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总结孕产妇死亡救治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2007~2012年115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及评审情况。结果 2007~2012年孕产妇死亡率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20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5例死亡孕产妇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60例(52.17%);间接产科原因死亡55例(47.83%);产科出血(41例)仍居首位,占直接产科原因的68.33%。直接产科原因中产前检查次数5次(含0次)的死亡孕产妇占61.67%,明显高于产前检查5次以上的孕产妇死亡数;而间接产科原因中产前检查次数5次(含0次)的死亡孕产妇占60.00%,也明显高于产前检查5次以上的孕产妇死亡数,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省市级医院死亡的孕产妇数量明显多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其他(P0.05)。可避免死亡占63.48%,不可避免死亡占36.52%,其中各级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在可避免死亡孕产妇(73例)的首要影响因素中占首位,为93.15%(68/73),个人及家庭知识技能问题占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孕产妇可避免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各级医务人员知识技能欠缺,责任心不强。切实加强医疗助产机构的业务培训及监管,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737例孕产妇死亡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湖北省孕产妇死亡状况、孕产妇死亡率、主要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98~2001年各市、县(区)妇幼保健机构上报的737份孕产妇死亡个案卡、相关的个案调查报告以及全省孕产妇死亡监测报表进行分析。结果:4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48.76/10万。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高征、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其中产科出血占54.3%。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计划内比计划外直接产科原因死亡的几率小,孕产妇从分娩到死亡时间越短越是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旧法接生、生育次数多、接生人员技术水平差、怀孕次数多、人流引产次数多、居住在边远贫困地区、分娩地点医疗水平差、经济水平差、年龄大都是直接产科原因死亡的促进因素。737例死亡孕产妇做过产前检查的占76.0%,产检次数大于5次的只有22%。分娩地点与死亡地点在家中或转诊途中的分别为40.4%、41.7%,非医务人员接生的占20.5%。结论:湖北省孕产妇死亡率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主要死因为产科出血、妊高征、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和数量,加强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和危急重症的救治,可进一步降低湖北省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危孕产妇规范化管理在加强孕产期保健、提高助产机构孕产妇救治能力及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各助产机构-区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程动态三级管理模式,通过妇幼信息系统及妇幼三级网络收集孕产妇死亡及高危孕产妇数据。结果 2011-2015年孕产妇平均死亡率(4.05/10万)较2006-2010年(9.26/10万)下降5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2010年以直接产科原因死亡为主,占70.59%;2011-2015年以间接产科原因死亡为主,占71.43%;前后两个5年直接产科原因死亡和间接产科原因死亡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各助产机构-区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程动态三级管理模式的高危孕产妇规范化管理,在提高孕产期保健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桂林市2013-2017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降低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桂林市孕产妇死亡监测和评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2017年孕产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与2013年相比孕产妇死亡率上升了61. 43%;孕产妇直接产科原因死亡占54. 69%,间接产科原因死亡占45. 31%,死因居于前5位的是羊水栓塞、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症、妊娠合并心脏病。结论桂林市孕产妇死亡呈上升趋势,要加强高危孕产妇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加强基层产科能力建设,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3~2009年武汉市孕产妇的死亡情况,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2009年武汉市105例死亡孕产妇的信息,应用SAS V8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死亡的孕产妇中,流动人口的年龄比常住人口和转院的孕产妇年龄大,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0,P=0.002 4);流动人口死亡的孕产妇中,70.37%属于计划外妊娠;死亡的孕产妇在孕期产前检查的次数均不理想;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中,有63.27%和85.19%死于直接产科原因,转院来的74.07%的死亡孕产妇死于间接产科原因,直接产科原因最常见的为羊水栓塞和产科出血,间接产科原因最常见的为心血管疾病和肝病;经过评审后发现,59.22%的孕产妇死亡可以避免,21.36%的孕产妇死亡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结论:武汉市孕产妇死亡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但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还存在有一定空间。