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管切开术后一次性堵管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患者以往在拨管前常规需完全堵管48h后冉行拔管,近几年也有文献报道了不堵管直接拔管的方法。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对所有气管切开可实施拔管的患者施行不完全堵管24h或48h再行拔管,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气管切开术后发生再度窒息39例病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实践,总结引致再度窒息的常见原因及有针对性的,有良好治疗效果和预防作用的护理措施。认为:1.对严重缺氧的病人行气管切开术后严密监测血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及比例,根据血氧浓度调节吸流量,预防因血氧浓度及二氧化碳浓度急骤失调引起窒息。2.应置入大小合适的“Y”型气管套管,使分泌物尽快排出,注意无菌操作;保持气管湿润及通畅。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气管切开术后发生再度窒息39例病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实践,总结引致再度窒息的常见原因及有针对性的、有良好治疗效果和预防作用的护理措施。认为:(1)对严重缺氧的病人行气管切开术后应严密监测血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及比例,根据血氧浓度调节吸氧流量,预防因血氧浓度及二氧化碳浓度急骤失调引致窒息。(2)应置入大小合适的“Y”型气管套管,使分泌物尽快排出;注意无菌操作;保持气管湿润及通畅。预防分泌物堵塞气管套管致窒息。(3)及时调整气管套管固定带的松紧度,使用翻身床的病人翻身前后均应检查气管套管固定带松紧度是否适宜及气管内套管是否固定好,以防气管套管脱出扭转致窒息。(4)掌握正确吸痰方法,注意调节好吸引器负压。(5)注意观察气管切口周围皮肤是否肿胀及颈部有否增粗,预防颈部皮下气肿或纵隔气肿压迫气管致窒息。(6)并发气管食管瘘病人,应取半坐卧位,防止食物、胃液返流进入气管致窒息。(7)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进食时切忌过快,以防食物误入气管致窒息。(8)对合并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采用高频通气提高血氧浓度,及时去除诱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在气管切开患者堵管过程中的安全性。方法 自制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回顾性分析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实施前后各1年内所有入住本院急重症医学科行气管切开并经积极治疗后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舒适度、意外事件发生率和一次性堵管成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和意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最多见的基础疾病均为脑肿瘤术后患者和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堵管方法能显著增加患者堵管过程中的舒适度,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P<0.05)。结论 运用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堵管能显著增加患者堵管过程的舒适度,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保障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寻求一种较好的气管切开导管堵管用具及堵管方法,提高堵管效果,以达到顺利堵管.方法 将7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顺序分成2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活塞上的胶塞制作堵管用具,改进从半堵管再过渡到全堵管的方法进行堵管.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引流袋接头试行气管导管一次性全堵管.比较两种方法的堵管效果.结果 堵管用具脱出(0%比80%)、患者呛咳(9%比40%)、喘憋(11%比40%)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注射器活塞上的胶塞在气管切开堵管中的应用及逐步试堵管方法解决了常规堵管用具的弊端,明显降低了常规堵管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堵管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是抢救上呼吸道阻塞的常见手术 ,但如果手术或术后护理方法不良 ,常可形成疤痕进而引起窒息。我们曾遇有 3例 ,现将发生原因加以分析 ,并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1.1 例 1,患者男 ,6 7岁。 1996年 4月 12日以“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收入ICU病房。入院体检 :呈昏迷状 ,陈氏呼吸 ,咳嗽反射消失 ,喉头痰鸣音明显。为保持呼吸道通畅 ,于4月 14日行气管切开术 ,辅助高频通气给氧 ,定时吸痰。 10天后 ,患者神志转清 ,呼吸恢复正常 ,堵管后无不适而拔管 ,转入内二病房继续治疗。 7月 2 4日 ,患者突然出现全身青紫 ,呼吸困…  相似文献   

8.
