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芩甙治疗银屑病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黄芩甙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对象,不同浓度黄芩甙处理细胞后,用MTT比色分析法反映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1.5~96μg/mL黄芩甙对成纤维细胞显示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而该浓度范围对良性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无明显影响,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活力在此浓度不受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变化,成纤维细胞随药物浓度的升高,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高,G2M、S期细胞比例降低;而HaCaT无明显细胞周期分布变化。结论 一定浓度的黄芩甙可通过阻滞成纤维细胞周期发挥抑制增殖作用,进而影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生长,是其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芦荟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和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方法选择寻常性银屑病患者PBMC,共20例,正常人16例,及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细胞.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ELISA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芦荟对正常人和银屑病患者PBMC增殖均有抑制作用(P<0.01),无促进细胞凋亡作用,对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P<0.01).结论芦荟抑制银屑病患者PBMC的增殖和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可能是芦荟治疗银屑病的重要药理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3.
rhFGF-7对体外培养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和培养的方法,研究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rhFGF-7)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环切术后包皮,分别用胰酶和dispaseⅡ酶消化法分离表皮,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无滋养层培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并用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MTT法检测rhFGF-7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胰酶消化分离表皮相比,dispaseⅡ酶消化获得的表皮,其细胞贴壁率高,增殖速度快,且成纤维细胞污染少;荧光显微镜下细胞胞浆呈黄绿色,为角蛋白阳性染色;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可持续增殖至第8代,10ng/mL的rhFGF-7促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作用最显著。结论所建立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可获得高纯度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rhFGF-7可促进体外培养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表1 MTT测定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 表2 MTT测定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促增殖作用的最低有效浓度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文献报道 bFGF可以促进角质形成细胞( KC)的生长和分化过程 [1],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 bFGF和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 KGF)的表达 [2,3]。噻唑蓝( MTT)染色光吸收实验法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广泛用于分析药物对细胞作用的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和快速等优点 [4]。我们用体外培养正常人 KC, MTT法和细胞直接…  相似文献   

5.
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是近年来发现的有着重要生物功能的生长因子,它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由成纤维细胞产生。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分化、移行,促进上皮细胞的再生、增厚,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可能有一定的启示。本文就角质形成细胞生长长因子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角质形成细胞及银屑病的关系做一定综述。  相似文献   

6.
表1MTT测定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表2MTT测定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促增殖作用的最低有效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文献报道bFGF可以促进角质形成细胞(KC)的生长和分化过程[1],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bFGF和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KGF)的表达[2,3]。噻唑蓝(MTT)染色光吸收实验法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广泛用于分析药物对细胞作用的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和快速等优点[4]。我们用体外培养正常人KC,MTT法和细胞直接计数法观察了基因重组牛bFGF对体外培养正常人KC增殖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是近年来发现的有着重要生物学功能的生长因子 ,它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 ,由成纤维细胞产生。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分化、移行 ,促进上皮细胞的再生、增厚 ,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可能有一定的启示。本文就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角质形成细胞及银屑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对朗格汉斯细胞(LCs)免疫刺激功能的影响,从健康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经IL-4+GM-CSF+TGF-β1培养5天后分化发育为1Cs,再加入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上清继续培养2天,然后通过Leica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析其种T的刺激功能。结果显示,以健康人角质形成细胞上清为对照,LCs经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上清培养2天后,拥有不规则突起的细胞明显较正常组增多。同时,其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也增强。结果表明,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上清培养的LCs表现出较强的免疫刺激功能,并在银屑病相关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示这可能与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的某些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9.