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周边县市级医院对高危孕产妇的救治能力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盐城市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方法:对盐城市2004-2008年57例死亡孕产妇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6.72/10万,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直接产科原因占75.44%,间接产科原因占24.56%。死因前3位是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症;可以避免死亡占57.89%,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占31.58%,不可避免死亡占10.53%。结论:盐城市仍须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强化医务人员业务,提高技术水平和急救能力等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4-2013年佛山市孕产妇死亡率和死因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佛山市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应用χ2检验对2004-2013年佛山市孕产妇死因变化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004-2013年佛山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004年的34.77/10万降至2013年的10.73/10万,降幅达69.14%,非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户籍孕产妇。2.2004-2008年直接和间接产科原因孕产妇死亡分别占65.38%和34.62%,2009-2013年直接和间接产科原因孕产妇死亡分别占33.87%和66.13%,不同时间段的直接和间接产科原因孕产妇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产妇死因构成中,2004-2008年前三位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34.62%、羊水栓塞12.82%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26%,2009-2013年的死因顺位为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17.74%、妊娠合并心脏病11.29%和其他血管疾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9.68%。3.户籍和非户籍死亡孕产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低、多产、无产检、初入医院级别是乡镇医院为非户籍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孕产妇死亡评审十二格表因素分析,发现2004-2008年孕产妇死亡评审第一、第二因素的三个环节中均以个人家庭因素为主,其次是医疗保健系统因素,2009-2013年则相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009和0.001)。结论 2004-2013年佛山市孕产妇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非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户籍。2004-2013年佛山市孕产妇的死因由直接产科原因转变为间接产科原因,主要死因构成由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转变为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和妊娠合并心脏病。文化程度低、多产、无产检、初入医院级别为乡镇医院为非户籍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孕产妇死亡评审十二格表因素由个人、家庭的知识技能问题转变为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西市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及死亡率下降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定西市六县一区三级妇幼保健网收集上报孕产妇死亡个案调查表,结合十二表格评审法,对2000~2008年死亡的231例孕产妇进行死因评审分析。结果:2000~2008年定西市孕产妇死亡呈下降趋势。死于直接产科原因占72.29%,间接产科原因占27.70%。231例死亡孕产妇首位死因是产科出血107例,占46.32%,其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1例,占13.42%,心脏病31例,占13.42%。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112例,占48.48%,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95例,占41.12%,不可避免死亡24,占10.39%。孕产妇死亡与本人文化程度、当地经济收入、地域分布、接受产前保健服务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段春艳  郭枫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3):3245-3246
目的:了解孕产妇的死因、死因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统计吉林省2007年孕产妇死亡个案卡,分析孕产妇的死因构成、分娩地点构成、死亡地点构成、影响死亡的主要因素、评审和延误原因。结果:吉林省2007年孕产妇死亡59例,其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31例,间接产科原因死亡28例。产科出血占死因构成第1位。在省市级医院分娩者占29.03%,在县级医院分娩者占32.26%,在个体单位分娩者占3.23%。死亡地点在省(市)级医院占51.62%,在县(区)级医院占35.48%,乡(镇)级医院占3.23%,个体单位占1.61%,家中占6.45,途中占1.61%。可避免死亡占44.07%,不可避免死亡占55.93%。结论: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机构建设,提高产科质量,提高高危筛查管理水平,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产科急危重病例救治过程及母婴结局的分析,提高救治意识和技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12月在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就诊的64例产科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一般情况、产前检查、分娩方式、抢救过程、围产儿结局及孕产妇结局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危重孕产妇共64例,占同期分娩数的0.38%(64/16743),其中初产妇12例(18.75%),经产妇52例(81.25%);有正规产前检查8例(12.50%),无产前检查56例(87.50%);前五位疾病依次为子痫及子痫前期重度、产后出血、前置胎盘出血、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大出血,分别占32.81%、20.31%、12.50%、10.94%、6.25%。有51例在医院分娩,围产儿死亡率18.75%,其中新生儿死亡3例(4.69%),死产4例(6.25%),死胎5例(7.81%);3例孕产妇死亡,其中产后大出血1例、子宫破裂合并羊水栓塞1例,脑干出血1例。