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者报道了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ALK)治疗近视的最初结果并对ALK的短期效果、安全性及可预测性进行了评估。对接受ALK治疗的81例(128眼)患者随诊平均13.6个月,包括近视120眼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残留近视8眼。术前平均屈光度为-7.48±2.05D。结果显示,裸眼视力达20/40或以上者占86.4%;76.2%的术眼屈光度在±1.00D以内,93.6%在±2.00D以内。其中77%的术眼在ALK术后又接受了RK或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并发症包括:散光较术前增加1.00D以上(4%);持续不规则散光(4%);过矫达+1.00D以上(4%);角膜上皮长入手术界面(2%);角膜板层片丢失(1/128);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或以上者(6.3%)。本研究表明,ALK手术对于矫正高度近视或RK术后残留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预测的方法,若再附加RK或AK手术,则能得到更满意的视力和屈光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中、低度近视400例(710眼),其中PRK组343眼,平均屈光度-4.18±1.24D。LASIK组367眼,平均屈光度-4.75±1.10D。两组均于手术后1、3、6、12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角膜上皮下基质混浊等并发症情况。结果:PRK组欠矫〉-1.00D者9.03%,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重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重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对268眼(145例)-12.00~-29.00D的重度近视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12个月视力≥术前矫正视力者占94.8%,术后屈光度在±2.00D以内占95.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平均屈光度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LASIK是治疗重度近视的有效方法,且稳定性和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3  
Lian J  Zhou D  Ye W  Wang K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87-29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在治疗近视眼中的作用。方法 将678例(928只眼)近视眼患者(-2.00 ̄-20.00D)分为3组:I组为-2.00 ̄-6.00D、Ⅱ组为-6.10 ̄-10.00D及Ⅲ组为-10.10 ̄-20.00D,均采用LASIK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年(6 ̄18个月),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组:术后1年时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24±0.50D,屈光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insitukeratomilleusis,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材料和方法术前屈光度为-1.25~-6.00D的近视569只眼,其中137只眼接受LASIK手术,432只眼接受PRK手术,随访6-16个月(平均8.9±2.6个月)。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结果LASIK组术后屈光状态较PRK稳定,回退幅度较PRK小,术后6个月时,LASIK组和PRK组分别有94%和87%屈光度在±1.00D内(p<0.05),分别有84%和71%屈光度在±0.50D以内(p<0.01)。LASIK组术后视力恢复较PRK快,术后1周的平均裸眼视力超过1.0,术后6个月时,LASIK和PRK组中裸眼视力0.5或以上者分别占100%和94%(p<0.01),裸眼视力1.0以上者分别占86%和72%(p<0.01)。结论LASIK不仅适合治疗高度近视,也适合治疗中、低度近视。对于中、低度近视,LASIK的疗效优于PRK。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 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中、低度近视400 例(710 眼) ,其中PRK 组343 眼,平均屈光度-4 .18±1.24D。LASIK 组367 眼,平均屈光度- 4.75±1.10D。两组均于手术后1、3、6、12 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角膜上皮下基质混浊等并发症情况。结果:PRK组欠矫> -1.00D者9.03% ,LASIK组为4 .80 % (P< 0.01) 。角膜上皮下或层间混浊(Haze)发生率:PRK组0 级86 .59% ,1 级11.37% ,2 级2 .04% ,3 级以上无。LASIK组0 级95.10% ,1 级2.45% ,2 级以上无。结论:LASIK术式较之PRK术式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而稳定,用药少,痛苦少,并发症少,欠矫率低等优点,中低度近视治疗应首选LASIK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并发症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Zheng L  Zhu Q  Sun Y  Ye M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5):363-365
目的 分析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usis,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662例(1265只眼)近视患者(-2.00~25.00D)按屈光度分为3组:A组726只眼,≤-6.00D;B组287只眼,-6.25~-10.00D);C组252只眼,〉-10.00D;行LASIK后均随访12个月,观察及分析其并  相似文献   

8.
自动板层角膜成形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目的 评价自动板层角膜成形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ALK-E)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用自动板层角膜刀和Keracor116型准分子激光机对40例(47只眼)行ALK-E,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术前屈光度(球面等量)平均为14.55±5.14D(-8.00 ̄-30.00D),其中散光最高为7.00D。结果 术前屈光度及裸眼视力约在1个月趋于稳定。术前屈光度-15.00D以下,在术后3个月的平均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二次切削治疗近视性角膜切削术后欠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共15人(23眼)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因欠矫而实施二次切削。术前平均屈光度为-9.86D(-5.00—-20.00D),其中2眼为中度近视(-3.25—-6.00D),6眼为高度近视(-6.25—-9.00D),15眼为超高度近视(≥-9.25D)。准分子激光二次切削采用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和光学性角膜切削术(PRK)相结合的方法。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91%的裸眼视力≥0.5,70%的裸眼视力≥1.0,70%的屈光度在±1.00D,角膜无明显混浊。由此证明:准分子激光二次切削治疗近视性角膜切削术后欠矫及角膜混浊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同一个体,不同预矫度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疗效的影响。方法双 眼近视度相差≥一2.00D的 136例(272眼)近视患者,分为低屈光度组(Ⅰ 组)和高屈光度组(Ⅱ 组),对.PRK术后 随访1年的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及角膜haze等作统计学分析。结果PRK术后1年,Ⅰ组及Ⅱ组的裸眼视力分 别为 0. 69±0. 33和 0. 62±0. 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残余近视度在预矫度±0. 50D和±1. 00D以 内者,Ⅰ组为 76眼(55. 88%)和 95眼(69. 85%),Ⅱ组为 45眼(33. 09%)和 72眼(52. 94%),组间差异极显著( P < 0.01);±2.00D以内者,Ⅰ组为98眼(72.22%),Ⅱ组为87眼(63.9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膜 haze在随访的 1、3、6及 12个月中,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 05);角膜 haze与切削深度两组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 P>0. 05)。结论同一个体,预矫度高的一眼,PRK术后的预测性及屈光稳定性较另一眼降低,但不显著加重角 膜haze的程度;个体差异性是PRK术后角膜haze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VIS×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169例(281眼)近视患者进行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75-16.00D(-8.19D±1.52D)分为两组:I组:-1.75--6.00D,153眼,II组:-6.25--16.00D,128眼,随访一年以上,术后1年实际矫正屈光度在预测矫正度±1.00D者在Ⅰ,Ⅱ,组分别为87.6%,54.7%,裸眼视力≥0.5,1.0者在  相似文献   

