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了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收集39例PGML与22例淋巴性胃炎、32例Hp无关疾病的胃粘膜作病例对照研究;Hp感染的确定采用改良的Giemsa染色;PGML的分类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PGML组Hp检出率为87.18%,显著高于对照的63.64%及53.13%(P<0.005)。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来源的淋巴瘤占92.31%,Hp检出率达86.11%,瘤周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淋巴滤泡检出率分别为84.62%及56.41%。组织学检测的初步结论为:胃B细胞MALT淋巴瘤与Hp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胃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对手术切除的PGL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及细菌检测,以观察淋巴瘤在不同病理状态中Hp感染的差异,从而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一、材料与方法1.收集我院1981年~1996年间手术切除胃标本经病理证实为PGL者30例为实验观察对象。用与PGL组年龄相匹配同期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腺癌,采取系统抽样各随机提取100例作对照观察。2.标本均采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PGL的诊断标准从临床可排除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胃恶性淋巴瘤的单克隆性检测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和各种不同层次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MALT淋巴瘤作Giemsa染色查Hp、免疫组化染色、半巢式PCR扩增进行IgH基因重排,检测其单克隆性。以同期胃淋巴细胞性胃炎(LG)、无关疾病胃粘膜作对照。结果胃MALT淋巴瘤中Hp感染率83.9%,单克隆性重排87.1%,远高于对照组。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的轻链限制性仅55.6%。结论PCR法检测IgH基因重排优于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轻链限制性。在LG中发现26.9%有单克隆性B细胞增生,提示PCR法敏感性高,可能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胃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原发性胃淋巴瘤、胃MALT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经内镜、手术诊断的胃淋巴瘤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30岁~75岁,中位数年龄525岁.胃窦部13例,胃体部9例,贲门部2例.凹陷溃疡型9例,蕈样隆起型8例,结节型12例.胃粘膜标本切片,采用HE及WarthinStary染色后观察组织中有无Hp感染.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29例,胃粘膜组织中发现Hp感染24例,阳性率828%.其中胃MALT淋巴瘤8例,Hp感染7例,阳性率875%.明显高于同期胃良性病变Hp阳性率46%(P<001).29例中11例进行了术后随访,3例仍存在Hp感染,阳性率273%.结论Hp感染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与胃MALT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MALT淋巴瘤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主要类型,来源于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故名。MALT的概念由英国病理学家Isaacson于1983年首先提出,意指长期抗原刺激,使与黏膜上皮相关的淋巴组织产生免疫应答及局部炎症,并从无到有,发生免疫反应性淋巴增殖,由良性到恶性,产生异常克隆而导致淋巴瘤。胃MALT淋巴瘤约占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由于其最为常见并易于发现而被广泛研究。近年发现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证据主要来自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学方面的资料。在胃MALT淋巴瘤胃黏膜中Hp阳性率可达90%;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先前的Hp感染与以后发生的胃淋巴瘤相关;治疗上根除Hp可引起75%的胃MALT淋巴瘤不同程度消退,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的内镜及病理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提高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诊断的正确性,介绍了4例临床资料,其内镜下表现很像其它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多形、弥漫性变化,呈现隆起型和(或)溃疡型的改变;病理检查见中心细胞样细胞浸润上皮隐窝,破坏腺上皮和粘膜,亦可浸润至淋巴滤泡与其同在或取而代之。该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肿瘤切除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附2200例分析汪孔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胃癌(GastricCarcinoma,GC)发生有关。胃癌患者血清HP抗体阳性率达65-94%。截面研究表明胃...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MALT淋巴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MALT淋巴瘤诊断与治疗进展吴云林,孙敏娴幽门螺杆菌(Hp)与胃腺癌及胃MALT(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对胃腺癌的致恶变作用主要涉及Hp引起胃粘膜细胞增殖增加、反应性氧团簇作用、抗坏血酸降低、低胃酸和细...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胃粘膜表面疏水性在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变化及其与前列腺素的关系,测定了12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部分患者胃粘膜表面疏水性,分幽门螺杆菌(Hp)阴性与阳性进行统计学处理及讨论,并测定了36例Hp阴性胃粘膜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显示:(1)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中胃粘膜表面疏水性不同。(2)Hp可使胃粘膜表面疏水性显著下降。(3)胃粘膜PGE2含量在不同的胃炎症性疾病中含量不同,呈显著性差异。而消化性溃疡(PU)中,PGE2含量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比较无显著差异。(4)炎症时胃粘膜表面疏水性与PGE2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RGML)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本收集39例PGML以及22例巴性胃炎、32例Hp无关疾病的胃粘膜行对照研究。结果:PGML组Hp检出率87.18%,显高于对照的63.64、53.13%(P<0.005)。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来源的淋巴留占92.31%,Hp检出率达86.11%,瘤周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淋巴滤泡检出率分别为84.62、56.41%,且炎症活动程度与Hp分布密度相关。组织学研究提示胃B细胞MALT淋巴瘤与Hp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提供抗原性刺激经粘膜T细胞介导使胃MALT淋巴瘤持续生长。局限性低度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经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淋巴瘤消除率为41%~100%。此研究旨在阐明胃MALT淋巴瘤消退率不同,并确定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胃MALT淋巴瘤消退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胃原发性低度恶性B淋巴细胞淋巴瘤具有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的特征。据统计,90%以上的胃MALT淋巴瘤中可找到幽门螺旋菌(HP)。在低分化胃MALT淋巴瘤中,母细胞转化、上皮下浆细胞分化和淋巴滤泡中心有肿瘤细胞特异性定位,提示此淋巴瘤为免疫反应引起的。可能是幽门螺旋菌激起免疫反应,刺激肿瘤生长。如此则幽门螺旋菌的清除应能抑制低度恶性胃淋巴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韩盛玺陈和平文锦杨红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有关。本研究旨在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病理证实的15例胃MALT淋巴瘤进行分型并探讨其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一、...  相似文献   

