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的症状,但是其机制还不清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表达TLR8及TLR9等的影响.方法:DBA/1J小鼠随机分3组,非造模组不造模,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制备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实验组尾静脉注射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关节直径明显减小,关节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降低,但比非造模组略高;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表达TLR8、TLR9和白细胞介素1β的水平较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1或P < 0.05);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中TLR8与TLR9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P > 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下调了类风湿关节炎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表达TLR8及TLR9的水平,但TLR8与TLR9的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方便、快捷、有效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股骨、胫骨,分别用全骨髓贴壁法、骨片消化法、骨髓加骨片法分离小鼠MSC,比较Msc集落出现时间、大小及数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进行MSC成骨、成脂分化鉴定。结果表明,骨髓加骨片法出现的集落时间最早,集落数量最多,第4天集落数为20±4个;骨片消化法为11.5±2.5个;全骨髓贴壁法最少,为9.5±1.5个;到第3代时,骨髓加骨片法获得细胞数量最多,是全骨髓贴壁法和骨片消化法的2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获得的细胞高表达干细胞标志之一Sca-1,高表达CDdd、CD29,不表达白细胞表面抗原CIM5和内皮细胞标志CD31等;所分离的MSC在成骨诱导体系和成脂诱导体系中能分别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典型的MSC特性。结论:骨髓加骨片法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小鼠骨髓MSC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肠道辐射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C57BL/6雄性小鼠的骨髓MSCs,通过诱导其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方法进行鉴定。将受鼠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照射对照组(组Ⅰ)、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组Ⅱ)和骨髓MSCs+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组Ⅲ),给予60Coγ射线全身致死量照射后,组Ⅰ不做处理,组Ⅱ2h内尾静脉移植C57BL/6雄性小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Ⅲ移植骨髓MSCs和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各组小鼠4周的生存率、病理切片等指标,并用PCR检测雌性受鼠体内Y染色体的Sry基因,确定供体干细胞的植入情况。结果:组Ⅲ的生存率较其他两组显著升高(P﹤0.05),病理切片显示肠道损伤有明显修复,PCR检测显示修复的细胞来源为供鼠细胞。结论:骨髓MSCs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有促进肠道辐射损伤修复的作用,其作用优于单纯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为骨髓MSCs用于修复肠道辐射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维持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在造血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和多向分化能力,并检测其在体外支持造血的能力。方法:利用密度梯度培养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接种脐血单个核细胞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滋养层培养板上共培养,观察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变化。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强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和CD106。可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扩增并形成造血祖细胞集落。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具有造血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后对血管生成因子IL-8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MSC和K562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包括直接接触和MSC条件培养液,应用RT-PCR方法检测MSC和K562细胞IL-8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MSC直接接触和经MSC条件培养液作用后,K562细胞IL-8的表达均明显高于K562细胞单独培养组(p〈0.01)。与K562细胞共培养的MSC,其IL-8的表达亦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MSC(p〈0.01)。结论:MSC与K562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和某些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可促进血管生成因子IL-8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的研究发现来源于骨髓或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及抗炎的特性,使得其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综述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机制及其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2005/2011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及CNKI数据库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抑制作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arrowstemcells,rheumatoidarthritis,immunosuppressive",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抑制",纳入近年来起重大影响以及开启和引领新方向的重要研究成果,排除重复性研究,纳入24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维持关节组织的内环境稳态,如调控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抗纤维化及组织再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疗效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方法,观察MSCs体外生长特征。方法取小鼠胫骨和股骨,取出骨髓细胞,用1.073g/ml的Percoll分离液梯度离心,培养皿培养、换液除去非贴壁细胞,获得MSCs,通过传代对MSCs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测定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3代MSCs细胞周期及表面抗原。结果 新分离的MSCs呈小圆形,形态规整。培养传代后,细胞大小均匀,形态较一致,多为梭形。P1、P2、P3代MSCs生长曲线均呈S型。P3代MSCs 75.27%的细胞处于G0-G1期。P3代MSCs CD44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8.71%,CD34表达阴性。结论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MSCs,在含15%FBS的DMEM-LG培养基中培养MSCs,可获得稳定生长的昆明小鼠MSCs。培养的MSCs细胞系性状稳定,表型稳定均一,适于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贴壁法培养不同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的过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比较分析,为下一步实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出生1周、8周、16周的健康昆明小鼠,分成新生、青年、成年三组,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和贴壁率观察,绘制生长曲线。