12.
非球面切削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评估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SCMD气动式角膜切割刀及SCHWINDKERATOM—F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利用Ultravision非球面切削程序对-10D以上高度近视(等值球镜-10.25~-30.00D)117例180只眼行LASIK手术,其中屈光度-10.25D~-15.00D(A组,超高度近视)78只眼,平均-12.62±1.52D;屈光度-15.50D~-30.00D(B组,极高度近视)102只眼,平均-19.18±3.38D。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者A、B二组分别达57.7%及25.5%,裸眼视力≥0.5者分别达94.9%及76.5%;屈光度在±1.00D以内的分别达41.0%及19.6%,在±3.00D以内的分别达83.3%及51.0%。A、B二组各有1眼(分别占1.3%及1.0%)术后3个月有黄斑出血,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低于2行以上。结论:非球面切削LASIK手术对于矫治-10D以上高度近视有很好的疗效,影响手术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为视网膜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2眼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者行再次PRK治疗,并连续随访两年以上。术前残余球镜屈光度-3.75±1.32D,残余柱镜屈光度-2.36±1.25D,最佳矫正视力均≥0.8。结果:术后6个月球镜屈光度-0.32±0.24D,柱镜屈光度-0.78±0.37D,裸眼视力≥1.0者42眼(80.76%)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后角膜地形图角膜闪表面曲率变化与临床屈光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近视度为-1.50~-2.400D的患者176例327眼行PRK或LASIK治疗,观察6个月以上。按实矫屈光度分为二组:I组-1.50~-6.00D有124眼;Ⅱ组-6.25~-20.00D有203眼;并将屈光回退患者91眼作为Ⅱ组。经计算机得出角膜曲率变化与临床屈光度变化的散点图及相关系数r值。结  相似文献   

15.
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c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术前近视度为-1.50D-20.00D的患者的600只眼,接近视度分为三组:中低度近视组(-1.50D--6.00D)234只眼,194眼行PRK手术,40眼行LASIK手术,高  相似文献   

16.
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铲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材料和方法,术前屈光度为-1.25-6.00D的近视569只眼,其中137只眼接受LASIK手术,432只眼接受PPK手术,随访6-16个月。  相似文献   

17.
自动板层成形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论述了自动板层成形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并发症。用自动板层切削刀和Keracor.116准分子激光机,治疗50例77眼。术前平均近视屈光度-18.03±2.84,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平均近视屈光度-0.20±3.03。并发症:角膜瓣脱失,瓣皱,上皮植入等。结论:LASIK是高度近视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近视散光的疗效。应用美国VISX20/20型准分子激光仪,采用多削区治疗近视屈光度为-1.75~-16.00D的患者,观察2年以上,按术前球镜屈光度分为二组,Ⅰ组为-1.75~6.00D(121眼),Ⅱ组为-6.25~-16.00D(86眼)。术后2年裸眼视力≥0.5者在Ⅰ、Ⅱ组中分别为95.9%、70.9%,≥1.0者分别为73.6%、34.9%。Ⅰ、Ⅱ组中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为91.7%、62.8%。角膜上皮下混浊0度在Ⅰ、Ⅱ组中分别为87.6%、66.3%,2级以上分别为0、1.2%。眼压均正常。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对低、中、高度近视、近视散光均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对低、中度近视效果更佳,对高度近视预测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随诊结果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应用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对277例(422只眼)近视患者进行光学角膜切削术治疗,对随诊1年以上的患者进行观察。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00~-10.00D(-4.87±1.54D)。结果显示,术后1年时的残留屈光度为+0.25±0.39D;裸眼视力≥0.8者占97。6%,≥1.0者占91.4%;实际矫正度在预测矫正度±1.00D范围内者占97.4%;2.8%的术眼有轻度以下的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者占7.6%,2行者占0.5%;一过性眼压升高者占20.4%。术后6~12个月屈光度的变化≤0.50D者占92.8%。提示此手术治疗-10.00D以内的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预测性强的方法,强调术后应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轴性和屈光性两组近视性屈光参差(MA)经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PRK/LASIK)矫正后的双眼影像不等检查结果(BA)与理论计算值(%Size Difference,%SD)的关系,了解MA患者术后BA和立体视的状况。方法:对40例屈光度差≥2.50D的近视患者行PRK/LASIK,术后作BA和立体视检查,分别将两组的BA与%SD作比较;按术前屈光度差1.00D分四组,就术后BA和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