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颅脑CT检查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时期颅脑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正常CT表现与成人不尽相同,而发病情况与CT表现也有别于成人。本文综合有关文献,着重叙述小儿常见颅脑疾病的CT表现与诊断。正常CT表现新生儿脑CT表现与儿童及成人不同。新生儿脑质密度低于较大儿童,几乎不能区分基底节和白质,这与脑含水量有关。新生儿脑的水分占重量的90%,儿童占75%,而成人则占70%。脑的CT均值在新生儿为29H,生后20周为35H,以后则无变化。有人研究表明,儿童期大脑CT值随年龄而升高。脑的形态于胎儿第40周始具脑的形态,第30周以前未形成脑沟,第28周仅见外侧裂和中央裂。额、颞叶发育迟于枕叶,一直持续到婴儿期,CT可见额、颞叶小,而外侧裂和  相似文献   

2.
正常CT表现儿童正常CT特点为颅脑形状,大小随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脑质CT均值为29H,20周脑质CT均值为35H,以后则无变化。早产儿特点为双额一过性低密度区和蛛网膜下腔宽大。村上等认为额叶的低密度区见于生后1个月内,以后消失,为脑发育过程的一个阶段,与是否早产儿无关。蛛网膜下腔宽大见于早产和出生时体重小的新生儿。异常CT表现 1.先天畸形 (1)胼胝体缺如:双侧脑室明显分离,前角小后角扩大,三脑室扩大并突向上方,顶与大脑镰相邻。冠状扫描便于了解三脑室形态。  相似文献   

3.
婴儿先天性梅毒中枢神经系统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梅毒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1例先天性梅毒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CT资料。结果 10例新生儿患者在CT上均表现为脑白质的弥漫性密度减低,其中3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合并有脑内出血。1例2个月大的患儿表现为两侧额、颞叶脑沟增宽及大脑镰前部蛛网膜下腔增宽,5例经治疗后45d至6个月,CT复查表现为两侧脑沟、脑池、脑裂的增宽,其中3例伴有侧脑室和第3脑室的扩大。结论 先天性梅毒中枢神经系统的CT表现在新生儿类似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随访复查可呈现外部性脑积水或脑发育不良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pcepalus简称EH)是发生于婴儿期的一种良性自愈性疾病。大多数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儿、感染等因素有关。本文提供了对EH的认识标准,①短期内头围突然增大.②CT表现双侧额顶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增宽,大脑半球间裂前部开大,可伴有额顶部脑沟增宽硬脑室增大。本文报告的20例EH病的CT表现:①额区及额顶区对称性蛛网膜下腔增宽;②大脑半球间裂前部增宽,其中3例额顶区大脑半球间裂全部增宽;③基底池轻度扩大;④额顶区脑沟增深增宽;⑤脑室不大或有轻度扩大,额区及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及大脑半球间裂前部或全部增宽,是诊断EH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CT 对192例非特殊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进行脑形态研究,年龄15~59岁,独立生活困难,无明显瘫痪、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和其它脑畸形等神经系统体征。正常对照组132例选自仅有失眠、头痛和头晕等主诉的门诊患者和自愿受试者。观察部位包括前额部蛛网膜下腔、大脑纵裂和额顶部脑沟,以及侧脑室和第三脑室。侧  相似文献   

