复制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缺血再灌注组(I/R,n=10),缺血后处理组(IPo,n=10),假手术组(S,n=10)。检测血肌酐浓度(Cr)、尿素氮(BUN),检测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取肾组织做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S组血清肌酐水平为(63.83±17.26)μmol/L,血清尿素氮水平为(11.56±2.75)mmol/L。I/R组分别达到(175.94±64.53)μmol/L、(42.85±14.67)mmol/L,与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o组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分别为(91.51±35.67)μmol/L、(15.91±4.12)mmol/L,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肾组织中SOD含量为(91.3±2.9)U/mgport,I/R组为(55.3±1.6)U/mg-port,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o组SOD含量为(71.6±2.7)U/mgport,SOD活性较I/R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肾小球、肾小管未发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I/R组病理形态与S组相比有显著差异,IPo组病理形态较I/R组明显减轻,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缺血后处理对肾起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强了肾的抗氧化能力,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o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时间150min,无肝期14min左右。80只大鼠,配成40对,配对大鼠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IP组),每组20对。对照组获取供肝前仅以4℃肝素生理盐水灌注,后获取供肝并放入4℃生理盐水中保存;IP组获取供肝前先夹闭门静脉及肝动脉,使供肝缺血10 min,再松开血管夹,恢复供肝血供10min,然后以与对照组相同的方法灌注、获取及保存供肝。各组受体的一半(n=10)用于肝移植术后采集标本:另一半(n=10)用于观察肝移植术后生存期。结果IP组大鼠肝移植术后一周生存率、胆汁分泌量高于对照组,血清AST、ALT、LDH、肝组织细胞凋亡及TNF-α低于对照组。结论缺血预处理能降低移植肝组织中TNF-α水平,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MRI)的保护方法主要包括:缺血预处理,药物性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 itioning,IPC)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实施,临床可控性强,因而具有更直接、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改变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的改变与胰腺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1在徐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实验科、徐州市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完成。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1h组,缺血再灌注6h组,每组8只。测定血淀粉酶,脂肪酶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光镜、电镜观察胰腺组织结构改变;微循环显微镜检测胰腺微循环的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血流状态;测定胰腺组织干/湿比,了解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胰腺缺血再灌注后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含量:缺血再灌注1h组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高于假手术组[(26.67&;#177;9.99)μkat/L,(5.24&;#177;1.82)μkat/L,(14.53&;#177;3.98)μkat/L,(2.83&;#177;1.64)μkat/L,(t=2.60,349,P&;lt;0.05)],缺血再灌注6h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1.59&;#177;10.95)μkat/L,(10.66&;#177;2.61)μkat/L,(t=7.35,7.54,P&;lt;0.01)]。淀粉酶、脂肪酶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②胰腺缺血再灌注后形态学改变:缺血再灌注1h组光镜下呈现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表现,缺血再灌注6h组损伤加重,出现出血、坏死。③胰腺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的改变:缺血再灌注1h组和缺血再灌注6h组的微动脉口径小于假手术组[(18&;#177;6)μm,(20&;#177;9)μm,(22&;#177;8)μm,(t=2.42—3.85,P&;lt;0.05)]。缺血再灌注1h组和缺血再灌注6h组的微静脉口径均较假手术组扩张[(30&;#177;8)μm,(35&;#177;15)μm,(25&;#177;10)μm,(t=2.42—3.85,P&;lt;0.05)],缺血再灌注6h组较缺血再灌注1h组微静脉口径明显扩张(t=3.69,P&;lt;0.05)。缺血再灌注1h组与缺血再灌注6h组的血流速度均较假手术组减缓[(0.44&;#177;0.12)mm/s,(0.21&;#177;0.04)mm/s,(0.56&;#177;0.03)mm/s,(t=2.42—4.19.P&;lt;0.05—0.01)],并且缺血再灌注6h组较缺血再灌注1h组血流速度显著减缓(t=5.19,P&;lt;0.01)。④胰腺再灌注后胰腺组织干湿比的改变:缺血再灌注1h组胰腺干湿比明显少于假手术组[(26.5&;#177;2.3)%,(30.1&;#177;2.1)%,(t=3.23,P&;lt;0.05)],缺血再灌注6h组胰腺干湿显著减少[(20.4&;#177;2.2)%,(t=8.23,P&;lt;0.01)]。结论:胰腺缺血再灌注1h时即发生微循环障碍及组织损伤,再灌注6h微循环障碍进一步恶化,胰腺缺血再灌注后,胰腺组织损伤与微循环紊乱的发展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显示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在缺血再灌注肺损伤中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对肺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累积保护效应。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后4组建立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动物模型,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在造模前或/和造模后反复3次阻断开放左侧肺门。结果与结论:与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后处理组相比,联合处理组大鼠肺组织的干质量比、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降低(P<0.05),而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P<0.05),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后处理组大鼠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水平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接近(P>0.05),且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基本相似。