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鲜全血制备白细胞冻溶上清液,进行其促血小板聚集和促凝血时间的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临床甲襞微循环检查具有白色微小血栓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及凝血时间缩短明显(P<0.001),证实白细胞确有促凝物质的存在并参予了白色微小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夏至草醇提物(EEMI)对高分子右旋糖苷(Dextran500)致急性微循环障碍(AMD)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分为夏至草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前二组静注10% Dextran 500(10ml/kg)复制AMD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6min后,夏至草组自颈静脉缓慢推注EEMI(1g/ml,6g/kg),其它两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40min后,观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功能、脑血流量和体外血栓形成。结果①模型组血小板聚集率(5min)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小板聚集时间、解聚率及粘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夏至草组在不同时间点及最大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血小板聚集时间、解聚率及粘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血小板粘附率显著低于模型组。②模型组及夏至草组的脑血流量、血栓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血栓形成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夏至草组的血栓干重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EEMI能明显降低Dextran 500致AMD大鼠的血小板聚集与粘附功能、减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变化。方法选择30例单采血小板,置22℃血小板保存箱,水平振摇,保存7d。分别在0d(采血的当天)、3d、5d、7d留取样品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T%)。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0.05)。结论单采血小板聚集功能在保存期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67例早产儿凝血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的特点及其与早产儿出血的关系。方法于生后24h内采取股静脉防凝血,对67例早产儿、42例足月新生儿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 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足月新生儿比,早产儿PT、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值偏低,差异具高度统计学意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检出率比足月儿高。结论早产儿生后普遍具出血倾向,要积极防治早产儿出血。建议将凝血功能列为早产儿的常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的以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为特点的疾病,妊娠时除妊娠生理原因,孕妇本身的各种内科合并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外,许多妊娠并发症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重度血小板减少可致产妇产后出血、胎死宫内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对母婴存在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微量阿司匹林(M-ASA)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及凝血机制作用表明,M-ASA不仅能明显抑制血小板释放TXA2,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指数Q值,而且可明显改善红细胞聚集性及变形能力。但对全血粘度、凝血酶原时间则无明显影响。可见虽然凝血机制、血液粘滞性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但与血栓形成的独特机理无关。同时还表明血液的高粘滞性也并非都由凝血机制亢进所致。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CHD)患者存在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失衡,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增强及纤维蛋白溶解降低,从而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本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旨在为不同类型对冠心病分析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的出血或出血倾向有许多因素,其中血小板的损害是主要病因之一。已有报道,血液透析可以改善CRF患者的血小板功能~[1]。为了了解血液透析对CRF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我们测定了血液透析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的变化。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1)CRF组:按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共42例,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7±18.2岁。患者每周血透3次,每次4小时。(2)正常对…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5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肝素样物质含量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α)。结果表明,HFRS患者有显著的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减弱,血肝素样物质含量增高与AT-Ⅲ∶α下降(P<0.05),在病程的极期与危重型患者,上述改变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在AT-Ⅲ∶α>80%的患者,血肝素样物质含量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率及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4,-0.7157,-0.5547(P值均<0.01)。提示,HFRS患者血肝素样物质含量的增高可能是血小板数量减少与粘附、聚集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影响作用在AT-Ⅲ∶α>80%的患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雌激素及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对兔血小板聚集与凝血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雌激素与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均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RT、APTT时间延长,在实验所用的剂量中,两者联合作用尚未发现迭加效应,雌激素对兔血小板聚集与凝血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体外反搏对血液流变性和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4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血液流变性和血小板聚集性变化。结果表明,反搏后全血比及还原比粘度、血浆粘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0.01)。反搏治疗后,1~5min血小板聚集率、最大聚集率和最大聚集速度较反搏前均明显降低(P<0.05~0.01),而5min解聚率则明显增加(P<0.05)。提示体外反搏治疗不仅影响血液动力学,而且明显降低血液粘度,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和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观察了肾上腺素诱导的全血血小板聚集活性和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血小板聚集性和每搏输出量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01),和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PEP/LVET,等容收缩期/左室射血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2),与心舒早期功能指标无显著相关。因此,监测血小板聚集性的动态变化对了解心脏收缩功能和预报心肌梗塞,心性猝死发生的危险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探讨景天三七对阿司匹林大鼠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调节作用.以阿司匹林按3mg/Kg给大鼠灌胃制备大鼠模型,景天三七生药2mg/Kg灌胃治疗14天.分别于7天、14天后,采大鼠静脉血,测血小板聚集率、PLT、PT、APTr、Tr及Fg水平.结果表明:经阿司匹林处理后,大鼠血小板数量、聚集功能显著降低(P<0.01).而景天三...  相似文献   

14.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肝病患者因肝细胞的严重损害,致使肝脏功能减退,全身各系统受损,凝血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本文报道48例重症肝病(包括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和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结果,观察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5.
