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福花 《吉林医学》2010,31(15):2287-2287
目的:通过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高血压脑出血的诱发因素,发病特点,治疗疗效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病情特点,及诊疗经验。结果:高血压并发脑出血高发于>45岁人群,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等发病特点,发病与患者血压控制不良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 将118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患病高发年龄40~70岁,平均61岁;死亡67例,占56.77%,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3.
杨云岗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799-4800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小病死率。方法:对2003年至2006年在我院住院168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高发年龄在50岁~70岁,平均年龄58.2岁,死亡69例,占41.09%。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脑出血急性期的高病死率与脑出血继续出血有关。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致残率。方法:将84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病年龄在34岁~77岁,平均年龄57.7岁;死亡33例,病死率为39.3%,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避免脑出血发生的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主要症状和体征、出血部位、治疗、转归,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轻致残率和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引起脑出血高发年龄在45~67岁,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结论: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对防治脑出血至关重要,只有控制高血压,才能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王成太  李卫华 《吉林医学》2010,31(32):5720-5721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将127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患病高发年龄在48~58岁,平均年龄57.7岁;死亡28例,占22.1%,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诊治特点以及相关因素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8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总结出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疾病特点、发病因素与临床诊治经验等情况。结果在本次临床治疗的过程中,78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中病情痊愈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总人数的7.7%;病情有所好转的患者有59例,占比75.6%;剩余的13例患者当中,5例(6.4%)患者偏瘫、5例(6.4%)患者失语、3例(3.8%)患者死亡。通过对78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可知,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具有高致残率与致死率的特点,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对患者血压进行有效控制。结论血压控制不良是导致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发病的主要因素,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通过科学性与规范性的药物治疗方式,有效控制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疾病症状,降低患者的病发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查找农村居民人群与城镇居民人群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出血或脑梗死两个严重并发症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1-2013年到本院诊治的4318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中的农村居民患者列为观察组,城镇居民患者列为对照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18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中,观察组3135例(合并脑出血779例,合并脑梗死2356例),占72.6%;对照组1183例(合并脑出血264例,合并脑梗死919例),占27.4%。说明农村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城镇居民。观察组及时发现、诊治高血压病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农村居民接受疾病知识教育机会较少,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保健意识差,应加大对农村居民宣传健康知识的力度,提高此类人群的保健意识,降低其脑出血及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预防脑出血的发生,减小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78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好转48例,死亡30例,好转率61.53%,病死率38.47%.结论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防治高血压是避免脑出血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特征,有效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笔者所在医院1997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208例脑出血患者,均进行CT扫描。结果:死亡77例,占37.01%,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应结合临床症状及CT结果综合诊断,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及早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莫木顺 《河北医学》2006,12(4):355-357
目的:通过对180例脑出血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脑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8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季节、年龄、病史、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以60~69岁年龄组发病率高,冬春季发病率高,多数有高血压史,起病急,病死率与年龄、昏迷程度、有无脑干损害及上消化道出血等有关。结论: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治疗是降低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快速钻孔引流并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效果。方法对24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患者行快速微创钻孔血肿引流,随后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术后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良好14例,中度残疾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快速微创钻孔血肿引流能快速缓解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干的损伤程度,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诊治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沁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发病原因、病情特点及诊治经验等。结果本组中10例(8.33%)患者治愈,93例(77.5%)好转,17例(14.17%)经治疗无效后死亡;103例生存患者中偏瘫、失语例数分别为69例、34例。结论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血压控制不良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对患者进行教育,提高降压药物的使用率,从而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杨云岗 《实用医技》2007,14(35):4799-4800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小病死率。方法:对2003年至2006年在我院住院168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高发年龄在50岁-70岁,平均年龄58.2岁,死亡69例,占41.09%。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脑出血急性期的高病死率与脑出血继续出血有关。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病高发年龄在42-63岁,平均年龄55岁;死亡12例,占17.65%,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致残率和死亡率高,预防脑出血发生的主要措施是早期有效地防治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7例冠心病(CHD)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对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治疗后30例患者痊愈出院,22例生活基本自理出院,2例呈植物生存状态,2例因脑疝死亡,自动出院1例.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医生的合理治疗配合护士精心的护理,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整理我县人民医院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探讨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以及出血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县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基本急救,急救时进行20%甘露醇的紧急静点,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吠塞米静脉注射联合奥美拉哇静点注射治疗,对比组患者则仅通过吠塞米静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治疗显效患者为20例,治疗有效患者为20例,治疗无效患者为5例,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8.88%,对比组患者中,治疗显效患者为12例,治疗有效患者为25例,治疗无效患者为8例,对比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2.22%,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应用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以及康复治疗,能够得到更高的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雨后做到非常完善,是临床上治疗效果较为先进的临床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有效的诊治方法以减少病死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0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具体分析了58例脑出血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有高血压病史和合并心脏病变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82.8%%和56.9%。脑干出血且出血量大于50ml、出现严重意识障碍、脑疝形成、没有接受手术质量且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死亡率最高。结论有高血压病史且合并心脏病变的脑出血患者临床死亡率最高;患者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是否出现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导致脑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脑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分析,从而找出有效的诊治方法,尽量减少病死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脑出血病例资料,分析116例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老年人死亡率高,其中≥60岁死亡率为74 13%.有高血压病史及合并心脏病变死亡率分别占81 03%和和58 48%.死亡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脑干出血、出血量大于50ml、严重意识障碍、脑疝形成、未手术治疗及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最高.结论:有高血压病史及合并心脏病变脑出血临床死亡率最高;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人院时意识状况、高血压、是否手术治疗及否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是脑出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对35例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经临床治疗,根据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压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34例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平稳。1例患者并发脑疝死亡。结论: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应慎重,如未有严重并发症,则尽量给予使用降压药物,如需要快速降压的患者,临床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预防过度降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