而且缺血预处理与联合处理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呈正相关。提示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对于减轻中性粒细胞的侵润和激活及氧化反应对于肺组织的损伤有明显的累积保护效应,从而可以更好的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显示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在缺血再灌注肺损伤中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对肺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累积保护效应。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后4组建立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动物模型,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在造模前或/和造模后反复3次阻断开放左侧肺门。结果与结论:与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后处理组相比,联合处理组大鼠肺组织的干质量比、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降低(P〈0.05),而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P〈0.05),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后处理组大鼠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水平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接近(P〉0.05),且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基本相似。而且缺血预处理与联合处理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呈正相关。提示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对于减轻中性粒细胞的侵润和激活及氧化反应对于肺组织的损伤有明显的累积保护效应,从而可以更好的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缺血后处理模型。方法:行右肾切除,左肾蒂分别钳夹0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根据肾功能检测指标确定大鼠IRI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1组和缺血后处理2组,再灌注24小时后根据肾功能检测指标和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分级的变化确定缺血后处理模型。结果:右肾切除,左肾蒂钳夹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肾脏功能检测指标显著升高(P〈0.05),确定IRI模型肾蒂钳夹时间为60分钟;与I/R组相比,经缺血后处理-1干预后,大鼠肾脏功能检测指标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损伤明显改善,病理损伤分级明显降低(P〈0.05);经缺血后处理-2干预后,大鼠肾脏功能和组织损伤程度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采用缺血后处理1-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肾脏IRI的缺血后处理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对鼠肺再灌注损伤肺血管内皮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每组8只.三组实验结束后均留取左肺组织及动脉血,血液用于测定内皮素-1(ET-1)水平(ELISA法),肺组织制作成10%组织匀浆,用于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ACE mRNA的表达.留取小块肺组织测定肺湿/干质量比(W/D),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形态.结果 三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MPO、MDA、W/D和ET-1水平及肺组织中ACE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而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观察见I-R组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加重;与I-R组比较,IPostC组MPO、MDA、W/D和ET-1水平及肺组织中ACE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见IPostC组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缺血-再灌注肺血管内皮细胞释放ET-1、下调肺血管内皮ACE mRNA的表达、减少肺组织中氧自由基的产生和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及保护抗氧化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脑皮质缺血-再灌注期间神经元凋亡及磷酸化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及后处理组(IPost).采用4-VO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Post组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 min,开放30 s,夹闭10 s,反复3次.于术后2d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TTC法检测大鼠脑部梗死面积;光谱法检测磷酸化GSK-3β水平;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eul test方法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GSK-3β活性与大鼠皮质神经元凋亡,脑部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与S组相比,I/R组和IPost组皮质神经元凋亡和梗死面积显著增多(P<0.01),p-GSK-3β水平降低(P<0.01);与I/R组相比,IPost组皮质神经元凋亡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1),p-GSK-3β水平增高(P<0.01);p-GSK-3β与大鼠皮质神经元凋亡、脑部梗死面积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使p-GSK-3β水平增高,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和梗死面积减少,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14.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2/05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0min,放松结扎线再灌注240min;缺血后处理组,缺血40min后,再灌注10s,缺血10s,连续3个循环,然后再灌注239min;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做套环,但不收紧结扎线。采用TUNEL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同时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和心肌梗死范围。