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癫痫部分性发作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限定区域。许多病因都能导致痫灶的产生。新皮质区的致痫灶通常是因发育改变、肿瘤及其它畸变、脑外伤引起,少数情况下为基因异常引起,而成年后开始的癫痫发作也可能是中风后大脑皮质改变的结果。癫痫部分性发作最常见的形式是始自颞叶内侧结构如杏仁、内嗅皮质和海马,通常以不同程度的海马神经元丢失为特征。当海马的门区,CA1和CA3区细胞丢失少于50%时,颞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opral lobe epilepsy,MTLE)归类于非海马硬化;而当这些区域细胞丢失大于50%时则是颞叶内侧癫痫综合征伴海马硬化的特征之一。海马硬化经常是由于以前的癫痫持续状态、复杂性热性惊厥、脑炎或者脑缺血损伤引起。在非海马硬化病人,通常在海马门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颞叶癫痫致痫灶手术的定位价值。方法对52例颞叶癫痫病人在手术前用常规电极和蝶骨电极描记脑电图,确定癫痫病灶。在手术中描记皮层电图(ECoG)及深部脑电图(DEEG)。结果用蝶骨电极描记者均有痫样放电(100%),其中90%局限于颞叶;而常规头皮电极发现有痫样放电46例(88%),局限于颞叶者只占46%。术中ECoG和DEEG证明所有病人的颞叶表面、海马或杏仁核均有痫样放电。结论在诊断颞叶癫痫中蝶骨电极较为可靠,有助于手术前的定位诊断,并且可提高颞叶癫痫脑电图的阳性率44%。  相似文献   

3.
心率改变是颞叶内侧癫痫发作期的重要变化。曾有研究显示64%~100%的颞叶癫痫发作伴随心动过速,而心动过缓发生较少,仅在〈6%部分性发作期可出现,主要在颞叶癫痫发作出现,额叶癫痫发作也可出现。在大的癫痫中心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的患者中仅有0.1%~0.4%出现发作期心脏停搏。发作期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可能是癫痫发作所致猝死(SUDEP)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中心监测到1例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的发作期心动过缓及心脏停搏现象,现将其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耐药性颞叶癫痫患者记忆功能的损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韦氏记忆量表对32例耐药性颞叶癫痫患者记忆功能进行评估,并与32例普通癫痫患者进行比较,同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如发病年龄、发作频度、海马体积、脑电图异常放电范围、病程持续时间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普通癫痫患者比较,耐药性颞叶癫痫患者记忆功能普遍降低,尤其以短时记忆为明显。在其各种可能因素中,起病年龄、发作频度、抗癫痫药的种类和海马痫样放电的范围对记忆商(MQ)具有显著影响。结论:耐药性颞叶癫痫患者有明显记忆损害,起病年龄、发作频度、服用抗癫痫药的种类和海马痢样放电的范围是影响记忆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和皮质脑电图(ECoG)在伴有海马病变的难治性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临床发作类型、术前MRI与VEEG检查、术中ECoG及深部电极脑电图监测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所有患者海马均有病变。结果:在连续或超过24h VEEG监测中,18例有临床发作(69%),其中1例简单部分性发作,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9例全身强直发作,2例失神发作。各例均可见痫样波活动,多数集中于颞叶。术中ECoG监测颞区皮质均有棘波发放(100%),深部电极监测海马区有痴波放电25例(96%)。结论:VEEG和ECoG在伴有海马病变的难治性癫痫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脑电图(EEG)、磁共振(MRI)、皮质脑电图(ECoG)及深部电极在颞叶癫痫外科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病人进行反复多次EEG检查、MRI测量海马结构体积,并在术中反复多次多点进行ECoG检测,海马-杏仁核深部电极检测。结果:EEG检查发现,一侧发作向对侧扩散者占47.8%,前额发作占34.8%,双侧颞叶发作者占17.4%;MRI发现,一侧海马萎缩占39.1%,双侧海马萎缩占17.3%,颈叶病变占21.7%,术中ECoG检测证实,致病灶位于颞叶及海马-杏仁结构占65.22%,致病灶位于颞叶皮质波及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下回者占34.8%。术后随访2—3年的总有效率为91.3%。结论:颞叶癫痫病人的手术疗效与病例选择及致病灶定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种形式的EEG联合应用及MRI在颞叶癫痫致病灶定位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颞叶癫癎患者的临床与脑电图(EEG)和MRI表现。方法:对76例颞叶癫癎患者的各种临床与EEG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颞叶癫癎在临床上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代表,部分患者具有先兆症状,其后出现自动症、感觉性症状、精神情感异常、自主神经症状及肢体抽搐等临床表现,其蝶骨电极EEG可记录到癎性异常波,头颅MRI多可见颞叶萎缩和海马硬化。结论:颞叶癫癎是常见的一种癫癎类型,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蝶骨电极EEG及头颅MRI对反映患者的脑电活动及颞叶结构的异常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为致痴灶的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仁酸诱导癫痫模型海马的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癫痫症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海仁酸是脑内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的结构类似物,脑内或系统给予惊厥剂量的海仁酸,可选择性的激活边缘系统,引起急性癫痫发作。