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对宫腔镜下高频电凝消除胆囊管及胆囊粘膜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12例高危胆囊炎病人先在局麻下行胆囊造瘘术。术后4周病情稳定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宫腔镜检查和治疗。分别用滚球和滚棒电极电凝消除胆囊管及胆囊粘膜,电凝功率为60-70W,滚棒移动速度为10-15mm/sec。结果 内镜下操作时间为25-55min(平均35min),术后6个月内胆囊腔完全闭合者6例,其余未闭合者胆囊已萎缩,且仍在术后6月之内。结论 内镜下电凝消除胆囊管及胆囊粘膜是胆囊造瘘后一期胆囊硬化闭塞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极电凝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适当方法及功率。方法 将 4 0只性成熟SD雌性大鼠通过手术移植自体子宫内膜片至腹壁的方法制成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选用 15W、30W、6 0W三档功率对大鼠移植灶进行单极电凝治疗 ,分别于电凝当时和 3周后取电凝移植灶行HE染色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染色 ,以观察组织电热损伤改变 ,比较 3组不同功率电凝破坏子宫内膜移植灶的效果及其对组织电热损伤的程度。同时比较先通电后电凝和先接触组织后通电电凝两种不同电凝手法对大鼠腹壁组织产生的不同电热效应。结果 三档功率皆能完全破坏移植灶活性 ,且 3周后 ,各组的移植灶皆未见活性 ,15W组与 6 0W组间的组织损伤程度有统计学差异。先通电后电凝组局部组织电热效应强而远处组织电热效应弱 ,先接触组织后通电组效果相反。结论 在对组织实施电凝治疗时 ,应先通电 ,后电凝 ;15W低功率电凝可以有效破坏有活性的异位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 ,由于其功率降低而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内镜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该院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101例大肠息肉患者全部行黏膜下注射内镜电凝电切术治疗。结果治疗大肠息肉101例,共173枚息肉,均全部切除,术中和术后无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大肠息肉切除前先在黏膜下注射液体,形成液体垫,使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分离,高频电凝切除时电凝充分从而使血管充分电凝,有效地预防出血,而且还不会因电凝过度使固有肌层及更深组织因热变性而导致肠道穿孔,显著降低高频电对肌层的损伤,防止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电凝胆囊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术中是否电凝胆囊床分成非电凝组和电凝组,动态观察其术前1d、术后1d、3d、7d血浆ALT、AST、TBIL三项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患者术后肝功能观察指标均升高,以术后d1明显,d3有所下降,d7基本恢复正常,二组术后d1、d3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电凝组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高于非电凝组。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床的电凝所致的热损伤是术后ALT、AST、TBIL指标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双极电凝钳与电凝钩配合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操作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先用双极电凝钳凝闭胆囊动脉,后用电凝钩切断,术野出血点用双极电凝钳电凝止血;其他步骤基本同常规LC.结果 全组32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 d,平均手术时间5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5 ml;无术后腹腔出血、胆漏、戳孔感染等并发症,无中转开腹病例.结论 双极电凝钳配合电凝钩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简单,止血效果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价胆囊炎急性发作期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及胆囊动脉不施钛夹电凝切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8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囊动脉电凝切断,术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出现胆漏、腹腔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除1例中转开腹手术外,其余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腹腔出血的情况.结论:腹腔镜下对急性胆囊炎患者施行胆囊切除,胆囊动脉不施钛夹而行电凝切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可减少异物在体内残留,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2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内镜下的高频电凝切除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30例结肠息肉患者用高频电凝切除,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情况,息肉是否复发及有无恶变。结果:230例患者经内镜下电凝切除后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随访3、6、12、24个月术后息肉复发率依次为:1、10、14、14例,均未发现恶变。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临床疗效好,方法简便、安全、创伤小。  相似文献   

