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会忠  郭艾明 《中国保健》2006,14(24):109-110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8例经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结果8例均治愈,其中3例徒手压迫,5例行超声引导下压迫.结论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患者的依从性、高血压病与肥胖症患者、不正确的穿刺、术后压迫包扎不当等,因此应对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原因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 2007年 4月 2011年10月对252例患者进行冠心病介人术治疗.8例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0.7%,其中治愈200余例,少数患者无效需进行外科手术修补.结论 据调查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因过度饮酒而造成,从而导致血压、血糖升高.因此护理人员根据假性动脉瘤发生的原因制订了预防护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管壁被穿破后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邻近组织包裹而形成的血肿,是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0.3%-8%,而形成脓肿的则更少。我科于2012年8月接诊1例经股动脉行PCI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并脓肿形成患者,先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老年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CDFI诊断26例老年PTCA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并在超声引导下探头垂直加压假性动脉瘤通道或破裂口直至通道内无血流通过,如压迫失败,再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瘤腔内注射巴曲酶.结果 26例老年PTCA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CDFI诊断明确,与临床诊断符合率100%,CDFI引导下22例经单纯压迫治愈,3例经瘤腔内注射巴曲酶加压治愈,1例治疗失败而行外科手术修补.结论 CDFI对老年PICA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治疗有效,可作为诊断和治疗老年PTCA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迟发型假性动脉瘤发生的病因及诊治经验,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对本院1700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并发迟发型假性动脉瘤12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老年迟发型假性动脉瘤通患者经彩色多普勒确诊,其病因为股动脉严重脉粥样硬化。其中10例患者经徒手压迫或超声引导下压迫,成功修复;1例超声探头定位引导压迫未成功,在超声引导下给予凝血酶注射修复成功;1例病人假性动脉瘤自发破裂,外科手术修补后修复。结论彩色多普勒能及时发现迟发型假性动脉瘤病变,及时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2013年1月就诊的90例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开展前后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下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给予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进行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及其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后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由28.89%下降至13.33%;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2.22%。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产生并发症风险,同时对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治疗后的护理.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5例假性动脉瘤患者,并在术后给予术前健康教育、术后生命体征观察、预防术后出血、饮食护理等护理工作.结果:5例假性动脉瘤患者治愈出院.结论: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能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毒品注射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处理方法。[方法]回顾研究分析某院2003年1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98例吸毒患者注射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99条肢体的临床资料。2例选择自动出院未行手术,5例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31例行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27例行股动脉破口修补术,35例行股动脉结扎术。[结果]98例患者中,5例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发生肺栓塞或术前存在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外,1例人工血管感染取出移植物后结扎股动脉,22例扩创引流加换药后保肢成功,其余手术患者术后均无肢体坏死症状。[结论尽早外科手术是抢救因毒品注射致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生命的唯一途径;彻底清创引流、控制感染是治疗的有效方法;必要时结扎股动脉也是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FPSA)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修复或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的方法,失致的病例选择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结果 经超声检查确诊IFPSA的31例患者,首先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绝对卧床24~48 h,术后24 h~1 w后复查彩超,23例患者完全闭合;8例在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的方法进行处理,5例完全闭合;失败的3例选择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并复查超声,了解修复情况.同时积极控制血压,停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及凝血药物1~7 d,结果闭合处没有重新开放.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引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人工压迫法、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和超声引导下行腔内注入凝血酶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汪凡 《现代保健》2014,(17):52-5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33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形成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于超声探头压迫瘤颈同时,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浓度为100 U/mL)。分析假性动脉瘤的类型、大小、瘤径长度及宽度、凝血酶用量及其疗效,观察其并发症。结果:33例患者中,单纯型25例,复杂型8例。动脉瘤平均体积为(9.0±5.0)cm3,瘤颈部宽度(2.7±0.7)mm,颈部长度(5.9±0.9)mm,平均凝血酶用量(299±110)U。30例一次成功,3例第一次注射后复发,经第二次注射后成功,其中单纯型1例,复杂型2例。未发生动脉或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与单纯型相比,复杂型动脉瘤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更多,体重指数及瘤腔体积更大,所需凝血酶剂量更多(P〈0.05);两者在瘤径长度及宽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操作简便,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作为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詹婷  孙静 《医疗保健器具》2010,17(5):107-10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导致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处理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124例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行57600人次血管穿刺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情况和处理。结果3例病人发生假性动脉瘤,并且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均消失。结论假性动脉瘤是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预防和消除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3月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61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经桡动脉穿刺术或股动脉穿刺术。结果发生并发症15例,发生率为2.4%,其中皮下血肿6例,出血2例,迷走神经反射4例,心律失常2例,腹膜后血肿1例;经积极处理和精心护理后,所有冠脉造影及PCI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未发生鞘管移位、急性血管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冠脉穿孔、拔管综合征和心包填塞等较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但仔细观察病情及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詹婷  孙静 《临床医学工程》2010,17(5):107-10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导致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处理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124例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行57600人次血管穿刺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情况和处理。结果 3例病人发生假性动脉瘤,并且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均消失。结论假性动脉瘤是内瘘术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行血管穿刺的并发症之一,通过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预防和消除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假性动脉瘤是较常见并发症.德阳人民医院院于2001-2004年对5例患者进行局部加压包扎固定,结合多次局部抽血内科治疗.收到良好效果,5例患者均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15.