目前,海仁酸模型已广泛用于癫痫发作的研究,其特点是具有与人类颞叶癫痫极为相似的癫痫发作行为特征和海马硬化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本文对海仁酸癫痫模型出现的海马形态学的改变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与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颞叶癫痫患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定位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2例颞叶癫痫患的脑电图。结果:左颞有癫痫样波42例,右颞有癫痫样波29例,双颞有癫痫样波21例,临床表现与癫痫样波发放部位有关,癫痫波的传导主要有容积传导和神经传导方式。结论:结合患临床表现与脑电图癫痫样波起始部位分析有助于致痫灶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头孢曲松钠(Cef)对颞叶癫痫模型小鼠的抗癫痫效果以及对谷氨酸转运蛋白(GLT-1)表达情况的作用。方法首先构建颞叶癫痫小鼠模型,利用同步视频脑电监测(v EEG)技术,24 h不间断记录小鼠癫痫发作情况。实验组腹腔注射Cef 200 mg/(kg·d),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从癫痫发作频率、间期棘波及海马硬化等方面评价Cef对癫痫发作的控制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对谷氨酸转运蛋白GLT-1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单侧海马注射200 ng海人酸(KA)可模拟内侧颞叶癫痫患者反复自发性癫痫发作和海马硬化等两个疾病症状,成功构建内侧颞叶癫痫模型。Cef处理使癫痫发作次数从2.145次/d降低到1.597次/d,平均发作次数降低了31.2%(P0.05)。KA癫痫小鼠较正常小鼠GLT-1表达明显降低,但Cef处理并未明显提升GLT-1的表达。结论腹腔注射Cef部分抑制KA癫痫小鼠的慢性自发性癫痫发作,但无明显提升海马中GLT-1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并非是通过提高星形胶质细胞的谷氨酸清除能力而抑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颞叶癫痫病人多耐药基因1(MDR1)、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颞叶和海马组织内的表达。方法 癫痫组样本来自12例颞叶癫痫病例的手术切除标本,对照组为4例非癫痫病的尸检脑组织。应用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显示MDR1、GFAP和NSE在颞叶和海马组织内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颞叶皮质和海马齿状回内均可见到许多GFAP表达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和NSE表达阳性的神经元,未见到表达MDR1的细胞。癫痫组颞叶皮质和海马齿状回内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高于对照组。颞叶皮层和海马组织内可见星形胶质细胞MDR1 和GFAP 共表达现象。结论 颞叶难治性癫痫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颞叶癫痫致痫灶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短暂、突然、反复的的痫性发作,长期、频繁的癫痫发作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颞叶癫痫占难治性癫痫病人的60%-70%,是局限性癫痫的代表。颞叶癫痫致痫灶的最主要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其次是低级别胶质细胞瘤、血管性疾病等“占位性”病变和先天性皮质发育异常等。以下就颞叶癫痫致痫病变及其病理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海马硬化和难治性颞叶癫的因果关系。方法:对8例海马硬化患者和7例非海马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疗效和海马病理改变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结果:海马硬化组较非海马硬化组病程长,疗效显著,疗效分级与最初脑损伤发生年龄呈正相关。海马硬化组和非海马硬化组均有CA1,CA3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脱失,海马硬化组更明显。门区神经元脱失仅在海马硬化组可见。海马神经元脱失与脑损伤发生年龄呈正相关。结论:生命早期的脑损害是海马硬化的成因。硬化海马是难治性癫的致灶。以海马结构齿状回门区神经元,颗粒细胞和海马CA3锥体细胞脱失为特点的海马硬化是难治性颞叶癫的主要病理特点和病因,门区细胞的脱失是海马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可能在难治性癫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耐药性癫痫患者脑组织蛋白酶D(Cath D)的表达,探索其在耐药性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基因芯片扫描获阳性结果基础上,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耐药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Cath D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耐药性癫痫组与对照组对比,Cath D mRNA表达水平的Cy5/Cy3为0.433,RT-PCR结果与之一致(其相对表达中位数分别为0.3084、0.8370),其差异均显著(P<0.05)。