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州县为伤寒病高发区 ,1999年共发生伤寒455例 ,无死亡病例 ,年发病率为58.63/10万 ,比1998年上升34.50 %。1流行特征1.1地区分布以位于县城的全州镇发病最多 ,共184例 ,占40.44 % ,该镇发病率达187.34/10万 ,见表1。表1全州县伤寒副伤寒病例地区分布乡镇病例数发病率(1/10万)构成比( %)全州镇184187.3440.44永岁45112.459.89绍水4082.428.79才湾4177.469.01龙水3164.026.81黄沙河1354.662.86白宝840.…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宜宾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45例,其中筠连县发病166例,占67.75%;年平均发病率为1.24/10万,各年发病率在0.55/10万~2.41/10万之间,全年均可发病,性别没有明显差别;40岁以下年龄,占发病总数的84.90%;职业以学生、农民、干部职员、家务及待业人员、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1.84%。结论宜宾市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病主要集中在筠连县,职业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3.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肠道传染病,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迅速下降。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每年仍有相当的发病数,小规模爆发流行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斌 《职业与健康》2007,23(1):35-35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可通过接种伤害疫苗获得免疫力。伤寒、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3种,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所引起。副伤寒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病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大体与伤寒相同。笔者现将盈江县2003-2005年两型伤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1995—2001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福建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建省1995—2001年伤寒、副伤寒疫精与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95—2001年,福建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维持在1.84/10万一2.31/10万,呈高度散发,主要分布在宁德市和福州市,病例主要发生在6—9月;20一54岁多见,分离的部分伤寒菌株对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高度敏感。[结论]福建省伤寒、副伤寒疫情呈点多、面广、常年散发,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进一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刘亚华 《职业与健康》2014,(20):2983-2985
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伤寒副伤寒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占69.03%;十总镇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为8.5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1.61%和10.32%;流行因素配对调查显示,发病与生食海产品水虾有关(P〈0.01)。结论该区应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治疗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发病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4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61.56/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2.1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9.47/10万和53.16/10万;以民工、农民、学生、工人和家务待业发病为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推进,是预防和控制甲型副伤寒流行和暴发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连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和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为防治工作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6年大连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得到的78株阳性菌株进行15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2014-2016年大连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65/10 万;发病时间有两个高峰,分别为4-8月和12-1月;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59岁(占发病总数57.14%);发病构成居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家务及待业(占35.58%)、农民(占19.95%)和干部职员(占10.65%)。78株沙门菌对阿奇霉素100.00%敏感,对红霉素100.00%耐药,对其他13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1.28%~74.35%)。发现1株多重耐药菌株。 结论 2014-2016年大连地区伤寒疫情稳定在较低水平,应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预防伤寒副伤寒发病。耐药现象严峻,应加强监测和检测力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江西省近10年来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江西省疫情统计年报表及暴发疫情专题调查报告,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数据完成后进行逻辑检查,并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8—2007年全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9 007例,年均发病率5.81/10万;全年均有发病,但季节性明显,感染高峰期在6~10月;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各个地区之间发病率差别很大;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人群是农民,其次为学生和工人。[结论]江西省10年来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持续下降,也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和学生是预防的重点对象。农村的改水改厕是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同时也应注意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和在校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加强学校的饮用水卫生管理,切实有效地控制伤寒副伤寒在学校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绍兴县2000—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提出防制对策。[方法]对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2006年绍兴县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波动在10.07/10万~34.58/10万,高于1995年以来的全国发病率水平,也高于我县1980年前发病水平,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春夏季两个流行高峰。[结论]建议政府对伤寒实施免费治疗,加强对伤寒病人的传染源管理,防制传染源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993-2006年灵川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其流行规律,为控制伤寒副伤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1993-2006年灵川县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最高的年份发病率达181.76/10万,年均发病率为76.51/10万;14年间共发生流行暴发疫情18起;学生和农民为高发人群,占82.97%;6~11月为流行高峰,占64.66%;水污染是伤寒副伤寒暴发的主要因素。结论灵川县伤寒副伤寒疫情仍较严重,必须加强学校和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动态,为做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新疆疫情统计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对该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3.12/10万,年均死亡率0.00048/10万,年均病死率0.0153%。全年8-9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9起,多数发生在喀什地区。结论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平缓下降趋势,但有些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优势茵型仍是伤寒沙门茵。  相似文献   

14.
1999年灵川县伤寒、副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我们对灵川县伤寒、副伤寒发病情况及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 ,以其了解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情况 ,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发病数据来源于本站疫情管理室的年报、传染病报告卡、暴发疫区调查资料及查阅部分住院病例病案。实验数据来源于本站流行病检验室。2结果2.1发病情况2.1.1发病率1999年全县共发生伤寒、副伤寒429例(含流动人口10例) ,无死亡病例 ,发病率为119.28/10万 ,发病与去年相比上升243.55% ,占全县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43.25 %(429/…  相似文献   

15.
自80年代以来,宁波市的伤寒发病率呈回升趋势,近3年呈直线上升,且有局部暴发或流行,已成为我市当前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探索流行规律,制定防制措施,现将我市40年来伤寒疫情资料及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作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伤寒副伤寒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1990~1999年累计发病486例,最高(1997年)发病率7.884/10万,年平均发病率4.39/10万,严重危害我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探索本病的发病规律,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1999年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疫情资料来自温岭市卫生防疫站传染病年报和伤寒、副伤寒病例调查表。2 结果  相似文献   

17.
汉川市1985-200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副伤寒(以下简称伤寒)是汉川市高发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其发病水平曾居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的首位,近19年来,通过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发病得到控制,发病率明显下降.现将汉川市1985-2003年伤寒流行病学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苏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现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结果 2007—2013年苏州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07例,年均发病率为0.46/10万,0~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31/10万。报告病例男女比为1∶1.34,夏秋季多见,6—8月为发病高峰期,占病例总数的43.0%。发病率居前3位的为姑苏区(0.83/10万)、张家港市(0.79/10万)和太仓市(0.72/10万)。结论苏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较为平稳,夏秋季多见,存在地区、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004 - 2017年郑州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 - 2017年郑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 - 2017年郑州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939例,以副伤寒为主(70.71%)。2006 - 2007年和2015年发病率出现2次高峰,其他年份发病率波动在0.14/10万~1.0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0.92/10万。郑州市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郊县居民发病率高于市区,发病高峰为每年的6 - 10月,主要集中在15~44岁的青壮年(63.79%),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和学生,分别占39.51%和14.70%。结论 郑州市属于伤寒副伤寒的低发地区,但部分县(市)发病率仍较高,应增加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健康教育,加强传染源管理,加大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20.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年来 ,玉溪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主要为甲型副伤寒 ) ,居玉溪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的前 3位 ,成为影响玉溪市居民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和分析玉溪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的特点 ,掌握其流行规律 ,为防病决策提供依据 ,现将玉溪市 2 0 0 0 - 2 0 0 3年伤寒和副伤寒发病与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 2 0 0 0 - 2 0 0 3年玉溪市疫情年报 ;人口数据来自玉溪市公安局。1 2 方法 病例诊断按《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GB 16 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