结论:产科急危重病直接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生命,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提高危重症救治的及时性和救治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庆市垫江县2003-2012年孕产妇死亡原因.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垫江县74 532例孕产妇中,45例死亡孕产妇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死亡相关因素及专家评审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重庆市垫江县妇幼保健院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2003-2012年全县孕产妇年平均死亡率为60.37/10万,2010-2012年为0/10万.前5年(2003-2007年)年平均死亡率较后5年(2008-2012年)年平均死亡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0.01,P<0.05).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顺位为产科出血(55.56%)、羊水栓塞(13.33%)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33%);孕产妇死亡可能与文化层次低、产前保健意识差、经济困难、多胎多产及交通不方便等因素有关.经专家评审,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共39例(86.67%).结论 2003-2012年,垫江县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保障母婴安全,使全县保持2010-2012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9-2011年湖南省计划外生育孕产妇死亡相关特征,寻找减少计划外生育孕产妇死亡的可控因素,为制定计划外生育人群系统保健工作策略及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湖南省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收集湖南省2009-2011年的孕产妇死亡资料共572例。依据计划生育情况,将其中有记录569例孕产妇死亡个案分为计划生育内、外组,分析指标包括:孕产妇的人口社会学因素、孕期保健相关因素、分娩相关特征、死亡相关特征。结果计划外生育组与计划内生育组组间比较:计划外生育组孕产妇死亡中高龄(35岁及以上)和低龄(小于20岁)构成比显著增高(χ2=78.828,P=0.000);妊娠次数(χ2=60.319,P=0.000)和分娩次数明显增多(χ2=56.887,P=0.000);产检次数明显减少,尤其是孕期从未做过产前检查者明显增加(χ2=43.793,P=0.000);分娩地点级别低,尤其是在家中及其他非法接生机构分娩者增多(χ2=29.351,P=0.000);计划外组剖宫产终止妊娠者明显减少(χ2=16.624,P=0.000);死于产科出血等直接产科原因者明显增多(χ2=23.096,P=0.000);可避免死亡构成比明显增多(χ2=13.735,P=0.001)。二组间死亡孕产妇的城乡分布、家庭年人均收入、死亡地点分布等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外生育死亡孕产妇特点是妊娠和分娩次数多、高龄或低龄妊娠、孕产期服务较差,产检次数少、分娩地点级别较低、产科出血等直接产科死因及可避免死亡构成比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新疆喀什莎车县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收集2007年10月1日到2012年9月30日发生在新疆喀什莎车县的孕产妇死亡个案;对该县从事孕产期医疗保健服务业务和管理人员进行定性访谈。结果 5年内该县孕产妇死亡共75例,死亡率从2008年的123.17/10万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69.25/10万,下降幅度达43.78%。死亡孕产妇中98.67%是维吾尔族,92.00%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42.67%的死亡孕产妇在整个孕期未接受产前检查。孕产妇死亡原因前3位依次为产科出血(48.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9.34%)和羊水栓塞(8.00%)。整体卫生人力资源的缺乏及产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了孕产期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的有效性,而当地社会经济、地理交通、文化习俗等因素又进一步制约了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结论 5年来该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产科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该地区的孕产期保健服务提供相对不足和服务利用率较低,影响了孕产妇死亡率的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8—2012年北京市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的死亡特征,包括脑血管病死亡年份、性别、年龄、季节分布情况,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的死亡构成情况。建立脑血管病的预测模型,预测2013年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的死亡情况,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SAS 9.2统计软件对丰台区居民2008—2012年因脑血管病死亡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poisson回归分析、卡方检验,并对脑血管病的死亡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8—2012年丰台区居民因脑血管病死亡7000例,经多因素分析,不同年份间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于女性,老年组和中年组的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均高于青年组,冬季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于春季(均P〈0.01)。不同性别脑血管病死亡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份、季节、年龄组的脑血管病死亡类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所健模型估计2013年该区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38.05/10万。结论 2012年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较高,防控压力仍然很大。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老年人是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脑血管后遗症、脑梗死、脑出血是丰台区居民脑血管病的主要致死类型。