结果:纳入动物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中肌酸激酶活性的测定:再灌注结束后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肌酸激酶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13.54±1.50),(20.72±1.58),(2.90±0.28)μkat/L,P<0.01],缺血后处理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心肌梗死范围:再灌注结束后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缺血区与左室面积比值无明显差异,缺血后处理组心肌坏死区与缺血区比值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26.1±6.7,40.2±7.2,P<0.01)。③心肌凋亡细胞计数:再灌注结束后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细胞凋亡(<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12.5±2.9)%,(21.3±3.8)%,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水飞蓟宾(silybin)具有抗自由基活性、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脂氧酶作用、极低的毒性,但由于其人体生物利用度低,故影响其疗效.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Silybin-phosphatidylcholine
compound,SPC)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并且SPC中所含磷脂酰胆碱也具有抗自由基活性、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理论上可以认为SPC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目的了解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S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所有研究工作均在新乡医学院药物研究室进行.水飞蓟宾(Silybin,含量98%),辽宁盘锦第三制药厂提供;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SPC,含量>95%),本室合成;丙二醛(MDA)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仪器SHIMADZU
255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武汉科学仪器厂DL-6低温离心机.实验动物有新乡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各组受试大鼠给与供试样品灌胃;灌胃容积为0.5
mL/100 g.将SPC和Silybin分别悬浮于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溶液中;①伪手术组和②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单纯模型组)2次/d给与5
g/LCMC灌胃.③SPC-1组每日2次给与SPC 5 mg/100g(5 g/L CMC悬浮液)灌胃.④SPC-2组2次/d次给与SPC
10mg/100g(5 g/L CMC悬浮液)灌胃.⑤Silybin组每日2次给与给与Silybin 10
mg/100g(5 g/LCMC悬浮液)灌胃.于第6次灌胃(第3 d)后2 h对各组大鼠进行手术.手术在100
g/L乌拉坦(125 mg/100g)腹腔注射麻醉下,沿颈部正中切口,小心钝性分离并暴露气管和双侧颈总动脉,用无损伤小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造成脑不完全缺血,60
min后放开动脉夹,再灌注6 h后,迅速取血、并断头处死取脑,迅速检测.伪手术组不夹闭颈总动脉.各项操作均由本研究室有经验实验师完成.主要观察指标对比观察水飞蓟宾和两种剂量的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S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学改变、血浆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①除伪手术组外,各组受试大鼠均出现脑水肿改变.单纯模型组大鼠脑组织表面肿胀,蛛网膜血管增粗,可见散在小出血点;光镜下可见细胞外间隙增大,毛细血管基底膜疏松,内皮细胞肿胀、饮泡扩大、胞浆疏松、核淡染;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肿胀、胞浆出现少量空腔小泡,细胞器轻度扩张、染色变浅.SPC-1组、SPC-2组和Silybin组大鼠脑组织肉眼观察病变似单纯模型组,唯小出血点少见;光镜下细胞肿胀和细胞外间隙增大较轻,胞浆内空泡较少,SPC-2组细胞器未见扩张、核染色和伪手术组相似.②受试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存在差异伪手术组(76.53±0.71)低于单纯模型组(80.90±0.62)、SPC-1组(79.35±0.32)、SPC-2组(77.63±0.68)和Silybin组78.81±0.57(t检验均P<0.05).单纯模型组明显高于SPC-1组、SPC-2组和Silybin组(P<0.01).SPC-1组类似于Silybin组(P>0.05),而明显高于SPC-2组(P<0.01).各组受试大鼠血浆MDA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伪手术组低于单纯模型组、SPC-1组、SPC-2组和Silybin组;单纯模型组明显高于SPC-1组、SPC-2组和Silybin组(均P<0.01);SPC-1组类似于Silybin组(P>0.05),而明显高于SPC-2组(P<0.01).结论水飞蓟宾和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但不能完全阻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作用优于水飞蓟宾,并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出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研究发现姜黄素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的: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姜黄素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姜黄素预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假手术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姜黄素组、缺血后处理组以及联合处理组。肾脏再灌注24h后,取下腔静脉血测定肌酐和尿素氮。肾组织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肌酐、尿素氮均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的肌酐、尿素氮值在再灌注24h后均下降(P〈0.05)。与姜黄素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比较,联合处理组的肌酐更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姜黄素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比较,联合处理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肾小管损伤明显;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肾小管损伤减轻明显,与姜黄素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比较,联合处理组损伤更轻。说明示姜黄素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 相似文献
17.
