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俯卧位通气在心脏外科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入院诊治的行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顽固性低氧血症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行早期俯卧位通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呼吸参数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不同时间节点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浓度、氧合指数、呼吸指数、静态肺顺应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则在不同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0.5,2 h与转为仰卧位1 h后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与静态肺顺应性均较俯卧位前升高,而呼吸指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动脉血氧分压在改为仰卧位1 h后较之俯卧位通气0.5,2 h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在不同时间不尽相同,且俯卧位0.5 h后较之俯卧位前显著升高(P0.05);心率与中心静脉压在各个时段的变化并不明显(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对于心脏外科手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同时对血流动力学并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俯卧位对全麻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俯卧位对全麻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骨外科脊柱手术患者24例,ASAⅠ级或Ⅱ级。全麻诱导后经口插加强气管导管,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控制呼吸,潮气量(VT)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2。术前仰卧位通气10min后摆放俯卧位通气10min,经麻醉机采集数据:呼吸末正压(PEEP)、气道峰压(PEAK)、气道平台压(PLAT),翻身前机械通气后以及翻身后1min、5min、10min各取一次数据,结果取其平均值,并分别在翻身前后第10分钟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胸肺顺应性[CT,静态顺应性(CTST);动态顺应性(CTD)]。结果 PEAK仰卧位时(13.50±2.31)cmH2O,俯卧位时(16.27±2.87)cmH2O;CTST仰卧位时(55.15±11.56)ml/cmH2O,俯卧位时(42.62±8.68)ml/cmH2O;CTD仰卧位时(43.79±8.24)ml/cmH2O,俯卧位时(35.20±6.54)ml/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翻身前后血气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呼吸力学、氧合参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ARDS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通气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俯卧位通气,n=62)和对照组(仰卧位通气,n=38)。对比2组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肺顺应性、气道平均压、气道平台压)、通气前(T0)及通气12 h(T1)时氧合参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氧合指数(PaO2/FiO2)]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分析2组预后指标[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气道平均压和气道平台压较对照组更低,肺顺应性、PaO2及PaO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心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重度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仰卧组(行仰卧位机械通气,30例)和俯卧组(行俯卧位机械通气,32例)。记录两组肺通气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情况,观察不同卧位通气对心肺超声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对比两组预后情况。结果通气前,两组肺通气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动脉血气情况、心脏超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通气3天后,两组患者肺通气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及动脉血气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俯卧组肺通气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清乳酸水平低于仰卧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仰卧组(P<0.05)。通气3天后,两组右心室舒张末面积/左心室舒张末面积、肺动脉收缩压、下腔静脉内径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明显升高,而俯卧组右心室舒张末面积/左心室舒张末面积、肺动脉收缩压、下腔静脉内径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均显著小于仰卧组(P<0.05)。俯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停留时间均明显小于仰卧组(P<0.05);俯卧组28天内死亡率低于仰卧组(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重度ARDS患者肺功能和氧合情况,减少对右心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仰卧位和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病人血流动力学、氧合、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ARDS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仰卧位通气(SP组)、俯卧位通气(PP组)、仰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SP+VS组)、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PP+VS组),每组15例。观察体位改变前(T0)、体位改变后(SP+VS组和PP+VS组在振动排痰治疗后)1h(T1)、2h(T_2)、4h(T_3)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T4)5个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静态肺顺应性(Cst)及护理并发症。以不同治疗方案后动脉氧分压改变(ΔPaO_2)10 mmHg作为有效标准。[结果]4组病人体位改变后对HR、MAP、CVP、RR、PaCO_2、Pmean、Cst无影响(P0.05)。而SPO_2、PaO_2、PaO_2/FiO_2有不同程度升高,氧合状态改善效果依次为PP+VS组PP组SP+VS组SP组,且组间比较PP+VS组与SP+VS组、PP组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VS组与PP组、SP+VS组与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较单纯俯卧位通气、仰卧位通气相比,更能改善ARDS病人的氧合,且该种体位治疗期间病人循环功能稳定,呼吸参数无明显改变,且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侧卧位通气和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体位通气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将ICU2005年收治的23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侧卧位通气(15例)和俯卧住通气(8例),监测仰卧位时,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住后1h,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氧舍指数均较仰卧位时升高(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峰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氧分压升高10mmHg为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侧卧位组73.3%,俯卧位组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ARDS机械通气治疗手段,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有效率接近。