重症监护病房中气管切开术的病人很多.术后堵管以往多采用胶布和纱块,笔者采用气管插管的接头封堵管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患者在病情稳定后,总要经过堵管阶段才决定是否拔管。笔者在神经外科工作时,采用自制一次性简易气管套管堵管器为152例气管切开患者试行气管套管堵管,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术是呼吸内科抢救危重患者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当患者病情稳定、呼吸平稳、呼吸道阻塞症状解除后,可考虑堵管.临床上堵管方法不一.我科从2009年对堵管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一次性吸氧面罩接头与玻璃瓶橡胶塞堵管,应用至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彭玉玲  黄丽君 《天津护理》2010,18(5):293-293
气管切开患者在拔管前通常需要先试行堵管,观察24~48h无呼吸困难可拔管,但现有的气管套管都没有配套的堵管用具,给临床带来不便。我科在临床实践中就地取材,利用气管切开患者本人的一次性胃管帽制成简易气切堵管装置,经临床试用1年,已在75例患者中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病人在拔除气管套管前需要试行堵管,待呼吸平稳,无胸闷、憋气并能自行排痰后方可拔管。临床上气管无配套使用的堵管器材,多为医务人员自行设计的堵管装置。我科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活塞头进行堵管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病人拔管前均应行堵管,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拔管。临床上通常采用胶布堵管,此法有多种弊端。现介绍一种巧用依路能橡胶瓶塞行气管堵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渐进性堵管在长期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气管切开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次性全堵管.观察组采用渐进性堵管,通过更换3次不同内径的空心管,最后全堵管直至拔管.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困难和咳出堵管材料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呼吸困难发生率低,堵管材料咳出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渐进性堵管在长期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中应用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我院于1993年7月至1995年9月两年间收治两批共11例热水泥熟悉灼伤的病人,其中两例为颈部环形深度灼伤因未及时行气管切开术而窒息死亡,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1男,21岁。因窑炉泄漏,热水泥熟料喷洒在预、胸部及双手,伤后1小时入院。意识清楚,呼吸平稳,发音无嘶哑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病人拔管前均应先试行堵管,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拔管。临床通常采用胶布堵管,此法有多种弊端。现介绍一种巧用针管橡塞行气管堵管的方法。1材料与方法取一次性无菌20ml针管1支,将其针塞拔出,取出针塞头部的橡胶塞,然后旋转,轻柔扣盖于气管套管外口上。2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时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术后一次性拔管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造口置管术后一次性拔管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我科2005年12月~2007年12月38例有拔管指征的气管造口病人,除3例喉损伤外,其余35例全部采用不堵管直接拔管,与在此之前两年传统的拔管前堵管26例进行前后临床对比观察.结果 不堵管直接拔管成功率高,副反应少,时间短,病人容易接受.结论 气管造口病人,在具备拔管指征的条件下,一次性拔管更安全,更符合病人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一次性拔管与试堵管后拔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一次性拔管的可行性。方法 把气管切开的患者按投币的方式髓机分为一次性拔管组和试堵管后拔管组,在拔管适应症下给予一次性拔管或试堵管后拔管,观察病人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记录拔管和试堵管过程及天数。结果 一次性拔管全部成功,拔管后无明显的不适和呼吸困难,试堵管组在半堵时对呼吸影响不大,但在全堵时大部分出现明显的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拔管困难,有的在半堵或2/3堵的情况下给以拔管,试堵管天数平均4.8d。结论 气管切开的病人有拔管适应症时,一次性拔管符合病人的生理特点,如果试堵管,只能半堵或2/3堵,不宜全堵。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患者堵管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患者,在拔管前通常需要试行堵管,试行堵管的目的在于观察患者是否可以过渡为口鼻呼吸,顺利拔除气管套管。现将不同的堵管材料和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1引言 吸入性呼吸道烧伤所引起的急性喉头、颈部水肿或环形焦痂压迫气管等常引起窒息,气管切开是迅速解除窒息、挽救生命的有效措施,但术中操作不严谨、术后观察不细,或治理不当又常会发生再窒息而再次危及生命[1]。本文报道28例患儿气管切开后再窒息的紧急处理及原因分析。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 1972年至 1997年我科共收治需气管切开患儿28例。男 18例,女 10例。年龄 18个月至 14岁。 3例为误吞强酸、强碱,18例为头面部严重烧伤,7例为吸入燃烧的汽油、油漆、塑料、有机胶等化合物的有毒烟尘碎屑。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