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分析投弹运动过程中参与肌群的特点。方法将电极贴于腹直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竖脊肌、斜方肌、背阔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曲肌、腕伸肌、胸大肌肌腹处,得出各个肌肉主要发力区间时间和RMS值。结果通过表面肌电信号图结合录像分析,得出各个肌群的发力大小与发力区间。结论各个肌群随着投弹动作的发生协调发力,每个肌肉都有其特定的时相和大小,这为建立标准投弹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下肢导向性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表面肌电图(EMG)的影响。方法 180例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9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下肢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干预前后表面肌电信号(sEMG)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27.68±7.65)分、Barthel指数评分(28.45±3.68)分,均高于常规组的(21.56±5.69)、(21.89±4.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较干预前均改善,且实验组胫骨前肌与股四头肌的iEMG高于常规组, RMS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下肢导向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EMG。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神经促通针刺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0例,随机法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分别采用神经促通针刺法针法(A组)与传统针法(B组)进行对照观察,于第一次治疗前后用肌电图测定患者患侧肱二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肌电运动单位动作电位(以后简称肌电动作电位)的变化,1个月后两组分别再做同样的测定。结果 比较第一次针灸前后、治疗前与治疗30d后两组患者肌张力协调性的改变和肌电动作电位数目的变化,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促通针刺法针法在改善脑卒中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协调性和运动功能方面优于传统针法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功能训练联合中频电、蜡疗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肌张力、功能恢复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采用功能训练联合中频电、蜡疗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肌肉张力情况以及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肌肉张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功能训练联合中频电、蜡疗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治疗后的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肌电图(EMG)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 检测48例患者的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小指展肌、拇短展肌及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应用EMG仪测定支配肌肉的EMG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运动单位电位进行研究,并观察肌肉的自发电活动,同时测定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结果 48例患者中,不完全损伤30例,完全损伤18例;根以下受损33例,根性受损15例.结论 EMG诊断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定位、定性分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平衡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影响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平衡针和核心稳定训练,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在相关评分、平衡能力、表面肌电图、三维步态、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AM)、Berg平衡量表(BBS)、Rivermead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中的3级、4级、5级比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60s、10s的轨迹面积、摆动长度、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均方根振幅(RMS)、全血黏度、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PCV)、纤维蛋白原(FIB)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结论:平衡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通过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表面肌电图和平衡能力,促进微循环,从而改善偏瘫运动平衡力。  相似文献   

7.
孙敏娟 《首都医药》2015,(3):320-322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MT)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18例CMT患者进行针极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结果 18例患者共144块肌肉中,120块肌肉静息期有自发电位,轻收缩时112块肌肉出现运动单位时限延长,多相波增多32块肌肉出现巨大电位(波幅>5m V),144块肌肉重收缩时呈单纯-混合相。MCV 144条神经中有30条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其余有不同程度的减慢;SCV有43条未引出感觉电位,其余有不同程度的减慢。结论 18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下肢重于上肢,感觉神经病变敏感于运动神经病变。由此可见,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腓骨肌萎缩症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de Velderraman 1970年首次报告儿童臀肌挛缩症以来,先后有较多臀肌挛缩症临床、病理、病因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报告。近年来国内外亦见到注射性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及股四头肌、手内在肌挛缩症报告。我院自2007年7月经住院和门诊共诊治罕见的注射性小腿三头肌挛缩症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例1,男,37岁.右肱骨骨折伴伸腕伸指受限就诊,X线片示:右肱骨干骨折.患者受伤后即感伸腕伸指功能受限,入院后行钢板内固定术及神经探查术.伤后3周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号070388):右侧桡神经运动传导测定,肘部刺激,食指固有伸肌记录,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未引出;Erb's点刺激,肱三头肌记录,桡神经潜伏期及波幅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72侧CT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和电位测定,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查。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运动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的异常率分别为100%、71%、45%、85%和67%;肌电图(EMG)检查的异常率高达79%,均与正常参考值有显著差异。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CTS诊断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肌骨超声联合肌电图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骨超声联合肌电图引导下注射BTX-A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图引导下注射BTX-A治疗。