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眼结膜激发试验在鼻变态反应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8例鼻变态反应患者行CPT检查,结果显示眼结膜激发试验(CPT)与变应原皮试的结果关系呈正相关。CPT对螨变应原致鼻变态反应的敏极性为90%,特异性为86.7%,有效性为91.4%。CPT所诱发的症状绝大多数较轻微,仅局限于眼与鼻部。因此本法具安全、准确、简便,易于观察等优点,对诊断吸入性变应原所致之鼻及支气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实用价值,特别适用于年幼儿童。  相似文献   

3.
嗜酸粒细胞在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欣然  李杰恩 《医学综述》2007,13(14):1091-1093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许多病理研究证明慢性鼻-鼻窦炎鼻窦黏膜中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大量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毒性颗粒蛋白及细胞因子,可能是鼻窦炎性病变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嗜酸粒细胞在鼻窦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中EC不增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从2709例患者中取末稍血,由专人在显微镜下检测血中EC的变化。结果①支气管哮喘患者血中EE增高仅占总例数的21%;②EC增高和正常与病情的急性发作和稳定期有明显关系;③支气管哮喘患者未用药组中,EC增高之比例较用药组明显增大,可以认为治疗用药对患者血中EC的降低有较大作用。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血中EC可以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10~2012-06间入院的3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入院的鼻中隔偏曲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在鼻内窥镜下取鼻分泌物标本然后进行ECP检测,同时观察组采用鼻窦内窥镜下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EC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随着分级的增加,表达量越来越高(P<0.05)。观察组患者都治疗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同时治疗后的EC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ECP水平客观反映了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验证程度,高水平提示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6.
李素芬  彭子军 《医学综述》2008,14(7):1118-1119
目的探讨鼻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检查在儿童哮喘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哮喘儿童的8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发作期50例、缓解期33例,分别进行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检查。结果急性发作期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缓解组。结论嗜酸粒细胞为儿童哮喘的主要炎性细胞,鼻黏膜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检查可作为儿童哮喘诊断及疗效判断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气道高反应性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78名慢性咳嗽和/或胸闷病人作激发试验,激发试验阳性者作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清嗜酸粒细胞、痰液嗜酸粒细胞和ECP.排除其它疾病后,这些病人被拟诊为支气管哮喘,根据GINA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并追踪24个月.结果:83名患者诊断为哮...  相似文献   

8.
通过眼结膜激发试验(CPT)对蚕丝致呼吸道变态反应的临床研究,连续观察到CPT和皮试阳性程度的关系呈正相关,蚕丝皮试≥++的呼吸道过敏者,CPT的阳性率为84.9%,而皮试呈(-)的健康对照者,CPT全为阴性。CPT一次激发法诱发的症状比较轻微,仅局限于上呼吸道及局部皮肤,极少数症状发生快或重,可以1:1000肾上腺素点眼而速缓解。本法安全、准确、简便、易于观察。  相似文献   

9.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异常浸润为特征,病变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各层.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现将2004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3例EG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例EG患者,男性2例,年龄分别为40岁,65岁;女性1例,年龄24岁;病程1 d~2年.  相似文献   