6.
祁吉 《民航医学》1992,2(3):24-24
1 脑池 脑池是蛛网膜下腔中宽大的部分,正常时是CT上可见的主要蛛网膜下腔结构。主要的脑池有枕大池、环池、鞍上池、四迭体池、大脑大静脉池、外侧裂池和纵裂池等。颅内病变对脑池的影响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取外部性脑积水的CT特征,并与脑萎缩、硬膜下积脓、积液相鉴别,从而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选择外部性脑积水49例,脑萎缩21例,硬膜下积脓5例,硬膜下积液2例,分析其CT表现特征,并与临床对照。结果:1.外部性脑积水CT特征:额及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前部纵裂及大脑外侧裂增宽,额、顶区脑沟增宽、深陷,其他部正常,侧脑室可轻度扩大或正常,大脑额、顶叶凸面皮质无变薄征象。2.脑萎缩CT特征:大脑沟普遍增宽、深陷,有时小脑沟也增宽及其数目增多(≥4条),第三、四脑室及侧脑室扩大,纵裂增宽且不局限于前部,大脑凸面皮质变薄,蛛网膜下腔增宽且不局限于额顶区。3.硬膜下积脓CT特征:颅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密度高于脑脊液,大脑凸面受压,变平、内移,于新月形低密度与大脑凸面之间有一薄膜结构,呈膜状飘浮征象,侧脑室可有受压变窄。4.硬膜下积液CT特征:一侧或双侧新月形低密度影,为脑脊液CT值。脑凸面有受压略变平征象,单侧硬膜下积液可有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可有轻度变窄。结论:只要熟悉外部性脑积水、脑萎缩、硬膜下积脓,以及硬膜下积液各自的CT特征,一般不难对它们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惊厥为婴幼儿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部分发生在新生儿、婴幼儿早期特定年龄时期,绝大多数患儿神经系统检查和智力发育正常,惊厥转归良好。随着螺旋CT在儿科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应用,实现影像学早期对引起婴幼儿惊厥灶更准确的定位、定性始终是影像科诊断和临床医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难点所在。近几年来,我们通过CT观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惊厥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额、顶叶脑回形态发育落后的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9.
夏薇  周婧  郭豫  邵剑波 《放射学实践》2023,(12):1605-1610
目的:探讨MRI单次激发FSE序列评价宫内胎儿脑沟发育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3例22~38孕周健康胎儿的脑部MRI图像,根据孕周分为17组,每一孕周为一组,评价胎儿半球间裂、外侧裂、顶枕沟、海马裂、胼胝体沟、距状裂、扣带沟、边缘沟、侧副沟、中央沟、额上沟、中央前沟、中央后沟、顶内沟、颞上沟、额下沟、颞下沟、枕颞沟、次级扣带沟、次级枕沟及岛沟是否可显示,并计算各孕周组中各个脑沟的可见率。结果:建立了22~38孕周胎儿大脑所有初级脑沟和部分次级脑沟的可见百分率的时间表。超过75%的胎儿在22孕周时可见半球间裂、外侧裂、顶枕沟、海马裂、胼胝体沟和距状裂;在24孕周可见扣带沟;在25孕周可见边缘沟、侧副沟、中央沟和额上沟;在26孕周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后沟和顶内沟;在27孕周可见颞上沟和额下沟;在31孕周可见颞下沟、枕颞沟和次级扣带沟;在32孕周可见次级枕沟;在34孕周可见岛沟。结论:MRI单次激发FSE序列可用于评估胎儿脑沟的发育情况,可为评价胎儿脑部发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从而可辅助诊断脑发育滞后。  相似文献   