但侧卧位实施更容易,护理更方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将48例由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的患者分别采用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方法。比较不同体位患者PaCO2、PaO2、PaO2/FiO2及pH值的改善情况。结果实施俯卧位患者氧合指数及动脉血气明显改善(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显著改善呼吸衰竭患者氧合状况,在实施过程中,要安全有效地转换病人的体位,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严密监护,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才能确保俯卧位通气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法对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对46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共进行了60次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监测仰卧位、俯卧位1、2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俯卧位1、2h后病人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仰卧位时明显升高(t=4.042~7.923,P〈0.01),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氧分压增加幅度大于1.33kPa为有效标准,俯卧位通气法治疗有效率达86.7%。结论俯卧位通气法能明显改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作用。方法2001年1月-2004年2月华北煤碳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收治42例ARDS患者,按ARDS病原不同分为肺内源性ARDS组(ARDSp)和肺外源性ARDS组(ARDSexp)。两组均早期予以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记录仰卧位及俯卧位2h和4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胸肺顺应性(C)、潮气量(VT)、气道阻力(Raw)的变化。5例患者进行了两种体位的胸部CT比较。结果俯卧位机械通气后,两组患者FiO2减少。RR减慢。PaO2/F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Raw均显著增加。ARDSexp组VT明显高于同时间点ARDSp组;而动脉血pH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则无明显变化;ARDSp组与ARDSexp组同时间点比较,PaO2/FiO2显著增加;ARDSp组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改善氧合的有效率为65%,ARDSexp组为68%,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胸部CT显示俯卧位后原背侧渗出性改变有所改善。原腹侧正常肺组织出现渗出性改变。结论无论是ARDSp组还是ARDSexp组。俯卧位机械通气均能显著改善PaO2/FiO2,是ARDS患者早期支持治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入住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21例诊断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且尚未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进行机械通气。体位变更顺序为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时间为0.5 h—2.0 h—0.5 h。观察患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变化;患儿机械通气时俯卧位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气道峰压及肺顺应性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能明显改善血气结果,改变患儿预后。[结论]优质护理在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俯卧位通气(PPV)联合NO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应用最佳PEEP后仍需较高的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60%)的21例ARDS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进行对照研究.A组采取单纯NO吸入4h;B组采取俯卧位通气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C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并继续吸入NO.分别测三组患者治疗干预前、2h及4h氧合指数.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治疗干预前比较,三组患者2h后氧合指数均较前改善,但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h后A组和B组氧合指数跟治疗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氧合指数仍保持改善(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改善严重ARDS患者氧合,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不但可以改善氧合,而且恢复仰卧位后能有效的维持氧合,因此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的方法在改善氧合的同时能减少俯卧位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的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俯卧位通气主要通过促进塌陷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改善呼吸系统顺应性达到治疗低氧血症的目的~[2]。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能使ARDS病人的氧合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3-5]。俯卧位时如何有别于仰卧位时的气道管理,值得临床探讨。2018年7月我科收治1例溺水导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体位垫在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脊柱后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YTJ-C型脊柱手术托架摆放俯卧位,实验组采用自制体位垫摆放俯卧位。分别于俯卧位前(T0)、俯卧位后(T1)、术中2 h(T2)、术毕仰卧位前(T3)、仰卧位后(T4),观察记录足背动脉、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气道阻力(RAW);T4时观察患者皮肤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对患者的影响较小,俯卧位后足背动脉、CVP、MAP数值明显下降。俯卧位后,各时间点气道压力均上升,与仰卧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时间点气道压力上升均较小(P<0.05)。仰卧位后,实验组患者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体位垫对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小,且具有较好的皮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过程中的呼吸道管理经验,规范俯卧位通气的呼吸道管理方法,保证俯卧位通气效果。方法对11例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期间,规范进行呼吸道管理,在治疗前后对比血气分析结果,观察动脉血氧分压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合指数P(O_2)/FiO_2,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力学指标。