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于莉 《临床医药实践》2010,19(6):479-480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方法:对34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丘脑出血患者多为高血压丘脑出血,少量而局限的丘脑出血预后好、量大且破人脑室的预后差.结论:高龄和高血压是丘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预后与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研究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丘脑出血病例资料,总结出血量与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2例出血量均>25mL患者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发生脑水肿,治疗后存在意识障碍,生活不能自理,7例患者出血量15~25mL之间,出现偏瘫症状;11患者出血量≤15mL,肢体功能恢复较好,生活基本自理;14例患者出血量均≤15mL,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生活完全自理,能胜任一般工作。结论出血量大者更容易发生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和三、四脑室,预后效果不良;患者出血量越小治疗效果越佳,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头颅CT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2脑出血患者,分析其CT检查结果,分别对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22例患者中基底节区脑出血最多,为60例(49.2%),丘脑出血36例(29.5%),脑叶出血13例(10.7%),小脑出血6例(4.9%),脑干出血7例(5.7%),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死亡16例(26.7%),丘脑出血死亡7例(19.4%),脑叶出血死亡5例(38.4%),小脑出血死亡2例(33.3%),脑干出血死亡5例(71.4%),脑干出血死亡比例最高(P50ml18例,死亡17例,死亡率最高,为94.4%。结论 CT检查方便、迅速,是检测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段,而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系统是判断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症CT检查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CT检查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T特征进行观察,根据预后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效果优良组与预后效果较差组,对CT检查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脑出血的位置主要是基底节区域、丘脑、脑叶、小脑与脑干位置。在预后相关因素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年龄、出血量与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情况相关密切。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T特征是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应依据,出血破入脑室的状况、出血量状况和患者的预后关系相对密切。  相似文献   

5.
李志凯  库洪彬 《河北医药》2016,(7):1044-1047
目的:探讨顶部体表定位丘脑血肿引流术在老年重症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老年重症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128例,分为试验组65例,采取急诊侧脑室软通道引流,随即行顶部体表定位丘脑血肿引流术;对照组63例行急诊侧脑室软通道引流,根据病情术后24~48 h行立体定向丘脑血肿引流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转铁蛋白( SF)水平,评价顶部体表定位丘脑血肿引流术在老年重症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价值。结果试验组病死率16.5%,对照组病死率32.1%,试验组有效率45.2%,对照组有效率29%,试验组血清转铁蛋白(SF)水平(271.15±23.52)ng/ml,对照组转铁蛋白(SF)水平(542.15±25.38)ng/ml,2组上述观察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顶部体表定位丘脑血肿引流术联合侧脑室软通道引流可改善老年重症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CT的改变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5例丘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高龄、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是相关危险因素。本组65例Ⅰ型16例,Ⅱ型40例,Ⅲ型9例。治愈9例,好转37例,死亡19例。结论:丘脑出血大多数病情严重,临床表现复杂,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其预后与出血量及血肿大小、是否破入脑室、是否累及下丘脑及脑干有密切关系。CT检查对判断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根据CT提示丘脑血肿量的多少,破入脑室的多少及是否脑积水、患者意识障碍程度来确定手术。采用丘脑血肿微创穿刺尿激酶溶解血肿、侧脑室穿刺外引流、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等措施。结果本组43例患者存活36例,存活率83.7%,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4例(9.3%),Ⅱ级7例(16.3%),Ⅲ级13例(30.2%),Ⅳ级9例(20.9%),Ⅴ级3例(7.0%),死亡7例(死亡率16.3%)。结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行微创血肿穿刺、联合侧脑室穿刺外引流、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对于丘脑出血能早期进行,能有效地清除血肿解除脑干、丘脑受压,减轻脑水肿,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但对于大量血肿以及下丘脑、脑干破坏严重,重度昏迷患者,手术不能明显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微创术式联合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36例,根据患者出血部位深浅、临床分级及出血量等情况综合考虑,给予行小骨窗手术、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联合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后3个月评价其疗效为优15例,良17例,可3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为88.9%,死亡1例,病死率为2.8%。结论不同微创术式联合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脑室外引流术和传统开颅手术对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室外引流术和传统开颅手术的相关参数,以及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行两种不同术式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较,脑室外引流术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留置引流管时间相对较长(P〈0.05),清除颅内血肿效果稍差(P〈0.05),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再出血率和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临床转归较好(GOS=4、5,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术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疾病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患者经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0.
吴戈  孙锋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24):64-65
目的 探讨丘脑出血的CT表现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时80例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cT表现、治疗与近期预后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病例急性期死亡21例(26.25%),临床治愈50例(62.50%),好转9例(11.25%)。依据本病的CT表现可分为3型,来精确测量血肿大小,扩展方向,准确指导临床治疗,预测预后。结论 丘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取决于血肿的大小,是否破入脑室,是否累及丘脑下部、脑干,中线是否存在移位。血肿量大,破入脑室,累及丘脑下部、脑干,中线有移位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1.
