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急性时相hs-crp含量,将85例ACS患者作为观察纽,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6例,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MI组与UA组相比,AMI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ACS患者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AMI组与UA组亦有明显差异。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害程度.可作为ACS临床诊断、预后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由复杂发病机制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其典型的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从而造成可逆或不可逆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3.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程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程中水平的变化,以了解HS -CRP同ACS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系。方法:对35例临床确诊ACS住院患者进行检测,分别在 入院时、1周、1月进行检测HS-CRP,对照组是30例经确诊无ACS及近4周无感染史的健康体检者。结果: ACS患者组HS-CRP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S-CRP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过程 中反应疾病演变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4.
柴广军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1):47-48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CH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人体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作为血管炎症反应的标记物,hs-CRP血清水平有助于区分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1]。而在CHD的发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95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hs-CRP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测定,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探讨hs-CRP、LDL与CHD病变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Inflamm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atherogenesis. In addition to being a potent predictive and prognostic marker for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recent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C-reactive protein (CRP) might directly promote atherogenesis by exerting direct effects on vascular cells. Thus, CRP will become important novel pharmaceutical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This review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pathological role of CRP in atherosclerosis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测定45例健康对照者和50例AMI组患者血清PCT与hs-CRP含量.比较两者对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在低危、中危、高危中的差异及ST段抬高性AMI与非ST段抬高性AMI中的差异.结果 AMI患者血清中PCT与hs-CRP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并从低危、中危、高危逐渐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3例ST段抬高性AMI患者1个月内死亡率13.0%、PCT2.01±0.63ng/mL,明显高于27例非ST段抬高性AMI患者1个月内死亡率3.7%、PCT0.84±0.33n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34,P<0.01).在早期低危组AMI患者中,PCT阳性分布要高于hs-CRP(X2=5.001,P<0.01).但在中危、高危组AMI患者中,PCT与hs-CRP阳性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0.170与X2 =2.060,P>0.05).血清PCT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62,P<0.01).结论 在AMI患者血清中,PCT与hs-CRP含量显著增高可能是预测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具有预测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是与与炎症因子和内皮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方法 对12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AECG).分为ACS组和非ACS组.并进行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高分辨超声评估肱动脉内皮功能.结果 60例患者(40.5%)动态心电图记录ACS、非ACS组与ACS组相比,hsCRP浓度明显降低(P<0.05),血流介导性舒张(FMD)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FDM hsCRP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提示炎症和内皮功能失调可能是ACS发生机制之一.hsCRP和FMD有可能作为筛选ACS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对慢性心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诊治的128例CHF患者,另根据相关检查及临床症状随机选择120名我院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测定两组的血清hs-CRP水平及血浆NT-ProBNP指标变化.对患者出院后常规随访18个月,依据随访期内出现心血管事件与否分为MACE组与非MACE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及血浆NT-ProBNP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hs-CRP对于CHF预后的临床价值,以期为心袁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评估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结果 CHF患者住院期间不同心功能分级组NT-ProBNP、hs-CRP表达水平和对照组比较,CHF患者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衰加重其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随访患者未发生心脏时间组成和发生心脏时间组CHF患者随访18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72例,未发生心脏事件者56例,检测其再次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水平,发现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P<0 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升高是CHF患者18个月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hs-CRP水平对CHF患者的近期预后可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ACS患者.入院后测定血清hs-CRP水平,采用GRACE评分对ACS进行危险分层,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评估hs-CRP预测ACS高危患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共入组112例ACS患者.人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呈正相关(r=0.519,P<0.001).根据ROC曲线结果,hs-CRP诊断ACS高危患者的AUC为0.789(95% CI:0.701~0.878,P<0.001).设血清hs-CRP水平为3.5mg/L为预测ACS患者GRACE高危组的临界点,其诊断ACS高危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0%、58.4%.结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入院早期的血清hs-CRP水平与GRACE评分呈显著的相关性,其可以有效反映ACS患者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8-T细胞与IL-6和C-反应蛋白(CRP)相关性.方法 选取43例ACS患者,4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选取4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CD4+ CD28-T细胞;IL-6和CRP水平分别采用ELISA法和特种蛋白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 ACS组患者的CD4+ CD28-T细胞数量和IL-6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P<0.001)或正常对照组(P<0.001),而且ACS患者CD4+ CD28-T细胞与IL-6(r=0.79,P<0.001)和CRP(r=0.50,P<0.001)具有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CD4+ CD28-T细胞数量的增高与IL-6和CRP高度相关,可能参与冠心病的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炎性标志物及血脂水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sCD40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ACS患者,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33例对照组血浆sCD40L、hs-CRP水平,分析比较各组炎性标志物的水平及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浆sCD40L、hs-CRP与S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血浆sCD40L、hs-CRP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SA组及对照组(均P<0.01),UA组血浆sCD40L、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组及对照组(均P<0.01);而血浆sCD40L、hs-CRP在S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sCD40L与hs-CRP呈正相关(r=0.452,P<0.01);hs-CRP与HDL-C呈负相关(r=-0.263,P<0.05);sCD40L与HDL-C呈负相关(r=-0.234,P<0.05),与TG呈正相关(r=0.254,P<0.05)。结论:血浆sCD40L、hs-CRP与ACS及血脂有一定关系,对判断ACS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破裂而导致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原因[1]。其早期的诊断及对疾病的严重程度的了解对于临床有效的治疗起着积极的作用。本实验通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患。在我国,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健康观念相对滞后,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发。本文就急性冠脉综合征人群背景因素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预测1年内是否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心内科2017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根据患者1年内是否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A(10例,发生)、B(40例,未发生)两组,记录超敏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分析其与患者1年内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结果 A、B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超敏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均与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关(P<0.05),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测中意义更高(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均有关,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可以更好的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125例行择期PCI的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简称替罗非班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对照组)。替罗非班组患者在PCI前直接冠脉内弹丸式注射替罗非班10μg/k,时间不少于3min,随后以0.15μg/(kg·min)^-1持续泵点8h。检测两组患者PCI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mPAR及hs-CRP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mPAR、hs-CRP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h,替罗非班组mPAR、hs—CRP低于术前及对照组;对照组mPAR较术前显著升高,hs—CRP虽较术前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4h及术后7d,两组之间mPAR及hs-CRP无统计学差异。替罗非班组PCI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hs—CRP对数值与mPAR呈直线相关。术前及术后24h,对照组hs-CRP对数值与mPAR呈直线相关。术后6h及术后7d,对照组未见相关关系。结论PCI术后6h,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替罗非班对接受PCI术的NSTE-ACS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mPAR与hs-CRP呈正相关,hs—CRP对血小板的聚集状态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反应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348例ACS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n=128)及对照组(n=220)。两组均给予标准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指标的差异,分析两组各种炎症因子水平与mPAR的相关性,并比较术后30天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SIRS组患者mPAR、hs-CRP、sCD40L、MMP-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hs-CRP、sCD40L、MMP-9水平与mPAR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术后30天,SIRS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血小板活化的原因之一,合并SIRS的ACS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常见心肌标志物检测在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快速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收集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72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高敏肌钙蛋白Ⅰ(high-sensitivity troponin,hs-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hs-cTnI、CK-MB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hs-cTnI、CK-MB和hs-CRP的敏感率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升,且hs-cTnI的检出特异性高于CK-MB和hs-CRP.结论 通过对患者血液中hs-cTnI、CK-MB和hs-CRP检测,能够对AMI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且各项检测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