14.
胃低度恶性B细胞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在未播散前是一种无痛性的肿瘤,并长时间局限于一处。MALT淋巴瘤多出现在胃内,并且80%~90%的病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目前还不能完全解释慢性胃炎进展为恶性淋巴瘤的机制,并且Hp在胃淋巴瘤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的确切作用也不清楚。本文报告1例。  相似文献   

15.
胃MALT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胃淋巴瘤,其发病源于MALT边缘区B细胞的恶性转化,呈低度恶性且病变局限于胃部,可进展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而危及患者生命。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肿瘤特征和个体因素等有关。Hp根除治疗是早期胃MALT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中晚期患者可选择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而Hp阴性且疾病分期较晚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则以综合治疗为主。该文就胃MALT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与胃恶性肿瘤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灵飞综述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长生审校幽门螺杆菌(HP)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它不仅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独立致病因子,其胃内定植引起的免疫反应既与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形...  相似文献   

17.
两种肝癌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意义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判断肝癌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对197例良、恶性肝病、恶性胃肠道肿瘤病人及51例正常人进行了γ-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II(γ-GTP-II)、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检测,并对全部肝癌病人及43例伴有AFP升高的良性肝病病人进行了AFP异质体分析。在104例原发性肝癌(PHC)中,γ-GTP-II特异性最高(95.7%),AFP异质体的敏感性最好(84.6%),其各自的阳性率在AFP≥400μg/L组及AFP<400μg/L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在血清AFP浓度不同时,两者各自的阳性率亦未见差异(P>0.05);两者联合检测,共检出104例PHC中的97例(93.3%),阳性率在AFP≥400μg/L组为95.2%,在AFP<400μg/L组为91.9%。结果提示:γ-GTP-II和AFP异质体联合检测能提高PHC病人的检出率,对AFP低浓度升高的PHC患者同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部分弥补单项检测AFP的不足。有助于PHC病人的及早诊断。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的幽门螺杆菌(HP),探讨HP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关系。方法:收集26例胃MALT淋巴瘤,20例淋巴性胃炎与30例轻度浅表性胃炎的胃粘膜组织病理石蜡切片行0.25%甲苯胺蓝染色,显微镜检查HP,结果:胃MALT淋巴瘤组,淋巴细胞性胃炎组及轻度浅表性胃炎组的HP感染率分别为88.48%,65.00%,43.3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与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建议在对胃MALT淋巴瘤行化疗的同时行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外科治疗—附23例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gastricmalignantlymphoma,PGML)是原发于胃的淋巴网织系统的恶性肿瘤,比较少见。该病误诊率高,治疗原则也不尽一致。本文报道我院1968年~1990年手术治疗的23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术前误诊率为60.9%,手术原则上同胃癌根治术。病理分期IE占65.2%,ⅡE占30.4%,ⅢE占4.3%。术后65%的患者作辅助放射治疗,随访率为100%。3年生存率为85%,5年和10年生存率均为80%,效果堪称满意。作者认为术前、术中若能明确诊断,对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手术若无法根治,也力争作胃肿瘤的姑息性切除,术后辅以放射治疗,也可望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胃恶性肿瘤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应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等技术,对136例胃恶性肿瘤进行幽门螺杆菌L型检测。结果,革兰染色幽门螺杆菌L型检出阳性率为77.2%,免疫组化染色L型检出阳性率为71.3%,两者具有一致性(P>0.05)。此外,革兰染色在91例瘤细胞的胞浆内同时查见L型菌,透射电镜在腺癌和淋巴瘤细胞质内也见到L型菌。提示,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很可能是其致癌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