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临床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的情况,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调查医生在工作中发生暴露的相关情况。结果共收到106名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报告。其中,血液或体液溅污20人,锐器伤86人。最常见的暴露物为血液。外科医生发生锐器伤的比率最高,达67.44%,暴露多发生在医生使用缝合针、穿刺针或刀片进行手术时。暴露源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最多见(51.89%),其次是梅毒抗体阳性患者(16.98%),抗HIV阳性患者2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生及时进行相关干预,经追踪随访,无人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外科医生在进行手术相关操作时易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暴露后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通过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监控系统,加强对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培训,改进操作技术,严格的医疗垃圾分类管理,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设备等事前预防措施,以及建立血源性暴露事件报告流程,制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的事后干预等风险管理措施,在3年多的实施过程中,追踪所有暴露事件中的个案,无一人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  相似文献   

3.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方法 对2004年1月1日-2007年6月30日医院内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填报告表,并收取资料数据,根据医院情况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结果 医院397人次受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其中医师96人次,护士301人次,但无1人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结论 医院重视,管理处置措施到位,能很好地防止血源性传染病对医务人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探讨有效干预措施,降低传染病职业暴露危险性。方法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传染科近3年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进行职业暴露分级判断和危险度评估。结果传染科医务人员有21人,发生传染病职业暴露15人次,其中护师1人,护士14人,暴露危险分级为一级5人、二级10人,暴露方式均在输液完毕后拔针时,暴露原均为乙型病毒性肝炎。3年累计职业暴露率为71.43%,年平均职业暴露率为23.81%,职业暴露后感染率0%。结论早期、规范处理职业暴露者伤口,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探寻防控策略,以有效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方法对2015-2017年我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59例医务人员的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9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士最高(77.97%);工龄≤5年的占62.71%;发生科室手术室较高占13.56%;暴露主要方式为针刺伤;暴露操作环节以输液拔针发生率最高为37.29%、其次为手术缝合针和穿刺,分别占16.95%和15.25%;暴露后经过正确处理和预防用药,随访监测半年(HIV监测12个月)无1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感染。结论强化职业暴露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诊疗操作、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和安全注射、完善上报流程及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才能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及职业风险,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医院161例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个案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015-2019年,该医院共上报161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为护士(占48.5%),其次依次为保洁员(占20.5%)、医生(占13.6%)、实习护士(占13.0%)...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苏州市传染病医院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原因,为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避免医务人员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市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置资料进行统计。结果2009-2014年,共发生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62人次。其中,医务人员针刺伤38人次(占61.29%),实习医生锐器伤11人次(占17.74%),实习护生锐器伤 8人次(占12.90%),护工被排泄物污染皮肤黏膜3人次(占4.84%),医技人员被患者的呕吐物喷脸或眼内2人次(占3.23%)。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经正确及时的应对处理及预防性治疗,无人感染血源性疾病。结论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准确及时评估,有效的局部处理及合理预防性用药,是避免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随着艾滋病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在临床或实验等工作中工作人员面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也随之增加,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事故时有发生。2013年底,国家发布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增加了“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条目,将医护人员及警察在医疗活动或执行公务中,发生的因艾滋病职业暴露导致的艾滋病感染,纳入职业性传染病范畴,享受工伤保险等待遇。  相似文献   