银屑病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皮肤病,其病理特征为表皮过度增殖,伴角化及真皮淋巴细胞浸润。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动力研究发现表皮内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周期变短,进入增生的细胞增多。银屑病表皮细胞增殖较正常皮肤表皮细胞强,与增加循环干细胞数量以加强角质形成细胞向外生长能力有关。为了探讨其细胞增殖能力与细胞循环周期的关系,我们选择了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链球菌抗原刺激的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以探讨链球菌感染后的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3H—TdR掺入法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间教附因子1(ICAM—1)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分子(HLA—DR)表达。结果 银屑病患者链球菌抗原刺激的PBMCs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促增殖作用较对照组显著增强,并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IA—DR和ICAM—1分子。结论 受链球菌抗原刺激的银屑病PBMCs培养上清液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活化,可能是链球菌感染之后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凉血活血胶囊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凉血活血胶囊对体外角质形成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 以TUNEL法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细胞凋亡、PCNA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并以碘化丙啶法和膜联蛋白V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凉血活血胶囊对体外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 银屑病皮损中基底层和棘细胞中下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较正常皮肤均有所增加。凉血活血胶囊可诱导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在1、5、10 mg/mL时分别为24.67±5.07、50.33±10.04、66.20±6.91,随着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试验对照复方青黛胶囊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银屑病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发生紊乱,两者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凉血活血胶囊可以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银屑病是一种以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银屑病全层皮肤均存在异常,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作为真皮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组织创伤修复方面发挥作用;还为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提供合适的微环境;可通过表达某些黏附分子、受体或表面标记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影响其他细胞的功能,从而在银屑病发展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与分化为重要特征,并涉及多种炎症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机制。肿瘤坏死因子样细胞凋亡弱诱导剂(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通过与其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诱导因子1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inducible 14,Fn14)结合调控细胞增殖、死亡、分化或迁移,促进血管生成、炎性细胞浸润等。近年研究发现,银屑病炎症微环境下角质形成细胞高表达Fn14,TWEAK/Fn14信号激活后促进细胞增殖及相关炎症反应,某些亚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WEAK值升高,且经过治疗后出现不同变化。本文将讨论TWEAK/Fn14信号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并为银屑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潜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自噬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噬水平的异常已被证明与诸多疾病存在关联.研究表明,自噬水平下降与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及炎症密切相关,而银屑病皮损中存在细胞增殖、分化与免疫调节异常,表明银屑病发病机制与角质形成细胞自噬水平异常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近年来的研究提示,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中自噬的水平异常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病理机制的形成.概述自噬与细胞增殖、分化及炎症的关系、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病理状态以及正常角质形成细胞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自噬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抗原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和角质形成细胞Colo 16细胞株经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体外刺激48 h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PBMC经SEB刺激,其细胞增殖和凋亡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角质形成细胞(Colo 16细胞株经SEB刺激,其细胞增殖和凋亡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抗原可能是通过刺激PBMC的活化,引发银屑病皮损的发生,而对角质形成细胞没有直接作用。超抗原活化的PBMC迅速进入凋亡,提示超抗原刺激PBMC活化增殖和凋亡是自身稳定的调控,使PBMC数量和质量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β-溶血型链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β-溶血型链球菌诱发银屑病的机制。方法 ^3H-TdR掺入法、流式细胞仪测定亚二倍体含量、片段化NDA分析、AnnexinV凋亡检测法。结果 链球菌悬液活化的外周血细胞培养上清液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48h,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再次加入上清液继续作用48h,则诱则细胞凋亡(P〈0.01);而链球菌本身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或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 链球菌作为超抗原活化T细胞,使之释放细胞因子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浓度银屑病患者真皮间充质干细胞(Dennis mesenchymal stem cells,DMSCs)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作用.方法 取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的真皮,获得纯度高的DMSCs,将HaCaT在Transwell小室下室接种,同时按照第5代DMSCs与HaCaT细胞之间的比例(1:1、5:1、10:1)将DMSCs分3组接种在Transwell上室,并设正常对照组和自然增殖组,采用实时细胞分析系统(RTCA)对HaCaT细胞进行增殖检测,培养74 h后用细胞计数法检测HaCaT细胞的数量.结果 共培养组较自然增殖组HaCaT细胞计数减少,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银屑病患者组HaCaT细胞计数减少不明显,以银屑病患者DMSC与HaCaT细胞按照1:1共培养组为著.结论 ①DMSCs对HaCaT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②与正常对照组、自然增殖组和其他比例组相比银屑病患者DMSCs与HaCaT 1:1共培养组对HaCa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减弱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KC)对T淋巴细胞CD25、CD69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10例银屑病患者KC,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一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仪检测混合培养后T细胞活化标志CD25、CD69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KC作用的自体外周血T细胞CD25、CD69表达水平分别与非皮损KC作用组及自体T细胞自然增殖组相比显著增高,银屑病非皮损KC+自体T细胞共培养组与自体T细胞自然增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银屑病皮损、非皮损KC作用的正常人T细胞CD25、CD69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自然增殖组,银屑病皮损KC+正常人T细胞共培养组与非皮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银屑病患者局部存在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由于皮损KC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从而作为自身抗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体外生长合成,探讨其病因。方法 应用体外角质形成细胞培养技术对18例银屑病患者受累、未受累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了培养,并将其角朊细胞在孵育期中的^3H-TDR掺入率及标记指数与正常对照做了比较。结果 银屑病病人受累,未受累表皮角质形成细胞^3H-TDR掺入率在孵育期的第3-4天升高,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环孢素A(CyA)和雷公藤提取物T0对CD4^+T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Hela细胞培养,^H-TdR掺入法测定药物对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T0和CyA都能抑制ConA诱导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T0在体外可抑制生长于低无血清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基中的正常人角持形成细胞和Hela细胞株的生长,而Cy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