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目前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伤口愈合相关因子定量检测研究的报道较少。目的: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伤口愈合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转化生长因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GM-CSF和TIMP-1的分泌水平。方法:以胎牛血清替代物CCS1107为培养基添加物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将培养获得的P2代细胞以1.1×104/cm2的接种密度接种于直径100mm无菌培养皿中,培养96h后,收集上清液并对其中所含伤口愈合相关因子进行ELISA定量检测。结果与结论:10份不同个体间的因子分泌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男女间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高表达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其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量最高。结果证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含有大量伤口愈合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2.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归巢能力关系到细胞移植的疗效,研究其趋化和迁移的调控将有助于提高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价值。目的:观察Cdc42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首先以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转化生长因子β共培养后Western检测Cdc42表达变化。化学合成Cdc42的干扰RNA,转染细胞后分别采用Transwell和Matrigel胶观察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应用Western检测Cdc42下游靶分子ERK1/2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炎性因子共培养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Cdc42表达明显增加,接近无因子对照组的2倍水平。siRNA下调Cdc42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和黏附,且其下游信号分子ERK1/2的表达以及磷酸化水平均相应受到抑制。提示体外培养环境下Cdc42参与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依赖于损伤局部表达趋化因子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相互作用。然而,哪些趋化因子在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骨折部位定向迁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目的:对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示踪,观察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检测并筛选出骨折微环境中表达量高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规律相关的因子。方法:建立 C57BL/6小鼠荧光/普通骨髓嵌合体,利用嵌合体动物模型制造胫骨骨折模型,在不同时相点检测骨折部位组织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细胞占全部成骨细胞的比例,判断来源于骨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折修复中的作用;利用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骨折部位不同时相点趋化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骨折局部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占所有细胞比例在术后1,5,14 d 分别为(3.011±0.911)%,(9.031±0.145)%,(12.064±0.145)%;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细胞占全部成骨细胞的50%以上;骨折后各时相点微环境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集落刺激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间质金属蛋白酶9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无明显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量相对最高。经相关分析认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骨折微环境中的表达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规律具有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骨髓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骨折修复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趋化并参与骨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丁慧  王鹏  王颜刚 《中国临床康复》2014,(14):2232-2237
背景:自藜芦醇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够进一步改善高糖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的不良记忆目前鲜有报道。目的:验证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联合问充质干细胞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代谢记忆效应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10组: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高糖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0.1μmol/L)、白藜芦醇中剂量组(1μmol/L)、白藜芦醇高剂量组(10μmol/L)、干细胞组、白藜芦醇低剂量+干细胞组、白藜芦醇中剂量+干细胞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干细胞组。分别于5.5mmol/L葡萄糖培养第1,4,6天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提取细胞核蛋白,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的表达水平,以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KB的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可诱导内皮细胞核因子KB表达上调,同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水平升高,且在糖浓度恢复正常后仍持续上升。与高糖组相比,白藜芦醇及其联合干细胞干预后可以使内皮细胞核因子KB表达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水平呈白藜芦醇剂量依赖性降低。干细胞组上述指标与高糖组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甘露醇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核因子KB通路降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水平,改善高糖代谢记忆效应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而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可能不仅有赖于核因子KB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体对该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一0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取1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骨髓,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第2代作为实验细胞。观察0,5,25,50,75,150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迁移实验,观察0,5,25,50,75,150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以及加入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体中和后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作用的变化;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相关受体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的表达。结果:①二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实验结果:在体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0,5,25,50,75,150μg/L)依赖方式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但作用较温和。②细胞迁移实验结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0,5,25,50,75,150μg/L)依赖方式促进大鼠骨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迁移,该作用显著(P&;lt;0.05)。③抗体中和后的迁移实验:75μg/L质量浓度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迁移作用可被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中和抗体明显减弱(P&;lt;0.05)。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相关受体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结论:在体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依赖方式引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迁移,而且该作用可被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中和抗体减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能通过与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结合后发挥作用。本实验为了将影响因素相对简单化,便于观察其中的相互关系,并非将体外实验结果完全等同于在体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体对该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取1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骨髓,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第2代作为实验细胞。观察0,5,25,50,75,150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迁移实验,观察0,5,25,50,75,150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以及加入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体中和后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作用的变化;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相关受体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的表达。结果:①二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实验结果:在体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0,5,25,50,75,150μg/L)依赖方式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但作用较温和。②细胞迁移实验结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0,5,25,50,75,150μg/L)依赖方式促进大鼠骨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迁移,该作用显著(P<0.05)。③抗体中和后的迁移实验:75μg/L质量浓度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迁移作用可被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中和抗体明显减弱(P<0.05)。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相关受体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结论:在体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以浓度梯度依赖方式引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迁移,而且该作用可被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中和抗体减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能通过与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结合后发挥作用。本实验为了将影响因素相对简单化,便于观察其中的相互关系,并非将体外实验结果完全等同于在体情况。  相似文献   

7.