结果 11例患者共实施31例次俯卧位通气,其中29例次(93.5%)俯卧位1h、4h时P(O_2)、P(O_2)/FiO_2均升高(P0.001),P(CO_2)、气道峰压、呼吸系统顺应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过程中落实规范的呼吸道管理方法,包括充分做好翻身前人工气道评估与准备,体位转变过程中人工气道的护理和俯卧位通气期间的呼吸道管理,可有效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并评价危重室间隔缺损患儿心脏直视术后应用机械通气的呼吸道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8例危重室间隔缺损术后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分别实施不同的气道物理治疗,对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12 h的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24,48,72 h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超声雾化气道湿化激素吸入、胸廓振动理疗、体位吸痰及气道盥洗等呼吸道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提倡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高海拔地区肺复张术(RM)治疗无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从海拔2260m的地区医院筛选RM治疗无效的41例ARDS患者[平均氧合指数( PaO2/FiO2)较RM前升高<20%视为RM无效],依不同病因分为肺内源性ARDS组(ARDSp组)和肺外源性ARDS组(ARDSexp组),每组再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俯卧位组和仰卧位组,即ARDSp俯卧位组(11例)、ARDSp仰卧位组(9例)、ARDSexp俯卧位组(10例)、ARDSexp仰卧位组(11例).在通气前及通气1、2、3、4h监测动脉血氧分压( PaO2)、PaO2/FiO2、静态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的变化.结果 通气lh时,ARDSexp俯卧位组PaO2/FiO2( mm Hg,l mm Hg=0.133 kPa)即较通气前显著升高(157.4±40.6比129.3±48.7,P<0.05),并随通气时间延长呈持续增高趋势,4h达峰值(219.1 ±41.1);且ARDSexp俯卧位组通气3h内PaO2/FiO2较其他3组显著增高,另3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DSp俯卧位组、ARDSexp俯卧位组通气4h时PaO2/FiO2均较相应仰卧位组显著增高(208.8±39.7比127.4±47.1,219.1±41.1比124.9±50.8,均P<0.05).4组通气前后Cst无显著改变,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ARDSp俯卧位组通气4h时Raw(cmH2O·L-1·s-1)较通气前显著降低(6.8±1.7比10.7±1.8,P<0.05),且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他3组各时间点Raw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俯卧位通气作为ARDS机械通气重要策略之一,可以改善RM无效高原ARDS患者的氧合,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高水平呼末正压通气(PEEP)联合肺复张(RM)在肥胖患者全麻俯卧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BMI≥28 kg/m2择期拟行全麻下腰骶椎手术的肥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每组30例。A组设置PEEP=5 cmH2O,B组设置PEEP=10 cmH2O联合肺复张手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仰卧位机械通气10 min(T1)、气管插管后俯卧位机械通气10 min(T2)、俯卧位机械通气1 h(T3)和气管拔管后脱氧30 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T0、T4和术后1 d(T5)时肺部超声评分(LUS)总分以及术后5 d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T2、T3、T4时刻的氧合指数(OI)均显著高于A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均低于A组(P<0.05);与T1时刻相比,T2、T3时刻两组患者的气道峰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比较仰卧位与俯卧位氧气吸入治疗对新生儿肺炎患儿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仰卧位组(n=36例)采用仰卧位氧气吸入治疗,俯卧位组(n=36例)采用俯卧位氧气吸入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PaO_2、PaO_2/FiO_2、PaO_2/PAO_2、A-aDO_2、PaCO_2、RR等氧合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PaO_2、PaO_2/FiO_2、PaO_2/PAO_2、AaDO_2等指标均明显好转(P0.05),且俯卧位组患儿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5),而PaCO_2、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进行氧气吸入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俯卧位氧气吸入治疗可明显提高新生儿肺炎患儿的氧合指数,是改善氧合功能的适宜体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时间对俯卧位手术患者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俯卧位全麻下手术患者40例,分别于全麻插管后仰卧位5min(T0)、俯卧位5min(T1)、俯卧位60min(T2)、俯卧位120min(T3)记录肺顺应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气道峰压(Ppeak):俯卧位后Ppeak逐渐升高,T1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与T0时比较Ppeak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态肺顺应性(Cdyn):俯卧位后肺Cdyn逐渐下降,T2与T0时比较Cdyn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T3与T0时比较,Cdyn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T3与T1时比较,Cdyn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3)静态肺顺应性(Cstat):俯卧位后肺Cstat逐渐下降,T2、T3与T0时比较,Csta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T2与T1时比较,Cdyn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T3与T1时比较,Cdyn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俯卧位后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肺顺应性逐渐下降,提示长时间俯卧位手术应注意肺保护问题,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ARD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46例NA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俯卧位为主,交替侧卧位)的20例患儿纳入俯卧位组,将采用常规仰卧位通气治疗的26例患儿纳入仰卧位组。比较2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开始时和机械通气治疗4、24、48、72 h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吸入氧分数(FiO2)比值(P/F)、氧合指数(OI),观察2组治疗过程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次数和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4、24、48、72 h后,俯卧位组患儿pa(O2)、P/F均高于仰卧位组,OI值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治疗72 h后,俯卧位组患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组总用氧时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