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40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其中4例新鲜标本同时进行电镜检查。结果 72.5%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和小肠。肿瘤可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45%;神经源性分化型12.5%;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7.5%;未分化型25%。肌肉共同蛋白HHF-35在18例平滑肌细胞型肿瘤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为平滑肌细胞分化最敏感的标记物。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和CD34阳性(100%)。电镜检查可见各型分化的特点。结论 尽管胃肠道间质瘤的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其免疫表现型却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以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6例胃肠道间质肿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81%的胃肠间质肿瘤发生在胃和小肠,肿瘤可分为4个亚型;平滑肌分化型43%,神经源性分化型12%,平滑肌和神经源性分化型31%,缺乏平滑肌和神经源性分化型12%,CD117、CD34、Desmin、NSE在该肿瘤中可有不同的表达,分别为100%、81%、50%、56%。结论胃肠间质肿瘤的特点、光镜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是诊断胃肠间质肿瘤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40例胃肠道区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40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级化染色,其中4例新鲜标本同时进行电镜检查。结果 72.5%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和小肠。肿瘤可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45%;神经源性分化型12.5%;平滑机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7.5%;未分化型25%。肌肉共同蛋白HHF-35在18例平滑肌细胞型肿瘤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为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5例GIST复习其病理形态学,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类似平滑肌肿瘤。免疫组化有其特征性,CD117、CD34呈阳性表达。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形态类似于平滑肌肿瘤,CD117和CD34阳性表达对诊断有决定性作用。治疗预后不同于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参考指标.方法 对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进行CD117、CD34、S-100、SMA、Des、Ki-67标记、分析.结果 34例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5%,CD34阳性率70%,S-100、SMA、Des局灶弱阳性或阴性表达,Ki-67表达不一.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上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结构多样,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诊断须结合肿瘤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进而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tin,S-100,SMA,Bcl-2的表达。结果: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占85%,平滑肌肿瘤占8.33%,神经鞘瘤占1.67。其中5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的表达率为90.19%,CD34的表达率80.39%,Vimetin的表达率86.27%,Bcl-2的表达率为74.5%(38例),S-100的表达率11.76%。结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见。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不能完全靠光镜,必须结合免疫组化,才能做正确诊断。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最好联合使用一组免疫组化抗体,其中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敏感而有效的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5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GIST基本病理组织形态大部分为梭形细胞型,其中3例在梭形细胞间可见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Vim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8.57%、80.00%和65.71%,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免疫标记物表达与肿瘤部位、恶性程度无关(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为CD117,CD34和Vim阳性,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l994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50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GIST主要发生在胃(60% 30/50)和小肠(26% 13/50),结直肠较少(14% 7/50)良性14倒。潜在恶性6例,恶性30例,C—kit阳性表达率(92 46/50),CD34阳性表达率(88% 44/50)肿瘤切除率100%。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问质性肿瘤,C—kit(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病理组织分化特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临床与病理组织学分化的特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3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GIST,胃和小肠分别为9例和8例,共占56.67%;食管1例;胃肠道外12例,占40.00%。年龄22—73岁,平均49.67岁,45岁以上23例,占76.67%。男14例,女16例。28例均有临床症状,腹部肿块9例(30.00%),腹痛8例(26.67%),黑便7例(23.33%);2例体检发现。肉眼观察:肿瘤直径2~9cm,平均4.6cm,其中直径〈3cm18例(60、00%),≥3cm12例(40.00%)。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19例(63.33%),上皮样细胞型7例(23.33%),混合细胞型4例(13.33%)。免疫组化:30例Vimentin均阳性;22例表达CD117(73.33%),为胞浆/胞质强阳性,其中17例同时表达CD34(77.27%);7例表达S-100、SM;6例表达CK;5例表达Acfin、HHF35。病理诊断良性4例,交界性6例,恶性20例。伴肌纤维分化9例,神经纤维分化4例,肌纤维和神经分化3例,肌纤维骨组织分化1例,伴黏液样变2例。结论GIST病理特征以梭形细胞为主,与平滑肌性、神经性肿瘤易混淆,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有助于诊断。伴有其他成分分化时,S-100、Actin、SM、HHF35可灶性阳性,部分表达CK。CDll7阴性或仅Vimentin表达不能排除本病,应结合免疫组化、综合临床分析以提高其确诊率。肿瘤伴有神经分化或仅表达Vimentin时,往往提示临床预后不良,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李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8):7005-7006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16例胃肠道问质瘤标本临床资料及病理学形态进行分析,观察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像及异型性等,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等表达情况。