10.
脑外积水(EH)是由于婴儿头颅迅速发育在CT上出现的蛛网膜下腔增宽、不伴有或仅有轻度脑室扩大的现像。作者研究了74例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脑外积水患儿的临床及放射学资料。根据病史,脑外积水可分为三型。第一型有47例原发性巨脑症患儿。40例特发性巨脑症,其中19例符合良性家族性巨脑症的诊断,另外7例有明确的遗传性疾病。第二型有14例患全身性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其中,硬膜下血肿8例,脑膜炎3例。第三型有13例早产儿。作者指出,脑外积水的诊断标准:①在婴儿头颅发育时期,最大额枕头围大于标准生长曲线的P95以上;②CT上表现为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35 岁,因无诱因一过性意识不清伴抽搐就诊.CT平扫(图 1 )示左侧颞部囊实性占位,边界清晰,呈混杂密度表现,可见脂肪样低密度(-75~-124 HU)及环状钙化,左侧外侧裂及双侧额颞叶脑沟内见多发点状低密度灶(-51~-64 HU).MRI平扫(图 2~4)示肿块实性部分呈 T1 WI等信号、T2 WI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脑无裂畸形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前脑无裂畸形的CT、MRI特征。结果:4例患者双侧大脑半球不同程度的无分离,大脑深部皮质核团、间脑及大脑外侧裂的位置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异常。其异常程度随着前脑无裂畸形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CT和MRI可以清楚的显示前脑无裂畸形患儿的脑发育情况,评价其畸形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肿胀的CT表现。方法:对32例外伤性脑肿胀的CT表现进行总结观察,对其中28例复查2-6次脑肿胀病例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例中均表现外侧裂变窄,闭塞。鞍上池变形消失15例,环池,四叠体池变窄、闭塞17例,第三脑室变窄,消失12例,脑沟模糊,变窄,闭塞32例,两侧侧脑室变窄6例,合并:硬膜下,硬膜外血肿14例,颅内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颅骨骨折15例,颅内广泛积气9例。25例合并胸腹,四肢损伤。结论:脑池、脑裂、脑沟变窄,闭塞是脑肿胀的直接征象,脑室变窄闭塞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男 ,42岁 ,不慎摔倒头着地 ,当时无昏迷 ,次日上午出现左眼眶青紫淤血 ,头晕、恶心、呕吐。查体双侧瞳孔等大 ,对光反射存在 ,四肢活动自如。头颅CT检查所见 :左侧外侧裂、额颞区脑沟消失 ,脑组织肿胀 ,颞叶可见片状等、略高密度影 ,周围略低密度影环绕 ,脑室无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9例临床证实、CT资料齐全的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的CT特征,所有患儿均在初治疑诊后3~48h内经常规CT扫描。结果 CT扫描证实,79例中镰刀征15例(19.0%),三角征28例(35.4%),表现为侧裂池、前后纵裂池高密度影17例(21.5%),小脑幕增宽19例(24.1%)。结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判定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儿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婴幼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证实的婴幼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45例患儿在双侧基底节区均见有对称性的"肾"形、倒"八"字形、蝶形或椭圆形的豆状核或尾状核头部低密度影,有的伴有额、颞或顶叶低密度灶,大脑纵裂、外侧裂增宽、脑沟加深等改变,维生素B1试验性治疗有显著效果.结论结合临床检查CT扫描对婴幼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特殊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提示新征象。材料和方法:对11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平扫资料,分析不同的出血和积血部位形成的不同CT图像特征。并与60例成人SAH的CT表现加以对照.结果:发现三个特殊CT征象:(1)矢状窦旁征(△征)87例(79.0%)-血液积聚于矢状窦及窦汇旁.(2)天幕缘征(Y征)55例(50.0%)-血液积聚于小脑天幕缘上下。(3)边缘模糊征91例(82.7%)-血液积聚于纵裂池内,深入至大脑半球内侧面脑沟内.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CT表现。作者提出三个新征象:矢状窦旁征,天幕缘征,边缘模糊征.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CT检查,其中35例CT复查,3例临床诊断证实的弥漫性服肿胀的CT征象和临床资料。结果:38例中,外侧裂消失38例,四叠体池消失6例,鞍上池消失20例,环池消失4例,第三脑室消失23例,两侧侧脑室或伴有第四服室消失或大部分闭塞9例,脑实质密度增高10例,减低4例,合并颅内小血肿8例,其中,硬膜下血肿3例,脑内血肿5例,颅骨骨折6例,头皮血肿19例,迟发性脑内血肿3例,伴胸腹部创伤7例。结论:两侧外侧裂和第三脑室消失是诊断弥漫性服肿胀的可靠征象。脑沟、脑裂及脑室 均消失是病情严重的征象。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及其漏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并分析其误诊、漏诊的常见原因。方法对100例经CT复查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中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CT表现为分布于脑沟、裂、池内的线状、带状、片状或铸型高密度影。纵裂池及小脑幕出血灶边缘一般较模糊。出血部位以侧裂池和脚间窝最多,分别为46例及56例,2例纵裂池出血首次误诊为硬膜下血肿;1例四叠体池出血因出血量少首次CT检查为阴性,通过适时CT复查得以确诊。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可避免漏诊及误诊,并对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把寻意义。  相似文献   

20.
病人 男,4d。第2胎,足月顺产,无产伤及窒息史,Apgar评分10分。生后4h先后服西洋参3g,第2d出现拒食、抽搐。体检:颜面及全身皮肤明显潮红,四肢肌张力略增强,刺激皮肤有抽动,3~4s后自动缓解。胸片、血尿常规和出凝血时间正常。脑CT示双侧额颞顶枕叶脑组织密度减低,CT值12.8~20.7HU,双侧外侧裂池、纵裂池、脑室内及额颞顶脑沟内高密度影,CT值42~61HU,脑室受压变小,中线结构无移位(附图)。CT诊断:广泛性脑水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符合西洋参中毒脑CT改变。经输血、维生素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