颞叶和海马神经元的胞体可见Cath D表达,胶质细胞中未见其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其在耐药性癫痫颞叶和海马中的表达(0.0609±0.0355,0.0688±0.0250)显著低于对照组(0.1542±0.0223,0.1667±0.0208,P<0.01),免疫荧光结果趋势与之一致。各组内颞叶与海马间Cath D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th D在耐药性癫痫中表达下降,可能在耐药性癫痫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和CT、MRI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作用。方法:分析用MB8000型AEEG仪监测到的颞叶痫样发放35例的异常脑电图。结果:AEEG常规描记痫样发放3例,AEEG间歇期13例,临床发作期19例。结论:AEEG结合CT、MRI检查对颞叶癫痫的诊断,定位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的抗痫效应。方法应用脑电图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研究地塞米松对马桑内酯或戊四氮致痫大鼠的脑电图(EEG)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α(mGluR1α)免疫反应性的影响,并观察大鼠行为的改变。结果大鼠注射马桑内酯或戊四氮前30min经静脉注入地塞米松,能防止严重的癫痫发作症状和脑电图中高电位的痫波发放,并能减少mGluR1α在海马区的表达。结论地塞米松具有抑制马桑内酯或戊四氮诱发癫痫的作用,海马内的mGluR1α可能在癫痫活动中起一定作用,地塞米松的抗痫效应可能与降低mGluR1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电图检查在颞叶癫痫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8年7月我院确诊的颞叶癫痫伴精神障碍患者45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和蝶骨电极脑电图检查,对比分析其结果。结果 常规脑电图痫样波检出阳性率(24.44%)低于视频脑电图(48.89%)和蝶骨电极脑电图(6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样放电以左侧为主,前颞部位多见,定侧率为86.67%、定位率为91.11%;异常放电形式以棘波、尖波为主,5例患者未见癫痫样放电,以颞区θ、δ活动为主;脑电图背景活动异常表现为α节律衰减,β活动、θ和δ活动增加;清醒期患者癫痫波检出率(28.89%)低于睡眠期患者癫痫波检出率(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叶癫痫伴精神障碍患者具有特征性的脑电图表现,背景活动异常、发作间期及发作期异常放电波形与部位等特点对颞叶癫痫的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于晓春  肖国才  李泽  谢伟 《医学信息》2003,16(7):407-408
目的:探讨术前综合定位和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对切除癫痫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普通脑电监测(REEG)、长程脑电图监测(AEEG)、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结合患者病史特点及影像学结果进行综合定位;手术中在皮层脑电(ECoG)监测下切除癫痫灶。结果:术前36例脑电图均为异常,癫痫灶定位在一侧颞叶20例,双侧颞叶1例,额叶3例,额顶叶4例,顶叶2例,一侧大脑半球3例,双侧大脑半球广泛癫痫灶3例;皮层脑电监测结果与术前定位基本符合;术后随访1-5年,疗效满意19例,显著改善12例;术后复查脑电图痫样放电消失29例。结论:以脑电监测为基本手段采用综合定位的方法结合术中皮层脑电监测可以提供较明确的癫痫灶的部位和范围,术后患者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与视频脑电图特征,以期为颞叶癫痫的诊断及癫痫灶的定位定测提供依据。方法对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6月确诊的33例颞叶癫痫患儿临床资料和视频脑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儿共监测到58次临床发作。主要发作类型有:1复杂部分性发作16例(49%);2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5例(15%);3单纯部分性发作12例(36%)。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29例(88%),主要表现为颞区为主的癫痫样放电及不规则慢波活动。发作期脑电图表现为一侧颞区的爆发性活动,通常有演变过程。以最开始出现的异常波为依据,主要有:1低波幅快波节律19例(42次);25~8Hz节律7例(7次);32~5Hz慢波活动5例(6次);4爆发性尖波、尖慢波2例(3次)。结论颞叶癫痫的诊断主要依据发作期特点、视频脑电图表现、神经神经影像学等综合分析。视频脑电图在颞叶癫痫的诊断以及术前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内侧型颐叶癫癎是成人最常见的局灶性癫癎综合征,海马是其最常见的致癎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hypocampal sclerosis)。海马硬化型颞叶癫癎通常为药物难治性癫癎,但大多数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整体术后无发作的比例可高达90%。高分辨率(3.OT)磁共振成像(MRI)对海马硬化具有极高的灵敏性,通过MRI证实海马硬化的存在是颞叶癫癎术前评估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影像学手段。MRI上海马体积缩小以及T2序列信号增高是海马硬化的两种经典征象。Jackson等曾提出海马内部结构不对称性缺失可能为第三种海马硬化表现,然而由于低分辨率MRI难以对海马内部结构进行清晰显影,因此无法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3.0T-MRI的临床应用,设定适当的扫描参数可以对海马内部结构清晰显影,国际上多家癫癎中心均报道海马内部结构的改变在内侧型颞叶癫癎致癎灶定位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对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