10.
王鑫 《海南医学》2007,18(8):33-34
目的 探讨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在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7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按现在国内通用的诊断标准进行复核和确认[1],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骨髓象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的情况.结果 嗜酸粒细胞中晚幼阶段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显著增高,其U值为4.8,P<0.05,杆状核、分叶核阶段与其正常参考值比较,U值为8.5,P<0.05.嗜碱粒细胞百分率的均值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显著增高(U=2.3,P<0.05),不能划分阶段的嗜碱粒细胞占大多数,故难于判断其成熟障碍.嗜酸、嗜碱粒细胞形态学上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中各自有其特点.结论 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中,嗜酸、嗜碱粒细胞数量上的变化,形态学上的一些特点、对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初步探讨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促进MIN6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机制.方法 选用小鼠胰岛B细胞株MIN6作为实验对象,在葡萄糖浓度为2.8 mmol/L和16.7 mmol/L的条件下,分别以0.1、1、5、10、50μmol/L的DHEAS干预10 min和24h,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应用相关试剂盒检测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和二磷酸腺苷(ADP)的生物发光水平及比率(ATP/ADP);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不同浓度DHEAS干预24 h的细胞内葡萄糖激酶(GCK) mRNA的表达.结果 两种葡萄糖浓度条件下,以5、10、50 μmol/L DHEAS干预10 min和24 h的MIN6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含量和细胞内ATP/ADP比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5、10、50 μmol/L DHEAS干预24 h的MIN6细胞内GCK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 DHEAS可能通过增加ATP/ADP的比率,促进MIN6细胞胰岛素的分泌;干预24 h的效应可能与上调GCK mRNA的表达、促进葡萄糖酵解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部致病菌的携带状况及预防性使用抗菌素在防止继发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就诊的563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用抗菌素治疗,一组仅对症处理。于鼻内窥镜下取中鼻道附近的粘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并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3d后复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以血白细胞升高及C反应蛋白升高做为判定继发细菌感染的标准。结果鼻内窥镜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的患儿共275例(48.85%),阴性的患儿共288例(51.15%)。鼻拭子细菌培养、治疗措施与C反应蛋白结果均有明显的相关性,三者的相互关系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鼻部存在致病菌时,呼吸道感染容易发展为细菌性感染,预防性使用抗菌素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缺氧刺激鼻息肉内成纤维细胞来观察VEGF的表达。方法 选取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16例。测量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内氧分压,并以患者鼻息肉为材料,提取成纤维细胞,并在低氧环境刺激下培养。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窦平均氧分压47.74(36.72,56.84)mmHg。6例存在上颌窦内积液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中VEGF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鼻腔分泌物和血浆(P<0.05,P<0.005)。息肉内提取的纤维原细胞在低氧环境下培养10、20 h产生的VEGF比普通氧分压环境下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内存在低氧的病理环境,低氧促进了鼻息肉成纤维细胞中VEGF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咳嗽时呼气峰流速( PEF)值对预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撤除呼吸机结果的价值。方法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本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85例重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男48例,女37例,年龄2~6岁,根据撤除呼吸机后48 h内是否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分为成功组(71例)和失败组(14例),比较2组患儿撤机前的一般临床资料、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及PEF值差异;计算ROC曲线下面积( Az),评估PEF对患儿撤机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撤除呼吸机前成功组与失败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病因并构成、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率、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撤机前成功组与失败组呼吸频率( RR)、心率( HR)、潮气量( Vt)、每分钟通气量( MV)、平均气道压( MAP)、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前成功组患儿的PEF值为(46.3±8.2)L/min,显著高于失败组患儿的(37.6±7.4)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F预测撤机结果的Az值为0.890,预测撤机结果的最佳PEF值为40.6 L/min。结论 PEF值预测呼吸衰竭患儿撤机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临床上撤机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18.
CRP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强  高敏  成宇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85-158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432例患儿入院时的和经抗生素治疗72h后的CRP和WBC计数,以8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结果细菌感染组CRP和WBC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3例CRP阳性的患儿经抗生素治疗72h后,CRP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则轻度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能初步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可指导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并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的效率,确定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的最佳方法,建立兔结膜上皮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结膜上皮干细胞的鉴别、定位及其增殖分化提供基础。方法分别采用DispaseⅡ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胰酶/EDTA混合消化法获得兔结膜上皮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在不同时间观察细胞的形态,并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细胞鉴定。结果组织块培养法细胞生长较慢,胰酶/EDTA混合消化法容易有成纤维细胞等污染,DispaseⅡ化法能够获得大量的较纯净的结膜上皮细胞,细胞生长增殖快,免疫荧光pan-cytoeratin染色阳性.部分细胞MUC5AC染色阳性。结论DispaseⅡ消化法是进行体外结膜上皮细胞培养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