王红瑜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280-1281
目的:观察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判定预后及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23例经CT确诊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2例,入院时血压高于正常91例,意识障碍38例,眼球运动障碍57例,瞳孔变化17例,感觉障碍79例,运动障碍95例,血肿破入脑室32例。存活104例,死亡19例,病死率15.4%。结论:丘脑出血临床表现严重而复杂,病死率以及严重并发症的产生与年龄、血肿大小、是否破入脑室、下丘脑及脑干是否受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本科近5年收治的42例小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小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出血量小于15mL,采用保守治疗,大于15mL,采用侧脑室引流加微创小脑血肿清除术;小脑出血血肿量小于5mL预后良好,大于25mL预后极差。结论小脑出血量、有无脑干受压及破入四脑室是决定治疗方法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脑室穿刺引流、YL—I型针血肿穿刺碎吸+脑室穿刺引流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破人脑室的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病人按GCS评分分两组,回顾分析两组病人采用2种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GCS8~12分的40例病人中,YL—I型血肿穿刺醉吸组在手术疗效、预后等方面优于小骨窗开颅组,差异有显著胜(P〈0.05)。GCS5—7分46例病人除手术出血及手术时间外,在手术疗效、预后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伊〉0.05)。结论GCS评分可作为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破人脑室病人手术方式选择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且GCS≥8分,施行YL—T型针血肿穿刺碎吸+脑室穿刺引流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48例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小脑出血的CT影象及临床表现。方法对48例小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CT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多见于老年患者(〉60岁),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中青年患者(〈40岁)多以动静脉畸形为土要病因。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语言障碍。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第四脑室及脑干是古受压密切相关。结论小脑出血的CT诊断分析要重视出血部位、出血量、脑室受累和占位效应。出血量少者预后好,出血量〉15ml的预后不良。且出血量大的应及早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小脑延髓池穿刺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经CT证实的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行小脑延髓池穿刺术,部分配合侧脑室引流术。其中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37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14例,桥脑出血破入脑室9例,超早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手术各4、36和20例。结果 8例死亡;存活者中随访3月以上,ADL评分Ⅰ、Ⅱ、Ⅲ、IV和V级者分别为28、18、4、1和1例。结论该手术可有效降低继发性脑室出血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干出血的原因,临床特点,CT及MRI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和CT或MRI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原因,以突发性眩晕、头疼呕吐为发病的主要症状,头颅CT和MRI检查可确诊。预后与患者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意识状态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本病的主要病因,CT和MRI扫描可及时准确诊断。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不同的救治策略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是判断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徐秀华  赵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349-3350
目的探讨早产危险因素及对早产儿的影响,降低早产发生率及围生儿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22例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将其分为阴式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早产儿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及妊高征是早产的主要因素;胎龄小死亡率高;剖宫产组和阴式分娩组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窒息及颅内出血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不是剖宫产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8.
8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CT表现与手术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手术结果。方法 对 85例 CSDH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 ,并分老年 CSDH与非老年 CSDH两组进行对照。结果 老年 CSDH组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史及头晕、反应迟钝、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均明显较非老年性 CDSH组常见 (P<0 .0 5、P<0 .0 1)。老年 CSDH组血肿范围波及三个脑叶以上者 ,形态呈分隔型、密度呈混杂密度者明显较非老年 CSDH组多见 (P<0 .0 5 )。手术后的显效率 ,老年 CSDH组 (75 .4 3% ) ,明显低于非老年 CSDH组 (93.75 % ) ,P<0 .0 1。 2 0例分层、分隔型 CSDH中有 10例经二次手术、多孔引流后痊愈。结论 老年性 CSDH患者多为慢性颅内压增高起病 ,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 ,出血量大 ,波及范围广 ,预后差。血液出凝血机制不良因素所致的非老年 CSDH患者更容易被误诊、漏诊 ,需引起高度警惕。要重视分隔型 CSDH的 CT诊断 ,并尽可能采用钻多孔引流或开颅清除术 ,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本科所诊治的151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1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15例,非手术治疗36例,其中,死亡49例,存活102例,存活病员按ADL分级,Ⅰ级:41例,Ⅱ级:18例,Ⅲ级:26例,Ⅳ级:11例,Ⅴ级:6例。结论:高血压丘脑出血病情危重,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后期加强护理及防治并发症,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丘脑血管病所致的丘脑性失语症的言语特点、解剖机制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2年6月至2008年7月我科收治的13例丘脑性失语症患者,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进行失语检查,同时行神经系统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及头颅CT、MRI检查.所有患者按原发病治疗.结果 13例患者均有自发言语减少,音量减少;3例伴命名障碍;10例伴错语;11例伴理解障碍.3例头颅CT示优势半球侧丘脑出血;头颅CT正常的10例中,9例头部MRI示优势半球丘脑腹外侧核中上部处腔隙性梗死灶、1例示优势半球丘脑背内侧核腔隙性梗死灶.所有患者于5~12天丘脑性失语的临床表现肖失.结论 丘脑性失语症有其独特的言语特点,优势半球侧丘脑腹外侧核和丘脑背内侧核可能为责任病灶区.头颅MRI对丘脑出血及梗死均敏感,能明确丘脑性失语症的病灶.经积极治疗原发病,丘脑性失语症预后较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natomical mechanism and prognosis of thalamic aphasia caused b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of thalamus. Methods Thirteen patients with thalamic aphasia during June 2002 to July 2008 in our department were studied. Aphasia examination,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outine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as well as CT and MRI scanning of brain were taken.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alamic infarction or hemorrhage. Results All patients presented as sparse verbal output and low tone, 3 cases accompanied with anomia, 10 cases with paraphasia, and 11 cases with disturbance of comprehension. Thalamic hemorrhage in dominant hemisphere was detected in three cases by CT scanning. Among the other ten patients with normal CT, lacunar infarction in ventrolateral nucleus of thalamas (VL) of dominant hemisphere was detected in nine cases, while lacunar infarction in dorsomedial nucleus of thalamas ( DM ) of dominant hemisphere was detected in one case.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alamic aphasia disappeared after treatment for 5 ~ 12 days in all patients. Conclusions Thalamic aphasia has its own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cortical aphasia. VL and DM in dominant hemisphere are probably the responsible lesions for it. MRI scanning of brain is sensitive toboth thalamic infarction and hemorrhage, which is good for lesion detection. The prognosis of thalamic aphasia is g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