王珊  张立婷  陈红 《中国临床康复》2012,(45):8374-8379
背景: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改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检测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肝星状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组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收集原代培养7d的骨髓问充质千细胞培养上清,加入肝星状细胞中培养作为实验组,并设置单独肝星状细胞组、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为对照。培养24,48h后,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与组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单独肝星状细胞组、单独骨髓问充质于细胞组比较,实验组培养24,48h后肝星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组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减少(P〈0.05或P〈0.01)。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抑制肝星状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基质会属蛋白酶1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关于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安全缺乏理论依据。 目的:观察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对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肌钙蛋白I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正常Wistar大鼠分为6组,分别于大鼠四肢肌肉肌注磷酸盐缓冲液、DMEM液、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0.25×10^5;105,1.0×10^5;105和4.0×10^5;105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周后重复注射,8周后取血和心肌组织, 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肌注前后各组间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组大鼠肌注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肌注后8周,各组大鼠肌钙蛋白I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均匀分布且呈强阳性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亦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分布,但呈弱阳性表达;各组间大鼠心肌组织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肌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其培养上清液对正常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及心肌组织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否直接干预心肌纤维化及其可能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干预心肌纤维化的效果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雄性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输入异丙肾性心肌纤维化雌性小鼠为治疗组,另设未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5周后处死小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y染色体鉴别基因(SRY)、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表达;天狼猩红染色对比心脏胶原纤维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心脏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归巢于纤维化心肌。与未治疗组相比,治疗组的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和核转录因子κB表达下调(P〈0.05),胶原纤维含量下降(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干预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核转录因子κB过度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支持在脊髓损伤治疗中起了主要作用,其同损伤宿主神经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一些不利于损伤修复的炎症因子表达减少。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设未损伤脊髓的假手术组做对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均接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PBS。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能使损伤脊髓局部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何亚菲  夏大胜  魏民新  刘清华 《新医学》2011,42(12):801-80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致炎因子(IL-1、IL-6、TNF-α)、抗炎因子(IL-10)水平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剂(TIMP-2)的关系.方法:选择UAP患者135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5例(SAP组)、对照组30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IL-6、TNF-α、IL-10、MMP-2、TIMP-2水平.结果:UAP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IL-10、(IL-1 +IL-6+TNF-a)/IL-10、MMP-2、TIMP-2、MMP-2/TI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及SAP组(P均<0.05);S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P患者血清MMP-2活性与IL-1、IL-6、IL-10、TNF-α水平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UAP患者血清MMP-2与IL-1、(IL-1+IL-6+TNF-α)/IL-10、空腹血糖独立正相关.结论:UAP患者致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失调,可能通过影响MMP-2活性介导斑块向不稳定性进展,促进U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组30例和无大血管病变组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30例.超声测定CIMT,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CP-1、IL-18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有、无大血管病变组血清MCP-1(无大血管病变组血清MCP-1除外)、IL-18、CIMT明显高于对照组,MCP-1(387.57±75.41)ng/L,(177.48±38.35)ng/L vs(122.51±8.98)ng/L,IL-18(54.76±16.31)ng/L、(35.08±8.83)ng/L vs(26.13±7.05)ng/L,CIMT(1.44±0.33)mm、(1.06±0.26)mm vs(0.68±0.12)mm(均P<0.01);大血管病变组上述指标又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痛患者血清MCP-1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IMT和IL-18呈正相关(P<0.01或<0.05);血清IL-18与FPG、2 hPG、甘油三酯、CIMT、MCP-1呈正相关(P<0.01或<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CP-1、IL-18是ClMT升高的危险因素(t=2.694、6.466、2.445,均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MCP-1、IL-18与CIMT密切相关,提示两者可能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Mastectomy provides a good model to study the wound healing process after surgery. The involved factors include selectin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such as interleukin 6 (IL-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lpha),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and their natural inhibitors (TIMP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observed the kinetic changes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wound healing after a mastectomy,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nine patients, who received a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were recruited to this study. The wound was inspected daily for the presence of flap necrosis, infection and seroma. Drain fluid was collected on days 1, 2 and 5. IL-6, P-selectin, MMP-2, 