研究建立的脑血管病预测模型能很好地拟合脑血管病的时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期综合管理对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广元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40例初产妇,在产科门诊进行孕期综合管理的120例为观察组,同期行孕期常规检查的1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产前负性情绪、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产前负性情绪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围生儿不良结局(巨大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期综合管理有利于母婴健康,提高了自然分娩率,是一种有效的产科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1995-2010年北京市孕产妇死亡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北京市孕产妇死亡时间变化趋势及孕产妇死亡原因、分娩地点等因素对孕产妇死亡时间的影响。方法 通过北京市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收集报表及孕产妇死亡病例资料(包括孕产妇原始个案调查资料)。每季度组织北京市级专家对孕产妇死亡病例进行评审,明确疾病诊断和死亡原因。将北京市1995-2010年全部372例孕产妇死亡病例资料录入,对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x2检验。结果 北京市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5-2000年平均死亡率27.9/10万,下降到2006-2010年的14.8/10万(120/812 457),降幅46.9%。1995-2010年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的24h内孕产妇死亡106例,占133例产后24h内死亡总数的79.7%。随着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死因构成比由1995-2000年的47.8%(64/134)下降到2006-2010年的37.5%(45/120),产后24h内死亡比例也由40.2%(54/134)下降到28.3% (34/120),死亡时间的变化与直接产科死亡原因的下降趋势一致(x2=59.109,P<0.05)。2006-2010年间接产科因素死亡如妊娠合并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肺栓塞死亡构成呈上升态势,其53.2% (33/62)的死亡发生在产前或产后120 h以后。市级医院分娩产妇24h内死亡占其死亡总数的29.0%(29/100),而家中或私人诊所分娩52例,其中43例(82.6%)为产后24h内死亡,分娩地点选择与产后死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500,P<0.05)。结论 北京市孕产妇死亡时间已由产后24h逐渐转变为产前或产后更长时间,孕产妇死因构成以及服务提供如住院分娩是影响孕产妇死亡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孕产妇死亡的变化趋势,评价死亡评审的质量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为寻找更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至2011年的孕产妇死亡个案和死亡评审资料、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年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67.24/10万下降到2011年的13.18/10万,12年平均死亡率26.98/10万(61/226076)。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流动人口(X^2=37.443,P=0.000)。对孕产妇死亡率前后6年分组比较,后6年明显低于前6年(X^2=6.344,P=0.012),其中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后6年较前6年下降明显(X^2=6.149,P=0.013)。61例孕产妇死亡评审结论,可避免死亡5.56%,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55.74%,不可避免死亡37.70%;直接产科原因导致孕产妇死亡占50.82%,间接产科原因导致孕产妇死亡占49.18%。结论完善孕产妇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危急重症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开展孕产妇死亡评审、实施“降消”项目和免费产前检查产后访视项目、加强业务培训和健康教育等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使福田区孕产妇死亡率不断下降,特别是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明显,证明措施可行有效,但需不断探索新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前系列健康教育对产科分娩安全的效果。方法选择西安市中心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并且在产科门诊产前检查≥6次的孕产妇,对研究组620例产妇进行系统产前健康教育,对照组580例产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产伤等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0.38,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率为1.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研究组新生儿窒息率、产伤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7.74、3.87、5.35,均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8.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79%(χ^2=5701.37,P<0.01)。结论产前系统健康教育对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分娩安全。  相似文献   

19.
韩玉兰  陈霞 《现代保健》2011,(35):139-140
目的 探讨产科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会阴侧切生产的14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切口愈合不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1410例产妇中发生切口愈合不良52例,夏季发生率高于其他季节,胎膜早破者高于未发生胎膜早破者,贫血以及营养不良者高于营养良好者,阴道检查次数3次以上者高于2次及以下者,合并其他阴道疾病及基础疾病者高于未合并阴道疾病者,切口缝合对合不佳者高于其他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合理的处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产科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较多,应引起重视,针对原因进行处理后一般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