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矫治模式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变化,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不拔牙组(30例)、拔除第一前磨牙组(30例)和拔除第二前磨牙组(30例),矫治前后分别拍摄曲面体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萌出间隙,预测其萌出情况。结果与不拔牙组相比,拔牙组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显著改善(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明显增大(P<0.05)。3组间矫治前后萌出间隙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拔牙组下颌萌出间隙差值大于拔除第一前磨牙组,而拔除第一前磨牙大于拔除第二前磨牙组。预测拔除第二前磨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关系最好,其次是拔除第一前磨牙组,最后是非拔牙组。结论拔除下颌前磨牙利于矫治后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萌出间隙的改善,拔牙位置越靠后,其改善越显著,萌出概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的特点,为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提供参考。方法对126例年龄11~18岁正畸治疗前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牙量和缺失情况。结果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10.32%下切牙缺失,下颌中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21mm,下颌侧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76mm,与文献正常值比较显示下切牙偏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径较正常人小,且多发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3.
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对上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第一前磨牙拔除后对第三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探讨影响第三磨牙萌出的客观因素。方法:选择56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患者进行方丝弓正畸治疗,按照第一前磨牙拔除与否分为拔牙组(30例)和非拔牙组(26例),利用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以及下颌长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拔牙组术前术后各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非拔牙组中下颌萌出间隙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术前术后变化量进行组间比较,上颌萌出间隙(U-ES)拔牙组比非拔牙组平均增大1.35 mm(P<0.05),下颌萌出间隙L-ES(R)和L-ES(X i)分别增大了2.72 mm(P<0.05)和3.16 mm(P<0.01),下颌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减小0.31 mm(P<0.05),下颌骨长度增加1.68 mm(P<0.05);上颌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变化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一前磨牙可增大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有利于第三磨牙的萌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正畸治疗方法对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治疗的第三磨牙阻生青少年患者79例(154颗患牙),按治疗前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及矫治是否拔牙分为4组:未拔牙A组(非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未拔牙B组(非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拔牙A组(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拔牙B组(拔牙矫治且倾斜角>30°)。拍摄正畸治疗前后口腔曲面断层片,测量并计算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及萌出间隙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拔牙A组第三磨牙倾斜角比矫治前平均减小3.3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其余各组矫治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矫治后各组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均高于矫治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其中拔牙组矫治前后萌出间隙变化尤为明显。结论    对于原倾斜角较小的下颌第三磨牙,拔牙有利于改善第三磨牙的萌出角度;与非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更多地增加了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非拔牙矫治的效果。方法从烟台市口腔医院2005—2007年就诊的正畸患者中选取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9例,采用唇倾上前牙、扩大牙弓、上颌平导或斜导的方法,促进下颌前移,并通过Ⅱ类牵引使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头影测量指标:矫治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变化差异无统计意义,下颌骨矢状方向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平均增加2.3°,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3.1°,上、下切牙唇倾度增加显著。模型测量指标:矫治前后覆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相对较小,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磨牙关系均由Ⅱ类变为Ⅰ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可以通过唇倾上前牙、扩大牙弓、上颌平导或斜导的方法,促进下颌前移,并通过Ⅱ类牵引使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3,(7):465-468
目的评价应用口外弓非拔牙矫治上颌第二恒磨牙不同萌出状态的安氏Ⅱ1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恒牙期应用口外弓进行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36例,年龄10~15岁,平均12.5岁。根据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状态分为4组,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矫治前后的显著性改变主要发生在上颌,上颌第二磨牙牙胚位于上颌第一磨牙颈部以下组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最多(SNA、ANB、Wits距、U6-Ptv、over-jet),且明显优于其他3组。结论口外弓颈牵引能有效改善恒牙期深覆盖,矫正磨牙关系,在上颌第二恒磨牙未萌,特别是其牙胚尚处于第一恒磨牙颈部以下时采用此方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固定正畸治疗的最佳时机以及与生长发育的相互影响。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60例,按Baccetti骨龄分期将其分为生长高峰期(CVMⅡ期)非拔牙组与对照组、生长高峰后期(CVMⅢ期)非拔牙组与对照组共4组,每组男女各半。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软硬组织均有改变,其中CVMⅡ期非拔牙组治疗后骨组织变化较CVMⅢ期非拔牙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大部分牙组织与软组织变化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VMⅡ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非拔牙正畸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颌的生长,促进下颌和颏部的发育,故临床上应该在CVMⅡ期的早期阶段给予治疗,以获得更好的骨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非拔牙矫治与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青少年安氏Ⅱ1错颅颌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已完成病例,非拔牙组105例,男62例,女43例;拔牙组92例,男52例,女40例。经头影测量分析,比较两组矫治前后以及组间颅颌面的改变情况。结果:非拔牙组矫治后∠SArGo、∠SNB、∠NGoMe、∠SN-OP、Go-Me/N-S比值以及∠L1-MeGo均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B、∠NGoAr、∠U1-SN、∠U1-L1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矫治后,∠SArGo、∠SN-OP、S-Go/N-Me及Go-Me/N-S比值、∠U1-L1均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GoAr、∠U1-SN及∠L1-GoMe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U1-SN比拔牙组少减小了10.31°(P<0.05);非拔牙组∠L1-GoMe、∠SNB分别比拔牙组多增大了6.74°、1.73°(P<0.05);非拔牙组∠ANB比拔牙组多减小了1.12°(P<0.05)。结论:两种矫治方法均能改善安氏Ⅱ1错,同时均有利于上切牙内收。