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 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 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 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2.
背景: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已广泛用于创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滑脱和颈椎重建。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固定辅助小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作者以"颈椎,侧块,内固定,植骨"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2篇文献,从颈椎侧块临床解剖、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侧块螺钉固定疗效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颈椎侧块螺钉为后路短节段固定,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能实现对颈脊髓的充分减压,恢复椎间高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稳定颈椎的失稳节段,并能预防颈椎后凸畸形以及神经根麻痹的发生及颈椎失稳的加重,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颈椎失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省肿瘤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收治的6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8例(采用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和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JOA)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估患者轴性症状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在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上测量最狭窄处脊髓面积、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和脊髓后移距离;统计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治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选取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患者25例,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并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11~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3~6个月X线显示25例患者固定节段关节突有骨小梁生成,融合率达100%.25例术前JOA评分为10.39±2.40,术后随访时达到14.36±1.64;3例患者(4枚螺钉)出现螺钉松动,发生在钢板头侧.结论: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石云志  刘泉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601-8606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是通过直接减压,取出压迫的骨赘、骨化的后纵韧带,前路间盘从而达到彻底减压,通过置入钢板、钛网,产生前路支撑作用,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对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患者,实施前路无法彻底切除骨化物,且减压难以维持颈椎曲度和稳定性,实施后路手术更为合适。目的:对比分析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从秦皇岛市第三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选择34例进行观察,分别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对照组)和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观察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进行颈椎X射线、CT及MR检查,治疗后7 d进行复查。检查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节段)脊髓压迫率。并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经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和治疗前颈椎曲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和脊髓压迫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以及优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相比,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颈前路减压钢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若丹 《临床医学》2009,29(4):111-112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病呈上升趋势。治疗方面,以前许多学者主张后路间接减压,发展至前路直接减压+植骨融合术。前者较为安全简单,并被广泛采用,但后者能直接有效的减压,是更理想的治疗方法。植骨节段的稳定性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影响了颈前路手术疗效。随着AO、ORION等颈前路钢板在全国逐渐广泛开展,初步报道疗效确切,解决了植骨融合及阶段稳定的问题。我院骨科自2001年4月至2006年11月使用颈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采取一期前后路的手术方式治疗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2~74岁,平均51.5岁;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术前X射线,CT或MRI检查提示颈椎被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术后定期复查X射线观察融合率和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情况,全体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5个月.JOA术后6个月评分为(12.88±2.47)分,较术前(6.41±1.28)分明显提高(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优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1%.全体病例植骨在三四个月后均获得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等并发症.提示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早期彻底地减压并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采用扩大后壁减压术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病例36例,对其采用扩大后壁减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前后对患者展开神经功能、颈肩疼痛程度、颈椎曲率指数、脊髓扩大与后移程度评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各项观察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术后优于术前的现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扩大后壁减压术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行治疗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袁红 《护理研究》2006,20(11):3041-304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TT)又称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或钙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手足及躯干的感觉异常、运动麻痹、膀胱等神经症状的疾患。我院2000年3月-2006年3月收治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人,行经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袁红 《护理研究》2006,20(33):3041-304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TT)又称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或钙化),人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手足及躯干的感觉异常、运动麻痹、膀胱等神经症状的疾患[1]。我院2000年3月—2006年3月收治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人,行经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3年3月—2006年3月9例住院行经颈后路单开门成型术的颈椎后韧带骨化症病人,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2岁~68岁,平均53岁。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由于病人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加之对手术期望值高,担心愈后,术前都存…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采用单纯前路,还是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差异。 方法:选择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1例。男9例,年龄在56-72岁;女12例,年龄在58-70岁。病变位于C2-5间11例,C3-7之间10例。其中11例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0例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治疗结果采用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及改善率。 结果与结论:10例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方法患者优良率为90%,改善率为82%。11例单纯采取颈椎前路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优良率为73%,改善率为73%。两组优良率比较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从而说明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植入技术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情况及特点,在颈椎后路手术中采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2例。手术由后正中入路,颈椎骨折脱位根据情况复位,一侧或双侧椎板减压,采用Magerl法进钉,选用3.5mm皮质螺钉,双皮质固定。结果表明,术后3~5个月获得良好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无丢失,无螺钉松动及断钉现象,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可见颈椎侧块钢板固定植入技术的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固定节段短,力学强度好。  相似文献   

15.
下颈椎不稳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早期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早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对76例OPLL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行颈椎X线摄片、CT及MRI检查。在颈椎屈曲/伸展侧位片上测量全颈椎活动范围、椎体水平移位及成角程度,根据MRIT2加权像观察脊髓内高信号变化,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OPLL患者颈椎屈伸范围比正常人明显减小(P<0.01),下颈椎不稳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OPLL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和脊髓受压程度不平行,产生重于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症状。结论下颈椎不稳加速OPLL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手术要点和早期康复效果。方法:1994 年至今,采用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3 例。结果: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82 .6 % ,植骨融合率100% 。无损伤神经血管、术后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外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在后方减压的同时,能进行坚强的内固定,适于伴有后方结构损伤的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有利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