结果:GIST平均年龄52.2岁,发生在食管2例,胃5例,小肠8例,大肠1例。镜下基本形态为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免疫组化:CD117阳性,CD34阳性。结论:GIST形态结构多样,肿瘤大小,细胞异犁性,核分裂等作为判断良恶性依据,免疫组化CD117,CD34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经H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瘤细胞呈鱼骨状、栅栏状,车辐状和编织状排列,肿瘤内以梭形细胞为主,上皮样细胞占少数,核呈胖梭形、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细,核仁不明显。恶性的瘤细胞丰富(例1、3、4),排列紧密,核分裂象(6-20)/50HFP,有粘液和坏死。良性的细胞较少,排列疏松,核分裂象少或无。免疫组化(ABC法)染色:CD1174例均为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侈14)、α-SMA(例2)为局灶性阳性,CD34均为阴性。例1、3、4诊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例2诊为良性间质瘤。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结构与平滑肌、神经鞘肿瘤不易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切除后复发率高而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征象,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胃占60%~70%,其次是小肠占20%~25%,其他部位〈10%。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有助明确诊断。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肌壁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可发生于胃肠道及胃肠道外,如大网膜及肠系膜等,约60%-70%发生于胃,胃间质瘤占胃肿瘤的1%-3%。胃肠道间质瘤内含梭形细胞,过去多诊断为平滑肌类肿瘤,随着病理学不断发展,电镜和免疫组化发现,肿瘤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而不含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及胃肠外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鉴别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SMA及S-100蛋白。结果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中38例CD117阳性,32例CD34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具有多向分化性,HE形态类似,CD117、CD34免疫标记阳性对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重新认识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组成。方法 用CD117、CD34、vimentin、SMA、S 10 0蛋白 5种抗体对 4 4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确诊食管胃肠道间质瘤 9例 ,平滑肌瘤 34例 ,神经纤维瘤 1例。结果 食管内胃肠道间质瘤少见 ,仅占同期间叶源性肿瘤的 2 0 .5 % (9 4 4 ) ,其中良性 6例 ,恶性 3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需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CD117、CD34是诊断间质瘤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质肿瘤,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既特殊又常见,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间叶性肿瘤应该是GIST,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不常见,雪旺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更少,颗粒细胞瘤、血管肉瘤等则十分罕见。GIST无论在形态、免疫表型、遗传特征上都有不同于平滑肌瘤及雪旺瘤的特征。其诊断标准为形态学上似平滑肌或神经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肿瘤,经免疫组化和/或电镜检查,c-kit/CD117阳性或c-kit/CD117阴性而CD34阳性,且伴平滑肌分化或神经分化或双向分…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外间质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胃肠道外间质瘤是指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腔软组织,且与肠壁及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间叶性肿瘤。该肿瘤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胃肠道间质瘤相似,主要有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两种基本结构,最有诊断意义的抗体是CD117和CD34。可能来源于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间质干细胞,预后较胃肠道间质瘤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6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观察其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SMA、S-100、Nestin的表达。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结构多样,基本形态以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样为主,呈编织状、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67例中62例CD117阳性、52例CD34阳性、63例Nestin阳性、部分病例有SMA、Desmin、S-100的表达,多为局灶性弱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以上皮细胞样及梭形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CD117、CD34、Nestin的表达是确诊该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5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标准。方法在光镜观察胃肠道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的基础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mentin、CD34、actin和S-100。结果1988~1997年10年间共有消化道原发的非上皮性肿瘤121例,其中GISTs58例,占47.9%。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vimentin阳性,CD34阳性,少部分病例可以表现灶性或个别细胞actin和/或S-100阳性。HE染色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难以鉴别,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本组研究按Lewin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的良恶性,结果为良性GIST23例,潜在恶性GIST8例,恶性GIST27例。经初步观察,此标准是可行的。结论GISTs是胃肠道的最常见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染色,观察25例原发胃肠道及胃肠道以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Vimenfin、S-100、Actin抗体染色表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5例间质瘤胃部8例(22%)、小肠5例(20%)、食道2例(8%)、大肠6例(24%)、肠系膜2例(8%)、大网膜2例(8%)。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均阳性表达。结论该瘤病理组织形态多样,容易误诊为其它肿瘤,应与消化道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CD117、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诊断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