9.
急诊科是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场所之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急诊科护士成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而血源性职业暴露带来的健康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对急诊科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形式、相关因素、对急诊科护士带来的健康危害及防护进行综述,以期加强急诊科护士自身的防护意识,从而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有效地保障护士自身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路径分析模型研究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1年2月至2021年5月选择西宁市3家医院在岗工作的1698名医务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职业防护知信行问卷进行调查,同时调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中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涉及研究对象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进行统计职业暴露信息,随后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及路径分析对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工种、职称、职业防护培训、科室类别、职业防护知信行水平是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影响因素,可解释其61.8%的变异;急诊和ICU科室、工种为护理人员可直接影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因素,而年龄、职称和职业防护培训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还可以通过职业防护知信行水平的中介效应影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年龄>35岁、高职称、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职业防护知信行水平较高是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保护因素,而工种为护理人员、科室为急诊和ICU是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西宁市医务人员血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急诊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进行相关分析,为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提出防范策略.方法 对2007年7月-2010年8月医院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143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143例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以1~5年护龄的护上比例最高,占43.35%;最易发生暴露的环节是拔针及拔针后处置,为46.15%;暴露的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74.13%;最常见的暴露源是HBV;发生暴露的局部处理率100.00%;暴露后采取及时、合理的处置及预防措施,143人追踪检测无相关疾病感染.结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急诊护士面临的高危职业风险,应加强职业防护的培训,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南省某三甲医院手术室医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河南省某三甲医院2018-2020年手术室医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该时间段内共发生125例手术室医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其中工作年限不超过5年的医生占比较高(87例,69.60%);每日16-20时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发时段。神经外科医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参与手术操作17 448人次,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3例,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0.75‰);手术缝合阶段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概率高(76例,60.80%);针刺或锐器损伤是主要的血源性暴露方式,有104例(83.20%);乙型肝炎病毒是手术室医生主要的暴露源,有53例(42.40%)。应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加强教育培训、规范外科操作、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以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了2005年11月-2008年11月,9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5.79%),其次是医师(16.84%);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或徒手拔针帽时发生率最高;经风险评估,3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某三甲专科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现况,为降低职业暴露风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某三甲专科医院2018—2020年发生的职业暴露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从职业暴露的工作类别、工龄、种类、病原体类别等方面开展统计分析,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018—2020年,该院共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114例,其中锐器伤暴露94例,占比最高(82.5%);护士发生职业暴露64例,占比最高(56.1%);工龄≤1年人员发生职业暴露70例,占比最高(61.4%);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处理丢弃针头等锐器物(35.9%)和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22.8%)等环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类别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类型不同,医技人员和护士发生血液/体液暴露比例更高(x2=9.774,P<0.05)。对所有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康随访档案,定期追踪监测,尚未发现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结论 通过对低年资医务人员和工勤人员职业防护的精准培训、强化标准预防和标准化操作规程、提供安全用具、完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监测和防护体系等综合性集束化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为采取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传染病医护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导致其成为血源性传染病职业的高危感染人群.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血源性病原体,如在护理的过程中没有做好护理工作,极大可能感染血源性疾病.如不慎感染血源性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会给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对于未感染的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中,护理人员本身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积极探索护理人员的血源性传染病防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锦慧 《现代保健》2010,(28):136-137
目的探讨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因素及有效防护措施。方法通过查询2007—2009年医院感染管理科HIV、HBV、HCV职业暴露后的髓记记录,共发生职业暴露22例次,评估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途径,提出不同的干预措施,有效的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发生率。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逐年下降,2007年为7.69%,2008年为4.48%,2009年为192%。22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经追踪观察,无1例感染血源性疾病发生。结论有效的十预措施的实施,为保证医务人员自身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现状,探讨职业暴露后应急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对云南省2005年~2010年报告的由于职业因素引起的HIV暴露案例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2010年共发生职业暴露1138人,包括医护人员和公安司法人员;暴露类型主要包括针刺伤647例(56.9%)、血液接触皮肤粘膜305例(26.8%)和抓伤96例(8.4%)。974(85.6%)人实施暴露后预防(PEP),采用基本用药程序或强化用药程序进行干预治疗,所有病例随访未发现HIV抗体阳转者。[结论]HIV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危险度较低,但是应严格遵守安全防护措施,暴露后及时使用预防用药,可有效阻断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感染。  相似文献   

18.
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有关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为此,我们对国内外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的文献进行查阅[1~33],借鉴国际上相关的先进技术和国内有关管理技术[34~35],提出了我国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现将有关控制技术要求概述如下。1血源性病原体的基本概念1·1血源性病原体血源性病原体是指存在于血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及疟原虫等。1·2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是特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及其影响。方法 于2019年9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河南省3家三甲医院的手术室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过去1年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304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调查问卷,其中医生128名,护士156名,麻醉医师20名。304名医护人员中过去1年发生过血源性暴露者37例,发生率为12.17%。血源性暴露病原体以HBV为主,22例,占59.46%。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63)、工龄(OR=1.784)、学历(OR=0.516)、专业知识认知程度(OR=0.400)均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结论 手术室医务人员存在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发生率主要受年龄、工龄、学历、专业知识认知程度影响,应对该类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并实施针对性保护措施;乙肝病毒为最主要的暴露源,医护人员应提前接种乙肝疫苗,加强工作时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 共上报411例次职业暴露。暴露者以护士为主(47.44%),暴露科室主要为内科系统(39.41%)、外科系统(22.63%)和急诊科(12.41%)。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78.10%,主要发生在整理诊疗器具/医疗废物、采血时),皮肤黏膜接触(19.71%)和其他类型(2.19%,主要是抓伤、咬伤所致)。暴露源不明的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急诊(33.38%)、门诊(13.89%)和后勤(8.33%)等科室,主要由于整理诊疗用物/医疗废物(44.44%)、门急诊注射输液(27.78%)、门诊采血(13.89%)等操作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螺旋体为主,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0.67%。结论 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锐器伤,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培训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