汤泽生  岑雪降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0):1396-1397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术后不同时间拔股动脉鞘局部出血、血肿或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方法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后4h拔鞘,B组术后6h拔鞘。结果A组发生率为8.33%(10/120),B组发生率为2.50%(3/12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经股动脉CAG术后6h拔鞘局部出血、血肿或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感染情况,旨在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血管外科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89例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术后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89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43例,感染率为11.05%;病原菌检出率为97.67%,其中革兰阴性菌检出31株占73.81%,以大肠埃希菌(26.19%)、鲍氏不动杆菌(16.67%)为主;糖尿病和手术时间≥180min是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PDCA循环管理是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介入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其发生影响因素众多,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减少其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介入性手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诊治的介入性手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5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压迫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操作时间、下肢制动时间、使用镇静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24/26),对照组为69.23%(18/26),观察组操作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分别为(28.65±6.84) min和(2.54±0.45)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69.84±13.63) min和(18.54±2.87)h],观察组使用镇静药物率(23.08%,6/26)明显低于对照组(53.85%,1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应用于介入性手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血液透析并发假性动脉瘤作出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案。方法 48例血液透析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四个分型,Ⅰ型9例,Ⅱ型12例,Ⅲ型22例,Ⅳ型5例,按照分型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包括超声压迫、开放手术修补血管裂口、血管移植或结扎血管止血等方法。结果 48例患者46例均获得治愈,2例患者术后2周合并其他疾病死亡。结论血液透析并发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分型对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分型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手术的重点是尽可能恢复血管通畅性及减轻神经损伤。在假性动脉瘤出现早期及早进行干预,对于有神经损伤压迫严重患者应果断采用手术方法及时解除患者痛苦,必须保证大动脉(尺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的通畅通血。为减少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发生,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尽可能早期行动静脉外瘘术建立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下凝血酶注射对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津南区咸水沽医院2014-2016年期间经皮股动脉穿刺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12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浓度为100 U/ml),直至瘤腔内充满血栓,血流消失。分析假性动脉瘤瘤体的大小、颈部长宽、凝血酶用量及疗效,观察其并发症。结果 12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均位于右侧腹股沟区,瘤体平均大小为(4.5×2.8×2.5)cm3,瘤颈宽度为(2.5±1.0)mm,瘤颈长度为(5.2±0.7)mm,平均凝血酶用量为(150±70)U。12例均未出现感染、血栓、栓塞、出血、过敏反应等并发症。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超声实时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痛苦小,安全有效,可做为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和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4例。年龄超过70岁的冠心病患者划分为老年组,年龄在70岁以下的冠心病患者划为对照组,人数各为32例,各项比较上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组术后并发症有:静脉血栓1例,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1例,没有发生死亡案例。对照组行PCI术后,并发症有2例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1例脑血管意外死亡。结论老年冠心病通过PCI的临疗治疗,手术成功率、并发症、远期疗效与生存机率都没有太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