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胆囊粘膜剥脱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183例,皆治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宫腔镜下高频电凝消除胆囊管及胆囊粘膜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12例高危胆囊炎病人先在局麻下行胆囊造瘘术。术后4周病情稳定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宫腔镜检查和治疗。分别用滚球和滚棒电极电凝消除胆囊管及胆囊粘膜,电凝功率为60-70W,滚棒移动速度为10-15mm/sec。结果 内镜下操作时间为25-55min(平均35min),术后6个月内胆囊腔完全闭合者6例,其余未闭合者胆囊已萎缩,且仍在术后6月之内。结论 内镜下电凝消除胆囊管及胆囊粘膜是胆囊造瘘后一期胆囊硬化闭塞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胆囊粘膜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炎21例,平均出血量50ml,无肝外胆管损伤病例和切品感染病例。对于胆囊切除比较困难者,采用胆囊粘膜剔除术,可替代胆囊造瘘术,且可避免因强行切除胆囊而带来的许多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5.
采用胆囊粘膜剥脱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133例,皆治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电凝胆囊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术中是否电凝胆囊床分成非电凝组和电凝组,动态观察其术前1d、术后1d、3d、7d血浆ALT、AST、TBIL三项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患者术后肝功能观察指标均升高,以术后d1明显,d3有所下降,d7基本恢复正常,二组术后d1、d3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电凝组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高于非电凝组。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床的电凝所致的热损伤是术后ALT、AST、TBIL指标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难以切除的残余胆囊粘膜破坏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作胆囊切除术,是当今一种较规范的手术方法。但在胆囊及胆总管周围因炎症严重,解剖关系不清,完整切除胆囊十分困难时,有周围器官和胆道损伤的可能。如采用胆囊造瘦术,术后需再次切除病灶胆囊才能痊愈。对难以切除的残留胆囊粘膜采用破坏术,可避免上述缺点,也能获得与胆囊切除术同样的效果。本组1986~1998年共对52例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患者选用此手术.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本组共52例,女30例,男22例,年龄38~40(平均60)岁,其中70岁以上有21例。1.2病例选择慢性胆囊结石急性发作38例。慢性胆囊炎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胆囊动脉单纯电凝后切断临床效果。方法:对选取的147例患者LC术中采用腹腔镜下分离出胆囊动脉单纯电凝后切断,不使用钛夹或可吸收夹。结果:14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8个月无不适。结论: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下单纯电凝胆囊动脉闭合后切断而不使用钛夹或可吸收夹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各种类型的慢性胆囊炎标本32例。结果表明:轻度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粘膜上皮表面出现萎陷区及鱼口状改变,细胞间隙变宽,细胞彼此分离;中度慢性胆囊炎细胞表面呈虫蚀状变化;重度慢性胆囊炎粘膜皱壁上皮呈斑块状脱落,暴露粘膜固有层及固有层下纤维结缔组织。各型慢性胆囊炎表面均可见粘液分泌现象及胆固醇结晶沉积,侧面观固有层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胆囊动脉单纯电凝后切断的技术,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47例LC术中采用腹腔镜下分离出胆囊动脉单纯电凝后切断,不使用钛夹或可吸收夹.结果:4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8个月无不适.结论: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下单纯电凝胆囊动脉闭合后切断而不使用钛夹或可吸收夹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比较冰水循环微波消融与常温水循环微波消融对消融灶形态的影响。方法:取离体猪肝脏共9个,重4.5~5.2 kg。每块肝脏在不同位置用常温水及冰水循环同时进行消融。根据循环水不同分为冰水冷循环组及常温水冷循环组。实验在不同消融功率(40、60、80 W)下分别进行不同消融时间(5、8、10 min)各1次。消融结束后,沿针道切开肝脏,测量消融灶的纵径(LD)、横径(TD)、前冲径(PD),计算类圆率(SR)。结果:冰水组在纵径上较常温组分别相对缩短13%、10%、12%、15%、11%、13%、8%、8%,而横径及前冲径无明显变化,而冰水组在类圆率上分别相对提高22%、21%、7%、14%、1%、1%、11%、5%、4%;另外,在相同功率下,短消融时间(5 min)时类圆率改善相对明显;而在相同消融时间下,低功率(40 W)时类圆率改善相对明显。结论:本研究初步提示,冰水冷循环微波消融可能可以通过缩短消融灶纵径提高类圆率,改善消融区域形态,尤其是在低功率短时间的情况下效果可能更好,但仍需进一步实验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