但与非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前牙内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模式正畸治疗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发育中的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 选择39例青少年患者,并分为3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及不拔牙组,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比较研究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在正畸治疗前后的年平均变化量,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不拔牙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2.38±1.62)mm、(1.61±0.90)mm和(1.08±1.49)mm;萌出角度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1.89° ±1.93°,1.37° ±1.16°,和0.83° ±1.74°.结论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可使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明显增加并使其萌出角度有所改善,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分析影响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矫治时间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06—2012年在我科进行全程双颌固定正畸治疗结束的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70例,记录患者拔牙与否、矫治时间、就诊次数、矫治过程中矫治器损坏次数、失诊及弹性牵引,比较患者矫治时间和就诊次数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相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平均矫治时间为26.3个月(14~40个月);拔牙、矫治器损坏、失诊及弹性牵引延长了患者的矫治时间。结论拔牙、矫治器损坏、失诊及弹性牵引延长了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01年10月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21例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颞下颌关节扫描,然后通过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技术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有27侧髁状突处于关节窝内中性位,占57.2%(27/4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处于关节窝前位和后位的髁状突构成比分别为33.3%(12/42)和9.5%(4/4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髁状突前斜面倾角测量值在治疗后平均增大1.6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关节窝前后径、内外径和关节窝高度的测量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能使成年安氏Ⅱ类高角型错患者的髁状突位置前移及髁状突前斜面适应性改建,但不会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方法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的情况,评价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拔除第一磨牙矫治、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3组病例(上颌各20例、下颌各30例),对全颌曲面断层片中测得矫治前后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及其与牙冠近远中径的比值变化量在3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2)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在3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改变量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常规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改善其萌出角度;下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常规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萌出间隙,而对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3组间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Ⅰ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三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    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安氏Ⅱ^1错(he)畸形非拔牙矫治和拔牙矫治的牙(he)矫治效果。方法:测量54例矫治完成的安氏Ⅱ^1错(he)患者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Ⅱ^1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PAR指数的各构成项目中,牙齿错位、覆盖、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病例的错(he)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只要设计合理,技术运用得当,拔牙和非拔牙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但拔牙矫治更利于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和拔牙矫治的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测量54例矫治完成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Ⅱ1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PAR指数的各构成项目中,牙齿错位、覆盖、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病例的错(牙合)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只要设计合理,技术运用得当,拔牙和非拔牙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但拔牙矫治更利于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口外弓或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或口外弓支抗(口外支抗组)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每组10例,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分析。结果矫治后2组上颌基骨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均略微前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前移(1.91±0.69)mm,口外支抗组为(2.38±1.0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0.70±0.71)mm,口外支抗组上颌磨牙伸长(0.88±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支抗组下面高减少(1.13±0.93)mm,口外支抗组增加(0.37±1.93)mm(P<0.05);口外支抗组下颌平面角增加(2.18±1.74)°,种植支抗组减小(1.51±2.76)°(P<0.01),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后带来了下颌向前向上旋转的改变。两组上颌中切牙都得到内收,并均有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或传统口外弓支抗均可取得良好的支抗效果,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磨牙咬合关系,种植支抗在磨牙垂直向控制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青少年与成人低角型安氏Ⅱ类1分类(Ⅱ~1)错非拔牙矫治后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低角型安氏Ⅱ~1错非拔牙病例,青少年组26例,成人组17例。经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各组硬组织的变化。结果:青少年组∠SarGo、Go-Me/N-S比值以及∠L1-GoMe均增大,而∠NGoar、∠U1-SN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SN-GoGn、∠U1-L1、∠SN-OP均增大,而S-Go/N-Me比值、∠U1-SN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拔牙矫治后,青少年下颌骨向前下方平行生长,而成人下颌骨则发生了顺时针旋转;青少年与成人上切牙均明显内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颊廊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患者和不拔牙矫治患者各25例,在其矫治前后的牙(牙合)模型上,分别对上下尖牙区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的测量,同时在其矫治前后面部正位像上,测量笑容宽度和上颌可见牙列宽度,计算颊廊系数.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拔牙组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拔牙组矫治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分别增加了2.87 mm和1.30 mm(P<0.05),但上下颌磨牙间宽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颊廊系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对颊廊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扩弓和Ⅱ类牵引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矫治时机及矫治原则。方法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10例,采用扩弓和牵引的方法矫治,比较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矢状方向上,下颌骨位置(SNB)前移,下颌磨牙位置(L6-Ptm)前移明显;垂直方向上,上下颌后牙齿槽骨高度(U6-PP,L6-MP)增大,尤以L6-MP增大明显;上下切牙明显唇倾,U1-L1明显减小。结论青少年Ⅱ类2分类错非拔牙矫治患者采用扩弓和Ⅱ类牵引矫治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