结果各组细胞约在9—12天80%-90%长满培养瓶底,融合成单层,传代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更加单一,为排列更加有序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贴壁率的观察和生长曲线显示,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新生小鼠细胞增殖最快,细胞可扩增能力最强,而成年小鼠细胞增殖最慢,细胞可扩增能力最弱,青年小鼠细胞介于两者之间。结论利用贴壁法可以从不同龄小鼠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并可在体外传代扩增,干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中的非造血细胞,构成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心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等分化的潜能,表达多种表面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骨髓、外周血的MSCs是一循环的整体,具有其自身代谢、更新的循环,终末分化可能跨越胚层界限.MSCs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能合成IL 6、IL 11、SCF、flt 3配体等多种正性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具有维持长期培养启始细胞 (LTC IC)增殖的能力 ,促进CD3 4+细胞分化[1 3 ] ,提示MSC具有支持造血和促进造血恢复的作用。为此 ,我们观察了MSC输注对小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后造血恢复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 ,6周龄 ,雌、雄各半 ,用以制备MSC ;10~ 12周龄昆明种小鼠 ,体重 (2 0± 2 )g ,雌、雄各半 ,为移植用的供体和受体。均购自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2 试剂 G CSF(特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半相合骨髓移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经8Gy^60Coγ射线照射后,BALB/c(H-2^d)雌性小鼠分为两组:MSC组,尾静脉输注经cm—DiI膜染剂标记的CB6F1(H-2^bd)雌性小鼠的MSC和CB6F1雄性小鼠的骨髓及脾的单个核细胞;对照组,单独输注CB6F1骨髓及脾的单个核细胞。观察两组移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亚群,ConA和LPs刺激的T、B淋巴细胞增殖,供受者及第三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供者骨髓及脾细胞在受者胸腺、骨髓和脾脏的植入率,供者MSC在受者体内分布,急、慢性GVHD的发生率和生存分析。结果移植后90天(+90天)内,MSC组CD3阳性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30天MSC组CD3CD4双阳性细胞百分比和CD4/CD8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组+14天后B细胞增殖功能开始恢复,+30天达到正常值,而对照组+60天才恢复到正常值。供受者的MLR中MSC组的RR值始终低于对照组;第三者MLR中MSC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天MSC组受者骨髓和脾中的sry基因多于对照组。移植后MSC主要集中在胸腺、骨髓、肝、小肠,并且大量扩增。对照组急性GVHD发生率高于MSC组(P〈0.05),+90天对照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GVHD,MSC组+120天后出现慢性GVHD,程度轻于对照组。MSC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SC促进骨髓干细胞植入,加快C1M淋巴细胞恢复,促进体液免疫恢复,减少GVHD发生率,并且在受者胸腺、骨髓、肝、肠和心内膜下大量扩增,起到修复损伤作用,提高半相合骨髓移植动物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胚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需阐明。目的:探讨Tol 样受体3对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正常人 CD4+ T 细胞,单独或与胚胎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实时定量PCR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 样受体3及MyD88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br〉 结果与结论:相对于CD4+T细胞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3.59±0.11 vs.1.14±0.08,P <0.01);进一步发现 Tol 样受体3 mRNA 亦相应升高(3.10±1.60 vs.0.94±0.01,P <0.05)。而且,相对于CD4+T细胞单独培养组,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促进了MyD88的表达(2.29±0.05 vs.1.85±0.31,P<0.01)。研究结果表明Tol 样受体3可能对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发挥作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目前公认肾上腺素能β1受体含量和环磷酸腺苷水平在心肌细胞处于低氧状态时会发生改变,然而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慢性低氧作用后能否表现与心肌细胞相同的特性还未知,故检测其β1受体mRNA表达及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活性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2/2007-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研所实验室完成.①动物:清洁级成年昆明小鼠10只,新生1 d龄昆明小鼠40只,均购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成年小鼠麻醉后于肱骨及胫骨骨折处吸取适量骨髓,加入含15%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G、80 U/mL链霉素的IMDM培养基,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新生鼠处死迅速取心脏,用Ⅱ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将生长较好的第1、2代心肌细胞制成1×109 L-1细胞裂解液,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空白对照组仅加入IMDM培养基,实验组加入IMDM培养基和心肌细胞裂解液,隔天换液.继续培养1周后又分为4个亚组:常氧组,常氧不加药物作用72 h;低氧组,用1%氧浓度作用72 h;异丙肾上腺素组,用1×10-5mmol/L异丙肾上腺素作用72 h;低氧 异丙肾上腺素组,用1%低氧和1×10-5mmol/L异丙肾上腺素联合作用72 h.⑨实验评估:RT-PCR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受体mRNA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环磷酸腺苷的活性.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1受体mRNA水平的表达:空白对照组不表达β1受体mRNA.作用72h后,常氧组表达β1受体mRNA,低氧组β1受体mRNA水平升高100%,异丙肾上腺素组、低氧 异丙肾上腺素组β1受体mRNA水平均降低40%.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环磷酸腺苷活件检测: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环磷酸腺苷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异丙肾上腺素组环磷酸腺苷活性下降35%(P<0.05);低氧 异丙肾上腺素组与异丙肾上腺素组水平相当(P>0.05).结论:①采用心肌细胞裂解液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β1受体.②单纯低氧作用可明显升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1受体mRNA水平,环磷酸腺苷活性无变化.经异丙肾上腺素作用后,低氧环境无法显著改变β1受体mRNA水平和环磷酸腺苷活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发现地塞米松能有选择性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目的:了解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 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 2 代后分两组培养,对照组不加地塞米松,实验组分别加入 10-9,10-8,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 3,6,12,24 h 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MTT 法检测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取 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4 h,反转录后检测 Caspase-3 和 bcl-2 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0-8,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 12~24 h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与作用浓度和时间存在相关性,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率有增高的趋势。