曹璐 《医学信息》2020,(1):113-114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对颅脑外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输注血小板治疗,B组输注冷沉淀治疗,C组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治疗。比较三组输注血制品前后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输注前1 h三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三组Plt、FIB均高于输注前1 h,TT、APTT、PT均低于输注前1 h,且C组PLT、TT、APTT、PT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颅脑外伤大出血患者,联合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对其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独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  相似文献   

16.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内β-TG含量,结给血小板聚集功能及PAIgG测定,探讨这些指标与出血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小板内β-TG含量之间存在相关,血小板内β-TG含量低者出血较明显;ITP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并非因PAIgG从空间上阻碍了致聚剂在血小板上的结合部位所致,而是与血小板贮存池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7.
观察20例急性脑梗塞,30例冠心病在微循环中微血栓的变化,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率、D-2聚体。结果表明微血栓阳性组血小板聚集率、D-2聚体均高于微血栓阴性组。治疗后二组血小板聚集、D-2聚体明显减少。提示微血栓、D-2聚体及血小板聚集率可作为评定冠心病、脑梗塞病情变化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8.
观察20例急性脑梗塞,30例冠心病在微循环中微血栓的变化,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率、D-2聚体。结果表明微血栓阳性组血小板聚集率、D-2聚体均高于微血栓阴性组。治疗后二组血小板聚集、D-2聚体明显减少。提示微血栓、D-2聚体及血小板聚集率可作为评定冠心病、脑梗塞病情变化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和安全性,了解不同剂量尿激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58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大、中剂量组分别静脉滴注尿激酶(UK)100~120万U、25~45万U。用药后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判断冠脉再通率,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比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冠脉再通率;大剂量组64.3%(18/28);中等剂量组为20.0%(6/30)。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症状。溶栓后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明显下降,而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压积(%)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大剂量尿激酶可显著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而这种改变将有利于治疗AMI。AMI早期采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10年来本地区新生儿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10年来的住院新生儿疾病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病例共476例,无性别分布差异(P〈0.05)。感染性疾病中主要病种有肺炎78例(占35%)、脐炎40例(18%)、上呼吸道感染26例(12%)、腹泻病22例(10%)、败血症17例及肝炎18例(分别占8%)、气管炎8例及宫内感染6例(分别占3%)。非感染性疾病中主要病种有颅内疾患(包括缺血缺氧性脑病和颅内出血)97例(39%)、电解质紊乱23例(9%)、高胆红素20例(8%)、消化道疾病19(8%)、硬肿症9(4%)。所有疾病中以非感染性颅内疾患最多占20%,肺炎其次占16%。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及早期与晚期新生儿分布有差异(P〈0.01),以非感染性疾病和早期新生儿居多。感染性疾病中早、晚期新生儿分布有差异(P〈0.05)以晚期新生儿为多,非感染性疾病中早、晚期新生儿分布有差异(P〈0.05)以早期新生儿为多(P〈0.05)。非感染性颅内疾患近10年来只发生于早期新生儿。近4年无以硬肿症为第一诊断的病例。近5年无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及颅内出血病例。低血钙及其惊厥仍有发生。结论新生儿疾病分布无性别差异,以非感染性疾病及早期新生儿居多,感染性疾病中肺炎占首位,非感染性疾病中颅内疾患占首位,且均发生于早期新生儿。各类疾病中非感染性颅内疾患占首位,其次为感染性肺炎。新生儿出血症、硬肿症等疾病逐渐消失。低血钙及其惊厥仍有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