8.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胆囊息肉的最佳治疗模式(功率、时间),为临床保留胆囊治疗胆囊息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普外科手术切除的厚度适中、炎症较轻的新鲜胆囊,氩气刀功率分别取20、30、40、50、60,5个挡,烧灼时间取1 s2、s以及3 s,3个挡,共计15个处理组。每组7个烧灼点,直视下操作,氩离子凝固器导管距标本3.0 mm进行烧灼。标本固定后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烧灼点深度,使用自拟评分系统经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结果肉眼观察:烧灼面颜色依功率增加和烧灼时间增多依次加深,为泛白或泛黄色,60 W 2、3 s组个别标本出现黄褐色焦痂,镜下观察30 W 1 s以上个别标本可见平滑肌损伤,评分后统计学结果显示:功率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功率为20 W,烧灼3 s所获得效果最理想。结论氩气刀功率为20 W,烧灼3 s可以有效损伤胆囊黏膜层,但并不损伤平滑肌层,是内镜下治疗胆囊息肉的安全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38例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在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并行双极电凝止血。结果: 37例找到明确出血点,1例未见明确出血点。双极电凝一次治愈36例,2例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电凝后仍有少量出血,经控制血压后治愈。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诊3个月均未发生再出血。结论: 老年人顽固性鼻出血鼻内镜下可准确寻找到出血点,双极电凝能有效止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氩气束凝固术在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减瘤的最佳使用条件。方法:氩气束凝固术功率40~100W,电凝时间2、4、6s,氩气流量10L/min,电凝拟切除的无癌侵犯的大肠、小肠、输尿管表面及卵巢癌组织,以上组织经手术切除后制成石蜡切片,观察各种条件下电凝的坏死深度。结果:氩气束凝固术的坏死深度随功率增大、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减瘤术中盆、腹腔转移灶最佳的氩气束凝固术电凝条件为功率60~80W,持续时间不超过4s。输尿管表面能否使用氩气束凝固术电凝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湿电极单极针射频消融离体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消融时间、温度、设定功率对RITA UniBlate湿电极单极针形成的消融灶的影响.方法 观察湿电极单极针在离体猪肝射频消融实验时形成的消融灶形态特征,最大有效消融电极长度2.5 cm,分别以时间、温度或功率为变量分A、B、C 3个大组(11个亚组)进行实验,观察消融灶形态学特征,测量消融灶纵轴、横轴、针尖前端消融灶长度,计算消融灶体积,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上述4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用HE染色法对消融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所有消融灶均呈椭球体.消融灶切面由内向外形成3个区:中心区、坏死区、出血水肿区.(2)当消融时间为15 min、温度为103℃时消融灶达到最大,纵轴为(3.49±0.09)cm、横轴为(2.40±0.13)cm、体积为(10.6±1.3)cm3,电极前端消融灶长度(0.79±0.09)cm;功率作为变量引起的消融灶大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一定时间、温度范围内,RITA UniBlate湿电极单极针消融灶大小随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功率变化对消融灶大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切割大鼠膀胱上皮组织的效率和副损伤范围。方法采用不同功率(1倍、2倍、5倍、10倍和20倍阈值功率)和等效频率的飞秒激光切割SD大鼠膀胱上皮组织,切割后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飞秒激光切割膀胱上皮组织的深度和副损伤范围,计算切割效率。结果当飞秒激光功率为5~20倍阈值功率、等效频率为62.5~1 000 Hz时,对SD大鼠膀胱上皮组织的切割效率为10~120μm/s,副损伤范围为10~100μm。结论飞秒激光可精细切割大鼠膀胱上皮组织,且副损伤范围小,是治疗尿路狭窄的潜在替代工具。  相似文献   

13.
水冷式微波消融系统实际功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冷循环微波天线对离体猪肝凝固的实验研究,探讨不同时间,实际功率的变化规律及凝固区的形态及范围?方法:应用MTC-3型冷循环微波天线,分别以不同时间和实际功率组合热消融30只新鲜离体猪肝,观察不同目的功率热消融前后实际功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在此条件下造成的组织损毁的范围和形态?结果:加大输出目的功率会增大目的功率与消融后功率的偏离,而消融后功率偏离随着凝固时间延长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加大输出目的功率的同时延长凝固时间,凝固范围显著增大,但以目的功率60~70 W,凝固时间为15 min时凝固区形态更接近球形?结论:微波的输出实际功率稳定及适度凝固时间是确保凝固范围前提,随着目的功率的增加,功率衰减也进一步增大?其中目的功率为60~70 W,凝固时间为15 min时所形成的凝固范围更趋向球形,此对肝癌热消融治疗取得稳定的效果会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腮腺良性肿瘤微波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2013年10月至2021年7月对临床诊断腮腺肿物,超声诊断疑似腮腺肿瘤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切割式穿刺活检,对组织学病理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者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对腮腺消融区实施动态超声影像评估,并对穿刺活检和消融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动态随访。结果:8年间共有13例腮腺肿瘤按研究设计接受切割式活检,结果12例为良性肿瘤并接受微波消融治疗,包括6例腺淋巴瘤、4例多形腺瘤、1例皮样囊肿和1例淋巴组织结节样增生。患者年龄10岁-79岁(中位值60.5岁),瘤体最大径17.8mm~49mm(中位值26.15mm);微波消融均一次性完成,消融时长70s~598s(中位值155s);无再次消融病例,消融区完全吸收所需时间8~37个月(中位值23.5个月);消融区未见肿瘤残余,腮腺内亦未见新生肿瘤;消融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可为腮腺良性肿瘤提供效果确切、并发症轻微的微创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Imaging-guided thermal ablation using different energy sources continues to gain favor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and metastatic hepatic malignant tumor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wave ablation with 2450-MHz internally cooled-shaft antenna in ex vivo and in vivo porcine livers.