3, 9 and TIMP-1 were screened by ELISA kits for their impacts on wound healing after mastectomy. RESULTS: IL-6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level on Day 1 after operation an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MP-2, which in turn showed a consiste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MMP-9 for days 1, 2 and 5. Incidences of seroma formation and skin flap necrosis were 27.6% and 20.7%, respectively. Seroma form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low MMP-2 levels on Day 5. While skin flap necrosis seemed to correlate with high MMP-2 levels and low levels of MMP-9 and TIMP-1. CONCLUSION: IL-6, P-selectin, MMP-2, MMP-3, MMP-9 and TIMP-1 are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wound healing after mastectomy. A low MMP-2 level correlates with the formation of seroma, while MMP-2, MMP-9 and TIMP-1 are associated with skin flap necrosis.  相似文献   

14.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神经调节与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观察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右侧T9~L1阶段脊神经根切断,制作失神经支配皮肤模型;然后在大鼠背部右侧失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制作直径4cm的深II度烫伤创面,设为模型组,左侧对称正常皮肤制作同样的创面,设为对照组,伤后连续观察创面变化,于7,14,21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和III胶原分泌情况,并计算I/III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探讨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结果与结论:模型组l,III型胶原分泌和I/HI型胶原比值于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O5)。模型组I型胶原分泌与伤后7,14,21d逐渐增3JH(P〈0.05),III型胶原于伤后21d时分泌明显增高(P〈O.05),I/III型胶原比值与伤后21d时明显降低(P〈0.05)。结果证实,创面早期神经支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创面重塑期减轻神经支配可能会改善创面重塑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伤口愈合相关因子。目的:总结并分析干细胞分泌的创面愈合相关因子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调控及修复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Google、Pubmed及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hronic wound,refractory wound,cutaneous,wound healing,wound repair,diabetic wound,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cellular cytokine solution"。中文检索词为"创面修复,创伤修复"。选择论点论据可靠且分析全面的与干细胞分泌的促进伤口愈合因子密切相关的文章,排除内容重复文献,最终纳入34篇文献进行总结综述。结果与结论:多种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富含创面愈合相关因子,可作为细胞因子制剂治疗难愈性创面。然而由于干细胞来源不同,体外培养条件不同,其因子分泌状况也有所差异,因此应用何种来源的干细胞分泌因子,如何在体外最大限度地刺激干细胞产生创面愈合相关因子以及其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时机、频次和剂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背景:利用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研究其培养液上清治疗肝纤维化的并不多。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可能性。方法:实验组1,2将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加入6孔板内处理肝星状细胞,分别为2mL培养液上清/孔,1mL培养液上清+1mL完全培养基/孔;对照组为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2mL完全培养基/孔)。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观察抑制效果,RT-PCR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加入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后,实验组1中的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抑制,且抑制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处理72h〉处理48h〉处理24h,P〈0.05);实验组的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下调,且下调程度随培养液上清增多而增大(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表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烧伤创面愈合,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通过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烫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分析其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背部深Ⅱ度烫伤模型,分为2组,对照组于创面喷洒生理盐水,实验组喷洒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烫伤后0,1,3,5,7,10,14,21d取创面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并测定两组大鼠创面愈合率。结果与结论:烫伤后7-21d实验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在1d明显降低(P〈0.05),随后又升高,7d达峰值且对照组比实验组高(P〈0.05);峰值过后,对照组逐渐下降,21d接近烫伤前水平,实验组迅速下降,14d达谷值,随后上升,21d接近烫伤前水平,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早期局部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可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规律,并显著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8.
生肌玉红胶原海绵修复创面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婷婷  熊猛  周勇  姚昶 《中国临床康复》2011,(29):5367-5370
背景:生肌玉红胶原海绵能显著促进创面愈合。目的:观察生肌玉红胶原海绵对兔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在新西兰白兔背部制造3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以生肌玉红胶原海绵、贝复剂(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生理盐水修复。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检测创面修复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血红素氧化酶1、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与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贝复剂、生理盐水比较,生肌玉红胶原海绵可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P〈0.05),增加创面血红素氧化酶1、转化生子因子β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P〈0.05),提高创面愈合率(P〈0.05),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0.05)。证实生肌玉红胶原海绵能够促进创面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创面血红素氧化酶1、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增加成纤维细胞等创面修复细胞。  相似文献   

19.
背景:长期卧床可导致压疮,促进压疮创面的愈合,缩短压疮的治愈时间是压疮治疗的关键。目的:观察胰岛素对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01/2010-05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压疮病例34例共45处压疮,采用单盲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TDP-L-1-2特定电磁波理疗后,实验组创面加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1~3mL(轻度1mL,中度2mL,重度3mL)+生理盐水3~5mL(轻度3mL,中度4mL,重度5mL)+胰岛素;对照组不加胰岛素。记录两组治疗两周显效情况和创面愈合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压疮创面治愈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胰岛素的加入可以促进压疮的愈合,而不引起患者血糖浓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