比较两组BTX-A注射前和注射后第3个月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踝关节活动度、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第3个月两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踝关节活动度、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改善,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肌骨超声联合肌电图引导下注射BTX-A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通过提高胫骨前肌兴奋性和降低腓肠肌兴奋性,可有效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和步行能力,从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肌电图仪,采集肌电信号,计算机辅助分析、存储肌电波形,探讨研究咬力变化情况。方法用肌电图仪测定双侧咬肌在静息放松状态下、牙尖交错位时的表面肌电活动,分析咬力变化情况。结果正常肌电波形在静息状态下,无任何电活动;在牙尖交错位不同程度咬时肌电波形可见双相、三相、多相、混合相、干扰相。异常肌电波形电静息消失,出现自发电活动,常见的有纤颤电位、正锐波、单纯束颤波、复合束颤波;在随意收缩时表现出运动电位数量减少、电位波幅改变、单个运动单位电位相数增多、病理性干扰相及新生电位。结论咬肌肌电波形和肌电数值辅助诊断咬力,为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肌肉痉挛患者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肌肉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肢体肌肉痉挛、应用BTX-A(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患者,观察治疗后的肌张力变化情况、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的Ashworth评分(1.1±0.2)分明显低于治疗前,Fugl Meyer评分(61.5±6.9)分、ADL评分(60.5±5.8)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腿三头肌、肱二头肌、屈指肌处不同剂量组在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Ashworth评分均明显下降,但同一位置内不同剂量组(A、B组)的Ashworth评分下降幅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对肌肉痉挛患者功能康复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改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测3个以上有或无病理改变的肢体的肌电图及神经电图。结果大多数肌肉出现插入电位延长和/或出现少量-大量(+ - +++)纤颤、正锐波,运动单位电位高宽,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募集密度减小,小部分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末梢潜伏时延迟。感觉神经传导基本正常。结论神经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肌营养不良症肌电图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芹  陈日新  白旭 《江西医药》2007,42(4):343-345
目的 探讨肌营养不良症肌电图诊断特点.方法 以沈定国《肌电图与电诊断》[1]中我国正常人骨骼肌运动单位电位(MUP)、神经传导速度(NCV)等的正常值作为依据.收集临床确诊的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测.结果 符合肌源性损害的占69.5%,还有少量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在某些肌肉既有肌源性损害的特征,又有神经源性损害的特征.结论 提出肌营养不良症肌电图表现并非仅仅是肌源性损害,还有神经源性损害、肌源性-神经源性混合性损害.  相似文献   

16.
中频及电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偏瘫29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维芳 《淮海医药》2010,28(3):249-250
目的探讨电脑中频及电针灸对中风肢体功能障碍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脑卒中患者采用电脑中频及电针灸在患侧肢体穴位及运动点进行治疗。结果本组29例患者,痊愈21例,占72.4%;显效6例,占20.7%;好转2例,占7.0%。Bathel指数除洗澡一项,其余均获满分。结论中频及电针灸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后遗征,能促进患肢体血液循环,增强肌力和肌张力,促进神经的营养和再生,恢复神经肌肉功能,从而使恢复瘫痪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据资料报道显示,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概率大约为30%~65%,其中部分患者出院后仍吞咽障碍,且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脱水、窒息等并发症[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恢复,需引起重视。临床有关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仍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常规的吞咽训练、改善食物性状、表面肌肉触发电刺激等[2]。其中常规吞咽训练治疗效果有限,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低[3]。而相关研究证实表面肌电刺激改善吞咽障碍效果好,且近年在临床使用广泛,对强化肌无力、增强运动控制效果佳[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并取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杨珺 《东南国防医药》2003,5(5):323-323
1病案摘要 患者女,32岁,因两自行车相撞后摔倒,致右足部损伤,在当地医院诊治,X线未见异常,给予石膏固定。1个月拆除石膏后,足部仍肿胀,足底疼痛、麻木感,不能行走,并发现右下肢肌肉萎缩,遂来我院求治。查体:右膝腱反射增强,肌力Ⅲ-Ⅳ级。肌电图检查:采用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右下肢肌电图。①右胫神经反应动作电位远端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减少,动作电位波形离散,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左胫神经运动传导正常。②右小趾展肌、拇展肌及腓肠肌插入电位略延长,静息时见大量正相电位和纤颤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电压增高,重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跖管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罗灏  刘君 《安徽医药》2014,(6):1077-1079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在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康复组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臭氧+玻璃酸钠+曲安奈德+庆大霉素联合膝关节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腔内注射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VAS疼痛评估、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中位频率和平均频率改善程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腔内注射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治疗早期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有效提高股四头肌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60岁,因四肢乏力、麻木伴大小便失禁4天入我院神经内科。入院查体:体温36.8C,血压120/70mmHg,心肺与腹部查体无异常,神志清楚,言语正常,四肢肌肉无萎缩,肌力Ⅲ级,四肢肌张力减弱,颈部以下肢体痛温觉消失.触觉减退。双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消失。诊断:多发性硬化(原发进展型)。入院后先后两次激素冲击治疗,辅以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其间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多次使用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