MTT 结果表明10-8,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 24 h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影响显著,这与上述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相符。RT-PCR提示地塞米松作用组 Caspase-3 显著增高,bcl-2 降低。结果证实地塞米松可能是通过细胞外通路和(或)线粒体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地塞米松能有选择性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目的:了解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后分两组培养,对照组不加地塞米松,实验组分别加入10-9,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3,6,12,24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MTT法检测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取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反转录后检测Caspase-3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12~24 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与作用浓度和时间存在相关性,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率有增高的趋势.MTT结果表明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24 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影响显著,这与上述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相符.RT-PCR提示地塞米松作用组Caspase-3显著增高,bcl-2降低.结果证实地塞米松可能是通过细胞外通路和(或)线粒体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治疗大鼠胶原诱导关节炎(CIA)模型的疗效。方法 40只造模成功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MSCs移植治疗组(MSC组,n=20)、细胞对照组(FLS组,n=10)、疾病对照组(CIA组,n=10),10只正常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AI评分来评价CIA大鼠关节肿胀程度。第17天予MSC组CIA大鼠尾静脉注射1×106UCMSCs,FLSs组CIA大鼠尾静脉注射等量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第42天处死所有大鼠,外周血分离血清,踝关节HE染色。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TGF-β、IL-1β、IL-6水平。踝关节病理评价关节间隙狭窄程度。结果 MSC组大鼠关节AI低于FLS组和CIA组(P0.05);HE染色示CIA大鼠造模后踝关节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及关节腔狭窄,但MSC治疗组关节间隙明显好于CIA组和FLS组;CIA组和FLS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MSC治疗组TNF-α、IL-1β、IL-6水平较CIA组和FLS组均有显著下降(P0.05);TGF-β在对照组与CI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输注MSC后TGF-β得到上调(P0.01)。结论 UCMSCs移植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上调抑炎细胞因子TGF-β来减轻CIA大鼠关节炎症和软骨破坏。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能够通过稳定低氧诱导因子使其下游基因表达上调,进而对细胞凋亡发挥调控作用。目的:观察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对无血清培养引起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传代培养并鉴定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应用无血清(无血清对照组)及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正常对照组)的DMEM培养基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48,72h,实验组在无血清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1mmol/L的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结果与结论:实验所获的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鉴定和三系分化鉴定证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无血清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说明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可拮抗血清剥夺引起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Fn、TPO基因修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血小板生成素(TPO)融合基因修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影响.方法 构建携带Fn-TPO融合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以其对骨髓MSC进行基因修饰;观察Fn-TPO基因在骨髓MSC中的表达,以及基因修饰后骨髓MSC的体外增殖、黏附造血细胞和分泌TPO的能力;并将脐血CD34+细胞接种到基因修饰后骨髓MSC形成的滋养层,培养7d观察修饰后骨髓MSC对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携带Fn-TPO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且以该逆转录病毒载体对骨髓MSC进行体外基因修饰;Fn、TPO基因在骨髓MSC内能够正常转录;基因修饰后的骨髓MSC体外增殖能力[(6.92±0.77)×104/ml]与对照组[(7.18±0.89)×10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修饰组和对照组黏附造血细胞能力分别为0.188±0.018和0.167±0.017(P<0.01),分泌TPO能力分别为(7.46±0.59)ng/ml和(5.58±0.37)ng/ml(P<0.01),细胞分泌TPO的能力不受培养时间的影响,但受细胞生长状态影响;2×104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经基因修饰后骨髓MSC联合必要细胞因子体外扩增7 d,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比例、BFU-E、CFU-GM及CFU-GEMM分别为(29.9±2.7)×104、(33.3±2.8)%、109.3±4.1/1×104CD34+细胞、163.7±7.1/1×104CD34+细胞、13.3±1.5/1×104CD34+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Fn-TPO基因修饰能够增强骨髓MSC黏附造血细胞、分泌TPO及支持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气管尚缺乏理想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主要依赖细胞形态学、细胞表型及诱导分化的功能进行分析。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在特定条件下向气管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无菌环境取兔骨髓,经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细胞至第2代,流式细胞术鉴定第1、第2代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的表达。无菌环境取气管,经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气管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软骨细胞蛋白聚糖的合成。在使用转化生长因子B1的基础上,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气管软骨细胞通过Transwell小室非接触式共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蛋白聚糖的合成,荧光实时定量PCR鉴定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不规则形聚集生长,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增快,呈鱼群状聚集生长。第1代有96.97%的细胞表达CD44、13.72%的细胞表达CD45,第2代有99.11%的细胞表达CD44、8.54%的细胞表达CD45。气管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在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变为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表达软骨细胞特异性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mRNA基因,甲苯胺蓝染色示阳性。结果表明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可成功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2代纯度较高,且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分化为气管软骨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