Methods  All studies were animal care and ethics committee approved. Microwave abl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a noncooled or cooled-shaft antenna in 23 ex vivo (92 ablations) and eight in vivo (36 ablations) porcine livers. Diameters of the coagulation zone were observed on gross specimens. The coagulation diameters achieved in different microwave ablation parameter groups were compared. Curve estim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lied power and treatment duration and coagulation diameter (including short-axis and long-axis diameter).
Results  Coagulation zones were elliptical and an arrowed-shaped carbonization zone around the shaft was observed in all groups. But the antenna track was also coagulated in the noncooled-shaft antenna groups. In ex vivo livers, the short-axis diameter correlated with the power output in a quadratic curve fashion (R2=0.95) by fixing ablation duration to 10 minutes,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ablation duration in a logarithmic curve fashion (R2=0.98) by fixing power output to 80 W. The short-axis reached a relative plateau within 25 minutes. In in vivo livers, short-axis diameter correlated with the coagulation duration in a sigmoidal curve fashion (60 W group R2=0.76, 80 W group R2=0.87), with a relative plateau achieved within 10 minutes for power settings of 60 W and 80 W.
Conclusions  The internally cooled microwave antenna may be advantageous to minimize collateral damage. The short-axis diameter enlargement has a plateau by fixing power output.
  相似文献   

16.
作者应用最大输出功率1 MW的EDAP LT-01体外震波碎石机,研究体外震波对在模拟胆囊和离体胆囊内不同大小和成分的胆结石的粉碎效果,以及震波对胆囊组织的损伤。结果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色素性结石比胆固醇性结石容易粉碎。对直径11mm以下的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功率越高,碎石效果越好。碎石效果并不随冲击频率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使用每秒1.25至2.5次的冲击频率碎石60min较为合适。震波可引起离体胆囊上皮的损伤,故应将震波焦点放在胆囊粘膜层以上。碎石过程的良好监控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热消融对甲状腺良性结节组织内HSP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结节射频消融后组织内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表达的变化及其潜在意义。方法对50枚甲状腺良性实性结节实施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设定结节的中央区、边缘区和过渡区,于消融前后对应各穿刺取材1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定量测定其内HSP70的表达,对比消融前后及消融后不同区域HSP70的表达差异。结果 50枚甲状腺实性结节中央区和边缘区HSP70的表达在消融前、后无明显差异,过渡区HSP70的表达消融后强于消融前(P<0.05);消融治疗后HSP70的表达存在过渡区强于中央区和边缘区(P<0.05),而中央区与边缘区无明显差异。结论热消融治疗过程中存在甲状腺结节周围过渡区HSP70高表达,这可能有助于保护正常腺体组织免受热损伤。  相似文献   

18.
伴胰胆管合流异常的胆总管囊肿胆囊上皮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例伴胰胆管合流异常的胆总管囊肿患者的胆囊上皮进行组织学研究。发现6例胆囊壁均有增厚、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R-A窦和肌腺生成。5例胆囊上皮复层排列,2例粘膜呈腺瘤样增生,可见3~4级分支。由于胰胆管合流异常,胰液返流入胆道,胆道上皮反复炎症、脱落、再生、化生,最后可产生恶变。我们认为,胰胆系统疾病应行ERCP检查,如发现胰胆管合流异常均应行胰胆分流术。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消融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4例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46  
邱学华  赵巧 《医学争鸣》1999,20(10):865-867
目的:采用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RFAE)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方法:用RFAE治疗34例功血患者的指征包括:子宫出血:年龄35岁 ̄55岁;无生育要求;需望保留子宫;宫颈附件及子宫大小基本正常;无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将频率为550kHz射频的与宫腔上连结并经其将射频电流介入子宫腔,使基底层内膜加热至55 ̄58℃,在清刮宫腔的同时消融内膜,34例患者用40W ̄50W治疗5-7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