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缺血时腹腔注射丹皮酚,缺血2h再灌注24h观察对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犤(2.27±0.70)分犦比较,丹皮酚治疗组犤(1.67±0.72)分犦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少(t=2.302,P=0.029),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减轻。梗死体积治疗组犤(105.25±9.48)mm3犦较对照组犤(117.26±7.94)mm3犦减小,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73,P=0.062)。结论:丹皮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SD大鼠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红景天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250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红景天处理组,每组10只。红景天液制法参照中药质量标准:取红景天生药102g,加水煎煮2次,第1次1.5h,第2次1h,滤过,滤液合并后加水调至120mL,每只大鼠2mL/d,相当于生药5g/(kg·d)。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动物于术前12h禁食,不禁水。以2%盐酸氯胺酮(100mg/kg)腹腔注射麻醉。生理盐水2mL/d,连续灌胃5d后,取正中切口入腹后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以无创伤血管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造成小肠完全缺血60min,然后松夹进行再灌注60min。假手术组:生理盐水2mL/d,连续灌胃5d后,只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但不作阻断。红景天处理组:红景天按5g/kg生药,溶于2mL水中灌胃给药,连续5d后,分离肠系膜上动脉,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再灌注60min。检测各组大鼠小肠黏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以及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和红景天处理组[肿瘤坏死因子α:(2.57±0.29),(0.32±0.06),(1.06±0.11)μg/L;白细胞介素-6:(965.73±42.01),(122.46±1.74),(385.03±13.50)ng/L,P<0.01]。②缺血再灌注组丙二醛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红景天处理组[(0.68±0.11),(0.33±0.10),(0.54±0.12)nmol/g,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低于假手术组和红景天处理组[(34.12±5.31),(92.63±3.82),(55.66±5.92)NU/g,P<0.01]。结论:红景天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表达及清除氧自由基的方式,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氯氮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尼莫地平进行阳性对照。
方法:实验于1999年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实验室进行,取Wistar大鼠240只,单纯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氯氮平24,12,6mg/kg组,尼莫地平组和假手术组6组,每组40只。氯氮平24,12,6mg/kg组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氯氮平,尼莫地平组腹腔注射0.2mg/kg尼莫地平,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均为1次/d,连续7d。给药7d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他5组大鼠栓塞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2h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率;Fura-2负载,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
结果:经补充后2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含水量:缺血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81.62&;#177;0.15)%,(75.81&;#177;0.23)%,P〈0.01].其他4组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丙二醛含量:缺血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10.85&;#177;0.38),(4.07&;#177;0.63)μmol/g,P〈0.01],其他4组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缺血再灌注组低于假手术组[(82.47&;#177;10.73),(280.15&;#177;10.32)Nu/mg,P〈0.01],其他4组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④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缺血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574.87&;#177;14.56),(215.76&;#177;10.84)nmol/L,P〈0.01],其他4组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⑤细胞凋亡率:假手术组为0,缺血再灌注组为28%,氯氮平6,12,24mg/kg组及尼莫地平组分别为19%,12%,5%,13%。
结论:①6-24mg/kg氯氮平可显著降低细胞内游离钙含量,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提示氯氮平对缺血再灌注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钙拮抗以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②氯氮平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尼莫地平相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